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鑄造稻筒什麼意思

鑄造稻筒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7-26 03:24:23

1. 急!考古學通論題目!熟悉典型青銅器的名稱與時代特徵

1、 青銅禮器
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禮器包括酒器、飪食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個大的門類:
(一) 飪食器: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俎、匕等
鼎 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各種用途。夏代晚期——兩漢乃至魏晉。有圓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 盛粥器,商代早期出現,西周中期以後盛行,戰國後期消失。
甗 蒸飯器,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稱為甑,下為鬲,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汽以蒸於甑。商代中期——周初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商代中期——西周。重要的禮器之一,和鼎配合使用。
簠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西周中出現,基本形制為長方體,器蓋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西周中出現,基本形制為橢圓體,蓋可仰置盛物。
敦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春秋中期出現。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也有上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對稱的。
豆 盛放腌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商代晚期出現,盛行於春秋戰國。
鋪 盛放肉醬的器皿。外形與豆相相似,但盤邊狹而盤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為鏤空,青銅鋪見於西周中期到春秋時代。
盂 大型盛飯器,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中。商代晚期出現
俎 切肉、盛肉的案子,與鼎配合使用。商末、周初之俎形制為長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兩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鈴的。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常與鼎、鬲同出。最早見於商代晚期。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二) 酒器: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 飲酒器,夏代晚期始出,盛行於商代晚期。
角 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注。流行於商末周初。
觚 飲酒器,其形制為喇叭口、細腰、高圈足的容器。初見於商代早期,主要盛行於商末和周初。
觶 飲酒器,有橢圓體和圓體兩種形式。初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 容酒器,行裸禮時所用,或兼作溫酒器,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周初。
尊 容酒器,初見於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時代,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鳥獸尊等三類。
壺 容酒器,有圓形、方形、橢圓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蓋,是酒器中的大類。商代中期——戰國流行,秦漢以後器形的變化相當復雜。
卣 容酒器,是專用以盛「櫃」(一種酒)的祭器,有圓形、方形、橢圓形、鳥獸形等形式,並有提梁和蓋。最早見於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 容酒器,方形,有屋頂形蓋,有的兩側有耳,初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商末周初。
觥 容酒器,口部一側有流,腹部作橢圓形或長方形,蓋至流口的一側往往飾獸頭。另一種形式是整器為獸形。有的觥內附有酌酒用的斗。主要盛行於商末周初。
罍 容酒器,高體的大型或中型有蓋酒器,有圓體和方體兩類。盛行於商末周初。
瓿 容酒器,大型酒器。流行時間短,僅在商代中、晚期。
盉 酒器,盛玄酒,以調和酒味濃淡。最早見於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於頂上,晚期的有提梁,流行時間很長,直至戰國以後。
枓 挹酒器,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彎曲形的長柄。商代晚期——西周。少見。
勺 挹酒器,與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直柄。商代晚期器。
禁 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少見,最早見於西周早期,春秋偶爾也有。
(三) 水器:盤、鑒等
盤 承水器,與yi配合使用,以yi澆水於手,以盤承接棄水。商代中期——戰國。
鑒 盛水器,也可盛冰。形體一般很大。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四) 樂器:鐃、鉦、鍾、鐸、鈴、鉤、鐓於、鼓等。
鐃 打擊樂器,形體似鈴而稍大。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樂。
鉦 打擊樂器,形體似鐃,但比鐃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於湖南、江、浙一帶。春秋。
鍾 打擊樂器,在祭祀或宴饗時用,成編懸掛,用木槌打擊。有鈕鍾和甬鍾兩種形式。西周早期出現。
鐸 撞擊樂器,形制似鐃而小,中有舌,可用於軍旅和田獵。
鈴 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夏代晚期出土。有單翼鈴、車鈴、執鈴、狗鈴等。
鉤 又名句,打擊樂器,其形制體部似鐃而長,器壁較厚,口向上,底部置一柄。
鐓 於打擊樂器,用於祭祀和集會,器形較大,上有環紐或虎紐,下似筒形。初見於春秋盛行於戰國及西漢前期。分布以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為主。
鼓 打擊樂器,極少見,形如橫置的筒形,上有枕形座,用以插桿飾,下為長方形圈足。目前所見的青銅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2、 青銅兵器
主要有戈、戟、矛、鉞、刀、劍、匕首、殳、弩機、矢鏃、胄等。
戈 用以鉤殺。夏代晚期——戰國。
戟 與戈相似,但在頂有矛的裝置,這樣在作戰時多了一種殺傷功能。
矛 用以沖刺,商代早期——戰國時代。
鉞 砍殺兵器,刑具。有些大型且製作精細的鉞為儀仗用具。夏代晚期——戰國。
刀 翹首刀一般為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為長柄。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可斬可刺。西周早期形式已經相當成熟,春秋晚期至戰國最為流行的時代。
匕首 短劍,近身殺傷武器。匕首出土甚少。戰國時期。
弩機 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最早春秋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廓,僅有鉤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懸刀,西漢以後均有廓。
矢鏃 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以後大量鑄造。
胄 又稱盔,保護頭。最初見於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
3、 青銅工具
主要有斧、斤、鑿、鋸等。
斧 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
斤 初見於商代晚期,以後一直沿用。

鋸 出土的數量不多。商代——戰國。
4、 青銅農具
傳世和出土的實物主要有耒、耜、鏟、錛、鍤、耨、鐮等。
耒 是挖窖穴和開河渠用的原始農器,見於西周時代。
耜 曲柄的起土農具,也就是手犁。出現商代晚期——春秋
鏟 於商代晚期——春秋戰國。
錛 開墾土地用,商代晚期——西周
鍤 開河渠和做壠用,商代中期——西周、春秋
鋤 除草,間苗及松碎表土農具,西周——戰國
耨 短柄除草農具,所見皆為春秋時代器
鐮 西周——春秋戰國

