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唐玄宗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功有過吧,奪過權,有才能,有才華,也是個多情的人。政策的話具體的看下面
兵變
一直靜觀時變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便搶先發動了兵變,率領御林軍萬餘人攻佔了皇宮,把韋皇後一派全部消滅。然後,由睿宗李旦重新即位,李隆基也因功被立為太子。 但父親李旦也和中宗一樣是個軟弱的皇帝,不願和太平公主發生正面沖突,總是忍讓。而太平公主則認為是自己給了他做皇帝的機會,功勞巨大,所以她掌握了朝政大權。隨著自己勢力的強大,太平公主的野心也膨脹起來,想像母親那樣也做女皇。
太平公主的主要對手便是太子李隆基,開始她沒把他放在眼裡,覺得他還年輕,但後來了解了李隆基的英勇果斷之後,就開始防範他。她製造輿論說,李隆基不是長子,沒資格做太子,更不能繼承皇位。太平公主的目的是要廢除李隆基的太子身份,為自己以後做女皇帝開路。
到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藉助天象,散布流言,言太子不利於君主,將要奪位。她本以為睿宗會對李隆基有所提防,但由於睿宗厭倦了做皇帝的生活,卻把帝位讓給了兒子李隆基,但是太平公主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睿宗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雙方都在積蓄力量,准備除掉對方。
在公元713年的七月三日,唐玄宗李隆基果斷地先下了手,親自率領兵馬除掉了太平公主和她的手下骨幹幾十人,將傾向太平公主的官員全部罷官廢黜。唐玄宗終於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當年,唐玄宗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決心。
主政
唐玄宗雖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兵變大大地傷了朝廷元氣,吏治的混亂、腐敗亟待治理。所以,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人做宰相。在這方面唐玄宗還是有伯樂眼光的。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張九齡都是唐玄宗時期的大臣。
姚崇辦事果斷,他因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條建議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條建議包括了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議執行了。 對於皇親國戚,姚崇也不進行照顧。當時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
姚崇還主持了開元初年的對蝗災的治理工作。當時在黃河的南北地區都發生了嚴重蝗災,蝗蟲飛起來遮天蔽日,對莊稼的破壞異常嚴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時消滅蝗蟲,不僅會導致經濟的重大損失和百姓的災難,而且對於國家穩定也至關重要。他親自指揮,下令各郡縣要全力以赴消滅蝗蟲,有功的進行獎勵。在他的大力推動下,蝗災沒有再繼續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
姚崇之後是宋璟,他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一次,他的遠房叔叔宋元超在參加吏部的選拔時,對主考官說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關系,希望能予以照顧,弄個好官兒做做。結果被宋璟得知後,不但沒有給他說情,反而特地關照吏部不給他官做。
張九齡是廣東人,當時的廣東被稱為嶺南,還不是發達地區,犯罪的人也經常被流放到那裡,以示懲罰。所以在人們眼裡,那裡是荒涼、艱苦的地方。出身於廣東的人由於歷代在朝中做官的很少,所以那裡出來的人很難在朝中做到宰相這么高的官。但是張九齡卻憑借著自己出眾的才華被玄宗相中。
張九齡在做宰相之後,也像玄宗那樣看重人的品德和才幹,而不是看重其背景。在吏部參與選拔官吏時,他一直主張要公正選才,量才使用。同時,對於玄宗的過錯,他也及時地指出,加以勸諫,不因為玄宗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隱瞞實情。
唐玄宗不僅慧眼識賢相,還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他採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把武則天以來的許多無用的官員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這本是唐太宗時期的一種制度,讓諫官和史官參與討論國家大事,監督朝政。到了武則天主政之後,提拔了許敬宗和李義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再公開,因此將這種制度也就廢除了。第四,重視縣令的任免。唐玄宗認為郡縣的官員是國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國家形象。所以,玄宗經常對縣官親自出題考核他們,確切地了解這些縣官是不是真正地稱職。如果考試優秀,可以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實,也會馬上遭到罷黜。
開邊
