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刀幣詳細資料大全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一。其形由春秋時期的農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變而成。種類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狀,有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潭邦刀、針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燕、趙等國。齊刀是齊國貨幣。幣面文字帶「齊」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三字刀為「齊法化 (貨)」。四字刀為「齊之法化」。六字刀為「齊造邦長法化」。「齊」指齊國都城臨淄。幣面文字不帶「齊」字的,有即墨刀、安陽刀和潭邦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刀幣
- 館藏地點 :上海市黃浦區復興中路301號
- 所屬年代 :周
- 所屬博物館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
- 所屬地區 :上海
簡介,歷史,各國刀幣概況,齊國刀幣,燕國刀幣,趙國刀幣,齊刀,齊明刀,燕刀,發展歷程,尖首刀,明刀,圓折刀,磬折刀,刀幣種類陪掘孝,刀幣出土,歷史價值,現存數量,文化價值,
簡介
名稱釋義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所通行的刀類貨幣。其種類有: 一、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 二、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 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 三、趙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四、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五、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使用范圍 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組成部分 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按形狀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可分為磬折刀和弧背刀。
歷史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蘆稿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各國刀幣概況
中國古代仿照環首小刀形狀鑄成的銅幣,屬戰國銅幣中的一種。 《管子》 、 《地數》 、 《揆度》曾提到「刀布」和「刀幣」,都是指銅幣而言。戰國時齊、燕、趙等國都鑄造過刀幣。
齊國刀幣
通高約17厘米,重約40~55克,是各國刀幣中形體最大的。也有極少數形體較小。刀柄略帶彎曲,刀身正面有「齊法化」、「齊之法化」、「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齊俆邦長法化」之類的錢文。近人或釋「法化」為「大刀」。傳世齊刀錢文有長達九字者,似出於偽作。「安陽」、「節墨」皆為齊國城邑名。「安陽」 不見於文獻記載,「節墨」即即墨,在今山東之平度。刀背面上部有橫線3道, 線下一般都有一字或兩字,常見者有「上」、「工」、「甘」、「大」、「安邦」等,可能是鑄工所作的記號。齊刀銅質,鑄工都比較好。經檢測,含銅量為70%左右,其餘為鉛、錫。齊刀遺留下的實物頗多,多出土於今山東省黃河以南、京滬線以東,包括今濟南、淄博、濰坊、昌邑、掖縣、福山、榮成、海陽、平度、青島、諸城、日照、沂南、莒南、兗州、平原等地。齊刀的鑄范有泥質和石質兩種,尤以泥范為多。清代陳介祺所藏的泥范有數以千計。近幾十年,在今臨淄的齊城遺址內,也屢有發現。范以砂泥製成,每范之上印三模,一次可鑄 3枚。但所有泥范僅見「齊法化」一種,余尚未發現。
刀幣 燕國刀幣
