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問大馬士革刀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呢
大馬士革刀原產地印度,是用烏茲鋼錠製造,表面擁有鑄造型花紋的刀具,古時作為印度、伊朗、波斯等國的兵器。世界三大名刃之一。
烏茲鋼是決定大馬士革刀的最主要原因! 望採納
烏茲鋼原產印度,分為鑄造型和焊接型兩種,以鑄造型最為經典和貴重。西方學者莫里斯·隆巴哈認為,印度人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就已經生產烏茲鋼了。但限於當時冶煉鐵礦的條件,尚不能建設巨型豎爐,只能建立大約一人多高、上面有開口的饅頭型圓爐。圓爐用泥土和石塊壘成,在爐子的旁邊有用來鼓風的幾個羊皮囊。冶煉時將印度原產或非洲東海岸柏柏爾人控制區出產的優質磁鐵礦和木炭、竹炭層層疊加置入爐里,點火後用皮囊鼓風持續加熱。由於爐溫最高只有1000℃左右,鐵礦石只能被冶煉成間雜著各種雜質的熟鐵塊。這是第一道工序,然後利用一種特殊的坩鍋將熟鐵冶煉成為鋼材。
根據西方冶金學家在印度海得拉巴(傳說最好的烏茲鋼產地)、薩利姆等地的考察日記記載,工匠們主要有兩種方法冶煉鑄造型烏茲鋼,分別以兩地名稱命名。
海得拉巴法坩堝用花崗岩質的耐火粘土製造,並混以稻殼,使坩堝內壁含有10%的碳質材料。坩堝內不裝其他輔助添加物。將其放在圓形的木炭爐內加熱,設置在爐頂的4隻鼓風器向下吹送空氣,加熱持續24小時,其溫度能保持在1300℃左右,根據這種坩堝的實物分析,某些部位溫度甚至高達1470℃,已經接近純鐵的熔化溫度。煉成的鋼內部仍為熟鐵,含碳量0.5%以下,而表面含碳量則可達到0.8%。
薩利姆法把熟鐵和一定量的木炭、竹炭粉、竹木屑、石灰和含磷的動物骨灰等放入坩堝,然後封閉,把它放在敞爐中強制通風加熱4小時以上,直到熔化後凝成鋼錠。這種鋼的含碳量平均為1%~1.6%,具有均勻的滲碳體和珠光體組織。
採用上述兩種方法,都是在坩鍋冷卻之後,將其打碎即可得到圓餅形的烏茲鋼錠,每塊烏茲鋼圓餅大約重650~700g。根據周緯先生之著作《亞洲古兵器圖說》中記載,烏茲鋼的含碳量可達0.5%~1.677%(烏茲鋼塊含碳量並不均勻,有高有低),含硅量0.01%~0.5%,含錳量0.05%~0.4%,含磷量可高達0.04%~0.2%,含硫量極低。冶煉完畢的烏茲鋼圓餅已經顯現出尚不明顯的紋路,但是鑄造型烏茲鋼花紋的成因與因反復折疊鍛打而有花紋的焊接型花紋鋼完全不同,是滲碳時磷、碳凝固產生偏析而形成的,所以研究界命名為「鑄造型花紋鋼」。
這些冶煉出來的烏茲鋼圓餅大多並不在印度本地鍛造成刀劍,而是通過陸路與海路運輸銷往阿富汗、伊朗、土耳其或者是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並在那裡接受刀匠師傅們的錘煉。
② 用什麼材料做刀最好
不同材料製成的刀具,擁有不同的個性,滿足著不同人群對刀具的需求,以下都是可以製作刀具的材料。
一、石頭、蚌殼、獸骨等
