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椎體形成器材是什麼

椎體形成器材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3-20 14:22:58

⑴ 椎體成形工具包屬於幾類醫療器械

二類醫療器械

⑵ 脊柱的形成

脊柱的發育是由中胚層的生骨節細胞圍繞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側體節腹內側面分出一團間充質細胞,為生骨節。生骨節逐漸移向中線脊索周圍。起初生骨節組織的節段包繞脊索與體節對應,當進一步發展時,每個生骨節的尾端部分變緻密,並和下位生骨節的頭端連接起來,形成新的節段稱椎骨原基,即後來的椎體。椎體形成後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間充質,形成神經弓,包圍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頸、腰椎與橫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軟骨,後骨化為椎體。椎體中的脊索完全退化,但在椎間隙中央的脊索,卻保留下來,增長並經過粘液樣變性,形成髓核。髓核周圍的纖維組織分化成纖維軟骨環,與髓核共同構成椎間盤。臨床上偶遇到骶尾部的脊索組織殘留並異常生長而形成腫瘤,壓迫周圍組織產生腰骶痛及盆腔臟器功能障礙。
生骨節旁的生肌節組織,原來與生骨節位於同一節段,當生骨節重新組合之後,則處於兩相鄰椎骨間,並逐漸發育成脊旁肌肉。原位於生骨節間的動脈,此時處於椎體腰部,形成脊間動脈,即以後的肋間動脈及腰動脈。神經則位於兩椎骨間,通過後來形成的椎間孔與脊髓相接,成脊神經。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掘拆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槐洞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判明棗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新生兒的脊柱是由胸椎後凸和骶骨後凸形成的向前彎曲,這兩個彎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胸腔、盆腔對臟器的容量。嬰兒出生時,頸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彎曲,當生後3個月,嬰兒抬頭向前看時,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頸曲以保持頭在軀幹上的平衡。在生後的18個月幼兒學習走路時,又出現了前凸的腰曲,使身體在骶部以上直立。 這樣的脊柱出現了人類所特有的4個矢狀面彎曲:兩個原發後凸和兩個繼發前凸。胸椎的後凸是由於胸椎椎體前窄後寬的結果,而頸部的繼發前凸主要是由椎間盤的前寬後窄來構成的,其椎體則前後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則除了椎間盤的前高後矮外,腰4及腰5椎體亦變得前高後矮;腰3椎體不定,仍多為方形,而腰1、腰2椎體仍適應胸腰段的後凸而呈後高前矮的形態。
完成四個彎曲的人類脊柱在站立位時,重力線應通過每個彎曲的交接處,然後向下以髖關節 稍後方,膝踝關節稍前方而達地面。腰椎前凸在每個人並不一致,女性前凸較大。青年性圓背患者,或老年性駝背患者,為保持直立位,腰椎前凸亦增加。老年人椎間盤退變後頸椎及腰椎前凸可減少。脊柱的彎曲可協助椎間盤減少振盪,但卻使支撐力減少,在彎曲交界處容易損傷(如胸12,腰1)及慢性勞損(如腰4、腰5)成為腰痛的易發病處。
脊柱的前凸增加稱前凸,常見於腰椎及骶骨水平位的人。過大的弧形後凸常見於胸部,如為驟彎則稱為成角畸形,常見於骨折、結核。向側方的脊柱彎曲稱為側凸。這些都影響脊柱的承重和傳遞功能,故為病理狀態,可導致腰痛。
人類直立運動已有約300萬~500萬年的歷史,但直立後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適應功能的需要,特別是腰骶交界處的慢性勞損,常為腰痛發病的基礎。
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頸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後、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後.