其上多鑄有一「明」字,故這種刀俗稱明刀,較齊刀輕小,通高約13~14厘米。早期的形體較大,刀背略散豎彎,刀身上寬下窄,通高約14厘米,重13克左右,「明」字作「仈」、「仌」,背文多為一字;中期的形體 比早期的略小,「明」字作「乽」;晚期的刀身上下等寬,刀背較直,柄向內屈曲明顯,刀重減輕到10克左右,「明」字寫成「債」,有人誤釋為「匽」或「易」。中期、晚期的背文一般字數較多,常在「左」或「中」、「右」之下系以數目字。 明刀鑄造技術略遜於齊刀,尤其在含銅量方面明顯低於齊刀,一般含銅僅有35~45%,有時鉛、錫含量多達 45~58%,這可能和燕、齊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關。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中,發現有鑄錢作坊的遺跡,除出土明刀外,還有不少的泥范,范為長方形,一范之上並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還發現有石質鑄范,可知當時鑄范質地不止一種,鑄地也不止燕下都一處。 明刀是戰國刀幣中發行數量最多的一種,常有出土,一次出土有時可達上百枚或上千枚。出土較多的地區在今河北省、遼寧省、北京市和天津市一帶。另外如山西中部、北部,內蒙古的東部、南部,吉林省的集安、奈曼旗,山東省的臨淄、昌邑、平度,也都出土過這種刀幣。這些現象表明,明刀的流通范圍並不限於燕國,甚至在趙、齊等國境內也可流通。現在出土的明刀絕大部分來自窖藏,也有少數是從墓葬中發現的。刀幣中還有一種尖首刀,似屬燕國的一種貨幣。這種刀通高約16厘米,重11~15克。從刀背到刀柄,形成一道弧形線,刀柄較細,刀首較尖,故俗稱尖首刀。有的刀尖長如錐形,俗稱針首刀。這兩類刀的特點是無一定的面文,甚至有無字的。錢文一般僅有一字,如「王」、「工」、「五」、「上刀」等,這些字可能是記號。出土這種刀的地區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中部一帶,包括張家口、保定、易縣、徐水、安國、河間、靈壽、藁城、石家莊等地。北面如遼寧省的凌源,南面如山東省臨淄,也都有出土。從出土地點看,大部分皆在燕國境內,可知此刀為燕幣的可能性較大。有時此刀也和明刀同出,但數量很少,或許這是一種比明刀更早的燕幣,當明刀大量使用之際, 這種刀已經為數不多了。在山東省招遠、壽光一帶,過去出土過一些截去刀首的尖首刀,其用意何在, 目前還不清楚。
趙國刀幣
形體較小,通高約13~14厘米,重約5~15克。刀刃和刀首成圓角,和齊、燕刀幣首部有尖角大為不同,刀柄和刀身接近於垂直,刀的正面有「邯鄲」、「白人」、「城白」等文記。邯鄲為趙都,「白人」即柏人,亦趙地。由此可確定這類刀為趙國的錢幣。趙刀多出土於今河北靈壽、石家莊、邯鄲、徐水、易縣、灤平及北京等地。另外在山西北部及內蒙古南部遼寧省一帶也有出土。從出土地點可知,趙刀也可在燕國境內通用,又常和晚期明刀或一刀圓錢共出,表明其通行年代當在戰國晚期。河北省靈壽曾出土過一件城白刀的石質鑄范殘塊,為了解有些趙刀的鑄造地區提供了線索。趙刀中還有更小者,通高不過11厘米,刀身寬僅1厘米,正面有「藺」字,當是藺(今山西省離石)地所造。還有較藺刀更小的言陽刀,通高僅9.5厘米,面文為「言陽新刀」。「言」字前人多誤認為「晉」字。「言陽」疑即西漢時西河郡之圁陽,戰國早期屬魏,後歸於趙。此刀形制和藺刀相似,疑亦趙國所造。以上兩種刀極稀少。
齊刀
齊刀,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刀幣 齊國是使用刀幣的主要國家。齊國的刀幣文字生動、製作精美。主要有「齊造邦長法化」、「即墨之法化」、「齊法化」和「齊明刀」等。齊造邦長法化又稱六字刀,鑄於春秋末年,為田氏代姜齊,受封為齊侯時所鑄的開國紀念幣,此刀形態優雅,鑄工精良,存世稀少,為歷代藏家所重。齊明刀因刀面有「明」字而得名。其背文為「莒冶齊化」等文字者十分珍罕,是燕將樂毅破齊,占臨淄等七十餘城的五年間所鑄。此刀於清嘉慶年間在山東博山首先發現,因而又稱「博山刀」。
齊明刀
亦稱博山刀,因最早在山東博山發現,故俗稱博山刀。博山系舊縣名,位於山東中部,1958年撤銷,並入淄博市。考博山刀來源,《金石索》載「博山刀為孫星舫所貽,雲博山之杏峪村刨出一窖數百枚,文不能辨」,又,「此刀與前刀出一窖,雖舫又自博山攜寄」。此刀幣由於出土於齊,其錢文有燕幣「明」(或稱「召」、「易」等)字,所以今人多稱「齊明刀」。 齊明刀特徵,刀身較燕明刀刀身瘦狹,篆書「明」字外筆長且作方折,區別於燕明刀弧折狀。而刀背文有齊、齊化、齊化共金、莒冶化、莒冶齊化等十幾種不同字數的文字,多素背或符號者。此刀幣鑄制粗,含銅量略低,含鉛量稍高,亦有鉛質者。此刀齊燕兼而有之,一定為先秦戰國時期鑄幣,筆者願就其背景、歸屬等問題分析如下。春秋戰國時,由於各諸侯爭霸天下,各自為政,各鑄本國幣,形成我國幣史形制最多的一個特殊時代,產生了貝、布、刀和圓錢四大貨幣體系。