2. 青銅器中禮器的通稱

青銅器是古代文物中的一個大門類,它包涵的內容非常廣泛,大致可以分為青銅禮器、青銅兵器和青銅工具、農具四大類。
1、 青銅禮器
從青銅器造型藝術角度來看,青銅禮器最為引人注目,禮器是宗廟中和宮室中陳設的器物,使用於各種祭祀、宴饗和各種典禮儀式的場合,古人認為祭祀和打仗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目前青銅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廟中使用的器物。在許多青銅器的銘文中,宗廟中的許多禮器稱為"寶尊彝",尊彝就是禮器的通稱。禮器有的是不能夠動的,所謂"重器不出門",就是對家族有重大意義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著一個家族的消亡。禮器用於各種禮儀活動,使用者還是參與禮儀活動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並論。禮器包括酒器、飪食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每一種器物由於王朝的更替,典禮制度的變化、習俗的相互影響,乃至生產技術的進步,又會演變成很多種形式。僅酒器和飪食器兩大類中的器物,粗略統計,就有近四十種不同的名稱。每種基本器形,又有許多變化繁衍的式樣,這些式樣大的有幾百種之多,這樣,青銅禮器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器物體系。每種器形的發展,一般規律是從簡單到復雜,在鑄造技術上由不合理到合理,這是一個不斷創造的過程。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出土或傳世的青銅器有數萬件,這只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小部分。單是中國青銅禮器的發展史,就已經能描繪出那遙遠的,一個非常輝煌的青銅時代。
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四個大的門類:
(一) 飪食器主要的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俎、匕等器。
鼎 烹煮肉食,實牲祭祀和宴饗等各種用途。最早的青銅鼎見於夏代晚期,以後歷經各個時代,一直沿用到兩漢,乃至魏晉,是青銅器中行用時間最長的器,因而變化也很大。大致有圓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 盛粥器,青銅鬲最早出現在商代早期。是大口袋腹器,西周中期以後鬲很盛行,常成組出土,到戰國後期自然消失。
甗 蒸飯器,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體用以盛米,稱為甑,下為鬲,用以煮水,中間的箅通汽以蒸於甑。青銅在商代中期已有鑄造,但為數甚少,到商末周初就較多。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簋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但數量較少。商代晚期,特別是西周時代,簋是重要的禮器之一,在祭祀和宴饗場合,它和鼎配合使用。自西周早期起出現一種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連鑄一個方座。
簠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最早出現於西周中期,基本形制為長方體,自口至足器壁斜坦,器蓋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最早出現在西周中期,基本形制為橢圓體,蓋可仰置盛物。
敦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飯食的器具。青銅最早出現在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圓,蓋與器相合成球體,也有上下不完全對稱,或完全對稱的。
豆 盛放腌菜、肉醬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銅豆最早出現在商代晚期,但很少見。基本形制是上有盤,其下長柄連圈足,有的有蓋。青銅豆盛行於春秋戰國。
鋪 盛放肉醬的器皿。外形與豆相相似,但盤邊狹而盤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為鏤空,青銅鋪見於西周中期到春秋時代。
盂 大型盛飯器,它與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飯取自盂中。青銅盂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形制一般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體都比較大。
俎 切肉、盛肉的案子,與鼎配合使用。青銅俎傳世和出土都很少,或當時所用的俎多為木製,朽蝕不易保存,目前所見皆為商末、周初之俎,形制為長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兩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鈴的。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發現匕常與鼎、鬲同出。青銅匕最早見於商代晚期,傳世很少見。體呈桃葉形,有長柄。
(二) 酒器主要有爵、角、觚、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 飲酒器,青銅爵最早出現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流與杯口之際有兩注,後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有*,下有三足。
角 飲酒器,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注。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青銅角行於商末周初。
觚 飲酒器,其形制為喇叭口、細腰、高圈足的容器。青銅觚初見於商代早期,主要盛行於商末和周初。
觶 飲酒器,有橢圓體和圓體兩種形式,侈口,束頸、深腹、圈足,大多有器蓋。青銅觶初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 容酒器,行裸禮時所用,或兼作溫酒器,形制為侈口、立兩柱,深腹分段,圓底下有三足,頸、腹間設一*可執。青銅斝初見於夏代晚期,盛行於商周初。
尊 容酒器,是一種高體的大型或中型的酒器,上口侈大,下有圈足,青銅尊初見於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時代,尊的形體可分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鳥獸尊等三類。
壺 容酒器,壺有圓形、方形、橢圓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蓋,是酒器中的大類。青銅壺最早見於商代中期,流行的時間很長,自商至戰國,秦漢以後尚可見到,器形的變化相當復雜。
卣 容酒器,是專用以盛櫃的祭器。櫃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卣有圓形、方形、橢圓形、鳥獸形等形式,並有提梁和蓋,蓋套在器口之外。青銅卣最早見於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 容酒器,這類器皆呈方形,有屋頂形蓋,截面是縱短而橫長,腹部與圈足相連,圈足每一邊的中央有一個缺口,分成四個規矩形的足。有的方彝兩側有耳,青銅方彝初見於商代晚期,流行於商末周初。
觥 容酒器,口部一側有流,腹部作橢圓形或長方形,下有圈足或四足,有蓋,蓋至流口的一側往往飾獸頭。觥的另一種形式是整器為獸形。有的觥內附有酌酒用的斗,青銅觥主要盛行於商末周初。
罍 容酒器,是一種高體的大型或中型有蓋酒器,其基本形式有圓體和方體兩類,肩部兩側有耳,正面腹部的下端亦飾一耳。青銅罍盛行於商末周初。
* 容酒器,器形為小口、大腹、平底,有蓋。在*形消失或罕見時,正是*的行用之時。青銅*出現於西周晚期,沿用到春秋時代。
