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軸承的軸向定位及幾種定位方法
僅僅靠過盈配合來對軸承圈進行軸向定位是不夠的。通常,需要採用一些合適的方法來對軸承圈進行軸向定位。定位軸承的內外圈應該在兩側都進行軸向固定。
對於不可分離結構的非定位軸承,例如角接觸球軸承,一個軸承圈採用較緊的配合(通常是內圈),需要軸向固定;另一個軸承圈則相對其安裝面可以自由地軸向移動。對於可分離結構的非定位軸承,例如圓柱滾子軸承,內外圈都需要軸向固定。
在機床應用中,工作端軸承通常從軸到軸承座傳遞軸向負荷來定位主軸。因此,通常工作端軸承軸向定位,而驅動端軸承則可軸向自由移動。定位方法鎖緊螺母定位法
採用過盈配合的軸承內圈安裝時,通常使內圈一側靠著軸上的擋肩,另一側則一般用一個鎖緊螺母(KMT或KMTA系列)固定( 見圖9)。
帶錐形孔的軸承直接安裝在錐形軸頸上,通常用鎖緊螺母固定在軸上。隔套定位法
在軸承圈之間或軸承圈與鄰近零件之間的採用隔套或隔圈,代替整體軸肩或軸承座肩是很便利的( 圖10)。在這些情況下,尺寸和形狀公差也適用於相關零件。
階梯軸套定位
另一種軸承軸向定位的方法是採用階梯軸套( 圖11)。這些軸套特別適合精密軸承配置,與帶螺紋的鎖緊螺母相比,其跳動更小且提供更高的精度。階梯軸套通常用於超高速度主軸,對於這種主軸,傳統的鎖緊裝置無法向其提供足夠的精度。固定端蓋定位法
採用過盈配合的軸承外圈安裝時,通常使外圈的一側靠著軸承座上的擋肩,另一側則用一個固定端蓋固定。
固定端蓋和其固定螺釘在一些情況下對軸承形狀和性能產生負面影響。如果軸承座和螺釘孔間的壁厚太小,或者螺釘緊固太緊,外圈滾道可能會變形。最輕的ISO尺寸系列19系列比10系列或更重系列更容易受到此類損傷的影響。採用大量小直徑的螺釘是有利的。應避免僅僅用3或4個螺釘,由於緊固點少,可能會在軸承座孔中形成凸起。這將產生易變的摩擦力矩、雜訊和不穩定的預負荷(使用角接觸球軸承時)。對於設計復雜、空間有限、僅可採用薄壁軸承和有限的螺釘數量的主軸。在這些例子中,建議通過FEM(有限元法)分析對變形進行精確檢查。
另外,軸承座端面和端蓋法蘭間的軸向間隙也應該檢查。指導值為10-15μm/100mm軸承座孔徑( 圖12)。圖9 圖10 圖11 圖12
② 如何確定軸承套的定位基準和裝夾方式
1.定位基準的選擇
(1)精基準的選擇原則
① 基準重合原則。為避免基準重合誤差,方便編程,應選用設計基準作為定位基準,並使設計基準、定位基準、編程原點三者統一,這是最佳考慮的方案。因為當加工面的定位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且加工面與設計基準不在一次安裝中同時加工出來的情況下,會產生基準重合誤差。
②基準統一原則。在多工序或多次安裝中,選用相同的定位基準,這樣既可保證各加工表面間的相互位置精度,避免或減少因基準轉換而引起的誤差。
③自為基準原則。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餘量小而均勻,因此選擇加工表面本身作為定位基準,稱為自為基準原則。
④便於裝夾原則。所選精基準應能保證工件定位準確穩定,裝夾方便可靠,夾具結構簡單適用,操作方便靈活,能加工盡可能多的內容。
⑤便於對刀原則。批量加工時,在工件坐標系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採用不同的定位基準為對刀基準建立工件坐標系,會使對刀的方便性不同,有時甚至無法對刀。這時就要分析此種定位方案是否能滿足對刀操作的要求,否則原設工件坐標系須重新設定。
(2)粗基準的選擇原則
①非加工表面原則。為了保證加工面與不加工面之間的位置要求,應選不加工面為粗基準。
②加工餘量最小原則。以餘量最小的表面作為粗基準,以保證各加工表面有足夠的加工餘量。
③重要表面原則。為保證重要表面的加工餘量均勻,應選擇重要加工面為粗基準。
④不重復使用原則。粗基準未經加工,表面比較粗糙且精度低,二次安裝時,其在機床上(或夾具中)的實際位置可能與第一次安裝時不一樣,從而產生定位誤差,導致相應加工表面出現較大的位置誤差。因此,粗基準一般不應重復使用
⑤便於工件裝夾原則。作為粗基準的表面,應盡量平整光滑,沒有飛邊、冒口、澆口或其他缺陷,以便使工件定位準確、夾緊可靠。
2.裝夾方式的選擇
(1)在三爪自定心卡盤上裝夾