齊明刀鑄期較晚,也系刀幣體系之一。刀幣是由工具削刀演化而來,包括大小尖首刀,大小針首刀、切頭刀、小尖刀、小直刀、大小圓首刀、燕明刀、齊明刀、齊大刀等幣種。這些刀幣,成為我國北方、東方各國(族)主要貨幣。曾經鑄造並行用過刀幣的有鮮虞國、中山國、燕國、齊國、趙國及山戎等部族。 齊明刀是在何背景下形成的呢?前314年燕王噲讓帝位於國相子之而內亂三年,齊宣王乘機伐燕,噲與子之被殺,燕幾至滅亡。前311年太子昭即位,據《燕昭王求士》載:「卑身厚幣,以招賢士」,經28年勤政,燕復國並於前284年令樂毅統軍伐齊70餘城,「入至臨淄(齊都)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莒(今山東莒縣)、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齊也幾至滅亡。前279年昭王死,燕惠王即位,中齊離間計,棄樂毅用騎劫為將,齊設火牛陣以少破燕,奪回所有失地。齊明刀即在前284年燕伐齊始至前279年齊破燕止。 齊明刀為什麼行用時間短呢?原因是:1.百姓不願使伐齊燕國幣。拉鋸戰在戰國為常見事,今戰勝國一到,百姓用燕幣,明燕撤再使齊幣,燕幣則分文不值,風險大,故人們有逆反、排斥心理和行為;2.戰勝國需要社會穩定。齊燕兩軍交戰,勢必造成兩國貨幣互相排斥,面對百姓排斥心理,戰勝國需要一種「折中」的貨幣疏通流通渠道;3.商人迎合軍心民意。當地商人抓住商機,低成本快速鑄幣以適應社會需要,用得上,退得出。且看其背文特點,先鑄燕佔領地如齊、齊化等,又鑄齊莒城、莒冶化進退皆行。排它性小,認可度高,故行的通;4.完成使命自然消亡。隨齊奪回失地,政權穩固,國幣又排斥了自由商幣。這是戰事決定此幣短命,也是此幣原本歷史價值所在。
燕刀
發展歷程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燕國起初流行尖首刀、針首刀,戰國時發展成截首刀與燕明刀。燕明刀上的「明」字呈眼形,與齊明刀明顯不同。燕明刀由於出土數量較多,所以價格不高。趙國刀幣出現較晚,大約在戰國晚期,以形體較小且圓首的直刀為主,刀身多鑄地名,有「甘丹、柏人」等。趙刀的出土數量很少,均很珍稀。刀幣因其形狀像刀而得名.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
尖首刀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刀幣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 *** 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明刀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刀幣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 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線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刀幣 磬折刀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線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型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93;下、右邑、?#93;八、?#93;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刀幣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93;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刀幣種類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所通行的刀類貨幣。其種類有:
刀幣 a、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 b、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 c、越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 d、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 e、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刀幣出土
