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軸承性能如何測試
可以參照測試標准啊!網上查一下應該會有,一般是測軸承的尺寸、硬度、壽命,額定動載荷、額定靜載荷、極限轉速、游隙、震動值、精度等。看客戶要求測什麼了,全測的話比較多。
❷ 軸承如何檢測
(1)觀察法。用肉眼觀察滾動軸承,內外滾道應沒有剝落痕跡和嚴重磨損,並且呈一條圓弧溝槽狀;所有滾動體表面應無斑點、裂紋和剝皮現象;保持架應不鬆散、無破損、未磨穿,與滾動體間隙不過大。
.(2)手感法。正常軸承的內外座圈與滾動體的間隙為0.005~0.010毫米。對已使用過一個階段的滾動軸承,用手指捏住內座圈進行軸向晃動時,應無明顯的曠動響聲。
.(3)轉動法。用一隻手夾持軸承內座圈,另一隻手轉動外座圈,軸承應能靈活轉動,而且應感覺不到徑向晃動。
檢查時,應將上述3種經驗方法結合起來,以利於對滾動軸承的技術狀態做出正確的判斷。對於錐形滾柱軸承,還應觀察滾動體是否位於外座圈的中間,若有前移,應不超過1.5毫米。
❸ 如何判斷軸承的精度怎麼檢測
拿到手用左、右各兩手指握住軸承里、外口套進行左右或上下穿動查間隙是否過大,噪音響過花啦聲表示軸承返修或以報廢。。只有刷刷表示好的這是簡單的人工目測手緞。真正是在效驗台上用擺針式儀表進行噪音和動平衡試驗。
❹ 軸承檢測儀該如何使用方法
近幾年來,我國軸承檢測設備越來越多了,現在軸承損壞性故障發生非常多見,而且還引起過不少重大的事故。因為軸承在機電設備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也是最容易損壞,所以,利用軸承故障檢測儀既可以檢測滑輪軸承的運轉狀況,而且還可以減少事故的發生。
我知道兩種攜帶型軸承檢測儀的使用注意事項,希望可以幫到你:
1、首先要注意所使用的攜帶型檢測儀的測量范圍。
任何檢測儀都會有自己一個固定的檢測范圍,只有在此范圍內才可以完成測量,否則測量出來的結果會對您所在環境的值相差很多。還有就是如果長時間超范圍的測量,會對感測器造成一定的損壞,導致在以後的測量范圍中,就不會得到正確的測量結果了。
2、其次還要注意的是所使用的檢測儀中感測器的使用壽命。
任何檢測儀都會有年限使用限制的,所以攜帶型檢測儀也並不例外,雖然不會經常使用,但也會出現老化現象的。在一般的情況下,攜帶型檢測儀中,光離子化檢測儀的壽命是最長的,一般在四年左右;LEL感測器的使用壽命,一般可以使用到三年以上;而電化學特定感測器的壽命相對是比較短的,一般在一年到兩年左右;氧氣感測器就只能使用一年左右了。
所以,在使用前一定要看好說明書,必須在感測器的有效期內使用,如果發現過期,需要及時更換。
❺ 如何進行軸承與軸配合的檢測
精度提高法INA軸承在主機中安裝完畢後,如測量主軸的徑向跳動,可發現其每一轉的測值都有一定的變化;連續進行測量時,可發現經過一定轉數後,此變化會近似地重復出現。衡量這種變化程度的指標為循環旋轉精度,變化近似地重復出現所需的轉數代表循環旋轉精度的「准周期」,在准周期內的量值變化幅值大,即為循環旋轉精度差。如對主軸加以適當的預負荷,將轉速逐步升高至接近工作轉速,以實行INA軸承的「磨合」作用,可以提高主軸的循環旋轉精度。
提高INA軸承精度的一種方法如某廠試制精密儀器,主軸用6202/P2型INA軸承而其精度仍不能滿足要求,後加粗軸頸並在其上製作滾道以代替內圈,並將鋼球進行精密測量,以尺寸大小每三粒一組,每組鋼球取接近120°的間隔分開,由於減少了一重加工表面,又減少了一重配合表面,同時又提高了軸一軸承系統的剛度,而最大三粒與最小三粒鋼球的接近等距分布,又提高了軸的回轉精度,於是滿足了儀器的精度要求。