⑶ 錐體系的組成與生理功能及其受損後的症狀是什麼

2009年4月北京自考《生理心理學》真題論述題第1題

試述錐體系的組成與生理功能及其受損後的症狀。

答: 1.錐體系的神經纖維主要來自初級運動皮層的大錐體細胞,也有些纖維來自額葉與頂枕顳的聯絡區皮層。

錐體系由皮層脊髓束和皮層延髓束組成。

它們不但能直接調節和控制腦乾和脊髓的運動神經元,還通過發自腦乾的幾條傳出通路間接調節運動功能。

2.這些發自腦乾的傳出通路是前庭脊髓束、頂蓋脊髓束、網狀脊髓束和紅核脊髓束。

他們都是錐體外系的組成部分,但卻也受錐體系控制,中止於脊髓中間神經元或γ-運動神經元再間接影響脊髓α-運動神經元的功能。

3.錐體系的下行纖維從內囊穿出,行至中腦腹側形成大腦腳,在延腦腦腹側形成椎體,椎體系的名稱就是因為它在延腦腹側行走時形似椎體,由粗逐漸變細。

4.在椎體中,80%的纖維交叉至對側稱為椎體交叉。

交叉後的纖維和少量未交叉的纖維形成皮質脊髓側束與四肢運動有關;大部分未交叉的椎體纖維形成皮質脊髓前束。

這些纖維早升做在前束下行時陸續終止於頸部和上胸部脊髓的對側前柱細胞,與軀幹部運動關系密切。

由於椎體交叉造成了一側大腦運動皮層與對側肢體運動相關。

5.大腦皮層運動區和錐體系的運動功陸衡能主要是發動隨意運動,其次是調節和控制各級腦結笑寬構的運動功能。

無論是大腦皮層運動區的損傷、內囊的損傷,還是腦干以下椎體束的損傷,都會影響隨意運動的正常進行,此外,錐體系受傷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症狀,受損情況是錐體系調節控制脊髓運動神經元的功能障礙,統稱為錐體系症狀。

6.它包括肌肉強直性痙攣所引起的硬癱、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進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林斯基反射、踝陣彎反射。與這些亢進的陽性症狀相伴隨的是皮膚淺反射的減退或消失,最常見的是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7.這些錐體系症狀是神經科醫生用來論斷大腦皮層運動神經元(又稱上運動神經元)及錐體束受損的根據。

它包括肌肉強直性痙攣所引起的硬癱、深反射如膝跳反射亢進以及一些特殊的病理性反射:如巴彬斯基反射、踝陣彎反射。與這些亢進的陽性症狀相伴隨的是皮膚淺反射的減退或消失,最常見的是膚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

8.與此相對應的是脊髓或腦干運動神經元(又稱下運動神經元)。

受損的症狀,表現為肌肉張力消失、肌肉萎縮、軟癱、淺反射和深反射均消失。

⑷ 掏寶網購脊椎椅:就是那種健身器材,向椅子一樣,但是沒有腿,後背有可以上下移動的按摩球。球上有綠色的

北京斯寶特十里河龍鳳之家店溫馨提醒:

您說的是迪納摩的脊柱健吧。我們這里就有的

脊柱健是一款專門針對頸間、腰部、背部、臀部的按摩。有效的緩解頸部酸痛、背部和腰部疲勞。尤其是對開車人事或白渣卜滾領人事。由於長時間的駕駛和面對電腦。如余頸間酸痛,脊柱健可以有效的緩解身心疲勞。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其背部硅膠按摩球給人更加形象的人手按摩感覺。按摩球帶有紅外加熱。理療身體有效消除身體的疲勞。頸部才有揉捏方式。長期堅持使用可以很好的緩解頸間病並消除頸間酸痛的症狀。對於開車人事來說,是一件更為健康安全的好工具。其自身帶有在車上使弊豎用的設備。只需插入點煙機上即可。40W功率。能源更節省。讓您在長時間的駕車過程中不再疲勞。

體驗館:朝陽區大羊坊路35號龍鳳之家三層(建材街十里河居然之家東側)-熱線:010-83600043

⑸ 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哪此手,可導扒物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李嫌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