三爪自定心卡盤的三個卡爪是同步運動的,能自動定心,一般不需找正。三爪自定心卡盤裝夾工件方便、省時,自動定心好,但夾緊力較小,因此適用於裝夾外形規則的中、小型工件。用三爪自定心卡盤裝夾精加工過的表面時,被夾住的工件表面應包一層銅皮,以免夾傷工件表面。
(2)在兩頂尖之間頂兩頭裝夾
(3)用卡盤和頂尖一夾一頂裝夾
車削質量較大的工件時要一端用卡盤夾住,另一端用後頂尖支撐。為了防止工件由於切削力的作用而產生軸向位移,必須在卡盤內裝一限位支承或利用工件的台階面限位,這樣比較安全,能承受較大的軸向切削力,且安裝剛性好,軸向定位準確,因此應用比較廣泛。
3.確定軸承套的定位基準和裝夾方式
(1)內孔加工
定位基準:內孔加工時以外圓定位;
裝夾方式:用三爪自動定心卡盤夾緊,掉頭裝夾加工時,使用百分表進行找正,並在裝夾部位包一層銅皮。
(2)外輪廓加工
定位基準:確定零件軸線為定位基準;
裝夾方式:用三爪自動定心卡盤夾緊,掉頭裝夾加工時,使用百分表進行找正,並在裝夾部位包一層銅皮。
③ 軸向定位套筒尺寸怎樣設計,定位齒輪的,希望詳細,謝謝
「軸承用擋油盤和套筒定位,然後套筒再定位錐齒輪」—方案可以。注意套筒不要和錐齒輪的鍵發生軸向尺寸干涉,保持定位端面緊密接觸。
「軸承左邊是帶輪,在中間不能用軸承端蓋」—沒有看到圖紙、結構,不理解。應該可以用軸承端蓋,就像減速器輸入軸、輸出軸的軸承端蓋啊。
(3)定位滾動軸承套筒應如何確定擴展閱讀:
軸承材料的冶金質量的影響是主要因素滾動軸承的早期失效。隨著冶金技術的進步(如軸承鋼,真空脫氣等),提高了原材料的質量。原材料質量因素在軸承故障分析中的比重已經明顯下降,但它仍然是軸承失效的主要因素之一。選擇是否恰當仍是必須考慮的軸承故障分析。
如果軸承因某種原因發生嚴重故障而發,熱則應將軸承拆下,查明發熱原因;如果軸承發熱並伴有雜音,則可能是軸承蓋與軸相擦或潤滑油脂乾枯。
此外,還可用手搖動軸承外圈,使之轉動,若沒有松動現象,轉動平滑,則軸承是好的;若轉動中有松動或卡澀現象,則說明軸承存在缺陷,此時應進一步分析和查找原因,以確定軸承能否繼續使用。
④ 裝配圖上滾動軸承的位置如何確定!求詳細!!!
軸承位置確定,應該就是軸向定位了。一般斜齒減速機齒輪軸或軸,一側選用調心滾子軸承,既承受徑向力又可承受一定的軸向力,另一端也可用調心滾子軸承。若轉速較高,負載大,最好另一端用內圈無擋邊的圓柱滾子軸承(例如NU2336),軸承內外圈可軸向相對運動,給軸的熱膨脹留出空間(一端定位,一端浮動,實際應用很重要,上學時老師沒教過這個,工作中總結的)。軸會有一個台肩給調心滾子軸承內圈的一側定位;該軸承另一側一般由悶蓋或透蓋的止口頂住軸承外圈定位;
⑤ 固定軸承時,軸肩或者套筒的直徑如何確定
軸承的壽命有限,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損壞,需要更換新軸承,所以在軸的設計時要考慮軸承的拆卸問題,軸肩或軸套的外徑應小於軸承內圈的外徑,因為拆卸軸承時,拉馬是勾住軸承內圈向外拉的,如圖。
⑥ 減速器軸系各零件(包括軸承)如何定位和固定
定位和固定的話可以用軸肩、端蓋、套筒、擋圈,圓螺母也可以
總之就是用外力對零件進行約束,使零件在軸向無法產生相對位移即可
引用一下書里的話,
軸上零件的軸向定位是以軸肩、套筒、圓螺母、軸端擋圈和軸承端蓋等來保證的。
軸肩分為定位軸肩和非定位軸肩兩類,利用軸肩定位是最方便可靠的方法,但採用軸肩就必然會使軸的直徑加大,而且軸肩處將因截面突變而引起應力集中。另外,軸肩過多時也不利於加工。因此,軸肩定位多用於軸向力較大的場合。分為定位軸肩和非定位軸肩
套筒定位結構簡單,定位可靠,軸上不需開槽﹑鑽孔和切制螺紋,因而不影響軸的疲勞強度,一般用於軸上兩個零件之間的定位。如兩零件的間距較大時,不宜採用套筒定位,以免增大套筒的質量及材料用量。因套筒與軸的配合較松,如軸的轉速較高時,也不宜採用套筒定位。
圓螺母定位可承受大的軸向力,但軸上螺紋處有較大的應力集中,會降低軸的疲勞強度,故一般用於固定軸端的零件,有雙圓螺母和圓螺母與止動墊片兩種型式。當軸上兩零件間距離較大不宜使用套筒定位時,也常採用圓螺母定位。
軸端擋圈適用於固定軸端零件,可以承受較大的軸向力。
軸承端蓋用螺釘或榫槽與箱體聯接而使滾動軸承的外圈得到軸向定位。
在一般情況下,整個軸的軸向定位也常利用軸承端蓋來實現。利用彈性擋圈﹑緊定螺釘及鎖緊擋圈等進行軸向定位,只適用於零件上的軸向力不大之處。緊定螺釘和鎖緊擋圈常用於光軸上零件的定位。此外,對於承受沖擊載荷和同心度要求較高的軸端零件,也可採用圓錐面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