1918年,山東榮成市石島鎮車腳河村北出土大批古刀幣。1930年,山東省平陵故城西南出土一枚刀幣殘頭,上有「莒邦」二字,稱為譚邦刀。1971年韓家胡同居民院挖防空洞時出土,約是戰國晚期燕國及其附近流通的一種貨幣。
歷史價值
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發現的「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政權的錢幣收藏價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一種被稱為「羅漢錢」的錢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時,因軍餉不足向當地喇嘛借了銅佛和18尊金羅漢,銅金共熔鑄成錢幣,當時在錢幣正面印有標志,即「康熙通寶」的「熙」字少一豎,以便日後識別收回,因錢是熔金羅漢所鑄,民間稱其為羅漢錢。
現存數量
遵循「物以稀為貴」的集藏原則,既要看年代是否久遠、流通時間的長短,更要看存世量的多少。我國錢幣有近5000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布幣、蟻鼻等,秦代的外圓內方錢、唐代的通寶、宋代的年號錢、清末的「宣統通寶」,品種有數萬至數十萬種。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此外,如1972年在吉林庫倫旗一遼墓中發掘的「大康六年」紀念銅幣,也是罕見的珍品;1984年在寧夏銀川賀蘭山出土的西夏「光定元寶」篆、真書體對錢,引起藏界轟動;迄今為止僅發現一枚的南康「大齊通寶」、西漢時的「國寶金匱直萬幣」等,均堪稱幣中的「孤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文化價值
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唐高祖武德四年的「開元通寶」,系大書法家歐陽洵的手跡,其書風端正古樸,法度嚴整,勁健含蓄;「淳化元寶」由宋太宗趙光義用楷、行、草三體書寫,楷書渾厚端莊,行書雋永流連,草書奔放流暢,使宋代錢幣文字藝術走到了空前絕後的境地。還有宋代的一對錢,原文行草分別由司馬光和蘇東坡所書,飄逸勁拔,為古今一絕,收藏價值很高。另外享有「篆法絕工、六朝之冠」和「北周三品」、「重寶」的古錢幣均屬此列。 掌握觀賞品相至關重要。古錢幣的投資價值、增幅大小與品相密切相關,同一錢幣若有品相差異,則價格之差往往高達十幾倍甚至幾十、上百倍,足見其品相的重要。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鑒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值得收藏的錢幣中,用金、銀、白銅等精製而成的宮廷錢幣,鑄量少,質量佳,屬珍貴文物。
『貳』 節墨大刀四字刀幣節墨化法值多少錢
節墨大刀的鑄造時期晚於節墨之大刀,鑄工較為粗糙,故存世雖少,但市場價格低於五字刀,目前參考價格在4~5萬元。
節墨大刀,戰國時期齊國刀幣的一種,面文四字,「節墨」為齊國城邑名,「節墨」即即墨。弧背凹刀,尖首,刀柄扁平,上有二縱紋,柄端作環形,邊緣隆起。長約16cm,寬約2cm,重23~45g。

『叄』 刀幣的種類
刀幣也稱「刀化(貨)」。主要流行於環渤海沿岸的北方少數民族居地以及燕、齊、趙、中山等國。凸背凹刃,有柄有環,應該是由刀削演變而來。根據刀幣的整體特點可以把刀幣分為六大類:尖首刀、針首刀、匽刀(明刀)、直刀、齊刀、齊境燕式刀。
尖首刀
尖首刀是最原始的刀幣,與當時生活中使用的刀削很是相似,在北京延慶軍都山墓地中還有青銅刀削與尖首刀共存的現象。其主要出土於河北省中部、北部和遼寧省西南部。
尖首刀的特點為首端尖銳,首部明顯寬於刀身,弧背弧力。薄刃厚背,背脊至柄部中斷而為「斷脊」或「斷蘆碰緣」。刀柄面二直紋,背二或一直紋,有圓形或橢圓形刀環。有的有一兩宏宴個文字但是具體是在面還是在背都沒有固定的標准,有的則沒有文字。文字一般有「一」、「三」、「五」、「六」、「七」、「八」、「九」等數字;還有「已」、「亥」 「行」、「化」 「吉」、 『年」等百餘種,以及不少很難理解的特殊文字等,有人認為是戎狄的族徽。重10~16.5克,通長138~180毫米。
1928年在河北易縣燕下都和1979年在河北靈壽中山國靈壽故城等處都有大宗發現。基本上是屬於這個地區少數民族所鑄造的,因此也被人稱之為「狄刀」。也有一部分和「匽刀(明刀)」很相似,因此也被稱為「類明刀」,這可能屬於燕國的貨幣,或者至少是匽刀(明刀)的直接前身。除此之外還有個別的面文為「陰」,這一種應該是屬於趙國鑄幣。
