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鑄造模鑄造時的試棒作用是什麼
試棒主要是檢查性能的。通過試棒的性能(抗拉、抗壓強度等等)性能,球墨鑄鐵還要看球化的程度等等來判斷鐵水鋼水組份是否適合澆注。
『貳』 銅合金離心鑄造(銅套)力學性能取樣的依據是什麼
一、
形成原因:
1.
澆注時被捲入的氣體在合金液凝固後以
的形式存在於
中
2. 金屬與鑄型反應後在
表皮下生成的皮下
3. 合金液中的夾渣或氧化皮上附著的氣體被混入合金液後形成氣孔
解決方法及修補
1. 澆注時防止空氣捲入
2. 合金液在進入型腔前先經
以去除合金液中的夾渣、氧化皮和氣泡
3. 更換鑄型材料或加塗料層防止合金液與鑄型發生反應
4. 在允許補焊部位將缺陷清理干凈後進行補焊
二、疏鬆
形成原因
1. 合金液除氣不幹凈形成疏鬆
2. 最後凝固部位不縮不足
3. 鑄型局部過熱、水分過多、排氣不良
解決方法及修補
1. 保持合理的凝固順序和補縮
2.
靜潔
3. 在疏鬆部位放置
4. 在允許補焊的部位可將缺陷部位清理干凈後補焊
三、夾雜
形成原因
1. 外來物混入液體合金並澆注人鑄型
2. 精煉效果不良
3. 鑄型內腔表面的外來物或造型材料剝落
解決方法及修補
1. 仔細精煉並注意扒查
2. 熔煉工具塗料層應附著牢固
3.
及型腔應清理干凈
4.
應保持清潔
5. 表面夾雜可打磨去除,必要時可進行補焊
四、夾渣
形成原因
1. 精煉
後除渣不幹凈
2. 精煉變質後靜置時間不夠
3.
不合理,二次氧化皮捲入合金液中
4. 精煉後合金液攪動或被污染
解決方法及修補
1. 嚴格執行精煉變質澆注工藝要求
2. 澆注時應使金屬液平穩地注入鑄型
3.
應保持清潔,回爐料處理及使用應嚴格遵守
五、裂紋
形成原因
1.
各部分冷卻不均勻
2. 鑄件凝固和冷卻過程受到外界阻力而不能自由收縮,
超過合金強度而產生裂紋
解決方法及修補
1.盡可能保持順序凝固或同時凝固,減少
2.細化合金組織
3.選擇適宜的澆注溫度
4.增加鑄型的退讓性
六、
形成原因
合金凝固時析出相與液相所含溶質濃度不同,多數情況液相溶質富集而又來不及擴散而使先後凝固部分的化學成分不均勻
解決方法
1.熔煉過程中加強攪拌並適當的靜置
2.適當增加凝固
七、成分超差
形成原因
1.
或預制合金成分不均勻或
誤差過大
2. 爐料計算或配料稱量錯誤
3. 熔煉操作失當,易氧化元素燒損過大
4. 熔煉攪拌不均勻、易
元素分布不均勻
解決方法
1. 爐前分析成分不合格時可適當進行調整
2. 最終檢驗不合格時可會同設計使用部門協商處理
八、針孔
形成原因
合金在液體狀態下溶解的氣體(主要為氫),在合金凝固過程中自合金中析出而形成的均布形成的孔洞
解決方法及修補
1. 合金液體狀態下徹底精煉除氣
2. 在凝固過程中加大凝固速度防止溶解的氣體自合金中析出
3. 鑄件在壓力下凝固,防止合金溶解的氣體析出
4. 爐料、
及工具應乾燥
『叄』 鑄件檢驗的內容與方法
鑄件首先對外觀檢查看有缺陷否,缺陷對零件加工有沒有影響,再就是對尺寸的檢查,最主要的是通過同爐批次的試棒對鑄件的強度進行檢查。
『肆』 高溫鑄件本體割取試棒有沒有影響鑄件本體,用火焰搶割下來的材料做的試棒對機械性能,拉伸,沖擊有影響嗎
摘要 1.溫度對鑄件本體割取試棒有影響
『伍』 鑄造鋁合金試棒拉伸時如何確定試棒直徑
表面加工一下,純鑄造表面測量誤差很大,如果不加工就只有測量三處,每處測量兩次(兩次互相垂直)取下半場值,以三處最小的平均值來計算。
『陸』 鑄件試棒有什麼要求
1,線切割。用的是線切割專用設備。(有電腦連接的那種)
2,想區別,最好是用顯微鏡看微觀組織。外觀不好分辨。
牌號
鑄件壁厚
/mm
抗拉
『柒』 42CrMoA材質鑄造產品的物理實驗 不知道所用的試棒要多大的尺寸的 採用的什麼標准啊
不知道你的物理性能指什麼?磁性、導熱性還是導電性?這種鋼屬於低合金結構鋼,類似45鋼、40Cr等,如果沒有特殊要求,只做力學性能。可以先澆注楔形試塊(標準的鑄造試塊),按照「GB/T24182-2009 金屬力學性能試驗」要求的試樣尺寸加工後做力學性能;對於產品,一般還要做本體試樣的力學性能。可以參照國家標准中建議的試樣尺寸計算方法進行測試。
『捌』 鑄造試棒是怎樣生產出來的,單獨鑄造一個試棒和鑄件的工藝一樣嗎
鑄造試棒,是從鑄件本體取下來,機械加工而成,目的在於檢驗鑄件的性能指標。單獨的試棒鑄出來沒有意義。
『玖』 客戶要求做不銹鋼304材質鑄造產品的物理實驗 不知道所用的試棒要多大的尺寸的 採用的什麼標准啊
是要抗拉、屈服強度、延伸率、收縮率?
一般都是加工一個長200-240mm的棒。兩邊留60-70mm的長度,直徑為25.4
中間加工成12.5左右,粗細間有一個R過度,多少根據你自己,,這樣的一個試棒,,一般都是外國客戶有這項要求。
當然要先根據你的材質,鑄造出一個試塊,留出加工餘量。(在澆注產品帶著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