⑹ 骨科的器材

一般主要有以下幾種:「C」型臂X線機兩台,等離子射頻消融機、激光、臭氧發生器等頸、腰椎間盤微創手術先進設備及各種理療儀等其它設備。
創傷骨科以四肢骨關節損傷、骨腫瘤及各種復雜骨折為臨床任務和研究方向,採用國際上先進的AO與BO理論和技術治療了大批脊柱、骨盆和四肢骨折患者,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脊柱外科已成功開展了脊柱腫瘤、頸、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治療,以及頸椎病及腰椎間盤突出症的微創手術治療。手足外科已成功開展了斷肢、斷指再植與功能重建、整形及全身各種皮瓣的移植等手術治療。
骨科軟固定功能支具的應用,使骨與關節損傷後的康復成為可能。支具又稱矯形器,是一種以減輕四肢,脊柱、骨骼肌系統的功能障礙為目地的體外支撐裝置。支具的功能為:1. 穩定與支撐;2. 固定功能;3. 保護功能;4. 助動(行)功能;5. 預防矯正畸形;6.承重功能。 檢查
(一)隨著X線機器日趨普遍,臨床醫師往往忽視了病理學檢查的重要性,其實有許多骨折與骨症,只要仔細檢查往往可以得出正確的診斷,甚至還可彌補X線檢查的不足,例如下尺橈關節半脫位,由於投照角度關系,在X線片上往往顯示不出來,而理學檢查時卻不難診斷。
(二)在檢查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病人主訴部位,亦不要顯露出很局限的小塊區域。局部的觀察往往不夠全面,應該顯露足夠的范圍才不會漏診。檢查時既要全面,又要有重點,根據需要注意體態、姿勢、皮膚、關節腫脹情況和步態。在觸診時,手法宜輕柔,不要為了診斷骨折而強求骨擦音,通常只是在搬運傷員時無意中獲得。
(三)檢查關節活動為骨科檢查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了解關節的運動方向常用三個平面來說明,即矢狀面、冠狀面和橫面。沿著這三個面的動作分別為伸-屈,外展-內收和內旋-外旋。用各種式樣的關節測角器可精確地記錄關節活動的范圍。
(四)測定肌力和測量肢體為另一項重要內容。肌力的大小分成0~5級。測量肢體包括長度和周徑兩方面,有比擬法和皮尺測量法兩種。
(五)對有神經-血管損傷的病例還須作神經系統和血管的檢查。還有各種特殊檢查方法,則在有關內容中敘述。
微創治療
微創治療是在局麻下應用激光、射頻、臭氧等物理方式將突出的髓核溶解,降低椎間盤內壓力的先進療 法。從而解除突出的椎間盤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達到治療目的。

⑺ 椎間盤由哪兩部分組成

椎間盤由什麼構成????????????????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軟骨組成,並連接於上下兩個椎體之間。其結構成分為兩部分:

(1)纖維環:為椎間盤周邊部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纖維環前方較厚,因此髓核偏後,故多見其向後方突出或脫出。

(2)髓核:為一種白色的類似粘蛋白物,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含有很多水分,藉以調節椎間盤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大,含水量減少。如幼年時含水量佔80%以上,老年時則可低於70%。髓核處於纖維環的包圍中,猶如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方滾動,即能將所受壓力傳遞至纖維環,因此椎間盤起著彈性墊的作用,可以緩沖外力。

(3)軟骨板:為透明軟骨,形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相接,並與纖維環融合,將髓核密封其中,因此,當軟骨板完整時,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體的松質骨內,也不易向後方突出。