瓿 容酒器,是大型的酒器,斂口、大腹、圈足。青銅瓿流行的時間很短,僅在商代的中、晚期。
盉 酒器,盛玄酒,以調和酒味濃淡。形制為侈口、寬腹、下連圈足或三足,頸、腹間有一斜置的流,後有*、器有蓋。青銅最早見於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於頂上,晚期的有提梁,流行時間很長,直至戰國以後。
枓 挹酒器,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彎曲形的長柄,青銅枓最早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時代尚有。傳世和出土的都很少見。
勺 挹酒器,與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個小杯連鑄一條直柄。青銅勺大多是商代晚期器。
禁 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長方形的兩種形式,四面有壁,並有長方孔。青銅禁傳世和考古發掘都很少見,最早見於西周早期,春秋偶爾也有禁,流傳甚少。
(三) 水器主要有盤、鑒等形式:
盤 承水器,與*配合使用,以之水澆於手,以盤承接棄水。青銅盤初見於商代中期。但為數為多,自商末起一直流行到戰國。形制為敞口、淺腹下有圈足或三足,兩側有耳。
* 盛水器,與盤配合使用。青銅*最早見於西周中期,流行於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形制,口的前端有彎曲的流,橢圓形的腹部下有三足,四足或圈足,戰國時代為平底。腹一側有*可執。
鑒 盛水器,也可盛冰為冰鑒。形體一般很大,大口、深腹、平底,也有圈足,兩側有獸耳。青銅鑒出現於春秋中期,春秋晚期和戰國時代最為流行,西漢時期仍有鑄造。
(四) 樂器主要有鐃、鉦、鍾、*、鐸、鈴、鉤、鐓於、鼓等。
鐃 打擊樂器,形體似鈴而稍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體部截面呈闊葉形,兩側角尖銳,底部置有一個中空圓管狀的短柄,與體腔內相通,柄中可置木段。主要用於祭祀和宴樂,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五柄成組合的鐃,這是至今發現鐃組合的最高數字。
鉦 打擊樂器,形體似鐃,但比鐃高大和厚重,主要出土於湖南、江、浙一帶。征都是春秋時代的樂器,在南方百越諸地則甚流行。
鍾 打擊樂器,在祭祀或宴饗時用,成編懸掛,用木槌打擊樂鍾的鼓部和鼓右的鳥圖案,因此能產生兩個音頻。青銅鍾有鈕鍾和甬鍾兩種形式,鍾的各個部位都有專門名稱。編鍾最早出現在西周早期,是三枚一組。
*打擊樂器,形體特大,在祭祀或宴饗時與編鍾,編磬相和使用的樂器,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
鐸 撞擊樂器,形制似鐃而小,中有舌,振舌發音,據文獻記載,鐸可用於軍旅和田獵。
鈴 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樂器,夏代晚期曾有出土,形體較小,器壁薄,頂部有半環形鈕,是單翼鈴。此外還有車鈴、執鈴、狗鈴等。
鉤 又名句,打擊樂器,其形制體部似鐃而長,橫截面呈橢圓形,縱向長度稍大於橫向的尺度,器壁較厚,口向上,有很淺的凹弧口,底部置一柄,或作扁平,或為圓柱形。
鐓 於打擊樂器,用於祭祀和集會,器形較大,上有環紐或虎紐,圓肩,下似筒形。青銅鐓於初見於春秋時代,盛行於戰國及西漢前期。它的分布以長江流域及華南、西南地區為主。
鼓 打擊樂器,青銅鼓傳世和出土極少見,形如橫置的筒形,上有一個枕形座,用以插桿飾,下為長方形圈足,目前所見的青銅鼓都是商代晚期的。
2、 青銅兵器
青銅兵器是商周時代軍隊作戰的重要裝備,鑄造數量非常大,雖然在戰爭中大量消耗,遺存至今的種類和數量還是很多,主要有戈、戟、矛、鉞、刀、劍、匕首、殳、弩機、矢鏃、胄等。
戈 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完整的戈是由戈頭、冒和末的樽構成的,目前所見僅存戈頭。戈有長和短,戈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青銅戈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戟 是用以鉤殺的兵器,形體與戈相似,但在頂有矛的裝置,這樣在作戰時多了一種殺傷功能。
矛 是用以沖刺的兵器,矛體分鋒刃和交雨部分,鋒又分前鋒和雨翼,交即矛的銎,可安長*,矛有用整條藤製的,也有用積竹製成。青銅矛最早見於商代早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鉞 是砍殺的兵器,也可作為刑具。有些鉞形制很大,而製作又精的,可作為儀仗用具。青銅鉞初見於夏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刀 是指砍殺用的兵器,翹首刀一般都是短柄的,卷首刀和平刃刀都是長武器。
劍 古代貴族和戰士隨身佩帶,用以自衛防身、進行格鬥、可斬可刺的兵器。青銅劍最初見於西周早期,但形式已經相當成熟,春秋晚期至戰國是劍最為流行的時代,劍的每一部分都有專名,劍的形式愈到後期,體部愈益增長。
匕首 是一種短劍,近身殺傷武器。匕首出土甚少見,大多是戰國時期器。
弩機 是具有遠射和殺傷力較強的武器。弩機最早發現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弩機均無廓,僅有鉤弦用的牙、作瞄準用的望山和作板械用的懸刀,西漢以後弩機均有廓。
矢鏃 是箭鋌前端的鋒刃,是由尖銳的鋒,張開的兩翼以及脊和鋌組成,各部分都有專名。青銅矢鏃最早見於夏代晚期,以後大量鑄造。
胄 又稱盔,作戰時用以保護頭部,青銅胄最初見於商代晚期,形制呈帽形,頂端有一管,用於安插纓飾,左右及後部向下延伸,以保護耳部和頸部。
3、 青銅工具
青銅的使用首先是鑄造生產工具,青銅工具傳世和出土的數量都很多,由於在生產中廣泛的使用,因此形式也各有不同,主要的有斧、斤、鑿、鋸等。
斧 是一種砍伐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中使用得很多,青銅斧最早出現在商代中期,小型的、有紋飾的斧都是專用於工業的工具。
斤 是砍伐工具,使用時銎內按一個曲柄,青銅斤初見於商代晚期,以後一直沿用。
鑿 是鑿孔或挖槽用的工具,鑿體細長,上寬下狹,直銎,下有尖或平的刃部。
鋸 用於切割木、竹、骨、角等器。鋸出土的數量不多,鋸片常置木柄內,青銅鋸最早出現商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4、 青銅農具
在商周時代的農耕中,普遍使用青銅農具,這已是一個確定的現象,青銅農具目前發現較為稀少的原因是青銅珍貴,用舊了的青銅農具可以改鑄,它不可能隨便遺棄。而且農具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青銅農具不一樣,它一般地也不常作陪葬品,因而青銅農具的遺存必然是很少的。根據專世和出土的實物主要有耒、耜、鏟、錛、鍤、耨、鐮等。
耒 是挖窖穴和開河渠用的原始農器,形制為扁方銎連接雨根長齒。青銅耒所見甚少,寶物見於西周時代。
耜 曲柄的起土農具,也就是手犁。青銅耜出現商代晚期,這一時期的耜頭較長,銎部很深,銎口扁方。西周時代的耜頭較短,呈寬扁形,銎部略淺,春秋時代為了節省銅料,銎部口沿有一條欄,上下皆鏤孔。
鏟 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青銅鏟的形制,是在長方形青銅片的一端,連鑄著一個截口為方的或橢圓形的銎,銎內可裝柄。青銅鏟最早見於商代晚期,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
錛 開墾土地的農具,形狀與比較接近,但背面微拱,偏刃,銎內置曲形橫柄。青銅錛最早見於商代晚期,西周時代尚沿用。
鍤 開河渠和做壠的農具,鍤的刃口是套在木板前端的,木板的後部連著一條柄,是屬於裝直柄的農具。青銅鍤最早見於商代中期,西周和春秋時代一直沿用。
鋤 除草,間苗及松碎表土農具,鋤的曲柄曲端納於銎中,實際是橫裝木柄。青銅鋤最早出現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戰國時代。
耨 短柄的除草農具,中間是銎部,兩側連接雙翼,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齒槽,所見皆為春秋時代器。
鐮 收割用的農具,也是手鐮,一側可裝短柄,正面近口部有密集齒槽。青銅鐮最早見於西周時代,一直沿用到春秋戰國。

