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鑄造藝術是什麼

鑄造藝術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5-28 00:04:39

❶ 什麼是鑄造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將液體金屬澆鑄到與零件形狀相適應的鑄造空腔中,待其冷卻凝固後,以獲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鑄物質多為原為固態但加熱至液態的金屬(例:銅、鐵、鋁、錫、鉛等),而鑄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屬甚至陶瓷。因應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概述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熔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早期
中國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 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濃厚。那時的鑄造工藝是與制陶工藝並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

發展
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後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鑄鐵件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後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近代
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技術的進步 ,要求鑄件各種機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時仍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另一個原因是機械工業本身和其他工業如化工、儀表等的發展,給鑄造業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如檢測手段的發展,保證了鑄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並給鑄造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電子顯微鏡等的發明,幫助人們深入到金屬的微觀世界,探查金屬結晶的奧秘,研究金屬凝固的理論,指導鑄造生產。

鑄造定義
(GB/T5611-1998)

鑄造-熔煉金屬,製造鑄型,並將熔融金屬澆入鑄型,凝固後獲得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和性能金屬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

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的工藝過程。鑄造毛坯因近乎成形,而達到免機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製作時間.鑄造是現代裝置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

鑄造分類
主要有砂型鑄造和特種鑄造2大類。

1 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1.1 砂型(芯)鑄造方法:濕型砂型、樹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實型鑄造、負壓造型。

1.2砂芯製造方法:是根據砂芯尺寸、形狀、生產批量及具體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的。在生產中,從總體上可分為手工制芯和機器制芯。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

2.1 金屬模鑄造法

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製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

受制於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2.2 脫蠟鑄造法

這方法可以為外膜鑄造法和固體鑄造法。

先以蠟復制所需要鑄造的物件,然後浸入含陶瓷(或硅溶膠)的池中並待乾,使以蠟制的復製品覆上一層陶瓷外膜,一直重復步驟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鑄造過程(約1/4寸到1/8寸),然後熔解模中的蠟,並抽離鑄模。其後鑄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溫,增強硬度後方可用以鑄造。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確性,更可用作高熔點金屬(如鈦)的鑄造。但由於陶瓷價格頗高,而且製作需要多次加熱和復雜,故成本頗為昂貴。

成型工藝
1.重力澆鑄:砂鑄,硬模鑄造。依靠金屬自身重力將熔融金屬液澆入型腔。

2.壓力鑄造:低壓澆鑄,高壓鑄造。依靠額外增加的壓力將熔融金屬液瞬間壓入鑄造型腔。

鑄造工藝通常包括

①鑄型(使液態金屬成為固態鑄件的容器)准備,鑄型按所用材料可分為砂型、金屬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數可分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鑄型准備的優劣是影響鑄件質量的主要因素;

②鑄造金屬的熔化與澆注,鑄造金屬(鑄造合金)主要有各類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金屬及合金;

③鑄件處理和檢驗,鑄件處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鑄件表面異物、切除澆冒口、鏟磨毛刺和披縫等凸出物以及熱處理、整形、防銹處理和粗加工等。

鑄造工藝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鑄造金屬准備、鑄型准備和鑄件處理。 鑄造金屬是指鑄造生產中用於澆注鑄件的金屬材料,它是以一種金屬元素為主要成分,並加入其他金屬或非金屬元素而組成的合金,習慣上稱為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

金屬熔煉不僅僅是單純的熔化,還包括冶煉過程,使澆進鑄型的金屬,在溫度、化學成分和純凈度方面都符合預期要求。為此,在熔煉過程中要進行以控制質量為目的的各種檢查測試,液態金屬在達到各項規定指標後方能允許澆注。有時,為了達到更高要求,金屬液在出爐後還要經爐外處理,如脫硫、真空脫氣、爐外精煉、孕育或變質處理等。熔煉金屬常用的設備有沖天爐、電弧爐、感應爐、電阻爐、反射爐等。

優點:1、可以生產形狀復雜的零件,尤其是復雜內腔的毛坯;

2、適應性廣,工業常用的金屬材料均可鑄造,幾克到幾百噸;

3、原材料來源廣,價格低廉,如廢鋼、廢件、切屑等;