INA軸承與軸的配合間隙必須合適,徑向間隙的檢測可採用下列方法。
1、賽尺檢測法
對於直徑較大的INA軸承,間隙較大,以用較窄的塞尺直接檢測。對於直徑較小的軸承,間隙較小,不便用塞尺測量,但INA軸承的側隙,必須用厚度適當的塞尺測量。
2、壓鉛檢測法
用壓鉛法檢測INA軸承間隙較用塞尺檢測准確,但較費事。檢測所用的鋁絲應當柔軟,直徑不宜太大或太小,最理想的直徑為間隙的1.5~2倍,實際工作中通常用軟鉛絲進行檢測。
檢測時,先把軸承蓋打開,選用適當直徑的鉛絲,將其截成15~40毫米長的小段,放在軸頸上及上下軸承分界面處,蓋上INA軸承蓋,按規定扭矩擰緊固定螺栓,然後在擰松螺栓,取下INA軸承蓋,用千分尺檢測壓扁的鉛絲厚度,求出INA軸承頂間隙的平均值。
若頂隙太小,可在上、下瓦結合面上加墊。若太大,則減墊、刮研或重新澆瓦。
軸瓦緊力的調整:為了防止軸瓦在工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轉動和軸向移動,除了配合過盈和止動零件外,軸瓦還必須用INA軸承蓋來壓緊,測量方法與測頂隙方法一樣,測出軟鉛絲厚度外,可用計算出軸瓦緊力(用軸瓦壓縮後的彈性變形量來表示)
一般軸瓦壓緊力在0.02~0.04毫米。如果壓緊力不符合標准,則可用增減INA軸承與軸承座接合面處的墊片厚度的方法來調整,瓦背不許加墊。
滑動INA軸承除了要保證徑向間隙以外,還應該保證軸向間隙。檢測軸向間隙時,將軸移至一個極端位置,然後用塞尺或百分表測量軸從一個極端位置至另一個極端位置的竄動量即軸向間隙。
當滑動INA軸承的間隙不符合規定時,應進行調整。對開式INA軸承經常採用墊片調整徑向間隙(頂間隙)。
❻ 如何進行軸承與軸配合的檢測
軸承與軸的配合間隙必須合適,徑向間隙的檢測可採用下列方法。
1、賽尺檢測法 對於直徑較大的軸承,間隙較大,以用較窄的塞尺直接檢測。對於直徑較小的軸承,間隙較小,不便用塞尺測量,但軸承的側隙,必須用厚度適當的塞尺測量。
2、壓鉛檢測法 用壓鉛法檢測軸承間隙較用塞尺檢測准確,但較費事。檢測所用的鋁絲應當柔軟,直徑不宜太大或太小,最理想的直徑為間隙的1.5~2倍,實際工作中通常用軟鉛絲進行檢測。 檢測時,先把軸承蓋打開,選用適當直徑的鉛絲,將其截成15~40毫米長的小段,放在軸頸上及上下軸承分界面處,蓋上軸承蓋,按規定扭矩擰緊固定螺栓,然後在擰松螺栓,取下軸承蓋,用千分尺檢測壓扁的鉛絲厚度,求出軸承頂間隙的平均值。 若頂隙太小,可在上、下瓦結合面上加墊。若太大,則減墊、刮研或重新澆瓦。 軸瓦緊力的調整:為了防止軸瓦在工作過程中可能發生的轉動和軸向移動,除了配合過盈和止動零件外,軸瓦還必須用軸承蓋來壓緊,測量方法與測頂隙方法一樣,測出軟鉛絲厚度外,可用計算出軸瓦緊力(用軸瓦壓縮後的彈性變形量來表示) 一般軸瓦壓緊力在0.02~0.04毫米。如果壓緊力不符合標准,則可用增減軸承與軸承座接合面處的墊片厚度的方法來調整,瓦背不許加墊。 滑動軸承除了要保證徑向間隙以外,還應該保證軸向間隙。檢測軸向間隙時,將軸移至一個極端位置,然後用塞尺或百分表測量軸從一個極端位置至另一個極端位置的竄動量即軸向間隙。 當滑動軸承的間隙不符合規定時,應進行調整。對開式軸承經常採用墊片調整徑向間隙(頂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