多見於原始社會,材料選用的石頭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這些石料打製成的石刀
其次是用蚌殼和獸骨磨製的蚌刀、骨刀,這類刀輕便鋒利,適於砍削器物。
古人不僅用刀作為勞動工具,還隨身攜帶作為防身自衛的武器。
二、木材
在我國,白橡木很少見,紅橡木和白橡木紋理接近,因而也有以紅橡木為材料的。其他還有比如梨花木、紅檀、蔥臭木等等。
木刀具一般用於劍道基本技術,居合道和合氣道當中也有木刀的使用。加重的木刀即素振常被作為力量訓練使用。
盡管現在劍道已經演變為使用竹劍為武器的體育競技項目,但仍然有一些以「實戰」和「武術」為目的的古武道流派和練習者使用木刀作為訓練,因為木刀的形狀是模模擬刀製作的。
三、青銅
最早的銅刀脫胎於石刀,形狀很小。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兵器便是銅刀。
商朝的青銅刀,刀形較寬,刃端多向上翹,其製作如同石刀。當時的刀主要用來砍削器物,宰牛羊,或防身自衛,還未正式用於戰爭。西周時期,出現了青銅大刀,柄短刀長,有厚實的刀脊和鋒利的刀刃,刀柄首端呈扁圓環形,所以又叫「環柄刀」。
那時的青銅刀質地較脆,缺少韌性,劈砍時容易折斷。與同時代的銅劍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體笨拙,遠不如銅劍精巧鋒利。因而刀遲遲沒有投身戰場。
四、鐵
人類最早發現鐵是從天空落下的隕石。在我國,從戰國時期到東漢初年,隨著青銅器技術的發展,鐵器的使用開始普遍起來,成為了當時最主要的金屬。鐵的化合物四氧化三鐵,是早期司南的材料。
鐵是唯一能兼顧硬度(能切割硬物)和韌度(不易折斷)的材料。純鐵是帶有銀白色金屬光澤的金屬晶體,通常情況下呈灰色到灰黑高純鐵絲色無定形細粒或粉末。鐵是比較活潑的金屬,因此鐵製品暴露在空氣中易生銹。
五、鋼鐵
秦漢時期,鋼鐵問世,使得刀的製作工藝得到改善。隋唐時採用更為先進的「灌鋼法」代替了百煉法,煉出的刀更加堅韌鋒利 。
鋼鐵是鐵與少量的其他元素所組成的合金。其中除鐵外,碳的含量對鋼鐵的機械性能起著主要作用,故統稱為鐵碳合金。
根據含碳量的不同,鐵碳合金分為鋼與生鐵兩大類。鋼分為碳鋼和特種鋼。碳鋼隨含碳量升高,碳鋼的硬度增加、韌性下降。合金鋼又叫特種鋼,在碳鋼的基礎上加入一種或多種合金元素,如鎳、鉻,使鋼的組織結構和性能發生變化,從而具有一些特殊性能,如高硬度、高耐磨性、高韌性、耐腐蝕性。
含碳量2%~4.3%的鐵碳合金稱生鐵,生鐵硬而脆,但耐壓耐磨。
目前一般刀劍都是用添加鎳的不銹鋼做的,一般永遠不會生銹;表演用的刀劍追求輕便,因此有的採用鍍鋅的馬口鐵製作;至於專業的軍、警用刀,雖然還是用不銹鋼,但會在裡面添加其他成分如錳、鋅,再經過專業的淬火、拉伸等處理,這樣的刀會比一般不銹鋼刀硬上許多。
此外,還有一些收藏用刀是採用古代的「花紋鋼」工藝製作。
也就是把含碳量高的硬鋼和含碳量低的熟鐵一層一層地折疊鍛打,形成幾百層軟硬不同的鋼鐵交疊而成的刀身。花紋鋼刀的鋒利度雖然略遜於頂級軍用刀,但還是比普通不銹鋼鋒利得多。而且花紋鋼刀正如其名,在刀身上有宛若水波一樣的花紋,非常漂亮,因此是收藏的首選!