4、鑄件的形狀尺寸與零件非常接近,減少了切削量,屬於無切削加工;

5、應用廣泛,農業機械中40%~70%、機床中70%~80%的重量都是鑄件。

缺點:1、機械性能不如鍛件,如組織粗大,缺陷多等;

2、砂型鑄造中,單件、小批量生產,工人勞動強度大;

3、鑄件質量不穩定,工序多,影響因素復雜,易產生許多缺陷。

鑄造的缺陷對鑄件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為選擇鑄造合金和鑄造方法打好基礎,應從鑄件的質量入手,並結合鑄件主要缺陷的形成與防治。

❷ 古老鑄造文化

1.概述
中華文明大致經歷了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三個歷史階段,這三種材質的工具和技術的創造發明,隨著人類的繁衍,不斷推動人類文明向高級階段發展,金屬的應用使人類文明產生了根本性的奔騰,而鑄造技術的運用和金屬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列『古代很多務農的人來說,鑄造技術是一門手藝。據歷史考證,我國鑄造技術開始於夏朝初期,迄今已有5000多年。到了晚商和西周初期,青銅的鑄造技術得到了蓬勃發展,形成r燦爛的青銅文化,遺留到今天的有一批鑄造工藝水平較高的鑄造產品。
本文在查閱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僅就中國古代的鑄造工藝、鑄造方法及高質量鑄件作一簡略概述,這些人類文明史上留下的冶金技術傑作值得我們鑄造工作者驕傲和自豪,而且這些鑄造設計思想現在依然給人們啟迪,對今天的鑄造生產起到了鑒戒和推動作用。
2.中國古代鑄造術語
在古代的文獻中,有關鑄造技術的專業術語記載的較多。從大量的歷史文獻(如《考工記》、《天工開物》等)的記載來看,在先秦時期,就有「鑄金」、「鑄劍」、
「冶人」及「冶工」等鑄冶術語。鑄造業在我國古代的金屬加工工藝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並產生過巨大的社會影響。今天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使用的「模範」、「熔鑄」、「就範」等詞彙,就來源於古代鑄造業的術語。
還有模、范、爐等術語,今天已有了引申義。《說文》葉l解釋,「模,法也」。以木日模,以金日熔,以土日型,以竹日范。《夢溪筆談》、《天工開物》中用「外模」來指鑄型。范即鑄型,《荀子·強國》中有「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然後可鑄」,而范「皆鑄作器物之法也」。東漢王充《論衡·物勢篇》有記載:「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範為形」,說得足鑄造器皿,必有樣子容貌和型腔。《禮記·禮運》中有「後聖有作,然後修火之利;範金合土,以為台榭宮室牖戶。」《廣韻』模韻》中有「爐和火床」。《墨子·備蛾傳》中有:「五步一灶,灶門有爐炭」。古代冶煉的爐有地坑爐、陶爐和豎爐。《天工開物》冶鑄篇里記載了小型化鐵爐的生產方式:「凡鐵爐用鹽做造,和泥砌成」,鹽的主要成分氯化鈉是中性物質,能有效地使鐵液脫硫。
《周禮考工記》中總結出世界上最早的銅合金配料規律,即所謂的「六齊」。《越盡書·盡越外傳》中有鑄劍的記載: 「歐治子、干將鑿茨山,拽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
3.中國古代的鑄造方法
(1)石型 即用石頭或石膏製作鑄型。先在石頭上鑿刻成簡單的器形,如魚鉤、小刀等,再把熔煉的銅液倒人,冷卻後便得到簡單的鑄件。石頭雅刻加工比較費事,碰到高溫輕易崩潰,型腔也不可能太復雜,這是最原始的鑄造方法。
(2)泥型古稱「陶范」,受制陶技術的啟發,產生了泥型鑄造,所以「陶」、「冶」兩字並稱,今天引申為培養造就的意思。泥型有單面型、兩合型或多塊合成型,還可分為一次型和半永久型兩類。商早期泥型多為就地取材,將自然泥砂料用水調和製作鑄型後經自然乾燥或低溫堆燒,鑄型硬化後即可澆注,經冷卻後將泥型打壞取出鑄件,屬一次型。所用的泥沙料經過不斷篩選和配製,如進草秸和稻殼等做出的鑄范在烘范窯進行焙燒,窯溫約850~900℃,燒製成表面光滑、質地硬而不脆並有較好透氣性的鑄范,可以反復使用,屬半永久型。薄殼泥型重疊鑄造用來生產薄壁小件,如銅錢,起源於西漢的鑄錢手產業,今天已發展到鑄造縫紉機零件、汽車活塞環等。另外,批量大的鐵鍋、農用犁鏵和鐵砧等都用此種鑄造方法。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早期,就能用泥型鑄造澆注出壁厚為2mm的酒器,並逐漸發展出鑄接和鑄焊技術來鑄造大型的樂器。
