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泥范鑄造法代表是著名的什麼

泥范鑄造法代表是著名的什麼

發布時間:2023-01-06 10:03:47

1. 泥范是如何鑄造的

我國在夏代已能用石范熔鑄青銅器,不過石范製作起來比較費事,又不耐高溫,所以逐漸改用泥范。到了商代,泥范已經大量使用。用泥范鑄造器物,是我國古代最主要、應用最普遍的鑄造方法。

商代早期的泥范,以比較簡單的兩合范、三合范為主,用來鑄造銅錛、銅鑿等小型生產工具及銅鈴、銅爵等小型日用工具。商代中期發展到使用多個型、芯組成的復合范,鑄造百斤以上的大型銅器。商代晚期的泥范結構更加復雜,世界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高1.33米,鼎身用8塊外范鑄成,鼎底用4塊外范鑄成。同時泥范的質量也提高了,晚商一些青銅器上面的花紋和銘文,非常清晰,很難看出是用泥范鑄成的。西周晚期的泥范質量進一步提高,一副范可以鑄造數器,連續使用多次。春秋戰國時期鑄造工藝又有新的發展,普遍採用器身和附件分鑄的方法,能夠鑄造體型大、形狀復雜、花紋精細的青銅器。

我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另一個重大成就是廣泛採用了疊鑄法。疊待法是把許多個范塊疊合起來組裝成套,用一個總澆口澆注金屬液,一次可得到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鑄件。這種方法工效高、成本低、鑄件質量好。在國外,疊鑄法是近代才發展起來的,目前仍在廣泛使用。我國疊鑄技術始於戰國時期,經過不斷改進,到漢代更加完善。唐代以後,我國用泥范鑄造的特大型鑄件有:當陽北宋的鐵塔,北京大鍾寺的明代大鍾,滄州五代的鐵獅,它們的重量由幾噸到幾十噸,這些聞名世界的特大鑄件,即使是在現在的條件下鑄造,也不是容易的事。

2. 泥范鑄造的簡介

鑄造業在中國古代的金屬加工工藝中佔有突出的地位,並產生過巨大的社會影響。今天我們在生活中還經常使用的「模範」、「熔鑄」、「泥范」等詞彙,就來源於古代鑄造業的術語。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了陶范法、失臘法兩大傳統鑄造工藝。

3.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所採用的鑄造方法

泥范鑄造法,商周時期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且製作技藝高超

4. 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泥范技術:夏代就有的鑄造技術,有兩合范、三面范、內范等方式。
鐵范技術:戰國開始出現。
熔模技術:又稱失蠟法、拔蠟法,戰國開始出現。

5. 司母戊鼎採用了哪種鑄造技術

司母戊鼎採用泥范鑄造法。

商後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雲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5)泥范鑄造法代表是著名的什麼擴展閱讀:

商後母戊鼎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武官村位於安陽市西北3千米的江河北岸、殷城宮殿宗廟區和王陵區之間,屬於殷墟遺址重點保護區,武官村區域先後發掘出了上千座墓葬,還有十幾座王公大墓。

商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6. 四羊方尊是否採用泥范濤造法

泥范、鐵范、熔模鑄造(失蠟法)被稱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商代青銅器主要是泥范鑄造的,四羊方尊是這一技術的巔峰之作。為了使四羊方尊達到最佳效果,鑄造者選用了經過淘洗的極純凈的澄泥作為鑄型膜表面的面泥,然後翻出鑄范。這樣翻出的范准確度很高,澆鑄的器物花紋和銘文就很清晰。

據考古學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兩次分鑄技術鑄造的,即先將羊角與龍頭單個鑄好,然後將其分別配置在外范內,再進行整體澆鑄。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紋飾與立體雕塑融會貫通,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恰到好處,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

7. 永樂大鍾是誰的專屬

皇帝朱棣的,建造於明朝永樂年間。

永樂大鍾,中國現存最大的青銅鍾。鑄造於明永樂年間,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大鍾被移到萬壽寺。清雍正十一年(1733)移置覺生寺(今稱大鍾寺)。銅鍾通高6.75米,鍾壁厚度不等,最厚處185毫米,最薄處94毫米,重約46噸。

鍾體內外遍鑄經文,共22.7萬字。銅鍾合金成分為:銅80.54%、錫16.40%、鉛1.12%,為泥范鑄造。

(7)泥范鑄造法代表是著名的什麼擴展閱讀

永樂年間,國家經濟與社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全國統一形勢更加拓展和穩固,國力達到鼎盛,百姓安樂。

期間發生的重大事件包括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修纂《永樂大典》、設立內閣、疏通運河、威服蒙古、收復安南、盪平倭寇、鑄永樂大鍾等。