六、精密陶瓷
目前市面上的陶瓷刀大多是用一種納米材料「氧化鋯」加工而成。用氧化鋯加氧化鋁粉末,再用300噸的重壓,配上模具壓製成刀坯,2000攝氏度燒結,然後用金剛石打磨之後配上刀柄就做成了成品陶瓷刀。
陶瓷刀號稱「貴族刀」,作為現代高科技的產物,具有傳統金屬刀具所無法比擬的優點,號稱是除了鑽石外最堅硬的物質,永遠不需要磨刀因此陶瓷刀又叫「鋯寶石刀」,它的高雅和名貴可見一斑。
七、金
由於純金太軟,所以金通常會與銅及其他賤金屬製成合金來增加硬度也會用來製作硬幣及珠寶,做刀具很少。
③ 刀劍鑄造過程中使用油淬和水淬的區別是什麼有什麼不同結果
結果是油淬不容易裂,水淬容易裂。但是水淬得到的晶體碎粒要比油淬的好。油淬火與水淬火的主要區別是:
降低淬火物品的冷卻速度。好處是裂紋傾向低,韌性較好,但強度比水淬火低(不絕對,工藝還是可調整)。油淬火,電視里電影里難看到,淬火的場面,味道不那麼美好,而且場地上一箱油或者一坑油天天擺在那裡。
油類淬火介質在對流冷卻階段具有緩慢的冷速,所以它仍然是合金鋼特別是高合金鋼的主要淬火劑。但淬火油閃點低,在與熱的工件接觸時,有著火的危險,若是大件淬火,危險性還會進一步加大。因淬火油使用不當而引發的火災事故,在仍時有發生。
不僅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對環境和安全生產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出現火災慘劇,不只是操作上的原因,與淬火系統設計也有關系。
④ 保養刀劍用什麼油比較好
高級機油如縫紉機油、凡士林油、黃油等,有條件最好是部隊里常用的槍油。
刀劍保養
1. 擦劍:
以純棉毛巾布、絨布或鹿皮,先輕輕擦去劍身上之殘油、灰塵,再以棉紗沾少許拭劍油均雲塗抹劍身。三分鍾後以原棉布來回用力擦拭,持續約2-3刻鍾,務使劍身產生溫熱,其目的乃為頌明去除刃面雜質及促使鏻鈣起化學變化,亦即自然加磁後填滿劍身上之毛細孔。此時務必專心一致,以避免被割傷或戳傷。
2. 盤劍:
於桌上墊枝櫻友長條毛巾(大浴巾亦可) ,將劍身平放其上,以布或皮包裹一小木塊(約1×3×12CM左右),用平整的一面在刃面上用力來回盤擦使其微微發熱。等擦至看似有油卻又沒油時,在劍身上敷以少許拭劍(面)粉,後再繼續盤擦持續約一刻鍾,其作用乃為去除刮痕及增加劍身毛細孔之收縮速度;而以上動作均須平心靜氣,因此實可視為修身養性之絕好方式。
3. 上防銹油:
若不是每天養劍或居住處所較潮濕,則劍歸鞘前必需塗上一層薄防銹油,以避免與空氣接觸。但若每日皆能定時保養,則保持劍身光潔亮麗,反有利於劍之養成,不需上油。
4. 保養配件:
以原保養用布或皮來擦拭配件即可,(若要使銅飾光亮,則可以布圈握之,再用力左右旋轉)因布上已有餘油自可產生保護作用,以避免氧化產生銅氯。
5. 養劍鞘:
為養劍最後一道手續;再以原保養用布或皮圈握劍鞘,上下左右用力擦拭,務使木質生熱,如此木料內之油質,即會慢慢地浮現於表面。長久以後,整把劍鞘表面覆蓋一層木材油,有如一層亮光蠟,不只質感奇佳,而且往後只需稍加擦拭,即可永保光潤。
