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古代提高鑄鐵工藝的手段有哪些以現代眼光看來該如何提高鑄鐵工藝
古代因為沒有科學的方法來檢測碳含量,所以全憑經驗。比較靠譜的也就是炒鋼法了。你說的延長加熱時間是可行的,加入石灰石可以去雜質,但這樣得到的是生鐵,硬而脆,不適合鑄造。應該在加熱過程中加入適量鐵礦粉,提高碳含量。現代煉鋼你是不要想了,現代都用轉爐,需要純氧,也有用高壓電弧煉鋼的。另外,不知道你要鑄什麼,如果是農具的話,可以鑄造,但沒必要用好鋼,另外最好帶些雜質,更耐磨一些。如果是兵器,除非你能把礦石粉碎再撿礦洗礦,以提高礦石純度,再能憑經驗掌握合適的溫度,煉出優質剛來,否則你還是老老實實鍛打吧。鑄造時增加鑄模的溫度沒什麼用,因為你的鐵水純度不會很高。
② 鑄造型企業該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其實關於鑄造公司的節支降耗非常重要,因為他涉及的原物料及輔料價格都是很高昂的,這方面可以通過改善工藝來達到基本的控制目標,但是員工的培訓以及主人翁的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至於提高效率的方法就更多了。但是不知貴司對於這些方面已經做到那個程度,其實在那個程度都會有自己的一些重點,關鍵是我們如何找到工作重點了。
③ 金屬型鑄造的生產過程,適用情況及注意事項
(1)金屬型鑄造工藝設計 金屬型鑄造工藝設計關鍵是鑄件澆注位置的確定、澆冒系統的設計和模具工作溫度的控制和調節。
l)鑄件澆注位置。它直接關繫到金屬型型芯和分型面的數量、金屬液導入位置、排氣的通暢程度以及金屬型結構的復雜程度等,從而決定金屬型加工和操作的難易程度以及鑄件冷卻溫度分布,進而影響鑄件的生產效率,尺寸精度等內、外質量。因此,鑄件澆注位置是鑄造工藝設計首先考慮的重要環節。
2)澆冒系統。鑄件澆冒系統設計決定鑄件內、外質量。澆冒系統應具有撇渣、排氣和補縮功能,同時應保證鑄件合理的凝固、冷卻溫度場。正確、合理的澆冒系統除憑經驗估算外,附算機數值模擬可直觀地預測鑄件凝固過程溫度場,顯示鑄件可能產生縮松(孔)的危險部位,從而指導工藝設計,並通過調整澆冒系統結構和尺寸、金屬型結構、控製冷卻速度或調整塗料層厚度等手段調節溫度場、消除鑄造缺陷,如採用底注式澆注的汽車發動機鋁缸蓋的毛坯,盡管採取在上部設置幾乎超過鑄件重量的大冒口和底部強制通水冷卻的工藝措施也難以調整合理的順序凝固的溫度場,難以消除底部內澆口周圍過熱而造成的縮松缺陷。某廠引進法國Sifa公司鋁合金金屬型鑄造機正是採用這種澆冒系統,生產工藝不穩定。百分之百的缸蓋需浸滲,對於縮松嚴重的缸蓋即使浸滲也滿足不了耐壓要求;而從冒口直接注入鋁液,鋁液經過陶瓷過濾器凈化後進人型腔,保證了鑄件合理的冷卻梯度,即自下而上的順序凝固方式,消除了縮松缺陷,缸蓋成品率顯著提高。英國Foseco公司曾對兩種澆注方法做過詳細的研究和對比試驗工件,並稱後者為DYPUR法。該法使型簡化、緊湊,節省鋁液,鑄件成品率高。採用該法即使由於鋁液有較高落差造成的少量夾雜缺陷,對鑄件的力學性能和氣密性影響也不大。當然,澆冒系統的開設位置、結構和尺寸大小除考慮鑄件凝固溫度場外,還需兼顧型復雜程度,金屬液充型是否平穩,是否具有撇渣和排氣等功能。
3)金屬型工作溫度。同樣,金屬型工作溫度和各部分的溫差對鑄件的冷卻溫度場有著重要的作用。對金屬型局部過熱區域強制水冷和風冷是為了保證該區域保持正常的工作溫度,提高生產效率,同時消除過熱,保證正常的冷卻溫度場。金屬型工作溫度控制比較先進和有效手段是控製冷卻水出口溫度,出口溫度*冷卻循環水循環速度調節。如義大利Fata公司和法國Sifa公司設計製造的金屬型都有先進的水、風冷卻裝置。此外,對於局部厚大熱節部位還可鑲嵌熱導率高或蓄熱量大的金屬嵌塊或調節塗料層厚度和塗料種類以保證鑄件形成合理的冷卻溫度梯度,消除局部縮松(孔)缺陷。
④ 「物聯網」來了,鑄造業怎麼玩
隨著工業4.0革命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不斷深入,物聯網與鑄造業的融合也將變得更為緊密。鑄造業在轉型升級中「智能鑄造」是一個十分熱的趨勢,如果可以使用具有聯網功能的晶元與感測器相結合的生產設備,即可嵌入生產流程的每個階段,實時產生豐富的信息流。甚至可以實現以下具有顛覆性的操作:
1.鑄件廠與采購商之間通過物聯網即可實現鑄件定製生產,提高效率。
2.包括消費者和供應商在內的縱向和橫向綜合增值網路出現;
3.鑄造業與基於互聯網的服務互相綁定;