頸椎間盤在頸椎總長度中佔20%~40%,它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而且極富有彈性,故能使其下位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並減緩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部免受震盪。頸椎間盤還參與頸椎活動並可增大運動幅度,其前高後低的結構,使頸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彎曲。
椎間盤組成部分有哪些
椎間盤實際上是一個密封的容器,上下有軟骨板,它是透明軟骨覆蓋於椎體上、下面能環中間的骨面。上下的軟骨板與纖維環一起將髓核密封起來。纖維環由膠原纖維束的纖維軟骨構成,位於髓核的四周。纖維用的纖維束相互斜行交叉重疊,使纖維環成為堅實的組織,能承受較大的彎曲和扭轉負荷。纖維環的前側及兩側較厚,而後側較薄。纖維環的前部有強大的前縱韌帶,後側的後縱韌帶較窄、較薄。因此,髓核容易向後方突出,壓迫神經根或脊髓。髓核是一種彈性膠狀物質,為纖維環和軟骨板所包繞。
椎間盤的組成搭隱拍是什麼?
椎間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軟骨終板、纖維環、髓核。軟骨終板:軟骨終板由纖維軟骨組成,在椎體的上下各一,軟骨板如同關節軟骨一樣,可以承受壓力,防止椎骨遭受超負荷的壓力,保護椎體,主要軟骨終板保持完整,椎體就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纖維環:纖維環的前方有堅強的前縱韌帶,雖不與纖維環的淺層纖維融攜塵合在一起,但卻能夠很好地加強纖維環的力量;纖維環的後方有後縱韌帶,並與之融合在一起,可加強纖維環後部的堅固性。纖維環的周緣部纖維直接進入椎體骺環的骨質之內,較深層的纖維附著於透明軟骨板上,中心部的纖維與髓核的纖維互相融合。纖維環的前部較後部為寬,因此髓核的位置偏於後方,髓核的中心在椎間盤前後徑中後三分之一的交界部,是脊柱運動軸線通過的部位。由於纖維環後部較窄,力量較弱,髓核易於向後方突出,但由於纖維環後方中部有後縱韌帶加固,突出多偏於側後方。髓核:由類粘蛋白為膠狀蛋白基質的纖維軟骨組織組成,含水量很高,在初生兒期為88%,在70歲時僅為70%。纖維環的含水量較髓核者為小,在初生兒期為79%,在老年期為70%。髓核為纖維環所包裹,使椎間盤像一個容積不變的水袋;髓核如同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滾動,並將所承受壓力均勻地傳遞到纖維環。椎間盤的彈性和張力與其含水量的多少有密切關系,含水量減少時其彈性和張力均減退。椎間盤受到壓力時,水外溢,含水量減少知羨,壓力解除後,水又進入,含水量又恢復。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坐位、立位或負重時,椎間盤脫水而體積縮小;卧位或解除負重後,又吸收水分而體積增大。
組成椎間盤主要是什麼
椎間盤又稱椎間纖維軟骨盤,是由纖維軟骨組成,並連接於上下兩個椎體之間。其結構成分為兩部分:

(1)纖維環:為椎間盤周邊部的纖維軟骨組織,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纖維環前方較厚,因此髓核偏後,故多見其向後方突出或脫出。

(2)髓核:為一種白色的類似粘蛋白物,內含軟骨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含有很多水分,藉以調節椎間盤壓力。隨著年齡的增大,含水量減少。如幼年時含水量佔80%以上,老年時則可低於70%。髓核處於纖維環的包圍中,猶如一個滾珠,椎體在其上方滾動,即能將所受壓力傳遞至纖維環,因此椎間盤起著彈性墊的作用,可以緩沖外力。

禒3)軟骨板:為透明軟骨,形成椎間盤的上、下壁,與椎體的松質骨相接,並與纖維環融合,將髓核密封其中,因此,當軟骨板完整時,髓核既不易突入上下椎體的松質骨內,也不易向後方突出。