(3)金屬型 古稱「鐵范」,在戰國中晚期,我國已發展並應用金屬型,用來鑄造鋤、鐮和斧等,並在兩漢以後得到較大發展。金屬型模具是通過泥型鑄造出來的,由於金屬型加工比較困難,所以要求泥型的制型技術較高。發展到現代,則為近凈成形技術或凈成形技術。占代這種方法用於生產鋤、鐮刀和斧頭等常用工具。由於金屬型鑄造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好,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古代金屬型的設計構思很巧妙,利用了相當數目的活塊及復合型,以造出鑄件的孔洞及便於取型。
(4)失蠟型有出蠟法、走蠟法、脫蠟法或刻蠟法的叫法,始於年齡戰國時期,文獻最早記載見於《唐會要》,是我國獨自創造的鑄造方法。這種方法與現代的熔模鑄造技術的基本原理相似,只是鑄件精度達不到現代的水平,在年齡戰國時期已臻成熟。使用的蠟模材料有黃蠟(蜜蠟)、白蠟(蟲蠟)、牛油及松香等,制殼所用材料主要是粘土。用這種方法製造的鑄件重的可達數噸,對於復雜鑄件難以脫型的組件都用這種方法鑄造。製作工藝有兩種:一種是手工將蠟料壓、捏、拉、雕成各種外形,完全不用模具即能製成復雜的圖案;另一種則是把蠟料壓成與鑄件壁厚相同的蠟片,並裁減成鑄件的外形,貼在預制好的泥芯上,再制出型殼。
(5)砂型 這種方法是伴隨泥型一起產生的,但歷史記載較少。明清時期已完全使用砂型鑄錢幣,並用於鑄印,可批量生產小型鑄件。
4.中國古代鑄造中的精品
中國古代的鑄造技術,給農業生產、兵器製造、醫療衛生和音樂藝術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條件,還發展了藝術鑄造,推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古代冶金技術舉世無雙,青銅、鑄鐵件中都有很多精品,即便是現代生產也不輕易達到。這些鑄造成就都是經過古代鑄造工作者的精心設計,獨具匠心。
(1)滄州鐵獅中國五代後周大型鑄件,在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南20km的滄州故城開元寺前,是我國現存鐵獅中最大的一件。鐵獅身長5.3m、高5.4m、寬3m,重約40t,採用泥范按照分節疊鑄法澆注而成,外面有明顯的范塊拼接痕跡,有的范塊上還可以找到澆注時留下的氣孔。獅身鑄有「獅子王」字樣,背馱蓮座,前朐及臀部飾束帶,發鬈曲呈波浪形,形態威武,呈奔走狀。鑄造工藝過程大致是:先塑好鐵獅泥模型,然後翻制鑄型,再將鑄型分成小塊,逐層取下,刮往一層相當於鐵獅壁厚,留下的即為鐵獅的泥芯。澆注時邊澆邊合上鑄型。製作型腔的面料是經過研磨、篩選或淘洗的細泥,以保證鑄件的表面質量。
(2)司母戊方鼎 商周兩代是我國鑄造和使用青銅器的壯盛時期,司母戊方鼎的形體之大、造型之精,世所罕見。該方鼎重875kg、高1330mm、口長1100mm、寬780mm、壁厚60mm,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空,所有花紋均以雲雷紋為底。耳外廓飾一對孩紋,虎口相向,中一人頭,好象被虎吞噬,耳側緣飾魚紋。鼎腹四隅皆飾扉棱,以扉棱為中心,有三組獸面紋,上端為牛首紋,下端為饕餮紋,足部飾獸面紋,下有三道弦紋。司母戊方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為一次鑄造而成,標志著商代錫鉛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水平。
(3)四羊方尊商晚期酒器,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方尊,高583mm,重約34.5kg。在商代的青銅方尊中,此器形體的端莊典雅是無與倫比的。最突出的是尊的腹部四角鑄有4隻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寧靜中有威嚴感。羊背和胸部飾有鱗紋,前腿為長冠鳥,圈足上飾有夔紋。方尊的邊角及每一面中心線的合型處都是長棱脊,其作用是以此來掩蓋合范時可能產生的對合不正的紋飾,同時也增強了造型的氣勢。肩部的龍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鑄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鑄成後配置在羊頭的泥型內,再合型澆注的,因此假如沒有高超的合型技術,很難達到整器渾然一體的效果。
