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速急速!!!!!!!!!
山西各地威風鑼鼓介紹一、臨汾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二、晉南花鼓: 晉南花鼓起源於萬榮縣,後來流行於整個晉南地區。據說晉南花鼓是在明朝時期由安徽鳳陽逃荒的人們將它帶到了萬榮縣。萬榮花鼓表演有三種形式:高鼓(鼓置於胸前),低鼓(鼓置於腰間)和多鼓(身體攜帶多面鼓)。表演者邊敲邊舞,通常還伴有大鑼和鐃鈸。三 太原鑼鼓:
太原鑼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晉中一帶的一種鑼鼓音樂。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種。「流水」,相傳自後漢劉智遠,劉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動以鑼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東海長流水之意。「一二五」則是根據馬鑼擊打節奏而得名。 太原鑼鼓所用樂器分大小兩組,以大家什享名。其樂器為大鼓(有的直徑五尺左右)、大鐃、大鈸,大鼓為領奏。小家什為戰鼓、馬鑼、二鈸鉸子。在曲式結構和打擊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重章迭句、長短錯落,象似古典詩詞的句式結構,能給人以厚重緊湊,回環反復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頓,如樂譜中的休止,給人以干凈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緩時如潺潺流水,急驟時則似大浪奔騰;輕敲時鸞鈴叮當,重擊時霹靂轟鳴。演奏者情態激奮,忽而拋鑔亮相,忽而懷抱金瓜。音響、感情、表演交織融匯,引人人勝。 太原鑼鼓常常把競爭引入演奏,分兩隊對壘進行。甲隊一曲終了,乙隊一曲開始,或兩隊同時開打。這種對台演奏,越打越來勁,越看越振奮,有時演奏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不肯罷休。 四、絳州鼓樂:
新絳縣,古稱絳州。山西鑼鼓音樂的一方寶地。花慶鼓、汾南車鼓、穿相鑼鼓,皆在這里降生;《秦王點兵》、《老鼠娶親》、《廈坡上滾核桃》等都在這里升華。絳州鼓樂將成為中國音樂史上顯赫的一章。 《秦王破陣樂》。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劉武周反叛,佔領並州,鋒及河東,齊王李元吉敗北奔回長安。李世民請命領軍渡河東征,屯兵絳州柏壁,東打西殺,南擊北進,一舉收復並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凱旋歸來時,軍中作《秦王破陣樂》以迎。史載此樂以「擂大鼓為主」,「雜以龜茲之樂」。現今,新絳不但有「擂鼓台」存在,還有《小秦王亂點兵》、《唐王出城》的鑼鼓曲牌流行。絳州鼓樂的豐富繁榮,恐怕與這個重大的歷史源淵相關。 《秦王點兵》。這是一首廿世紀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陣樂》的基礎上,攝取了《汾南車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種曲牌成分,成此傑作。它融匯了歷史和當今、群眾和專家、業余和專業的藝術結晶,是社會主義時代的新鼓樂,它兩次轟動京華, —次震撼巴黎,是黃河文化的驕傲,是中華文化的驕傲。 