針首刀
針首刀主要出土於燕山一帶,從山西北部山區向東延伸到河北西北部直至遼寧西南部。應屬該地區的北方少數民族所鑄造。與當時日常生活的刀削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因此看來針首刀出現的時間要比尖首刀晚。其特徵為首端尖銳細長似針,刀身比首部要窄。四周有郭,基本沒有「斷脊」或「斷緣」現象,有圓形或橢圓形刀環。
根據針首刀的大小可以將其分為A型大型和B型小型兩種。
A 型大型
A型大型主要分布在河北張家口、承德、凌源一線,屬燕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鑄幣。銅質不精,製作較粗。體形較大,弧首弧背弧刃,體柄較寬。重6.5~8克,通長135~148毫米。刀柄背一直紋, 面二直紋。
1987年,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發現其與匽刀共存。1999年,在遼寧凌源三十家子村有針首刀與早期區刀同出,其時代當在戰國早中期。
B型小型
B型小型又被稱為「小型尖首刀」,主要分布在晉北地區,蔽嘩銀屬趙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鑄幣。銅質不精,製作較粗。體形小,刀體輕薄,直首,直背或略弧,刃略弧,窄體細柄。重3~5克, 通長105~129毫米。絕大多數刀柄面背都沒有紋樣,只有少數的有一、二。
『肆』 秦始皇那時的刀幣值多少錢一枚
秦代一直是用半兩。
刀幣是燕國和齊國鑄造的貨幣,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禁止使用了。
參考價格:
刀幣針首刀700元春秋末期至戰國早期,燕國一帶,青銅,首部尖狀,面文為記號、符號或單字裂兄源。
刀幣尖首刀1200元
刀幣博山刀1500元
刀幣八明刀圓折70元戰國中、晚期,燕國,青銅,有圓折和磬折兩種。
刀幣左二明九磬折40元
刀幣明、齊化齊明刀8000元戰國晚期,齊境內,青銅,刀身多輕薄,「明」字為方折,細長。
刀幣甘丹直刀250元戰國中晚期,趙、中山國,青銅,圓首,塵罩刀身平直,肆態大者微帶弧意,形體皆輕薄。
刀幣晉匕直刀10000元
刀幣即墨之法化齊大五字2500元
刀幣齊造邦長法化齊六字刀8000元
刀幣即墨法化齊四字刀2200元
刀幣齊法化齊三字刀400元
『伍』 如何鑒別刀幣的真偽
刀幣是我辯乎螞國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幣的一種。齊國首先鑄行刀幣。由於齊刀面文有"化"字,故知原來叫做刀化(貨)。齊刀重量近似,大體上每枚的重量都在44克到50克之間,亦有特別厚重的,這種刀幣面文都有"法化"二字。背紋上有三橫。法化是標准鑄幣的意思。
"三字刀"就是刀幣面上有三字:齊法化。
"四字刀"就是刀幣面上有四字:齊之法化。
"五字刀"就是刀幣面上有五字:節之法化。
"六字刀"有六字:齊建(造)邦長法化。
"三字刀"是刀幣中最多的一種。其特徵是面文沒有"之"字,背緣隆起而不斷。背問有吉、、化、匕、上、日等。文字比較秀麗。
「四字刀」是春秋時期齊國的鑄幣,刀身邊緣隆起,背部邊緣在刀身與柄之間有中斷痕,刀面模鑄陽文城名加「之法化」三字。齊之法化通長18-18.9厘米,重44.5-50.5克。背文:日、上、昌、化、眩、法昌、法、十二等自字。
「五字刀」是齊城即黑鑄造的。刀通長18.5-18.8厘米,最寬2.8-3厘米,重49-51克;小型的五字刀通長14-16厘米,最寬2-2.2厘米,重33-35.5克。背文:癖封、安邦、大行、法昌、攜埋法、行、化、司、工、吉、卜、日、等字。
「六字刀」是田齊的開國紀念幣,面文沒有之字,背緣隆起不斷,其餘的和早期齊刀相同,通長18.2-18.8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2.3-47克。背文:上、匕、日、六、化、工、司等字。六字刀在齊刀中最稀罕。
六字刀在齊刀中的價格最貴,因而有人就將便宜的三字刀通過作偽變成一枚珍貴的六字刀。戰國距離我們現在有兩千多年,那時候兵荒馬亂的,錢幣保存到現在的很少,故每一枚先秦的錢幣都是大家夢寐以求的。偽造齊國刀幣的方法一般有兩種:翻砂和改刻。有的用真錢翻砂贗品,更有大膽者自己刻模翻砂。真幣滿身都是銹,而翻砂新鑄的幣就沒有銹,於是他們就會採取作假銹手段製造偽銹,這是泉友要注意辨別的。用改刻手法偽造六字刀是常有的事。前面我們講過三字刀和六字刀的特徵,大家已明白三字刀與六字刀除字數外,其形態是很相似的,於是在保留齊化兩字的基礎上改刻出建邦長法四個字,這刻出的四個字與原先的兩字在風格上是不同的。刻字必然先要將原先的鑄面磨平,只磨刀幣的中間部分,一頭一頃陸尾的齊化兩字不能磨,於是刀的中部的四個字就會低於刀的兩頭部分的兩個字,仔細觀察會發現的;也有人乾脆全部磨光,六個字都刻出來,但是作偽都存在一個銹色問題,大家要辨別幣面、幣背的銹色是否相同,幣的字跡周圍的銹色是假是真的等,可採用多種方法綜合判斷。
