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古代的三大鑄造技術是什麼
泥范、
鐵范
熔模鑄造
㈡ 鑄造幾種常用的手工造型方法用於什麼場合
1、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砂型(芯)鑄造方法:濕型砂型、樹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實型鑄造、負壓造型。
砂芯製造方法:是根據砂芯尺寸、形狀、生產批量及具體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的。在生產中,從總體上可分為手工制芯和機器制芯。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兩類。
金屬模鑄造法: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製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
受制於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脫蠟鑄造法:這方法可以為外膜鑄造法和固體鑄造法。
先以蠟復制所需要鑄造的物件,然後浸入含陶瓷的池中並待乾,使以蠟制的復製品覆上一層陶瓷外膜,一直重復步驟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鑄造過程,然後熔解模中的蠟,並抽離鑄模。其後鑄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溫,增強硬度後方可用以鑄造。
鑄造工藝:
鑄造工藝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鑄造金屬准備、鑄型准備和鑄件處理。鑄造金屬是指鑄造生產中用於澆注鑄件的金屬材料,習慣上稱為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
鑄件自澆注冷卻的鑄型中取出後,有澆口、冒口及金屬毛刺披縫,砂型鑄造的鑄件還粘附著砂子,因此必須經過清理工序。進行這種工作的設備有拋丸機、澆口冒口切割機等。
砂型鑄件落砂清理是勞動條件較差的一道工序,所以在選擇造型方法時,應盡量考慮到為落砂清理創造方便條件。有些鑄件因特殊要求,還要經鑄件後處理,如熱處理、整形、防銹處理、粗加工等。
鑄造是比較經濟的毛坯成形方法,對於形狀復雜的零件更能顯示出它的經濟性。如汽車發動機的缸體和缸蓋,船舶螺旋槳以及精緻的藝術品等。有些難以切削的零件,如燃汽輪機的鎳基合金零件不用鑄造方法無法成形。
另外,鑄造的零件尺寸和重量的適應范圍很寬,金屬種類幾乎不受限制;零件在具有一般機械性能的同時,還具有耐磨、耐腐蝕、吸震等綜合性能,是其他金屬成形方法如鍛、軋、焊、沖等所做不到的。因此在機器製造業中用鑄造方法生產的毛坯零件,在數量和噸位上迄今仍是最多的。
網路--鑄造
㈢ 古代冶金鑄造業中所用的「型」與「范」分別指的是什麼東西
首先說明:在古代的冶金鑄造業,其實就是青銅器的製作!
在青銅器的製作中大多使用的都是 模範法 和 失蠟法
模範法:其實就是你上面問的!一模一范,所以永遠都不可能有一樣的東西出現!
模:其實就是 用泥土製作一個模型
范:通俗一點就是模型的為輪廓!
兩者不是一類的,沒有可比性!
㈣ 請問一下,古代的雲鐵是什麼東西,干什麼用的
應該是隕鐵吧,就是隕石做的鐵器,打仗做武器,所學知識有限,語言表達能力一般,但是已經竭盡全力去回答,希望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㈤ 古代小鐵人有考古價值嗎
古代小鐵人當然有考古價值,
考古價值主要體現在:
1、鑄造技藝。可以反映當時的鑄造、工藝水平等。
2、鐵的材質。可以反映當時的冶煉水平、開采水平、資源分布及利用程度等。
3、造型。反映當時的風土人情、審美情調等。
……
更多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啦。
㈥ 鑄造工是干什麼的
鑄造工的工作是操作鑄造設備使用鑄造工具進行金屬熔煉和鑄造成型加工等。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熔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
鑄造工人的注意事項:
1.工作前勞動防護用品穿戴齊全,工作時應嚴格遵守各使用設備的安全操作規程,嚴禁赤腹、光膀作業。
2.配砂工作前,要檢查碾砂設備是否完好,各安全防護裝置是否靈敏可靠,禁止使用帶病設備。
3.碾砂機運轉時,嚴禁將手伸入機內取砂。
4.兩人抬砂時,配合要默契,行走要穩妥,步伐要一致,以免滑倒造成傷害。
5.造型工作、手工型芯操作前要檢查造型、制芯用工具是否完好,有缺陷的 工具不準使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鑄造工
㈦ 古代鑄造方法與設備是什麼
最早的鑄造方法出現在商周青銅器時期。據實物分析和試鑄結果證明,當時所用的鑄造方法可以分為渾鑄法和分鑄法兩種。
(1)渾鑄法。
渾鑄法,指整個鑄件在一次澆注中全部完成,適用於比較簡單的零件鑄造。渾鑄法鑄造成型的一般工藝步驟如圖2-4所示。從出土實物可知,中國古代鑄造青銅器時大量使用陶模。陶模由泥製成,其外形與要鑄的零件外形完全相同,上面可以制出美觀復雜的花紋。製成後一般需經過焙燒才可用來翻制鑄范。鑄造用的模也可用石頭刻制或直接用要復制的實物作模。
圖2-11商代銅制斧、斤、鑿、鋸
㈧ 古代澆鑄鐵的模子是什麼材質
古代澆鑄鐵的模子材質常見的有泥、鐵和蠟。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我國的金屬鑄造鍛件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其中以泥范、鐵范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一、泥范鑄造,用泥范鑄造器物,是我國古代最主要、應用最普遍的鑄造方法。如滄州的五代鐵獅,當陽的北宋鐵塔,北京大鍾寺明代的大鍾等。
二、鐵范鑄造,戰國時期,我國已用鐵范鑄造。在1953年河北興隆出土的鐵范,包括鋤、鐮、斧、鑿、車具等類共87件,大部分完整配套,可以看到范的結構十分緊湊,外形和鑄件相吻合,范壁較薄(5毫米左右),且壁厚均勻,范壁均鑄有把手,以便握持。
三、熔模鑄造,在古代又稱為失蠟法或撥蠟法。是先用調好的油蠟制模,然後在外面敷上泥料制型,陰干後加熱化往蠟模,進窯焙燒,燒成後即可趁熱澆注。早在戰國以前,我國就出現了熔鑄造廠模鑄造技術。
㈨ 中國古代錢幣鑄造中的「錢支子」是做什麼用的
錢支子是從模具里取出來,錢幣還未切割下來,制幣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