4.根據彈性目標對生產過程實施實時優化,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⑤ 如何提高鑄造合金的流動性
流動性是指熔融合金的流動能力,它是影響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合金的流動性好,充型能力強,易於獲得尺寸准確、外形完整和輪廓清晰的鑄件,不易產生澆不足、冷隔等缺陷;金屬液中的非金屬夾渣和氣泡易於上浮排出,不易產生夾渣和氣孔;流動性好的合金能很好地補充鑄件凝固產生的收縮,不易產生縮孔和縮松。
合金的流動性通常用螺旋試樣來測定,如圖1-4-1所示。流動性的大小用鑄出的螺旋試樣的長度來評定。表1-4-1為常用鑄造合金的流動性。
影響合金流動性的因素如下:
(1)合金的成分
成分不同的合金結晶特點不同,流動性也有很大差別。純金屬共晶合金是在恆溫下結晶的,結晶時從表面向中心逐層凝固,已凝固金屬的表面比較光滑,對未凝固金屬的流動阻礙小,流動性好。
特別是共晶合金,熔點最低,因而流動性最好。如ZL102是共晶合金,流動性好。
其他成分的合金結晶時形成樹枝狀枝晶,阻礙液體金屬流動,所以流動性差。結晶溫度間隔越大,合金的流動性越差。如鑄鋼的結晶間隔大,流動性差。
(2)澆注條件
澆注時的溫度和澆注壓力等對合金流動性有很大影響。適當提高澆注溫度,可以延緩合金凝固,提高流動性,如表1-4-1中的鑄鋼,當溫度由1600℃提高到1640℃時,螺旋試樣長度從100mm提高到200mm。但溫度過高會導致嚴重氧化,收縮加大,產生縮孔、縮松以及粘砂、粗晶等缺陷。
澆注壓力加大,流動性提高。重力澆注時,增加直澆道高度可增加流動性。在低壓鑄造、離心鑄造時流動性有很大提高。壓力鑄造的高壓甚至可以將半凝固的金屬壓入鑄型成形。
鑄型散熱能力對流動性也有很大影響。鑄型散熱越快,流動性越差。金屬型導熱較快,金屬型鑄造比砂型鑄造容易產生澆不足等缺陷。預熱鑄型可以提高流動性,提高充型能力。
鑄型應有良好的透氣性,或開設足夠的排氣道,使鑄型中的氣體易於排出。否則,氣體產生的反壓也會阻礙金屬液流動。另外,鑄件的結構,如鑄件大小、壁厚和復雜程度等對充型能力也有較大影響。
⑥ 對於一家鑄造企業,有什麼好的合理化建議請高手幫忙。
全員參與合理化建議活動,對建議進行評審,對節創價值高的建議進行獎勵,很多提高質量和效率的問題,工人其實心裡都很清楚,只是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而已。
⑦ 在金屬鑄造中,若想提高合金的充型能力可採取什麼措施
①增加直澆道的高度;
②減小鑄型的導熱能力;
③提高澆注溫度。
⑧ 如何提高薄壁壓鑄件的強度和剛度
壓鑄件壁厚施壓鑄件工藝中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因素,壁厚與整個工藝規范有著密切關系,如填充時間的計算、內澆口速度的選擇、凝固時間的計算、模具溫度梯度的分析、壓力的作用、留模時間的長短。鑄件頂出溫度的高低及操作效率;零件壁厚偏厚會使壓鑄件的力學性能明顯下降,薄壁鑄件緻密性好,相對提高了鑄件強度及耐壓性;逐漸壁厚不能太薄,太薄會造成鋁液填充不良,成型困難,使鋁合金熔接不好,鑄件表面易產生冷隔等缺陷,並給壓鑄工藝帶來困難;壓鑄件隨壁厚的增加,其內部氣孔、縮孔等缺陷增加,故在保證鑄件有足夠強度和剛度的前提下,應盡量減小鑄件壁厚並保持截面的厚薄均勻一致,為了辟免縮松等缺陷,對鑄件的後壁處應減厚,增加筋;對於大面積的平板類厚壁鑄件,設置筋以減少鑄件壁厚;根據壓鑄件的表面積,鋁合金壓鑄件的合理壁厚如下:壓鑄件表面積/m㎡壁厚s/mm≤25.10-3.0>25-100 1.5-4.5>100-400 2.5-5.0>400 3.5-6.0
⑨ 如何提高鑄件質量二
為了提高質量
第一、要有科學化的管理,和嚴格的操作制度。
第二、要捨得在模具方面的投入。鑄造系統模具的設計對鑄造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模具的設計、製作一定要科學、精確。
第三、過程式控制制材料熔煉(材料的內部結構,澆鑄溫度),嚴格遵照控制計劃的參數操作。
第四、要有機械化設備的性能要經常檢查,確保設備的穩定性和精確性。
控制晶相分布不均
晶相分布不均主要是因為鑄造過程中,溫度控制不好造成的,要嚴格控制澆鑄溫度、保溫過程、冷卻時間。
現在對鑄件的晶相均勻化處理,一般採用加溫、保溫、隨爐冷卻,使其再結晶的方法,有點類似中溫回火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