『陸』 燕國的刀幣是用什麼製造
青銅
春秋後系帶基本都是青銅打造,那時候工業水平缺乏,就是落後,基本都是判橡歷青銅來的
主要刀幣是明刀。背文,齊。通常被如乎認為是齊國掘搜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稱為 燕明刀
『柒』 17厘米的四字古刀幣值錢嗎
以銅為幣,鑄鎮派有中國古代仿照環首小刀形狀的一種戰國銅幣。在「刀布」和「刀幣」這兩個概念上,《管子》、《地數》、《揆度》都是銅幣。戰國時期,齊、燕、趙三國均鑄有刀。
齊錢
打開APP查看高清大圖
它長約17厘米,重約40~55克,是世界各國刀幣中體型最大的一種。還有一小部分形態比較小。刀把稍微彎曲,刀身正面有「齊身化」、「齊身化」、「安陽之法」、「節墨之法」、「齊地長法化」等字樣。近人型或釋法型是「大劍」。齊刀錢文傳世有長達九字之鬧橡多,似為偽作。「安陽」、「節墨」都是齊國城邑的名稱。《安陽》未見文獻記載,《節墨》即即墨,在今山東境內。刀口上部有三條橫線,線下一般有一字或二字,常見的有「上」、「下」、「上」、「下」、「大」、「安邦」等,也可以是鑄工留下的痕跡。鑄工御彎賀較好的是齊刀銅質。檢驗結果表明,含銅約佔70%,其餘鉛、錫。齊刀,實物頗多,多出土於今山東省黃河以南、京滬線以東,包括今濟南、淄博、濰坊、昌邑、掖縣、福山、榮成、海陽、平度、青島、諸城、日照、沂南、莒南、兗州、平原等地。齊刀的鑄型有泥和石兩種類型,尤其是泥型。清朝陳介祺藏書的泥度有數千種。在今臨淄的齊城遺址內,近幾十年來也屢有發現。模型用泥沙製作而成,每片上面印有三個圖案,每次鑄造3個。但是所有的泥塑都只是「統一的」一種,並沒有被發現。
『捌』 請問戰國時的刀幣是什麼材料做的啊我的怎麼會即生銅銹又生鐵銹呢難道裡面含銅又含鐵
確實含銅也含鐵。戰國時期由於鑄造工藝不發達的緣故,會在銅中摻入少量鐵以增強刀幣的硬度。參考資料:中國考古 網http://www.kaogu.cn/html/cn/xueshuyanjiu/yanjiuxinlun/kejikaogu/2013/1025/33525.html
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的燕國、齊國、趙國、中山國所通行的刀類貨幣。其種類有:一、燕國的明字刀、尖首刀、針首刀;二、齊國的三字刀(齊法化刀)、四字刀(齊之法化刀)、五字刀(安陽之法化和即默之法化刀)、六字刀(齊建邦 之法化刀)、還有齊明刀、博山刀等;三、趙國的甘丹刀、白人刀、白人化刀、白化刀、王化刀等;四、中山國的城白直刀和白人直刀等。五、王莽新朝所鑄造的錢幣中有金錯刀。
刀幣類型:「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歷史價值: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有必要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在呼和浩特市發現的「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吉林的「廣平銀幣」被認為是我國第一枚機制幣;1985年8月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承安寶貨」為我國「一兩半計數白銀幣」的罕品。短命陪歲政權的錢幣收藏價值也很高。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是顫喊不可多得的珍品。如「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鑄有「永昌通寶」,此錢幣鑄量茄亂野少,且流通時間極短,存世稀少,因而很珍貴。還有一種被稱為「羅漢錢」的錢幣也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康熙帝在西藏平叛時,因軍餉不足向當地喇嘛借了銅佛和18尊金羅漢,銅金共熔鑄成錢幣,當時在錢幣正面印有標志,即「康熙通寶」的「熙」字少一豎,以便日後識別收回,因錢是熔金羅漢所鑄,民間稱其為羅漢錢。
『玖』 刀幣是哪個朝代的,值多少錢
刀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鑄幣之褲陵一。比較出名的是「齊刀胡皮戚」,齊握巧刀是齊國貨幣。幣面文字帶「齊」字的,有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