3. 天工開物是一本什麼書!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

《天工開物》《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科技著作,明代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撰。它對中國古代的各項技術進行了系統地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體系。對農業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行了總結,全面反映了工藝技術的成就。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該書文字簡潔,記述扼要,書中所記均為作者直接觀察和研究所得。問世以後,有不少版本流傳,先後被譯成日、英、法、德等國文本。

4. 如何找到關於春秋戰國農業發展方面的考古資料

一、農業
楚人由北而南,後又辟在荊山、睢山一帶,故自商、周至春秋初,農業生產仍屬刀耕火種,以種粟為主。楚武、文王以後,楚國向南、向東開拓,逐漸占據江漢流域,又向當地居民學會火耕水耨,掌握了植稻的生產技術。《史記·貨殖列傳》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裴駰《史記集解》東漢應劭釋:「燒草,下水種稻,草與稻並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復下水灌之,草死,獨稻長,所謂火耕水耨也。」古代先民燒荒,這是很普遍的,故無論種粟植稻,都要先燒草作為肥料。水稻又得「水耨」,除去雜草,漚於水中,既作肥料,又保證水稻生長。江漢平原,古代農業歷來先進,屈家嶺、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均有稻殼出土,可見楚人占據江漢平原後,以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進一步得到發展,耕作水平也逐步提高。
生產工具是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標志。春秋時期楚國青銅器冶煉業已很發達,除了製造禮器、兵器和生活用具外,也製造出了不同用途的農業生產工具。見於考古發掘資料,主要生產工具有錛、鐮、斧、削、錐等[1]銅鐮的出現,說明農作物產量大為提高。當時各國奴隸主貴族由於役使奴隸大眾勞動,故製造青銅生產工具較少,楚國亦不例外。
據現有考古資料和有關專家研究,春秋晚期或春秋戰國之際,楚國不僅能鍛造「熟鐵」,而且還能冶鑄「生鐵」,在冶鑄鐵器方面,居於領先地位。出土的鐵器,計有鐵削、劍、凹口鋤、鼎等(見於考古發掘資料,計湖南常德德山楚墓出土鐵削一件、長沙龍洞坡楚墓出土鐵削一件、長沙識字嶺楚墓出土鐵凹口鋤一件、長沙楊家山楚墓出土劍、削、鼎形器各一件、淅川下寺楚墓出土鐵劍一件、長沙絲茅沖楚墓出土鐵凹口鋤一件、長沙窯嶺楚墓出土鐵鼎一件。)鐵器的使用雖然處於初期階段,迄今為止出土的鐵器數量還不多,但鐵器作為一種新的生產力因素,對開墾土地、興修水利,最終導致新生產關系的產生,都起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一般說來,隨著鐵農具的使用,牛耕這一新的耕作方式,也應該出現了。但楚地目前還未見有犁出土,故難斷定春秋時期,楚國已使用牛耕(犁耕)。不過,楚莊王滅陳為縣,申叔時以「蹊田奪牛」予以諷喻」[2]、楚康王時有一大夫復姓師祁、名「犁」[3]的,從當時尚牛尚犁耕看,也不是偶然現象,故楚國與中原各國一樣,開始使用牛耕,不是沒有可能。
楚國地處水澤之鄉,水利資源豐富,隨著青銅、鐵農具的出現,水利灌溉事業也就逐步發展起來了。《史記·河渠書》說:「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溝江、淮之間。」楚武、文王以後,南進東拓,在江漢、江淮間,修溝開渠,為楚國水利事業和水路交通,均奠定了基礎。
見於史料記載,楚國最早出現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楚莊王時期孫叔敖主持興建的期水陂和芍陂。前者如《淮南子·人間訓》說:「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庄王知其可以為令尹也。」其灌區在期思、雩婁周圍,即今河南固始一帶。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後者如《後漢書·王景傳》、《水經注》載,在今安徽壽縣南,孫叔敖築芍陂王象等撰《皇覽》謂戰國楚頃襄王時期,楚大夫子思造芍陂。今人亦多有持此說。
這項工程,楚亡後,歷代不斷維修利用,成為「淮南田賦之本」[4]《史記·循吏列傳》裴駰集解引《皇覽》說:「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也。」沮水,即古睢水,與漳水匯合注入長江。這項沮漳水下游的大型水利工程,對包括郢都在內江漢沃野的農業生產,顯然是極為有利的。另據《七國考·楚食貨》載,孫叔敖還「截汶墳之水,作塘以溉田」。
《莊子·天地》載,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子貢勸其用桔槔提水,那丈人答道:「非吾不知,羞而不為也。」《莊子》的記載雖屬寓言,但卻也反映了楚國確已普遍鑿井灌田,並已使用桔槔這一先進的灌溉工具。
從上述史料可見,春秋時期楚國的水利事業是很發達的,既引水作池(陂塘),蓄、灌並用;又鑿井灌田,就地取水,故楚國入據漢漢、江淮後,農業生產突飛猛進,糧食產量亦顯著提高。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庸及群蠻百濮反叛,在此緊急關頭,楚莊王「振廩同食」[5],打開國家儲備的糧庫,保證軍隊食用,前往平叛。公元前522年(楚平王七年),伍子胥蒙冤出奔,楚平王懸賞捉拿,按「楚國之法,得伍子胥者賞粟五萬石,爵執□」,[7]伍子胥及至吳後,助吳王闔閭攻楚,公元前506年吳人入郢,「燒高府之粟,破九龍之鍾」[8]這些記載,都說明楚國糧食充足,有儲藏糧食的「廩」、「高府」,動輒賞糧五萬石,這在春秋時代各國中是十分罕見的。
據《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楚、吳還為兩國邊境民間女(小童)「爭桑」而動用軍隊,相互攻打,足見在江淮一帶,楚國的種桑養蠶業,亦得到普遍發展。至於其他農副業,上述《莊子》所記的「圃畦」,就是指的種植蔬菜果木一類的園圃,可見楚國農副業和經濟作物,也有很大的發展。
二、手工業
隨著農業的發展,楚國手工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青銅器鑄造業、冶鐵業、絲織業和木漆器業等部門。
楚國青銅業的發展,是隨著楚人的南下東進取得的。繼熊渠對外擴展後,楚武文成穆庄諸代,南入江漢,北爭中原,東拓江淮,師夏師夷越,兼收並蓄,在青銅器冶煉鑄造、造型與紋飾等方面,均有重大創造,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今湖北大冶的銅綠山,是楚國產銅的主要基地。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和有關專家研究,該銅礦實行地下開采,採取了豎井、斜井、平巷和盲井相結合的方法。為保證安全,礦井中設置了礦井支架,下鋪設木製水槽,以防塌崩堵塞和積水帶來的危害。採掘工具主要有銅斧和竹、木、石質的生產工具。礦石取出後,即就地築爐冶煉。爐為豎式,包括爐基、爐缸和爐身三部分。爐渣由於就地處理,故現在遺留有大量的銅渣。經化驗,銅渣含銅量為0.07%,足見煉銅技術水平是很高的。楚國在這里煉出紅銅後,運到郢都等地鑄造成不同類型的青銅器。
目前出土的春秋時期的楚青銅器,數量多,出土地方遍及湖北、河南、湖南等地。1978年至1979年,在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青銅器達4百餘件,還有在其他地方出土的楚青銅器,為我們了解楚青銅器鑄造工藝、器型和文飾等方面提供了實證。在鑄造工藝上,楚人已掌握了分鑄焊接法、鑄鑲法和失蠟法。所謂分鑄焊接,即把器身和附件分別鑄成,然後用銅、錫作焊劑把兩者焊接起來。所謂鑄鑲,即因紋飾復雜,需先修整,置於銅器鑄型內,然後合模澆入銅液鑄成。所謂失蠟,即先做成蠟模,雕縷紋樣或器物形狀後,再在蠟模的外表塗以泥漿(土、炭等混合物),硬化後形成鑄型,然後加熱熔去蠟模,便可鑄器。春秋中後期楚國掌握的這些鑄造工藝,在當時是很先進的,從世界范圍來看,也是第一流的。春秋時期楚國出土的青銅器,主要有禮器、樂器、兵器、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等。和中原各國一樣,禮器最多的是鼎。楚國的鼎,由於其形態特殊,考古界學者稱之為楚式鼎,有於鼎、升鼎、罐形鼎等。其他禮器和生活用器有簋、盞、敦、壺、缶等。樂器主要是編鍾,包括甬鍾、鈕鍾、鍾。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編鍾共52件。楚人尚武,故楚青銅兵器數量多,製作亦精,有戈、矛、戟、劍、鉞、匕首、鏃等。楚國銅器紋飾大致和中原各國相同,但在表現手法上更加細致柔美,具有自己的特點。紋飾主要有蟠螭紋、蟠虺紋、龍鳳紋、竊曲紋、獸面紋(饕餮紋)、雲雷紋、鳥紋、圓渦紋等。
隨著治銅技術的提高,春秋中晚期,楚國也掌握了冶鐵技術。見於考古發掘資料,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都出土了鐵器,但目前所見數量不多。1976年,長沙楊家山楚墓出土的鋼劍,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一件的鋼制武器,其含碳量為0.5%~0.6%(《長沙新發現春秋晚期的鋼劍和鐵器》(《文物》,1978年第10期)。
春秋時期楚國的絲織業也有很大的發展,無論從歷史文獻或地下發掘資料中都證實了這一點。如《國語·楚語》中有關於「玉帛之類」的記載,《史記·滑稽列傳》則說楚莊王愛馬,曾「衣以文綉」。《史記·楚世家》等記楚、吳邊邑小童爭桑而引起兩國交兵,更直接說明楚、吳兩國對種桑養蠶繅絲的重視。湖南衡東霞流市出土的蠶桑紋尊(青銅器),是植桑養蠶的生動例證。
楚國漆器出土數量多,製作精,成為荊楚物質文化一大特色。根據滕壬生研究統計,目前所見春秋時期出土的漆器有六件,包括漆瑟、耳杯、卮、豆,以及用黑漆鑲嵌的銅鼎等。其他出土的漆器,有的器形不詳,有的保存不好,難以斷定漆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楚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楚人生活水平的狀況。
楚國建築技術有重大的發展。入春秋後,楚國為了北上爭霸,順伏牛山,連結所經各水堤壩,南北連綿數百里,號稱楚之長城棗「方城」。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齊桓公率中原八國軍隊南下攻楚,楚成王亦率軍北上,屈完聲稱「楚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逼迫齊桓公與楚簽訂召陵之盟,可見在此之前已開始建築方城。方城的建築,注重以地制宜,一方面順山形築城,另一方面又沿諸水河岸築堤為城,無疑是軍事建築一大創造,在古代戰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楚國都市建築也自具特色。郢都(紀南城)順丘陵地勢而建,北有紀山,西有八嶺山,東北與雨台山相鄰,東臨諸湖(廟湖、海子湖、長湖),氣候宜人,既無水患可慮,又可引水入城,便於漕運與交通。市區內布局也很恰當,王城、貴族府第居東,西南部則為冶煉作坊區。城門有三門道,中門寬,邊門窄,人車分流,交通秩序井然。為引水入城,還建築了水門,寬度達3米以上,便於行舟,這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水上城門建築工程。城牆高寬相等,堅固穩定。城垣建築採用夯築方式,每夯層厚度僅10厘米左右,堅實牢靠。宮室建築既多又精。楚王室除建有王宮外,還有眾多的離宮,如渚宮、章華宮(台)、荊台、匏居台等。楚靈王所修建的章華宮(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離宮。其遺址在今湖北潛江龍灣(關於章華宮(台)遺址所在,歷來說法不一。除了今潛江龍灣外,還有說在今監利天竺山、沙市今章華寺、河南商城古汝陽城內、安徽亳縣古城父境內等地。楚人有新遷居一地,仍襲其舊名的習俗,故作為楚君(王)的離宮,章華宮亦有多處,上述各說,當是有可能成立的),此經八十年代多次調查試掘,出土文物甚豐,是迄今所見楚宮室最完整的建築群。其中放鷹台出土了筒瓦、板瓦殘片及長方形等形狀的紅磚,可見楚靈王時期已掌握了燒制磚瓦技術,磚、瓦已用作建築材料。還出土了一件青銅門環,青銅當亦已用作建築材料。台基系夯土結構,台柱有方有圓,比一般房柱粗大。廊檐下面是用貝殼鋪成的路面,結實美觀(陳躍鈞《湖北省潛江龍灣章華台遺址的調查與試掘》(湖北省考古學會編《楚章華台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8年5月)。從此足以說明春秋中晚期,楚國宮室建築,無論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都達到了先進水平,「是我國古代第一座層台累榭」,「作為游宮建築群和園林建築群的鼻祖,在世界建築史上也有並非無足輕重的地位」[9]。
楚國還有地下宮室建築。據《左傳·成公十二年》載,公元前579年(楚共王十二年),「晉[谷阝]至如楚聘,且[涖]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懸焉。郤至將登,金奏作於下,驚而走出」。楚國在宮中作地下室,把鍾鼓懸掛在那裡奏樂,無論是宮室建築,或是鍾鼓演奏的音樂效果,都是一個創造。另據《左傳·襄公二十一年》載,公元前552年(楚康王八年)夏,楚令尹子庚卒,楚康王要公子馮任令尹。公子馮擔心國家政局不穩,就裝病住在地下室,「下冰而床」,「重繭,衣裘」,寒氣裘人。可見王室與貴族府第,因楚地夏天酷熱,建築了地下室以避暑。
此外,楚國由於對外作戰需要,已能製造車、船。據《左傳·宣公十五年》和《左傳·成公十六年》所載的「樓車」和「巢車」,說明楚庄、共王時期,楚國已普遍使用戰車。《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楚子為舟師以伐吳。」春秋中後期,楚國已大量製造戰船,訓練水軍,與吳國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據《墨子》有關篇章記載,魯班曾至楚,為楚國製造「舟船之器」和攻城的「雲梯」,說明楚國車船製造業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