新鑄造完成之寶劍,每天最好保養一次,至少每三天即應保養,切不可超過七天不保養。劍支在經過上述保養工作一年之後,每十天進行一次即可;兩年後可十五天;三年後二十五天;四年後一個月保養一次即可。劍經過如此養護,刃面上將會漸漸浮現紫色及綠色光芒神妙非常。
當養劍達如此階段,刃面上將密布古色古香之白色斑紋(或斑點) ,此乃劍身內之鏻、鈣質浮現所致。若再用力擦拭使產生熱效應,即可反射紫光或綠光。此時應再繼續保養猛槐約半年,劍身自然覆蓋一層類碳質,可永保不銹,養劍至此方大功告成。
⑤ 十年磨一劍,一把吹毛斷刃的寶劍如何鍛造而成
首先,好的燃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這是黃泥漿浸泡的木炭
第二點,一把好劍成功的關鍵在於火候
當鋼材燒到櫻桃紅時,就要開始鍛打了,捶打時要密集,不然會有雜質。
折疊鍛打
經過熱鍛後的劍坯是非常脆弱的,必須經過熱處理(正火、回火、退火、淬火)。經過淬火後,劍坯變得堅韌富有韌性。
第三,接下來就是覆土燒刃了。簡單的說就是一種局部熱處理的工藝,大致來說就是用土包住刀胎,露出刀刃部分,之後進行淬火工藝。
第四,研磨。所謂的十年磨一劍,將已銼之劍置於厝石上磨光。
第五,劍鞘的製作。傳統寶劍的劍鞘多為木質,選擇堅韌緻密,不扭不裂,色澤深沉,紋理美觀的貴重木材,一般以花櫚木為主,已有用紫檀,黑檀的。
第六,裝具部分。裝具一般均用銅質,亦有鍍金、銀甚至金質、玉制的。
某些寶劍的裝具上還鑲嵌玉、寶石之類的,起目的是提高寶劍的品味,使之更加華貴。
至此,一把刀劍就製作完成了。除了這些必要的步驟,一把刀劍還用到很多不為人熟知的工藝。僅以這把鏤空漢劍來說,它就有著很鮮明的特色,包括雙槽劍身、鏤空裝具等。
雙槽劍身,既強化劍身,又增強寶劍美感
鏤空裝具,龍鳳合鳴,吉慶喜悅
劍身一面刻有龍泉寶劍的字樣,是寶劍廠的獨有商標
一面刻有寶劍廠掌門人張葉勝的印章
劍身有精美的樹心紋,甚是精美
如此說來,一把寶劍的鑄造程序十分繁復,工藝也頗為講究,是利器的同時也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工藝品。
⑥ 護刀油怎麼使用
護刀油,顧名思義,保養刀劍用的油。現在主要是用在傳統的日本武士刀和現代工藝刀的日常保養。它能起到阻斷空氣,延緩氧化的保護作用,它是採用丁香花提煉的丁子油態笑為原料。護刀油一般要與滑石粉,目釘錘和粉棒組合使用。\x0d\x0a刀劍鑄造和研磨是非常復雜的,鑄造一把鋒利又剛柔並濟的利器是具有偶鍵臘然性的,但長期保養也十分重要,空氣的氧化與濕度會侵蝕曾經鋒利而光潔的刀身,很快就會把它變成廢鐵。所以要經過保養才能讓寶刀寶劍傳承下去。\x0d\x0a介紹一下簡單的刀具護理:\x0d\x0a1、拭刀,柔軟的面巾紙或眼睛布擦拭,同向擦凈刀身。\x0d\x0a2、御刀油護理,將刀油均勻塗抹在刀身上,均勻全面,可以薄塗,但要均勻。\x0d\x0a3、打粉,將滑石粉置於粉棒內均勻磕打在塗完護刀油的刀身,讓粉吸附一些多餘的油。\x0d\x0a4、刀鞘的選擇,在不裝入正裝刀鞘時最好選用柏木鞘放置,這樣可以防潮也不會將木材內的油脂侵蝕刀。稿閉滑\x0d\x0a5、北方地區可以3個月保養一次,南方2個月。
⑦ 用汽車彈簧鋼片鑄刀怎樣淬火和回火請說具體操作方法,請專業的朋友指教一下,先謝謝!