頸椎間盤在頸椎總長度中佔20%~40%,它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而且極富有彈性,故能使其下位椎體所承受的壓力均等,起到緩沖外力的作用,並減緩由足部傳來的外力,使頭部免受震盪。頸椎間盤還參與頸椎活動並可增大運動幅度,其前高後低的結構,使頸椎具有向前凸出的生理彎曲。
椎間盤的結構組成有哪些特點
椎間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軟骨終板、纖維環、髓核。軟骨終板:軟骨終板由纖維軟骨組成,在椎體的上下各一,軟骨板如同關節軟骨一樣,可以承受壓力,防止椎骨遭受超負荷的壓力,保護椎體,主要軟骨終板保持完整,椎體就不會因壓力而發生吸收現象。..
椎體間的連結結構有哪些
頸段脊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脖子」或「脖頸"。它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一胸椎,周圍由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除了第一二頸椎之間無椎間盤且結構特殊外,其餘的頸椎節段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與胸椎、腰椎脊柱的節段相似。 (1)椎骨 ①椎體。短圓柱形,中部略細,上下兩端膨大;前面在橫徑上凸隆,垂直徑上略凹陷;後面在橫徑上凹陷,垂直徑上平坦。從上至下,椎體的大小和形狀在特徵上無明顯變化。椎體的上、下面均呈馬鞍狀,使上下相鄰的椎體連接更加穩固。 ②椎弓。呈弓形,由一對椎弓根、一對椎板、四個關節突、二個橫突和一個棘突構成。椎弓根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為相應椎體高度的一半,因此在側面觀上,椎弓根和上、下關節突分別形成椎間上、下切跡。 ③椎板。是椎弓後部呈板狀的部分,相鄰椎骨的椎板之間有黃韌帶。 (2)骨突 ①棘突。兩側椎板在後正中線會合處形成有分叉的棘突,棘突為頸半棘肌等肌肉、韌帶的附著處。 ②橫突。橫突每側各一個。頸椎的橫突短而寬,較小,發自椎體和椎弓根的側方,向外並稍向前下。 ③關節突。關節突有四個,每側各有一個向上的關節突和一個向下的關節突,它們位於椎弓根和椎板相連的部位。頸椎的關節突呈短柱狀,位於橫突之後。上關節突面朝上後方。下部頸椎的關節突與椎體呈40°-45°。 (3)關節:與其他脊椎一樣,頸椎部位的關節主要為關節突關節。由側面觀,上下相鄰頸椎的下、上關節突關節面形成圓柱形骨柱,上、下關節突關節面形似圓柱形骨柱上的斜行切面,這決定了頸椎有較大范圍的屈曲、伸展、側屈和旋轉運動。兩側小關節突形成的骨柱和頸椎椎體構成一個三柱支撐的柔性柱,以支持頭部。上、下關節突之間,突向外側,為肌肉和韌帶的附著部。 (4)管、孔結構 ①椎孔與椎管。前部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上下相連構成椎管,其間容納脊髓。頸段脊髓在人類的生命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椎間孔。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實際為一短管),脊神經和伴行血管在此間通過。頸脊神經主要支配上肢、肩背部的感覺和運動等功能。 (5)椎間盤:兩個上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間盤是一個位於兩個椎體之間、具有流體力學性能的解剖結構。其基本組成如下: ①髓核。為中央部分。 ②纖維環。為周圍部分(包繞髓核)。 ③軟骨板。為上、下部分(直接與椎體骨組織相連)。軟骨板在解剖上應當屬於椎體部分,但在臨床上它與椎間盤病變關系密切,故也可視其為椎間盤的一部分。 (6)韌帶:各椎骨之間除了椎間盤、關節等連接結構外,還藉助韌帶相互連接。這些韌帶在頸椎穩定和運動的平衡關系中發揮重要作用。 ①椎體與椎間盤之間的韌帶連接。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接。 前縱韌帶縱貫脊椎的前方,作用為限制頸椎過度後伸;後縱韌帶位於椎管的前壁,作用為限制頸椎屈曲運動。 ②椎弓間的韌帶連接。通過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相連接。 黃韌帶位於上、下椎板之間,具有彈性,在頸椎過伸時,可鬆弛並向前摺疊,使椎管矢狀徑減小。其彈性張力可協助頸部肌肉維持頭頸直立。 (7)肌肉: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將頸部劃分為前後兩部分。在斜方肌前緣後方的部分為後部(或項部),在斜方肌前緣前方的部分為前部(即頸部)。頸後部的肌肉,稱為項部諸肌;頸前部的肌肉,稱為頸部諸肌。
哪些骨之間沒有椎間盤
你好,L5_S1椎間盤位於腰5與骶1之間。請問你具體有哪些症狀呢?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疼痛部位並不一定是在突出的腰椎部位的。

⑻ 頸椎的特點有哪些

頸椎位於人體頸部,是脊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頸椎共有七個組成,除頸1、頸2 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頸7、胸1 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 個椎間盤。每個頸椎都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呈橢圓形的柱狀體,與椎體相連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椎弓根的上下緣各有一個凹陷,醫學上稱之為切跡。

上下切跡相對形成了椎間孔,頸神經根就從此發出。通常頸神經僅占椎間孔的一半,因而不會受到擠壓,但在頸椎錯位、骨折、骨刺、韌帶肥厚等病變時,椎間孔就會變小或相對變小,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或壓迫而出現手指麻木、疼痛等症狀。

在每一頸椎上有7 個突起,突向後下方的是棘突,其尾部多呈叉狀。伸向兩側的為橫突,其上有一橫突孔,內有椎動脈通過。在椎弓的兩側各有一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該關節近水平位,上關節面向後上,下關節面向內下,這樣有利於頸椎的屈伸活動。