(4)曾侯乙尊盤尊是古代的一種盛酒器,盤則是水器。曾侯乙尊盤融尊、盤於一體,極其別致。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盤直壁平底,與尊口風格相同。這件尊盤的驚人之處在於其鬼斧神工的透空裝飾。裝飾表層彼此獨立,互不相連,由內層銅梗支撐,內層銅梗又分層連結,參差錯落,玲瓏剔透。採用泥型和失蠟型鑄造相結合,尊體由泥型鑄造而成,腹外4條蟠龍則由失蠟型鑄造後再通過鑄接技術連接而成。
(5)永樂大銅鍾這口大鍾鑄於明朝永樂年問,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它通高6.75mm,最大外徑為3.3m,重約46.5t。鍾身內外布滿了佛教經文和咒語,其文字為漢文佛教銘文225 939字,梵文佛教銘文4245字,總計230 184字。字跡端正,雄健有力,相傳是明代書法家沈度所寫,這些文字在鍾上排列得井井有條。大鍾的力學結構也令人拍案叫盡,大鍾懸掛在主樑上,僅靠一根長140mm、寬65mm的銅穿釘,承受著40多噸重的剪切力,大鍾在此懸掛了近250年,巋然不動。大鍾的鑄造工藝也非常高超,它是採用了地坑造型表面泥型的鑄造方法,使鍾體一鑄而成,而且龐大的鍾體上競沒有發現一個砂眼。
(6)大型銅制編鍾在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鍾震動了中外音樂界。該墓出士的青銅編鍾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kg。出土時,編鍾依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三層鍾架上,長7.48m、寬3.35m、高2.73m。古人為什麼用銅制編鍾敲奏音樂,而不用鐵鍾呢?沈括在《夢溪筆淡》中說:「鐵性易縮,時加磨瑩,鐵愈薄而聲愈下,樂器需以金石為准」,這里的金即指銅。我們所見的編鍾,仔細觀察一下都是扁的,而不是圓的,這是什麼道理呢?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論述:「蓋鍾圓則聲長,扁則聲短。聲短則節,聲長則曲,節短處聲皆相亂,不成音律」,因此作為樂鍾都是扁的,圓鍾是無法演奏的。在我國,除了清代乾隆55年(1790)造了16個銅鑄的樂鍾是圓形之外,其他都是扁的。不過這個金樂鍾不是用來演奏的,只是作定音時用。材質的化學成分對編鍾音響效果也是有影響的,這就要求控制合金的成分。一般以為編鍾是採用復合泥型鑄造的,先塑泥樣,再翻制鑄型烘乾,放人泥芯後澆注而成。
(7)銅車馬儀仗隊銅車馬儀仗隊共有99件文物,其中手持矛、戈、戟、鉞等兵器的銅武士俑17件,各種銅奴婢俑38件,銅馬39匹,銅車14輛,銅牛一頭。車輛有斧車、軺車、輦車及牛車等,每…輛車馬及鞍轡等都有十數個分別製造的部件組成,可裝可卸,活動自如。數十匹銅馬或昂首嘶叫,或跳躍奔騰,雄健活潑,栩栩如生。看著這套生動宏偉的銅車馬儀仗俑,人們感覺彷彿它們就是從著名的東漢畫像石中走下來的,是大量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中「車騎出行圖」的立體再現。銅奔馬的製造合乎力學原理,製作者很好地解決了支撐點、重心、平衡和抗阻力等科技題目。首先,要塑造出立體的奔馬形象,至少必須有二三條腿騰空。但馬的軀體長且大,腿卻細長,一條腿能站穩嗎?這是一定要解決的題目。製作者用一隻展開雙翅、有著長寬尾巴的飛鳥作為馬蹄的支撐點,通過它使馬蹄的著地面積增大了很多倍,這樣就使馬能站立不倒。同時,飛鳥位於奔馬腹下前部,馬蹄在鳥背上,正是奔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穩定程度。馬的前右腿和後左腿分別向前後伸直,另外兩條腿則同時向腹中心收縮,以保持軀體平衡。其次,馬的軀體溜圓,可減微風的阻力,給人以飛速奔跑的感覺。都是採用失蠟型鑄造並鑄接而成。
5.結語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的鑄造技術凝聚了一代代中華兒女的集體聰明,鑄造工藝精湛,鑄造經驗豐富,既有實用性,又閃爍著藝術美,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義化的精華,還具有獨特的工藝水準,展現了鑄造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古代優秀的鑄造工藝在世界的鑄造史上閃耀著光輝,也激勵著我們今大的鑄造工作者吸收古代的鑄造技術思想和沒計方法,對鑄造工程技術加以創新,把傳統的鑄造技術發揚光大。