回火處理是指將經過淬火硬化或正常化處理之鋼材在浸置於一低於臨界溫度一段時間後,以一定的速率冷卻下來。
鋼的淬火是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
一般選擇夾鋼的方法來平衡硬度和韌性,外層包一層鋼進行淬火提高硬度,裡面的內層鋼用偏軟的鋼,這樣外層硬度足夠,內層韌性足夠,即有硬度又不易折斷。
淬火建議油淬,水淬容易生銹,如果水淬建議使用純凈水,淬火後擦油保存。
燒鋼時建議用暗火,把煤炭放在通風不是很好的爐中,這樣鋼的含碳量會上升,碳中加入磷粉會讓鋼有一定記憶,彎折容易恢復。
(7)鑄造刀坯用什麼油擴展閱讀:
鋼的淬火將鋼加熱到臨界溫度Ac3(亞共析鋼)或Ac1(過共析鋼)以上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之全部或部分奧氏體化,然後以大於臨界冷卻速度的冷速快冷到Ms以下(或Ms附近等溫)進行馬氏體(或貝氏體)轉變的熱處理工藝。通常也將鋁合金、銅合金、鈦合金、鋼化玻璃等材料的固溶處理或帶有快速冷卻過程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淬火。
以鋼的相變臨界點為依據,加熱淬火時要形成細小、均勻奧氏體晶粒,淬火後獲得細小馬氏體組織。淬火溫度選擇原則也適用於大多數合金鋼,尤其低合金鋼。
亞共析鋼加熱溫度為Ac3溫度以上30~50℃。圖上看,高溫下鋼的狀態處在單相奧氏體(A)區內,故稱為完全淬火。如亞共析鋼加熱溫度高於Ac1、低於Ac3溫度,則高溫下部分先共析鐵素體未完全轉變成奧氏體,即為不完全(或亞臨界)淬火。
⑧ 古代鑄刀劍用的鋼材,其含碳
古代鑄刀劍用的鋼材,其含碳量越高,硬度越高,韌性卻越差。
純鐵,是一種柔軟的銀白色金屬,硬度很低,不能用於打造兵器。我們平時見到的鐵劍,材質其實都是鋼。鋼,是以鐵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並含有其他元素的材料。
鋼的基本特性:含碳量越高,它的性能越傾向於石頭,硬度增加,但是韌性和可塑性下降。含碳量大於2%的敗雀虛鐵合金就不能叫鋼了,稱為鑄鐵。反之,含碳量越低,它的性能越傾向於純鐵,硬度下降,可塑性和延展性增強。
古代鍛造方法
1、折疊鍛打:人工錘鍛的方法將多種軟硬材質不同的鋼鐵反復折疊鍛打,使鋼表面呈現出花紋,是專用於製作刀劍的鋼材
2、覆土燒刃:以調配的泥土覆蓋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當紅熱的刀身進入水中後,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卻,而有泥土覆蓋的部位的溫度變化不會非常明顯,導致硬度與赤裸部位不同,從而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況下,依舊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韌性。
3、淬火:兩種淬火方式不同,水和油的比熱容有差別,因此在淬火的時候冷卻的激烈程度的不同因此熱處理的效果也不同,相較之下,水淬比較激烈,產生高硬度的同時韌性方面有所犧牲,察燃油淬稍微緩和,比較折中,不一定有出眾的硬度,也不會太綿軟。
4、鎏金/鎏銀: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塗金」、「畫金歲擾」、「鎏金」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