唐玄宗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辦事干練果斷,這是他能開創開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不僅對內政進行有效的治理,對於邊疆也進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將原來丟失的領地重新奪了回來。
早在唐玄宗即位之前,北方邊境已是危機四伏。在武則天做皇帝的初期,即公元68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的李盡忠利用當時的民族矛盾,煽動部下反叛唐朝,而且攻佔了營州。武則天派兵反擊,結果失敗。此後,在公元703年,安西地區的碎葉鎮也被突厥攻佔,致使絲綢之路最後斷絕,嚴重影響了唐朝的聲譽和外貿經濟。
北方的領土在唐朝初年曾經統一,而且設置了單於、安北都護府,分別管轄長城內外到貝加爾湖的廣闊地區。到了武則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時期,突厥人經常騷擾邊境,還攻佔了蔚州(今河北蔚縣)和定州(現在河北定縣),迫使唐朝將安北都護府南遷。
為了重新統一北方,唐玄宗採取了很多措施,為收復北方領土做准備。這主要是對於兵制進行了改革。原來的府兵制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致使農民逃亡,影響了軍隊的兵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對於軍事不太重視,到了唐玄宗做了皇帝時,士兵逃跑現象極為嚴重,軍隊戰鬥力也很低,無法和強悍的突厥軍隊抗衡。
在公元723年,即開元十一年,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雇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雇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雇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
除了對兵制進行改革之外,唐玄宗還採取了其他很多的整軍措施,如頒布了《練兵詔》,命令西北的軍鎮擴充軍隊,加強訓練。同時,任命太僕卿王毛仲為內外閑廄使,全力負責軍用馬匹的供應,這使短缺的馬匹及時得到了補充,提高了戰鬥力。另外,為徹底解決軍糧問題,玄宗又命令擴充屯田范圍,在西北和黃河以北地區大力發展屯田,增加糧食產量。
在做好了充分准備後,唐朝逐步把營州等地收復,長城以北的回紇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西域地區政權的恢復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收復碎葉鎮,第二階段是重新恢復了絲綢之路。唐朝的威望在西域重新建立起來。
為了增加國家的收入,打擊強占土地、隱瞞不報的豪強,唐玄宗發動了一場檢田括戶運動。當時的豪強霸佔了農民的土地之後,稱為「籍外之田」,他們還將逃亡的農戶變成自己的「私屬」,在土地和人口兩方面逃避國家稅收。
公元712到725年之間,唐玄宗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他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然後把檢查出來的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這樣下來,一年增加的客戶錢就高達幾百萬之多。
通過這些有效的措施,唐玄宗使唐朝的經濟又步入正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繁榮。
提倡道教
佛教在唐朝初年雖然沒有被查禁,但發展受到了儒教和道教的限制,特別是對道教的提倡,使得佛教的發展沒有取得至尊的地位。但是到了武則天時期,為了從宗教上來打擊李姓,武則天對佛教採取了寬容態度,這使得佛教發展迅速。在全國的各個州基本都有佛教寺院。僧侶們不僅在國家的包庇縱容下兼並土地,還極力逃避國家稅收。和尚數目的大量增加,使國家承擔賦稅和徭役的人數減少,影響了國家的收入。
在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削減全國的僧人和尼姑數量,最後使全國還俗的僧尼達到一萬二千人之多。然後,玄宗又下令,禁止再造新的寺廟,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對於官員和僧尼的交往也進行禁止,這使佛教在玄宗時期受到了很大的打擊。
公元725年10月12日即開元十三年,唐明皇從洛陽進發前往泰山封禪,於11月14日凌晨封禪泰山
唐玄宗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新的發展,超過了他的先祖唐太宗,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強盛繁榮、流芳百世的「開元盛世」。
開元之治
開元之治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所出現的盛世。唐玄宗治國初期,以開元作為年號,那時玄宗勵精圖治,並且任用賢能,發展經濟,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後世史學家稱其為開元之治。
任用賢能
玄宗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他們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使得朝政充滿朝氣。而且玄宗在此時亦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改革吏治