5. 稻草是什麼意思

稻草,水稻的莖。一般指脫粒後的稻桿。

江浙地區叫「穰草」。陸羽的《茶經》說:「收茶子:熟時收取子,和濕沙土拌,筐籠盛之,穰草蓋之。不爾,即乃凍不生。至二月出種之。」

廣東叫「禾桿草」。廣東舊諺:「廣東有三寶:陳皮、老薑、禾桿草」。

稻草-用途廣泛

稻草工藝品:趕車
稻草用途廣泛,大致有以下數種:

一、家庭燃料。

二、作為打草鞋、編草包、搓草繩的原料。

三、冬季鋪墊床鋪,起保暖作用。

四、冬季耕牛的食料。

五、蓋房子的輔助材料。

六、製造草紙的主要原料。

七、冬季鋪設在田間給農作物保暖。

八、編織工藝品的原料。

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稻草的用途已縮小。
稻草工藝品:推船

草-救命稻草
「救命稻草」,諷刺在危機時抓住一個毫無價值的東西,不過是徒勞而已。因為稻草雖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卻不似木頭那樣具有承載力,對於在水中掙扎、瀕臨滅頂之災的人毫無用處,所以有此一說。

由此衍生出「撈稻草」的說法,諷刺謀取個人利益的行為。

6. 復合材料在軍事中的應用

復合材料
先進復合材料是比通用復合材料有更高綜合性能的新型材料,它包括樹脂基復合材料、金屬基復合材料、陶瓷基復合材料和碳基復合材料等,它在軍事工業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先進復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強度、高的比模量、耐燒蝕、抗侵蝕、抗核、抗粒子雲、透波、吸波、隱身、抗高速撞擊等一系列優點,是國防工業發展中最重要的一類工程材料。
------------------------------------------------------------------
(1)樹脂基復合材料
樹脂基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成形工藝性、高的比強度、高的比模量、低的密度、抗疲勞性、減震性、耐化學腐蝕性、良好的介電性能、較低的熱導率等特點,廣泛應用於軍事工業中。樹脂基復合材料可分為熱固性和熱塑性兩類。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是以各種熱固性樹脂為基體,加入各種增強纖維復合而成的一類復合材料;而熱塑性樹脂則是一類線性高分子化合物,它可以溶解在溶劑中,也可以在加熱時軟化和熔融變成粘性液體,冷卻後硬化成為固體。樹脂基復合材料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制備工藝容易實現,原料豐富。在航空工業中,樹脂基復合材料用於製造飛機機翼、機身、鴨翼、平尾和發動機外涵道;在航天領域,樹脂基復合材料不僅是方向舵、雷達、進氣道的重要材料,而且可以製造固體火箭發動機燃燒室的絕熱殼體,也可用作發動機噴管的燒蝕防熱材料。近年來研製的新型氰酸樹脂復合材料具有耐濕性強,微波介電性能佳,尺寸穩定性好等優點,廣泛用於製作宇航結構件、飛機的主次承力結構件和雷達天線罩。
玻璃纖維
目前用於高性能復合材料的玻璃纖維主要有高強度玻璃纖維、石英玻璃纖維和高硅氧玻璃纖維等。高強度玻璃纖維復合材料不僅應用在軍用方面,近年來民用產品也有廣泛應用,如防彈頭盔、防彈服、直升飛機機翼、預警機雷達罩、各種高壓壓力容器、民用飛機直板、體育用品、各類耐高溫製品以及近期報道的性能優異的輪胎簾子線等。石英玻璃纖維及高硅氧玻璃纖維屬於耐高溫的玻璃纖維,是比較理想的耐熱防火材料,用其增強酚醛樹脂可製成各種結構的耐高溫、耐燒蝕的復合材料部件,大量應用於火箭、導彈的防熱材料。
碳纖維
碳纖維具有強度高、模量高、耐高溫、導電等一系列性能,首先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近年來在運動器具和體育用品方面也廣泛採用。
芳綸纖維
芳綸纖維比強度、比模量較高,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領域的高性能復合材料零部件(如火箭發動機殼體、飛機發動機艙、整流罩、方向舵等)、艦船(如航空母艦、核潛艇、遊艇、救生艇等)、汽車(如輪胎簾子線、高壓軟管、摩擦材料、高壓氣瓶等)以及耐熱運輸帶、體育運動器材等。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比強度在各種纖維中位居第一,尤其是它的抗化學試劑侵蝕性能和抗老化性能優良。它還具有優良的高頻聲納透過性和耐海水腐蝕性,許多國家已用它來製造艦艇的高頻聲納導流罩,大大提高了艦艇的探雷、掃雷能力。除在軍事領域,在汽車製造、船舶製造、醫療器械、體育運動器材等領域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該纖維一經問世就引起了世界發達國家的極大興趣和重視。
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
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是指以熱固性樹脂如不飽和聚酯樹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乙烯基酯樹脂等為基體,以玻璃纖維、碳纖維、芳綸纖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為增強材料製成的復合材料。環氧樹脂的特點是具有優良的化學穩定性、電絕緣性、耐腐蝕性、良好的粘接性能和較高的機械強度,廣泛應用於化工、輕工、機械、電子、水利、交通、汽車、家電和宇航等各個領域。酚醛樹脂具有耐熱性、耐磨擦性、機械強度高、電絕緣性優異、低發煙性和耐酸性優異等特點,因而在復合材料產業的各個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乙烯基酯樹脂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類新型熱固性樹脂,其特點是耐腐蝕性好,耐溶劑性好,機械強度高,延伸率大,與金屬、塑料、混凝土等材料的粘結性能好,耐疲勞性能好,電性能佳,耐熱老化,固化收縮率低,可常溫固化也可加熱固化。1971年以前我國的熱固性樹脂基復合材料工業主要是軍工產品,70年代後開始轉向民用,主要用於建築、防腐、輕工、交通運輸、造船等工業領域。在建築方面,有內外牆板、透明瓦、冷卻塔、空調罩、風機、玻璃鋼水箱、衛生潔具、凈化槽等;在石油化工方面,主要用於管道及貯罐;在交通運輸方面,汽車上主要有車身、引擎蓋、保險杠等配件,火車上有車廂板、門窗、座椅等,船艇方面主要有氣墊船、救生艇、偵察艇、漁船等;在機械及電器領域如屋頂風機、軸流風機、電纜橋架、絕緣棒、集成電路板等產品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在航空航天及軍事領域,輕型飛機、尾翼、衛星天線、火箭噴管、防彈板、防彈衣、魚雷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金屬基復合材料
金屬基復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強度、高的比模量、良好的高溫性能、低的熱膨脹系數、良好的尺寸穩定性、優異的導電導熱性在軍事工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鋁、鎂、鈦是金屬基復合材料的主要基體,而增強材料一般可分為纖維、顆粒和晶須三類,其中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已進入型號驗證,如用於F-16戰斗機作為腹鰭代替鋁合金,其剛度和壽命大幅度提高。碳纖維增強鋁、鎂基復合材料在具有高比強度的同時,還有接近於零的熱膨脹系數和良好的尺寸穩定性,成功地用於製作人造衛星支架、L頻帶平面天線、空間望遠鏡、人造衛星拋物面天線等;碳化硅顆粒增強鋁基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溫性能和抗磨損的特點,可用於製作火箭、導彈構件,紅外及激光制導系統構件,精密航空電子器件等;碳化硅纖維增強鈦基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溫和抗氧化性能,是高推重比發動機的理想結構材料,目前已進入先進發動機的試車階段。在兵器工業領域,金屬基復合材料可用於大口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彈托,反直升機 / 反坦克多用途導彈固體發動機殼體等零部件,以此來減輕戰斗部重量,提高作戰能力。