5、璇焊:旋焊的花紋並無固定,似羽毛、似魚腸、似菊花、似天梯,不一而同。旋焊也是一種折疊鍛造,但它呈現的鍛造紋理非常具有規律性,所呈現花紋絢爛,極具欣賞美感,這其中與工匠的鍛造技法有很大關系,而鍛造刀劍所用材料也有相當影響。
6、團打:這是一種非常大眾的折疊鍛造,相對工藝比較簡單,省工省時,適合於大批量製造,所呈現紋理較粗獷,多似綿延山巒,刃口夾鋼清晰可見。
7、流水:流水分粗細,多在鋒尖處有折返,這也是判斷此種鍛造紋理的刀劍刃體是否有折損殘缺的參考之一。流水粗者均勻流淌於刃身,細者多集中顯現於刃體中間部位,也有於刀劍刃體間出脊而去者。流水紋理舒展順暢,確似潺潺流水。
8、包鋼:用一整塊鋼將一塊鋼「包」在中間,一側露出被包的鋼,即在刀刃上露出硬度較高的鋼材,刀背及兩側則是一整塊硬度低、韌性好的鋼材。製作大型刀具的時候,一般是包鋼的方法用的較多。9、夾鋼:就好像漢堡包一樣,兩側是硬度低、韌性好的鋼材,中間夾一塊高硬度的鋼材,其周邊全部顯露。其作雙刃刀時,一般採用夾鋼的方法。
10、花紋鋼:花紋鋼(折疊花紋鋼和焊接花紋鋼):折疊花紋鋼是中國古代工匠用特殊工藝鍛造出來能顯示花紋的一種鐵碳合金。
11、酸洗:在花紋刃(劍)中,為能體現花紋的效果,亦把花紋分為兩種,即陰紋及陽紋。陰紋主要靠人手經粗磨、中磨、細磨及極細磨把折疊之花紋淡淡顯現出來,需用放大鏡才能觀其全貌,時間愈長花紋愈現。
12、鏤刻:又叫鏤空是一種雕刻技術。外面看起來是完整的圖案,但裡面是空的或者裡面又鑲嵌小的鏤空物件
13、刻花:用小刀在金屬坯件表面上刻出各式圖案
14、鏨刻:鏨刻工藝品的造型,主要分為平面的片活和立體的圓活,片活是平裝在某些器物上或懸掛起來供人欣賞,圓活則多作為實用器皿使用。
⑨ 我想自己做幾把刀,了解下刀具成型的基礎知識。
看來你是想加工刀具。 戶外刀具用鋼材看要求了,最基本的硬度、韌性、鋒利保持度、防銹能力。硬度高的可以用模具鋼、甚至粉末合金,低一點可以用8CR13MOV、440C,對防銹要求不高可以用T10。當然說這都是熱處理手藝過硬才行,不會熱處理不可能做出好刀。 大批量刀坯形狀可以做沖裁模,手工可以用角磨機割邊,注意不要過熱退火了。刀腹的斜面可以用砂輪機磨,注意加水。弧線開刃,轉動胳膊和手腕保持刀具刃口法線與磨刀石平行,刀身平面與磨石夾角15~20度(戶外刀具角度大點)也需注意磨石的選擇,加水或加油研磨。你說的銅吞口是不是指護手擋塊,需要在材料上鑽孔套在刀身上的,形狀是磨出來的。材料可以選304不銹鋼或者鎳合金,黃銅雖好看,但不耐用,汗水在上面容易留下腐蝕顏色,需要很頻繁的打磨拋光。刀柄材料一個要求,與刀身的接觸面堅硬、不易吸水變形。紅木、紫檀、竹片、牛骨、鹿角都行。 設備嘛,有帶磨機最好,角磨機、台鑽或手鑽、砂輪機、恆溫電爐(熱處理)、水泵(泵冷卻水用)、手鋸、台鉗、G型夾、銼刀、各目數磨石、細砂紙、砂布。使用電動機械,由於摩擦產生大量熱量,導致退火,硬度韌性都受大影響,所以用電動工具都需加冷卻水。電鑽可以滴一點切削油,最好不要熱處理後再進行形狀加工(開刃除外),熱處理後硬度提升很明顯,若此時再切磨,第一毀工具,第二費時間,第三更易退火。如果買了已經熱處理過的鋼料,你只能慢慢來,加過量冷卻水有助提升磨削速度。
我說了這么多,都只是說,更需要你去做。耐心是第一要訣。做到一多半費了很正常,哪個刀匠沒做費幾把刀? TIPS:電動工具效率高,也容易出錯,不是用得牛逼,就不要用它做精細活,手一抖說不定就費了。先開個大樣,剩下的手工慢慢來。
還有熱處理後硬度高,但較脆。碰上模具鋼、粉末鋼、高速鋼,不能拿大錘敲,會斷。刀越長刀身要求越韌,硬度超HRC62的材料只適合做300mm內的小刀,刃部與刀身熱處理工藝不一樣的另說。網上大神有的是,多轉轉。
⑩ 古代鍛造刀劍的步驟
步驟為:1.制范 2.調劑 3.熔煉 4. 澆鑄 5. 鑄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