玄宗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制定官吏的遷調制度。選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將其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他們的處事才能及培養行政經驗。同時間,又選取都督刺史中有作為者,將其升為京官。這樣內外互調,增進了中央與地方的溝通、了解和信任。玄宗亦將全國分為十五道,於各道置采訪使,以監督地方州縣的官員,並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而在選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對科舉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進士科及第的人數,以減少冗官的出現,提高官吏整體的素質。
發展經濟
玄宗於這段時間甚為節儉,規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內宮後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製作的飾物,並且遣散宮女,以節省開支。他又下令全國各地均不得開採珠玉及製造錦綉,一改武則天以來後宮的奢靡之風。他並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國的逃亡戶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萬戶,大幅增加唐朝的稅收及兵力來源。因為這些措施,唐朝的財政變得豐裕,而且全國的糧倉充實,致使物價十分廉宜。
提倡文教
玄宗為了撰拔人才,親自在殿試考核吏部新錄取的縣令。而且對儒生十分優厚,下令群臣訪求歷朝遺書,共覓得圖書近五萬卷,便唐朝的文化事業邁向鼎峰。
對外軍事
玄宗採納張說之提議,實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漸廢弛的府兵制。在公元722年,他親自挑選府兵及壯丁共12萬人作為京師的宿衛,並稱為「騎」。而他亦於邊疆地帶設置十大兵鎮,以節度使節制,作為統治異族與鞏固邊防的措施。
[編輯本段]相關數據
7000萬
這是唐玄宗統治的天寶(742-755)年間全國人口數。官方留下的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史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
那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紀的時候,東法蘭克福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是200-300萬。而直到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人口才5000萬至6000萬。北非的人口是300萬。在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了當時中國總的經濟實力是獨步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6.6億畝
這是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摺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佔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我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70餘國
這是《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朝鮮到東南亞地區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系。開元時代,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雲聚著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濟、文化與政治聯系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前不久在西安發現了井真成的墓誌,這位日本國的留學生就是開元年間來華學習的,還有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後,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里,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老子》、《金剛經》作注。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53915卷
這是開元年間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玄宗時代,唐朝的文教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四部(四庫)圖書分類,正式被國家官方圖書館所採納,就是在唐代。「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新唐書》卷五十七《藝文志一》)詩聖杜甫、詩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這個時代。舉幾件文化建設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組織鴻儒碩學,在集賢書院校讎四部圖書;第二件事,開元二十年編訂《大唐開元禮》,是最完備的禮制建設,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編纂,是最完備的行政法典性質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廣泛設立公私學校。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唐會要》卷35《學校》)開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都要設置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這樣推行政教的結果是:「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可以說教化大興!