《秦王點兵》全曲包括引子、鼓邊段、鼓心段、鑼鼓段、華彩段、尾聲段六部份,緊慢張弛結構得當,樂曲相當完整,它將民間套曲的特點與現代曲式結構相融合,使民間鑼鼓樂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樂曲以出兵為主題,從元帥升帳開始,直到官兵進入,列隊布陣,點兵習武,准備出征結束。樂器分高低兩個聲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銅器;低音有帥鼓、將鼓、大件銅器。演奏中根據主題要求,分別採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獨奏、對奏、合奏、干敲、花打、混擊,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號角長音把人帶進古戰場陣地;鼓邊採用了擊鼓邊、鼓邦、鼓環、鼓釘,並與夾板對奏、合奏,新穎多彩。華彩段則吸收西洋協奏曲中的華彩手法,別開生面,映照出將士們臨戰前的樂觀心理。 五、花敲鼓:
花敲鼓,亦名花慶鼓,又叫干鼓。它以不伴鑼鑔,革木干打為特色,全圍亦屬罕見。因此在演奏中盡量發揮鼓的優勢,挖掘鼓的潛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連鼓環、鼓釘都不放過,也匯總了擊鼓的各種技巧,使人耳目一新,別開一方天地。花敲鼓因此得名,並傳播四方。 岳村(釒瓜)子
因產生於文水岳村,(釒瓜)了是主奏樂器小鑔打音的摹聲,故而得名。這套鑼鼓只有兩種樂器,鼓和鑔。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全憑著打擊技巧的變化。比如鼓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鑔有擦擊、拋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它的著名曲目是《雷公閃電》,中有「天邊積雲」、「遠處雷聲」、「山雨欲來」、「烏雲壓頂」、「炸雷轟響」、「風雨交加」、「雨過天晴」、「田禾碧翠」、「人喜雀躍」,意境十分感人。樂隊傳統組合是42人,42件樂器。 斤秤鑼鼓
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長治一帶。這種鑼鼓是以舊衡制十六兩一斤與新衡制十兩一斤的換算進行演奏,好象是寫在鑼鼓曲牌上的對數表。整套鑼鼓分十五遍連續演奏。因斤秤歌遍遍口訣不同,故既不能一鑼到底,也不能反復重疊,更不同於一般的曲牌連奏,是按照「問斤求兩」的規律:一是 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十五9375,十六一斤收尾。鼓點打法遍遍迥異。要求演奏者必須嫻熟斤秤歌口訣和鑼鼓點數。這種鑼鼓數學,融知識、趣味、娛樂於一體,作者的用心堪稱佳絕。它的數學應用雖已成過去,但其文化娛樂職能卻將永存。 背冰插花鑼鼓
這種鑼鼓流行在黃河岸邊的永濟一帶,起源於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全是男性,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塊冰,再背一鐵棍,上插花束。手提鑼鼓,邊走邊打,山村外到村裡。給人以粗獷激越的野性感,有一種古樸的意境。 六、舞蹈鑼鼓: 舞蹈鑼鼓是融舞蹈與鑼鼓於一體,鑼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稱鼓舞。這是一種比較占老的藝術形式,山西有它相當大的家族,現擇主要兩種介紹。 轉身鼓