(3)陶瓷基復合材料
陶瓷基復合材料是以纖維、晶須或顆粒為增強體,與陶瓷基體通過一定的復合工藝結合在一起組成的材料的總稱,由此可見,陶瓷基復合材料是在陶瓷基體中引入第二相組元構成的多相材料,它克服了陶瓷材料固有的脆性,已成為當前材料科學研究中最為活躍的一個方面。陶瓷基復合材料具有密度低、比強度高、熱機械性能和抗熱震沖擊性能好的特點,是未來軍事工業發展的關鍵支撐材料之一。陶瓷材料的高溫性能雖好,但其脆性大。改善陶瓷材料脆性的方法包括相變增韌、微裂紋增韌、彌散金屬增韌和連續纖維增韌等。陶瓷基復合材料主要用於製作飛機燃氣渦輪發動機噴嘴閥,它在提高發動機的推重比和降低燃料消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碳-碳復材料
碳-碳復合材料是由碳纖維增強劑與碳基體組成的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具有比強度高、抗熱震性好、耐燒蝕性強、性能可設計等一系列優點。碳-碳復合材料的發展是和航空航天技術所提出的苛刻要求緊密相關。80年代以來,碳-碳復合材料的研究進入了提高性能和擴大應用的階段。在軍事工業中,碳-碳復合材料最引人注目的應用是太空梭的抗氧化碳-碳鼻錐帽和機翼前緣,用量最大的碳-碳產品是超音速飛機的剎車片。碳-碳復合材料在宇航方面主要用作燒蝕材料和熱結構材料,具體而言,它是用作洲際導彈彈頭的鼻錐帽、固體火箭噴管和太空梭的機翼前緣。目前先進的碳-碳噴管材料密度為1.87~1.97克/厘米3,環向拉伸強度為75~115兆帕。近期研製的遠程洲際導彈端頭帽幾乎都採用了碳-碳復合材料.隨著現代航空技術的發展,飛機裝載質量不斷增加,飛行著陸速度不斷提高,對飛機的緊急制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碳復合材料質量輕、耐高溫、吸收能量大、摩擦性能好,用它製作剎車片廣泛用於高速軍用飛機中。
---------------------------------------------------------------
軍事高技術的發展要求材料不再是單一的結構材料,在這種條件下,中國在先進復合材料的研製和應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它在「十五」期間的發展會更加引人注目。21世紀復合材料的發展方向是低成本、高性能、多功能和智能化。

7. 簡述商代青銅器的主要種類和用途

1、鬲,古代煮飯用的炊器。

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製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於炊煮加熱。

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後期口沿上一般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短足,常有附耳。

西周後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有的在腹部飾以觚稜。西周時還有方鬲,體為長方形,下部有門可以開合,由門內放入木炭。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門前還表現出刖刑奴隸守門的形象。

2、商尊,容酒器。商代晚期鑄品。

清宮舊物,現藏故宮博物院。

原器通高45.5厘米,寬38厘米。

大敞口,寬折肩,高圈足。

肩四隅有四立體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雙角分叉龍首。

頸飾蕉葉紋,肩及圈足飾鳥紋。腹部與圈足有曲折角型大獸面紋,圈足曲折角雕成龍形。

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線皆設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嚴。

3、簠 fǔ,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

《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

簠出現於西周早期,主要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後消失。

(7)鑄造稻筒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青銅器文化

發展歷史

發展時期青銅器

商代早期、中期

公元前16世紀一公元前13世紀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

鑲嵌獸面紋戈(商)

鑲嵌獸面紋戈(商)

,制范、合范技術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多有發現,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的基礎。

鼎盛時期青銅器

商代晚期 西周早期

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輝煌燦爛。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

運用誇張、象徵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壯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紀事何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商制,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

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青銅禮器的重要特點。

8. 這是什麼蟲

日本巢草螟,屬鱗翅目,螟蛾科。別名稻巢草螟、稻筒巢螟,分布於重慶,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拉丁學名:Ancylolomia japonicaZeller,1877
分類: 鱗翅目> 螟蛾科> 巢草螟屬
分布:重慶,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廣東,廣西,雲南
識別特徵
:翅展雄18-25mm,雌29-30mm 。下唇須淡褐色,伸出頭長的2倍。觸角褐色。頭、胸部褐色,腹部淡黃色。前翅黃褐色,雄蛾色澤略深,各翅脈上有黑色點線,翅脈間有鉛色縱條紋,亞外緣線暗褐色鋸齒狀,內側有黃褐色條紋,外側有灰白條紋,翅外緣有1排黑點,緣毛淡褐色。後翅白色。

9. 400分求軍事高手,來幫我回答全部坦克的名稱,不管老的型號舊的新的型號都來!!