最能形象說明開元時期的繁榮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憶昔》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B. 五帝錢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么
五帝銅錢是指清朝時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據說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之功效。女孩子可以用紅線把五帝錢穿起來掛在包包上,也可以隨身掛帶,用以避邪。
五帝錢匯五方五行之氣,吉祥化煞物品,懸掛於車內,既作裝飾,又保平安。
女孩子可以用紅線把五帝錢穿起來掛在包上,也可隨身掛帶,用以避邪。犯太歲者可用來辟邪擋災,且需要結合其他方法。
住宅門對樓梯,樓梯向下泄宅之氣財留不住,容易破財。樓梯向上形成煞氣,影響健康,容易受傷,可在進門處懸掛,以化解煞氣。
五帝錢功用:
我國民間一些地方自古以來就有用五帝古錢幣驅邪的習俗。據文獻收錄,將方孔錢幣不拘大小,以紅線懸於頸間,匯集五方之正氣,可抵禦邪祟鬼魂。
1、五帝錢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祈福之功能。中國民間自古就有佩戴錢幣以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祈福的習俗。因而五帝錢更多匯聚了天、地、人之氣加上百家流通之財氣,故能鎮宅、化煞,並兼具旺財功能,還能強化主人自信,化解六神無主之缺陷。
2、五帝錢是靈器,是法物,它兼具了東南西北中五方帝之威。五帝錢具有古錢所有的功用,避災、保佑、祈福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五帝錢
C.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鑄造雄業非一朝可成
冰凍了三尺,並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達到的效果。鑄造了一番偉業,並不是一天的時間可以做到的。
D. 五帝錢的擺放方法
簡單說五帝錢的擺放分兩種方式,要
E. 數風流人物 歌詞
數風流人物
作詞:曉光 作曲:徐沛東
演唱:宋祖英
回首黃沙古道
風雨飄渺
飛掠過多少
戰火狂飈
聆聽莽原峽谷
龍吟虎嘯
奔走過多少
多少勇士英豪
啊·····啊······
俯瞰江山妖嬈
雲淡天高
後來者正把
奇跡創造
放眼萬千世界
疊涌浪潮
黑發人改換
改換神州風貌
啊·····啊·····
留下長歌壯曲
感天動地 百姓傳唱
鑄造千秋偉業
驚泣鬼神 萬世驕傲
看我中華民族前赴後繼
生生不息
我們繼往開來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http://music..com/song/14691606
F. 有誰知道汝州的歷史
汝州市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地質時代,經歷了海洋、陸地、淺海、冰川、海灣、內陸湖沼、陸地等滄海桑田的變化,形成了兩山(伏牛、嵩山)夾一川,汝水流中間的地理格局,為汝河兒女世代繁衍生息提供了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
早在100萬年前,寄料的張灣村一帶就有先人居住,這是我國至今發現的僅次於雲南元謀人的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
5000年前,市區的煤山公園一帶,騎嶺的槐樹伊、大張一帶,紙坊的閻村、中山寨一帶,安溝水庫神德宮一帶出現較先進的原始文明村落。
三皇五帝時,汝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中心地帶。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之後把當時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後,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後,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後傳位於兒子堯,堯繼位後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後讓位給顓頊的後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范圍,昌意的後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夏後期,建都於在今楊樓樊古城一帶的霍國強大起來,成為夏西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霍候支持商湯統一了天下,霍西南部的高士伊尹為商的宰相,為商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汝州為世界霍姓的發源地。
商朝,「霍」做為滅夏有功的侯國,地位得到鞏固,管轄南到伏牛山東到禹州西至嵩縣北至登封的廣大地區。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帶大軍打敗商紂後,揮師包圍霍都。霍侯開城投降,周武王封霍侯的兒子為新的霍侯。霍在整個西周相對平安,經濟得以長足發展。周平王遷都洛陽後,汝州的戰略地位顯得十分重要,就將霍地封給自己的兒子姬唐,改霍為梁,遷霍後人至楊樓一帶,建小霍城安置,為梁小邑。