這是一種主要流傳在襄汾縣的鼓舞,以轉身擊鼓而名。據傳始於明代萬曆年間。它的鼓點曲牌很豐富,原有一百多首,現今還流傳三十多首。曲牌大多短小洗煉,結體為 A-B-A,B段是主體,富於變化。表現的內容相當奉富,主要是農村生活題材,亦有歷史故事、動物態勢,生動的名稱就給人極大的吸引力。什麼「小娃搖耬」、「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獅子大張嘴」等。在擊鼓技藝上亦變化多彩,因而能出現十多種不同的音響,摹擬生活,使人倍增親切感。與音響諧調,伴舞輕盈明快,靈巧多變。因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 鼓
扇鼓亦稱太平鼓。南以曲沃為最,北以朔州稱佳,是一種說唱鼓舞,起端於神祀。其鼓形如蒲扇,名以形得。單面,用藤條或竹篾敲擊。鼓柄綴串鐵環數個,舞動時叮當有聲,頗添幾分情趣。扇鼓的鼓者、舞者、說唱者一身三任,無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種變化,說唱內容隨時代更新,貼近群眾心理。演奏無一定人數限制,服飾無特殊要求,場地隨處皆可,活動簡便,很受群眾歡迎。曲沃扇鼓還留有占儺舞印痕,可以看出原始祭祀向群眾娛樂的演變軌跡。 七、吹打樂: 史料記載,我省民間吹打樂始於秦漢。民間以嗩吶為主的吹打樂是成熟於明清,並普及到民間,在全省極普遍。 有專家將民間吹打樂分為粗吹和細吹兩種類型。粗吹樂器有嗩吶、笙、管、大鼓、大鑼、大鑔,多用於民間喜慶節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為民間八音。 民間八音大體可分南北兩路。太原以南吹打並重,吹管樂器主要是嗩吶,而且常常兩支、三支嗩吶並吹,吹一段後專門有打擊樂表演,打擊音響與演奏表情動態相結合,拋露各種打擊技法,十分引人。北路主要集中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縣、繁峙。側重在吹,鑼鼓只作配合。吹管樂器以嗩吶、管子為主,還有海笛(小嗩吶), 口哨,必須有笙伴奏。實際上是把粗吹和細吹 (笙管樂,小件打擊樂)融合在一起。使表現力更強,適應范圍更廣,技巧要求更高。曲目很豐富,除戲曲吹腔、民歌小調、傳統曲牌外,廟堂佛曲亦為拿手。許多名家都出在這里,如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閻海登,著名嗩吶演奏家殷二文、胡金泉,著名管子演奏家張計貴等。 細吹主要指佛道音樂,這是民間的室內輕音樂,吹管樂器主要是笙管,打擊樂器除小件鑼鼓鉸子、叮哨外,又加進一些佛道專有樂器,如鍾磬木魚,魚鼓、簡板等。聲音色彩清幽超脫。 這里介紹兩種吹打樂的曲目:五虎爬山
這是根據洪洞金鼓樂《五福捧壽》改編的新作,它融吹奏、敲擊,舞蹈於一體,格調豪爽、曲牌豐富、舞姿開朗、表現著人民英武向上的氣質。由五人擊鼓表演,嗩吶吹奏開門歌開頭引入,一面大鼓主奏,四面小鼓協奏,聲音宏亮、鏗鏘密集、瀟灑爽脫。全曲虎頭,豹腰、鳳尾,效果感人。 大得勝
晉北吹打樂代表曲目之一,用於喜慶和社火伴奏,火爆熱烈,節奏明快。一般由「過隊」、「耍娃子」、「過街」、「吊棒槌」、「步步緊」、「繞天飛」等五、六個曲目組成,表現戰場凱旋歸來,軍民歡騰的主題。此曲為嗩吶主奏,笙和鑼鼓等打擊樂伴奏。樂曲開始由大鑼快速鳴奏十三響引入,保留著古戰場鳴金收兵得勝歸來的風范。一些吹奏專家,對樂曲進行整理加工後,多次在國外演奏。
『貳』 民樂隊中應該有哪些打擊樂啊有一套的,可以一個人全包的,像架子鼓那樣的嗎
打擊樂器是指利用敲擊本體引起振動而發音的樂器。打擊樂器除少數有固定音高外(如:鍾、磬),其餘絕大部分無固定音高,它們主要通過節奏和音色來裝飾和表現音樂,渲染氣氛。常用的打擊樂器主要有:大鼓、堂鼓、腰鼓、木魚、大鑼、小鑼、雲鑼、鈸、碰鈴等。
大鼓
大鼓也稱「大堂鼓」,是皮膜打擊樂器中最大的,也是鑼鼓樂隊中的主要樂器。大鼓是在木製的圓筒兩面蒙上牛皮製成,圓筒的四周有4個對等距離的金屬環,將金屬環掛在木架上使鼓懸空,便於演奏。
