1. 我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
我國古代天文觀測儀器有水運儀象台、地平經儀、簡儀、圭表、渾儀、渾象等。水運儀象台是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鏈慧動化天文儀器,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
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余喚鏈圭表,是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部分組成。
簡儀是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1276年發明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與豎孫渾儀一樣用於測量天體的位置。
使用地平經儀觀測時,讓待測天體與橫表兩端的線和中心垂直在一個平面上,可定出地平經度。
2. 我國古代的著名科學儀器有哪些
1.圭表,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一種天文儀器。
2.影表尺,中國古代用來測定投在圭表上日影長短的一種專用尺。
3.日晷,利用一根表投出的日影方向和長度以測定真太陽時的儀器。
4.渾儀,渾儀中有窺管,是一種觀測儀器,其主要用途是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有時也能測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
5.渾象,屬於表演性的儀器,在一個大球上刻畫或鑲嵌有星宿、赤道、黃道、恆隱圈、恆顯圈等,和現代的天球儀相似.渾象可能是西漢人耿壽昌發明的。
6.漏壺,古代利用滴水多寡來計量時間的一種儀器。
7.漏刻,中國古代一種等時性的計時系統."漏"是指計時器漏壺﹐"刻"是日以下的時間單位﹐古代分一晝夜為100刻﹐在漏壺的箭上刻的就是這種時間劃分."孔壺為漏﹐浮箭為刻"﹐故稱漏刻。
8.水運儀象台,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
9.漏水轉渾天儀,東漢科學家張衡創制的一件天文儀器﹐簡稱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見渾儀和渾象)。
10.司南,宋代之前的古文獻里的「司南」、「指南」都是指機械裝置「指南車」。
3. 我國最早發明中天文儀器是什麼
簡儀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於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復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它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
365.25
日分度.簡儀的赤道裝置用於測量天體的去極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標),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應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它由北高南低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極軸旋轉的是四游雙環,四游環上的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後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極軸南端重疊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和游旋的赤道環.為了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之間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了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柱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簡儀的地平裝置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旋轉的立運環,並有窺管和界衡各一.這個裝置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簡儀的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簡儀中正方案改為日晷.
簡儀的創制,是我國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一大飛躍,是當時世界上的一項先進技術.歐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後的1598年才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發明與之類似的裝置.
郭守敬創制的簡儀,在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被傳教士紀理安當作廢銅給熔化了.現在保存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簡儀是明代正統二年到七年(公元1437-1422年)間的復製品.
郭守敬(1231-1316年),河北邢台人,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
郭守敬自小師從祖父郭榮學習天文、算學和水利.他對天文學尤其感興趣,常自己動手製造天文土儀器用於觀察天象.公元1276年,元太祖忽必烈下令編制新歷,郭守敬奉命參加修歷.四年後,新歷《授時歷》基本完成.這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歷法,在制定過程中,郭守敬作出了卓越的成績.郭守敬在制歷之初就提出了"歷之本在於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於儀表".為此,他在三年之內,共設計出簡儀、高表、星晷定時儀,以及立運儀、日月食儀、玲瓏儀等12種新天文儀器,其精巧程度和准確度大大超過前人.除此之外,他還是位傑出的水利專家和地理學家,曾主持了若乾重要的水利工程,至今受到中外專家贊譽.
簡儀
簡儀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天文觀測儀器,它與渾儀一樣用於測量天體的位置.但是,渾儀的結構比較繁雜,觀測時經常發生環與環相互阻擋視線的現象,使用極不方便.元朝天文學家郭守敬將渾儀化為兩個獨立的觀測裝置,安裝在一個底座上,每個裝置都十分簡單實用,而且除北極星附近以外,整個天空一覽無余.因此,古人稱這種裝置為「簡儀」.
簡儀的主要裝置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大圓環組成,其中的一個環面平行於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環」;另一個是直立在赤道環中心的雙環,能繞一根金屬軸轉動,叫做「赤經雙環」.雙環中間夾著一根裝有十字絲裝置的窺管,相當於單鏡筒望遠鏡,能繞赤經雙環的中心轉動.觀測時,將窺管對准某顆待測星,然後在赤道環和赤經雙環的刻度盤上直接讀出這顆星星的位置值.有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金屬軸,支撐著整個觀測裝置,使這個裝置保持著北高南低的形狀.這是我國首先發明的赤道裝置,要比歐洲人使用赤道裝置早500年左右.
4. 古代天文儀器發明者是
張衡發明地動儀,南懷仁發明黃道經緯儀,郭守敬發明簡儀、高表等等。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一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黃道經緯儀是清朝製造的八件大型銅鑄天文儀器之一,是我國重要的古天文觀測儀器,也是中國第一台以現代的黃道坐標系統作觀測的儀器。適用於作觀測太陽和行星等天體的運動。1673年製成,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古觀象台的觀測平台上。它代表著中國和西方文化與科技交流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