❸ 什麼是鑄造

在模具中液態到固態的成型方法

❹ 鑄造幾種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用於什麼場合

1、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砂型(芯)鑄造方法:濕型砂型、樹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實型鑄造、負壓造型。

砂芯製造方法:是根據砂芯尺寸、形狀、生產批量及具體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的。在生產中,從總體上可分為手工制芯和機器制芯。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兩類。

金屬模鑄造法: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製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

受制於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脫蠟鑄造法:這方法可以為外膜鑄造法和固體鑄造法。

先以蠟復制所需要鑄造的物件,然後浸入含陶瓷的池中並待乾,使以蠟制的復製品覆上一層陶瓷外膜,一直重復步驟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鑄造過程,然後熔解模中的蠟,並抽離鑄模。其後鑄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溫,增強硬度後方可用以鑄造。

(4)鑄造藝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鑄造工藝:

鑄造工藝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鑄造金屬准備、鑄型准備和鑄件處理。鑄造金屬是指鑄造生產中用於澆注鑄件的金屬材料,習慣上稱為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

鑄件自澆注冷卻的鑄型中取出後,有澆口、冒口及金屬毛刺披縫,砂型鑄造的鑄件還粘附著砂子,因此必須經過清理工序。進行這種工作的設備有拋丸機、澆口冒口切割機等。

砂型鑄件落砂清理是勞動條件較差的一道工序,所以在選擇造型方法時,應盡量考慮到為落砂清理創造方便條件。有些鑄件因特殊要求,還要經鑄件後處理,如熱處理、整形、防銹處理、粗加工等。

鑄造是比較經濟的毛坯成形方法,對於形狀復雜的零件更能顯示出它的經濟性。如汽車發動機的缸體和缸蓋,船舶螺旋槳以及精緻的藝術品等。有些難以切削的零件,如燃汽輪機的鎳基合金零件不用鑄造方法無法成形。

另外,鑄造的零件尺寸和重量的適應范圍很寬,金屬種類幾乎不受限制;零件在具有一般機械性能的同時,還具有耐磨、耐腐蝕、吸震等綜合性能,是其他金屬成形方法如鍛、軋、焊、沖等所做不到的。因此在機器製造業中用鑄造方法生產的毛坯零件,在數量和噸位上迄今仍是最多的。

參考資料:

網路--鑄造

❺ 什麼是鑄造

鑄造

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零件或毛坯)的工藝過程。現代機械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鑄造生產的毛坯成本低廉,對於形狀復雜、特別是具有復雜內腔的零件,更能顯示出它的經濟性;同時它的適應性較廣,且具有較好的綜合機械性能。但鑄造生產所需的材料(如金屬、木材、燃料、造型材料等)和設備(如冶金爐、混砂機、造型機、造芯機、落砂機、拋丸機等)較多,且會產生粉塵、有害氣體和雜訊而污染環境。
鑄造是人類掌握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公元前3200年,美索不達米亞出現銅青蛙鑄件。公元前13~前10世紀之間,中國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時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如商代的重875千克的司母戊方鼎、戰國的曾侯乙尊盤和西漢的透光鏡等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早期的鑄造受陶器的影響較大,鑄件大多為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較濃。公元前513年,中國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鼎(約270千克重)。公元8世紀前後,歐洲開始生產鑄鐵件。18世紀的工業革命後,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先後開發出球墨鑄鐵,可鍛鑄鐵,超低碳不銹鋼以及鋁銅、鋁硅、鋁鎂合金,鈦基、鎳基合金等鑄造金屬材料,並發明了對灰鑄鐵進行孕育處理的新工藝。50年代以後,出現了濕砂高壓造型,化學硬化砂造型和造芯、負壓造型以及其他特種鑄造、拋丸清理等新工藝。
鑄造種類很多,按造型方法習慣上分為:①普通砂型鑄造,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②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鑄造車間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鑄造工藝通常包括:①鑄型(使液態金屬成為固態鑄件的容器)准備,鑄型按所用材料可分為砂型、金屬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數可分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鑄型准備的優劣是影響鑄件質量的主要因素;②鑄造金屬的熔化與澆注,鑄造金屬(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③鑄件處理和檢驗,鑄件處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鑄件表面異物、切除澆冒口、鏟磨毛刺和披縫等凸出物以及熱處理、整形、防銹處理和粗加工等。

❻ 鑄造的意思是什麼

鑄造是將金屬熔化後澆入鑄型中以形成預定的物件。包括製造鑄型、熔化金屬、澆鑄和清理等工序。用砂製作的鑄型應用較廣,故又名翻砂。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熔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

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6)鑄造藝術是什麼擴展閱讀:

鑄造的分類

1、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

❼ 簡述對鑄造的了解 200字

學鑄造知識,上 鑄件訂單網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溶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早期
中國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 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濃厚。那時的鑄造工藝是與制陶工藝並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

發展
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後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鑄鐵件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後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近代
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技術的進步 ,要求鑄件各種機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時仍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另一個原因是機械工業本身和其他工業如化工、儀表等的發展,給鑄造業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如檢測手段的發展,保證了鑄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並給鑄造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電子顯微鏡等的發明,幫助人們深入到金屬的微觀世界,探查金屬結晶的奧秘,研究金屬凝固的理論,指導鑄造生產。

❽ 古代有哪些鑄造工藝

古代有所謂泥范,其實就是用泥土做造型材料的一種鑄造方法。據說還有鐵范,那相當於現在說的金屬型鑄造啦。

閱讀全文

與鑄造藝術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s店裡有尾氣檢測裝置嗎 瀏覽:86
怎麼提高氨製冷系統排氣壓力 瀏覽:926
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常見問題解答 瀏覽:293
有線監控要哪些設備 瀏覽:396
製冷循環水溫高怎麼辦 瀏覽:41
依波機械表怎麼調日歷 瀏覽:761
製冷量與焦耳怎麼算 瀏覽:842
檢查血液垃圾的儀器有哪些 瀏覽:21
通信設備軟體調試工資多少 瀏覽:49
海鮮製冷機加多少壓力 瀏覽:883
報機械設計培訓班要多少錢 瀏覽:979
天然氣閥門可以不管嗎 瀏覽:383
凱迪拉克xts怎麼用機械鑰匙打火 瀏覽:865
通用pe工具箱使用方法 瀏覽:468
美國賣攝影器材哪裡好 瀏覽:768
健身器材杠鈴怎麼組裝 瀏覽:117
怎麼換水稻收割機地輪軸承 瀏覽:417
電風扇軸承鬆了怎麼緊 瀏覽:968
如何做軸承外圈 瀏覽:634
一加全機型工具箱怎麼用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