二戰時期比較著名的坦克有:前蘇聯的T-34、德國的「黑豹」和「虎」式坦克、美國的M4「謝爾曼」、英國的「丘吉爾」步兵坦克和「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的97式等。其中T-34被譽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坦克,在世界坦克發展史上佔有顯赫的地位。
T-34 :hcOceNz
在蘇德戰爭期間,T-34的產量佔全部前蘇聯坦克的比重1941年為40%,1944年上升到高達86%。第一批T-34中型坦克於1940年1月問世,裝有一門76.2毫米口徑火炮,因此也稱為T-34/76。該坦克戰斗全重26.3噸,乘員4人,發動機為B-2柴油機,功率500馬力,最大公路行駛速度55千米/小時,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體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護和越野機動性,火炮威力也比較大,其作戰性能在當時居於世界先進水平。更重要的,是其結構簡單、機械可靠,便於大量製造和戰損時的維修,這在戰爭時期是非常必要的。T-34後又發展有多種型號,最重要的是裝一門85毫米火炮的T-34/85。它戰斗全重32噸,乘員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德軍100毫米裝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戰結束後,T-34還大批出口,參加過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中國也曾在五十年代初期向蘇聯購買了大量T-34。至今在世界有些國家的軍隊中還能看到T-34的身影 kd_! S[
KV-1是衛國戰爭初期和T-34齊名的坦克。KV-1於二戰前夕由列寧格勒的基洛夫製造廠設計師科京帶領下研製,KV坦克的名字即取自科京的岳父K·伏羅希洛夫元帥。當時的基洛夫製造廠共試驗了三種車型,其中兩種過時的多炮塔設計SMK型和T-100型被淘汰。1939年4月,單炮塔的KV坦克樣車定型,次年2月開始生產。KV原型車(包括多炮塔原型車)投入蘇芬戰場進行試驗,在突破芬蘭軍隊防禦陣地的戰斗中表現了優異的防護力,無一遭到損失。 KS1udH^Zc
KV-1坦克至蘇德戰爭爆發,共生產636輛。衛國戰爭初期,新型坦克KV-1和T-34在戰場上的出現,使德國坦克相形見拙,甚至於德國坦克在41年對這兩種坦克的威脅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種坦克無疑是德軍士兵的噩夢。戰爭爆發3天以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開始遭遇這些龐然大物。8月13日,一個加強了100輛坦克的德軍步兵團遭遇一隊KV-1坦克,德軍坦克根本無法阻攔KV的沖擊,數十輛坦克被擊毀,其中幾輛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壓扁了。一門150毫米榴彈炮朝著沖過來的KV坦克不斷開炮,直到被撞翻,而發射的炮彈無一命中。最後仍然是88高炮前來救駕,迫使蘇軍坦克後撤。戰爭初期只有88毫米高炮和斯圖卡攻擊機能夠摧毀KV-1坦克。 /Dyig
KV坦克有多種型號,主要包括早期的1939年型,以及1940年型、1941年型、1942年型,還包括KV-2、KV-85等發展型號。從總體性能上講,除防禦外KV-1的各項指標均不及T-34,其結構設計落後,可靠性差,尤其是火力不夠強大,無法對付1942年後出現的德國新式坦克。43年出現了裝備85mm炮的改進型KV坦克——KV85,但與T-34/85相比毫無出色之處,而且性能不及德國的「虎」式,因此蘇聯重型坦克的位置逐漸讓給了斯大林(JS)系列。 OH@gwC
IS系列 「斯大林「 JG&E"j#q
IS系列重型坦克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准備用於對付當時德軍重型坦克的。該坦克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IS-1和IS-2坦克的前身就是KV-1重型坦克以及KV-13坦克。KV-13坦克(晚期型設計項目編號是223)是1942年3月蘇聯決定在車爾亞賓斯克實驗工廠獨立設計的重要工程,蘇聯2號N.V.Tseits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設計局。 Z [l+{
e@]m@
設計組其他成員有負責車體設計的K.I.庫茲明、炮塔設計的N.M.舍內夫、底盤設計的S.V.米斯科維奇以及負責總裝配的G.N.莫斯科萬。KV-13坦克是作為中型坦克來設計的,不過其裝甲卻是重型坦克所具備的。這個項目因其採用大量鑄造部件而非常有名,它不僅在炮塔採用了鑄件還在其車體以及炮塔座圈上也使用了鑄造部件。雖說限制了內部空間,但是卻換來了良好的裝甲防護(同時也在重量上得到減輕)。而且KV-13設計方案也符合蘇聯衛國委員會在1942年頒布的關於減少裝甲所消耗金屬資源的指示。第一輛從設計到被製造只用了很短的時間,1942年5月便被交付測試。這種坦克全重31.7噸,安裝一門76.2mm ZIS-5火炮以及一架DT型同軸機槍。其車體前部最大裝甲厚度為120mm,而炮塔則為85mm。600馬力的V-2K引擎使它的最大速度達到55 km/h。採用了T-34坦克底盤上的一些部件,包括履帶,負重輪則是取自KV坦克的。KV-13還採用了改進的冷卻裝置,對於增加空氣導入效果很好。測試中也暴露出KV-13坦克的一些缺點:由於傳動裝置的問題導致其加速性能很差、履帶很容易受損、在做轉向的時候履帶會產生脫落現象等等。1942年7月,就在測試進行時,主設計師N.V.切茲死了,N.F.沙姆舒林取代了他的位置。剛接手的時候,KV-13坦克採用了由F.A.馬里沙金為KV-1S坦克設計的轉動裝置和底盤上其他一些部件。經過這些改進,KV-13依然沒有通過測試,蘇聯軍方很快便對它失去了興趣。盡管最初的設計失敗了,不過在1942年12月實驗工廠又拿出兩種新型的KV-13設計。這兩種車型僅在車體、懸掛扭桿以及底盤上和上一個KV-13型坦克一致。炮塔和很多其他部件都完全是重新設計的。尤其其轉向機構採用了A.I.巴拉格納拉沃夫設計的「二級行星轉向機」,蘇聯後來的T-54/55和T-62也都採用這種轉向機構。 6 8fnh'I!
F_i"v5#
冷卻系統也被改進,履帶連接採用了「車爾亞賓斯克履帶」。 f="ZplW
OoRg:"9{#
德軍在東線投入的虎式重型坦克更加迫使蘇聯盡管發展相應的坦克。根據GKO在1943年2月24日的2243號指示,車爾亞賓斯克的基洛夫工廠和NKTP的第100號工廠(就是原來的實驗工廠)要在KV-13最後一種型號的基礎上開發出兩種坦克,命名為「約瑟夫.斯大林」(就是IS坦克或者稱為JS坦克)型並准備接受測試。安裝76.2mm火炮的稱為IS-1(工廠設計編號依然是第233號工程)。而裝備122mm的U-11坦克榴彈炮(原來是為KV-9試驗坦克設計的)的則被命名為IS-2(第234工程)。 lxbC 7?O
f`K#=_Kq7
兩個型號都在1943年3月22日至4月19日接受測試,測試結果都很不錯。兩種坦克都比KV-1S重型坦克要輕,所以有更好的機動性,同時又具備了良好的裝甲防護以及強大的火力。測試中也出現幾個嚴重的缺陷,尤其是底盤和引擎/傳動轉向裝置。當行駛到松軟地形時,由於負重輪間距出現扭曲而導致產生大的旋轉阻力。蘇聯有關部門建議增加負重輪的數量以通過測試。不過當時車爾亞賓斯克拖拉機廠、第100號工廠以及他們的合夥工廠UZTM工廠、第200號工廠都已經開始准備生產工具這種新型坦克了。4月初,蘇聯獲得了德軍虎式首份裝甲防護數據。1943年4月15日,GKO發布第3187號指示開發研製可以摧毀德軍新式裝甲戰斗車輛(就是指虎)的大威力反坦克炮。 O2yD{i#l*#
GMkni'pV
4月底,一輛繳獲的虎式坦克被送到庫賓卡測試場進行火力測試。測試結果表明對付虎式坦克最佳的武器就是85mm的52-K 1939型AA炮,這種炮可以在1000米的距離上擊穿虎式坦克的前部100mm裝甲。1943年5月5日,GKO又發布指示委派設計局留意該炮。這道命令下達之後,由V.G.格拉賓領導的中央炮兵設計局和F.F.彼得洛夫領導的9號工廠設計局受命在兩輛KV-1S以及兩輛試驗型IS坦克上安裝85mm火炮。 +?*.Emzl@
pHye8v4fvi
6月上半月,TzAKB的兩門S-31,9號工廠的兩門D-5T型炮都准備完畢。S-31型炮是基於76.2mm的ZIS-5坦克炮的85mm火炮,非常便於製造。而D-5T型炮則是安裝在SU-85自行火炮上的D-5S型炮的變種,它的特點就是重量輕以及後座力小。很快發現在IS原來的炮塔上安裝85mm炮會導致乘員空間的急劇縮小。最後決定增大其炮塔尺寸,乘員室被擴大了,車體也相應增長到420mm。 ;49sou
:cIPX%S
由於車體變長使的其第二和第三負重輪之間的距離也被增加,這要通過加裝一個負重輪來解決。新的炮塔由第200號工廠生產。這些改動使得坦克的全重增加到44噸,造成了機動性能的下降,不過換來的卻是更強大的火力。裝備85mm火炮的IS坦克被定為「第237號項目」。1943年7月初,兩輛試驗型的IS坦克被製造出來(一兩安裝的是S-31火炮,另一輛則是D5-T火炮)。 '/rU<.1
*-.`Q
同時,ChKZ工廠也准備了兩輛在KV-1S上安裝85mm火炮的車型。一輛是「第238號項目」(在KV-1S上安裝S-31火炮,炮塔沒有改進),另外一輛是「第239項目」(和第237號項目一樣,安裝的是D-5T火炮)。1943年7月,所有的四輛坦克都參與了比較測試。D-5T火炮的型號,第237號和第239號項目贏得了競爭最後勝利。這兩個項目被分別命名為IS-85和KV-85。由於乘員室空間實在太小,第238號項目則被取消。 <lU(9) L;&