皇帝朱棣重視經濟,勤政愛民,善用人才,振興文化,曾言:「斯民小康,朕方與民同樂」。後世評價遠邁漢唐,尊稱為永樂大帝。

8. 泥范鑄造法是什麼

泥范鑄造法」的具體步驟是:制模——翻外范——制內范——合范——澆鑄。

1、在近代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里,泥范鑄造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之一。

2、制模: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3、翻外范:將調合均勻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壓,使泥模上的紋飾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後,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邊、角或器物的對稱點,用刀劃成若干塊范,然後將相鄰的兩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後晾乾,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補范內面的花紋,這就成了鑄造所用的外范。

4、制內范:將制外范使用過的泥模,趁濕颳去一薄層,再用火烤乾,製成內范。颳去的厚度就是所鑄銅器的厚度。

5、合范:將內范倒置於底座上,再將外范塊置於內范周圍。外范合攏後,上面有封閉的范蓋,范蓋上至少留下一個澆注孔。

6、澆鑄:將融化的青銅溶液沿澆注孔注入,等銅液冷卻後,打碎外范,掏出內范,將所鑄的銅器取出,經過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銅器就製作完成了。

7、我國在商代早期就有了泥范鑄造,商代中期達到鼎盛時期。用這種方法,古代工匠們創造出了象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這樣的曠世珍品。

9. 泥范鑄造法的過程是什麼

過程是制模——翻外范——制內范——合范——澆鑄。

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

在製作復雜造型的青銅器時,古人還採用了分鑄法作為基本工藝原則,獲得復雜的器形。或者先鑄器身,再在上合范澆注附件(如獸頭、柱等);或者先鑄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澆注器身的時候鑄界成一體。著名的四羊尊(湖南寧鄉出土)就是使用了分鑄法才鑄成的。

起源於商代前期

這個方法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二里崗期(商代前期),到小屯期(商代後期),基本型式已經大體具備。

春秋時期成為分鑄法的主流

先鑄附件後鑄器身成為分鑄法的主流,新鄭彝器和戰國時期的鼎、壺等類多半是這樣鑄成的。運用簡單的工藝原則成功地解決復雜的工藝問題,執簡御繁,平凡的勞動中顯現出獨具的匠心,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創造,也是了解商周青銅器鑄造技術的一個關鍵。

把像四羊尊這樣復雜的器物誤認為失蠟鑄件,是不符合實際的,把商周青銅器說得神秘莫測,不可逾越,那更是錯誤的。

10. 泥范鑄造的疊鑄法

中國古代泥范鑄造的又一個傑出成就,是疊鑄法的早期出現和廣泛應用。所謂疊鑄是把許多個范塊或成對范片疊合裝配,由一個共用的澆道進行澆注,一次得到幾十甚至上百個鑄件。成本比較低至今仍在廣泛使用。我國最早的疊鑄件是戰國時期的齊刀幣,是用銅質范盒翻制出具有高度對稱性和互換性的范片,每兩片合成一層,多層疊澆而成。到了漢代,廣泛用於錢幣、車馬器的生產。近年來,在陝西、河南、山東等省,這種鑄范和烘窯多有出土。特別是河南溫縣西招賢村漢代冶鑄遺址一個烘范 窯,就發掘出十六類、三十六種規格的五百多套疊鑄范,為我們了解這一工藝提供了很可貴的實物資料。它們結構巧妙,製作精細,為便於清理鑄件,內澆口厚度只有二到三·五毫米。用這些鑄范澆出的鑄件,表面光潔度達到五級(光潔度共分十四級)。金屬收得率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工藝水平和廣東佛山近代所用同類方法已經札當接近。

閱讀全文

與泥范鑄造法代表是著名的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床里的程序怎麼鎖定 瀏覽:962
水滿可自動關閉的裝置 瀏覽:282
10KV防雷接地裝置定期檢測 瀏覽:324
機械停表測量的物理量是什麼 瀏覽:124
兩個三角形給水是什麼閥門 瀏覽:774
機械硬碟裝上後如何做 瀏覽:46
東莞市永克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86
江玲皮卡車儀表盤左上角是什麼表 瀏覽:485
流體壓強和流速關系的實驗裝置 瀏覽:494
如何抓軸承 瀏覽:471
口罩超聲波機怎麼調 瀏覽:998
導纜裝置的位置與作用 瀏覽:796
閥門的芯體里是什麼材料 瀏覽:216
餐廳紙巾生產設備需要多少錢一套 瀏覽:987
電冰箱製冷系數測量實驗裝置 瀏覽:472
電動車前工具箱怎麼換 瀏覽:431
11年捷達車空調不製冷怎麼回事 瀏覽:878
用cad畫五金製品難嗎 瀏覽:799
廣東直銷美容儀器怎麼樣 瀏覽:95
人防密閉閥門套什麼定額 瀏覽: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