春秋時梁國西南曼氏國興起,一度將梁和霍納入自己的版圖。曼氏國後被楚國所滅,汝州成為楚的北部邊地。再後鄭國打敗楚國,把汝州地納入鄭國的版土。
戰國時,梁城位於洛陽東南戶的戰略地位被軍事家們所看重,梁地區成為諸侯爭奪的中心地帶,韓國滅鄭國後,梁地歸韓國管轄,改梁為南梁,以區別開封的大梁和山西的西梁。這時南梁附近出現了注人城(廟下東一帶)陽人城(梁古城)鄲狐聚(臨汝鎮一帶)赫人聚(楊樓石台村一帶)等幾個大的城池。汝州為梁姓的起源地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管理。在汝州西部置梁縣,歸三川郡管轄,東部置郟縣和陽城縣,歸潁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管轄。
漢承秦制,汝州西部仍為梁縣,公元前206年將三川郡改為河南郡,梁縣歸屬河南郡。公元前113年在尚庄鄉榆廟村一帶置承休國,安置周的後人姬嘉。公元前112年在小屯一帶置成安國。
東漢改河南郡為河南尹,梁縣屬河南尹。
三國仍為梁縣,為魏國的司州河南尹管轄。東南部的小屯一帶歸豫州的潁川郡管理轄。
公元280年,司馬炎在洛陽稱帝,歷史進入西晉。將河南尹分為河南郡和滎陽郡,汝州仍為梁縣,歸河南郡管轄。東部小屯一帶歸襄城郡管轄。
東晉十六國時隸屬頻繁。公元317年,屬東晉,後歸前趙;公元365年屬前燕,隸河南郡;公元369年屬前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395年屬後燕,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09年屬後秦,隸豫州河南郡;公元417年屬東晉。
公元420年,歷史進入南北時期,政府為擴大自己的虛名濫設州縣。汝州的建制隨北朝的變遷而變動。北魏時汝州屬司州歸中央直轄,公元494年在今汝州城設南汝原縣,公元527年在今楊樓梁故城置汝北郡,後在今廟下東注人城置治城縣,在霍城置石台縣,在今小屯成安城置東汝原縣,汝北郡從西到東共領石台、梁縣、治城、南汝原、東汝原五個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和東魏,汝州屬東魏。同年改南汝原縣為汝原縣。公元539年,恢復汝北郡,在承休國舊地置承休縣,移郡治至承休縣;公元543年,改汝北郡為汝陰郡,廢治城縣入梁縣。公元577年改汝陰郡為和州。隋文帝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置伊州,隋煬帝大業初改伊州為汝州,治梁縣城。大業八年,移承休縣至汝原縣,廢汝原縣。改汝州為襄城郡,治承休縣城,領承休、梁、陽翟、東汝原、汝南、魯、城八縣。
唐汝州建制多變:公元621年,改襄城郡為伊州,領承休、梁、郟三縣;公元627年,移梁縣衙於承休縣,撤承休縣,把魯山劃為伊州;公元634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在今寶豐置武興(後改龍興)縣;公元712年在今臨汝鎮置臨汝縣;公元738年,劃許州襄城縣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都(指東都洛陽)畿道,領葉、襄城、郟城、魯山、龍興、臨汝七縣。公元758年,改臨汝郡為汝州。唐時汝州為東都洛陽東南門戶,設東都畿都防禦使,駐有重兵防守。
五代時汝州先後歸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建制隨唐制,仍為軍事要地。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改臨汝縣為臨汝鎮,入梁縣,汝州領六縣。
宋代汝州建制仍襲唐制,公元1105年劃郟縣歸潁昌府。宋元和五年(公夫子1115年)升汝州為陸海軍節度,屬京西北路,領梁縣、襄城、葉縣、龍興、魯山五縣。
公元1127年,汝州被金佔領。汝州屬南京路,金中央直轄,領梁(含今汝陽)、郟城、魯山、寶豐、葉縣、襄城六縣。公元1207年,劃襄縣屬許州;1208年,劃葉屬裕州。
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形成了軍政合一的省一級地方建制。汝州屬河南江北省南陽府管轄,領梁、郟縣、魯山三縣,寶豐廢縣為鎮,歸梁縣管轄。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對元行省作了大的改革,改省為「承布宣政司」,只管民政,但人們習慣上仍叫行省,簡為省,省下設郡(州)、縣。汝州仍為南陽府管轄,將梁縣省入汝州,領郟縣、魯山兩縣。1475年4月,在汝州東南設寶豐縣,汝州領三縣。1476年9月,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汝州人滕昭,以汝州距南陽太遠給群眾生活帶來不便為由,同好友河南布政使原傑聯明奏請憲宗皇帝朱見深,將汝州從南陽分出由省直轄,汝州成為河南唯一一個由省直轄的直隸州,由縣級州升格為府級。同年12月,在汝州西部今汝陽縣城附近置伊陽縣,劃原嵩縣、魯山、汝州的部分地區為伊陽地,汝州領魯寶郟伊四縣。明中央掌管吏治的按察使司在地方設立四十一個按察分司,叫巡道,河南有二,分別叫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駐汝州。
清朝沿襲明制,汝州直隸州的地位沒有改變,領魯山、寶豐、郟縣、伊陽四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汝州隸河洛道,仍領四縣。
1913年,地主實行省、專區、縣三級管轄,改直隸汝州為臨汝縣,歸許昌專區管轄。
1947年屬豫西五專區。
1949年仍歸許昌專區,1951年將大小張庄和磨冢營村劃歸寶豐縣管理轄。
1954年10月改隸洛陽專區管轄。
1986年,撤專區建制,實行市(地)管縣,改隸平項山市。
1988年8月改臨汝縣為汝州市,屬省直轄,計劃單列,由平項山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