53.jx38xS
7月31日,KV-85和IS-85被交付庫賓卡試驗場進行測試,測試由第100號工廠的負責工程師N.M.施內夫帶隊的28名工程師組成。測試從8月2日開始,整個測試負責人是紅軍技術管理部門的S.A.阿伏寧少將。火炮測試是在高洛霍夫特斯基試驗場進行。測試的成功使蘇聯決定兩種坦克都在8月8開始投入生產,一隊試驗車型則沿著莫斯科大街開進了克里姆寧宮,在這里它們將接受斯大林的親自視察,一起參加視察的還有莫羅托夫、沃洛舍洛夫以及貝利亞等高層人員。有趣的是,除了駕駛員其他所有的參加視察的乘員都換成了NKVD的官員。由於採用了新的傳動裝置和轉向結構,機動性比KV-85重型坦克有了提高。另外在裝甲厚度方面也有不少增強。1943年9月4日,IS-85重型坦克正式進入紅軍裝備序列。 G(o6/
O*N:.|dUw
在IS-1坦克投入生產時,德軍就已經裝備了「虎」式重型坦克。該坦克配用的88mm火炮可以發射的穿甲彈初速為930m/s,在1000m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140mm。而IS-1坦克的火炮使用的是85mm的火炮,其火炮威力弱於「虎」式坦克。根據這一情況,蘇軍給IS-1重型坦克裝上100mm火炮,並稱之為IS-100坦克,但這種坦克沒有批准投產,因為蘇軍已經研製出裝有122mm火炮的重型坦克方案了。就是以後的IS-2重型坦克。IS-1坦克的最終產量大約是107輛。其中有102輛後來被換裝122mm的D-25型火炮。總的來說,IS-1坦克是一種過渡型的坦克,雖說設計的初衷是用來對付德軍重型坦克,但是進入製造後卻發現其與蘇聯當時的需要仍然有一定差距,所以只生產了很少的一些。而之後安裝122mm火炮的IS-2坦克卻成為二戰中德軍最可怕的對手。
坦克的戰鬥力具體到每輛坦克而言,可分為火力,裝甲和機動性,具體到一型坦克,還有戰略機動性和可維護性,就每輛坦克而言,當屬二戰後期的德國中型坦克「豹」式,其70倍75mm的火炮穿甲能力與虎式56倍88mm炮相當,裝甲略弱而兩種機動性更好;但德國坦克的弱點是技術復雜,生產成本高;蘇式坦克最均衡的應該屬T34/T34-85,以後的蘇式中型坦克的設計都不脫其窠臼,以廣義的戰鬥力而言。 iFZ.a.NDc
NTSIClm}U
二戰帝國3坦克 I8|"h8\
]Bs{9=2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斗坦克。其後又有3種改進型:B,C,D型。不過PzKpfw III.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1939年德國開始生產E型,這種型號是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這個型號是德軍入侵波蘭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國又開發了F,G,H這3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它們統一的編號為Sd.Kfz.141,這幾種型號的III型坦克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間PzKpfw III戰斗坦克又增加了4種型號: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J,L,M統一編號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間生產的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編號為Sd.Kfz.141/2。在它的12種型號中J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分兩批一共生產了3OOO余輛。到1945年,各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大約生產了6000輛(有些資料上說有12000輛之多)。 R G~GVf
-j1]H"-
德國利用PzKpfwIII坦克的底盤生產多種變型車,其中最出名的是StuG III系列突擊炮,另外還有自行榴彈炮,噴火坦克,指揮坦克以及觀察坦克等。 c4zGQoeH:
?!.J 0q
PzKpfw III型戰斗坦克從1939年裝備德軍開始一直使用到1945年。在1943年下半年以前它一直是德軍活躍在各戰線的主力裝備。它作為德軍裝甲師主要裝備參加了入侵波蘭,法國戰役,北非戰役以及入侵蘇聯的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和中期,PzKpfw III戰斗坦克無疑是德軍的重要裝備之一。  bDD29
6$l?D^{
主要性能 ;wTc_i
qnqS^K,':
型號: Ausf H Ausf L/M /SyAjZ
-9Ygn_M
重量: 21800kg 22700kg h iK}&
C0 /G1\
人員: 5 men 5 men oFT1d
4n1 g@A=y
發動機: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Maybach HL 120 TRM / 12-cylinder / 265hp aOQT-C[ O
8VuLL<\|
速度: 公路: 40km/h w,_LC)9
N vTp1kI]
土路: 20km/h 公路: 40km/h "z= ~7g
O@w_"TJP/z
土路: 20km/h 5=}CZYWB
l.Z+.<@
行程: 公路: 165km }lCQ+s!
2=%]Ax"R
土路: 105km 公路: 155km q'IMt7}
J,s:CBCGL
土路: 95km e AaS }g 0
OYb:);o,iE
載油量: 320 litres 320 litres ps:E(\
gA3f@7}d
長: 5.52m (with the gun) 6.41m (with the gun) NS;L FeGD
-.L )\
5.56m (w/o the gun) G]mD_J1$
OI3j!L2f
寬: 2.95m 2.95m Y##lFEt
}r;=<mc,O
高: 2.50m 2.50m x|()f 3{.
)5y" T0]
武器: 50mm KwK 38 L/42 V ZtFgN$J
oMOh4NH,x
2 x 7.92mm MG34 {+3g*s/HI
xr7M#n
(1 x MG - hull) {wDe#c{_
`O;4 b#!g
(1 x MG - coax) 50mm KwK 39 L/60 .[3C
c~OvoTF,
2 x 7.92mm MG34 nV`W0r(f'
_}T )\o 
(1 x MG - hull) Cb.M
B7'yc`)H
(1 x MG - coax) ` K0PLxSv
#EB Rc4>,
彈葯: 50mm - 99 發 7u5H o`
'#.D`9YI<
7.92mm - 2700 發 50mm - 92 發 XD_!5+\H1
i&DUlmt)f
7.92mm - 3750 發 ?8U]UM6Tu4
Dk8@x8
裝甲: 10-37mm 10-57mm BglbQ'6p
% I2JS
產量表 peOoZdJd
AE Elaq.B
型號: 生產日期: 產量: 0[N1SY\lj
,Tk53 "
Ausf A 1937 15 .f>7a;V?}
S;%k?O 7v
Ausf B 1937 15 }qZ^S9
@,]W
Ausf C 1937/38 15 :_,3")-v
E0DquVrz
Ausf D 1938 30 )a `kL,
HnsLYY\
Ausf E 1938/39 96 $'<$:;4b3
eYUq0~3
Ausf F 1939/40 435 q]SH'Wd
E]^n\bE%
Ausf G 1940/41 600 U:[CcN/~3
C^,J 6;'
Ausf H 1940/41 308 -mLu!32I<
&h=f
Ausf J (早期) 1941/42 1549 %dhrXK5
ApplWa3
Ausf J (後期) 1941/42 1067 R"\(a
r/HG{XH`
Ausf L 1942 653 cHVu6I?h
AgUjC
Ausf M 1942/43 250 n,_9Eh#WD
q^<;B Y
Ausf N 1942/43 700

閱讀全文

與鑄造稻筒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常見的機械性能指標有哪些 瀏覽:467
廣數機床開不開機怎麼回事 瀏覽:689
人力資源分析工具箱 瀏覽:277
廊坊機械企業退休什麼制度 瀏覽:275
中壓閥門是什麼意思 瀏覽:967
東莞市精建塑膠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90
鑄造管換pp管怎麼換 瀏覽:848
鍛鋼閥門的型號Z和J代表什麼 瀏覽:328
怎麼買醫美正版儀器 瀏覽:605
怎麼測算超聲波波長 瀏覽:541
儀表導壓管安裝前做什麼工作 瀏覽:21
英特ssd工具箱下載 瀏覽:558
公安恆豐鑄造怎麼樣 瀏覽:127
金牛座怎麼用機械鑰匙鎖門 瀏覽:195
冰櫃製冷管用什麼焊接好 瀏覽:267
格力不能製冷是什麼原因 瀏覽:13
博世電動工具官方網店 瀏覽:402
什麼保健器材可以降血脂 瀏覽:648
功率表電力儀表如何選型 瀏覽:585
燃氣管道和閥門多少錢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