頸椎還有一個有別於其他椎體的特殊關節,稱為鉤椎關節。它由椎體側後方的鉤突和椎體下面側方的斜坡對合而成。該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但當因退行變化發生增生時,則可影響位於其側方的椎動脈的血液循環,並可壓迫位於其後方的脊神經根。

第七頸椎有何特點第七頸椎除了它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的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而被稱為隆椎,它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志。

⑼ 人體中頸椎的結構

頸椎的形態結構如下:
頸椎,共7個。一般頸椎的椎體較小,近似長方形;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水平位;椎孔大,呈三角形。橫突根部生有橫突孔,是頸椎最顯著的特點。橫突孔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穿行。橫突末端分為前、後結節,第6頸椎橫突的前結節較大,頸總動脈經其前面上行,故稱為頸動脈結節,當頭部受傷嚴重出血時,可在此壓迫頸總動脈暫時止血。第2~6頸椎棘突短而分叉。第7頸椎棘突則長而水平,末端不分叉,容易捫到,故又名隆椎,是臨床上計數椎骨序數和針灸取穴的標志。第3~7頸椎體上面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椎體鉤與上位枯源椎體兩側的唇緣相接,形成鉤椎關節,又稱「Luschka」關節。如「Luschka」關節過度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相應症狀,為頸椎病的病因之一。
第1、2頸椎屬特殊頸椎。第1頸椎又稱寰椎,呈環狀。主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側塊上面的橢圓形上關節面與枕骨髁相關節,下面稍凹的圓形下關節面與第2頸椎相關節,前弓後面有齒突凹。上關節凹後方有椎動脈溝,椎動脈出橫突孔經此溝而入枕骨大孔。後弓長,中點略向後方突起,叫做後結節。寰椎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第2頸椎又稱樞椎(axis),椎體向上有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的齒突凹相關節。在發生學上齒突來自第1頸椎椎體。樞椎其餘形態同一般頸椎。

要了解頸椎還要知道椎鄭清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骨由前方的椎體和後方的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約呈短圓柱狀,內部為骨松質,外為薄層骨密。上、下椎體以軟骨連成柱喊敗前狀,是椎骨承重的主要部分。椎弓在椎體後方。與椎體相連的部分叫椎弓根,稍細,上下各有一切跡,分別稱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椎下切跡較明顯。相鄰椎骨之間在椎弓根處的上、下切跡共同圍成形成椎間孔。椎弓的後部呈板狀,叫椎弓板。左右椎弓板相連形成完整的椎弓。椎體和椎弓共同圍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連成貫穿脊柱的椎管以容納保護脊髓。椎弓上有七個突:向後方伸出的一個叫棘突,多數可在背部正中線摸到;左右各伸出一個橫突,棘突和橫突都有韌帶和肌肉附著;椎弓上下各有一對突起,叫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相鄰椎骨的上、下關節突相對,以關節面組成關節突關節。

閱讀全文

與椎體形成器材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彩鍍設備一般多少錢 瀏覽:522
調製冷水面主坯主要用什麼手法 瀏覽:656
家用暖氣閥門開關進戶閥 瀏覽:754
機械設計工作室怎麼開 瀏覽:281
自動化高度檢測裝置 瀏覽:11
怎麼建造機械車迷你 瀏覽:649
實驗室制乙酸乙酯裝置改裝 瀏覽:757
儀表盤三個圈是什麼 瀏覽:873
法蘭閥門鏈接需要什麼附件 瀏覽:743
礦山機械企業有哪些 瀏覽:795
別克gl8工具箱圖片 瀏覽:47
梁發記機床怎麼樣 瀏覽:517
銅球閥門是什麼東西 瀏覽:456
crv儀表盤出現扳手還能開多少公里 瀏覽:695
機械硬碟和固態硬碟的結構區別是什麼意思 瀏覽:134
電信設備租賃費的稅率是多少 瀏覽:159
機器的哪些部位容易造成機械傷害 瀏覽:489
蘑菇發酵隧道設備多少錢 瀏覽:612
北京高壓平板膜片測試設備哪裡有 瀏覽:427
皇冠儀表盤如何調 瀏覽: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