演奏大鼓是用兩根較粗的木棰(稱鼓棰),演奏方法分為單擊、雙擊、演奏、頓奏、頓擊、悶擊等。大鼓的音色可以變化,鼓中心發音低沉,由中心向邊緣演奏,聲音逐漸變高而堅定,敲擊鼓邊聲音乾脆、清亮。
大鼓主要在鑼鼓隊或民族樂隊中使用,起渲染氣氛和激發情緒的作用。
堂鼓
堂鼓又稱「小堂鼓」或「同鼓」,外形與製作與大鼓相同,但體積較小。
演奏堂鼓是用兩根較細的木棰,奏法基本與大鼓相同,堂鼓的音色堅定而富有彈性,適合在地方戲曲、民樂合奏、鑼鼓隊及民間舞蹈伴奏中使用。
腰鼓
腰鼓是一種鼓身中的間粗、兩端細的筒狀打擊樂器,鼓身的兩端蒙以牛皮或騾馬皮,鼓身的一側裝有兩個金屬環,用來系紅綢將鼓掛在敲擊者的身上(鼓位於腰側),敲擊者雙手各執一棍擊奏,擊奏時可擊鼓面、鼓身,也可以雙棍相互敲擊,往往是一邊擊奏,一邊行走,還配合各種動作和造型,腰鼓主要用於腰鼓隊或為民間歌舞伴奏。
木魚
木魚因外形像魚頭而得名。木魚大多用桑木、椿木或檀木、紅木雕刻製成。大小不一,音高不同,小的音高,大的音低。往往是大小木魚成對使用。木魚發音短促、悅耳,經常在活潑、跳躍的歌(樂)曲中使用,模仿馬蹄聲效果逼真。
大鑼
大鑼是鑼類樂器中形體較大的樂器。用銅製作,圓形,直徑在90厘米左右。大鑼的品種很多,有雙光鑼、光鑼、虎音鑼、吊鑼、大篩鑼、抄鑼等等,比較常用的雙光鑼。
大鑼的擊奏方法有放音、邊音、悶音三種。
大鑼不但經常經常用於民族器樂合奏中,而且也用於西方的交響樂隊中。大鑼在樂隊中主要起增強節奏、暄染氣氛的作用。
小鑼
小鑼又叫「鏜鑼」或「京小鑼」。用銅製作,圓形,直徑是22厘米左右,鑼面呈斜形,中央有一小平面,稱為「心」。
小鑼清脆、文雅、詼諧,在京劇伴奏中常用於輕松活潑的場面。
雲鑼
雲鑼是鑼類樂器中具有固定音高,能演奏曲調的樂器。傳統的雲鑼一般由10面小鑼組成。
60年代以來,雲鑼得到了不斷的改革,出現了29、36和38音雲鑼,等等。改革後的雲鑼,鑼面大小不同,厚度也有區別。音域可達3個八度,演奏方法與揚琴相似,有單擊、雙擊、滾擊、輕擊、重擊,還能奏出雙音、琶音,甚至四音和弦(雙手各執兩棰同時敲擊)。
改革後的雲鑼音色清晰明亮、優美純凈,不但能參加伴奏、合奏,還能進行獨奏,如:《水庫凱歌》就是一首有名的雲鑼獨奏曲。
鈸
鈸又稱為「鑔」,用銅製作,圓形,中間隆起部分成半球形(稱「碗」),碗的頂部有一小孔,用以栓系綢或布,兩面鈸為一副。
鈸的品種較多,主要有:大鈸、水鈸、小鈸、京鈸四種。大鈸又稱「大鑔」,鈸面較大而薄,音色宏亮,悠長;水鈸又稱「光鈸」,鈸面比大鈸小,且比較薄,音色比較輕飄;小鈸又稱「中鈸」,鈸面較厚,音色響亮、結實;京鈸鈸面較厚,音色清脆、明亮。
鈸的奏法有平擊、悶擊、邊擊、磨擊、交擊和棰擊等,鈸常用於京劇等地方戲曲以及歌舞、器樂合奏、民族管弦樂和鑼鼓隊中,是重要的節奏樂器。
碰鈴
碰鈴也稱「碰鍾」,在古代稱「號」,兩只為一副。碰鈴用黃銅製作,音色清脆、悅耳,如銀鈴一般。演奏時,利用穿過小孔的繩子左右手各執一隻,相互碰擊發音。
碰鈴常用於民族、民間器樂合奏和歌舞戲劇的伴奏中。
『叄』 組建鑼鼓隊需要什麼器材
人手,當然還有鑼鼓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個指揮的~
『肆』 鑼鼓隊需要的樂器名稱,具體都指什麼
鑼鼓隊需要鑼、鈸和鼓這幾類樂器。其中,因各類樂器的形狀、型制與製做、使用上的不同,而又有許多品種。演奏鑼鼓時,必須把各種樂器有組織地編排配合起來,由鼓板指揮才能奏出有節奏、有規律的各種音響。
鑼鈸類有:鉦鑼、篩鑼、大鑼、小鑼(手鑼)、馬鑼、鏜鑼、雲鑼;大鐃、鈸、大鈸、水鈸、齊鈸、鑔鈸、小鈸、鉸子、碰鍾等。
鼓類有:單皮鼓(班鼓)、懷鼓、堂鼓(唐鼓)、大鼓、盆鼓等。
作為打拍子用的尚有檀板、梆子、木魚等。每種樂器以其音調高低寬窄的不同,又有著許多品種及其名稱。
『伍』 鑼鼓隊的樂器有哪些
鑼鼓隊的樂器有鼓、鑼、鑔、嗩吶、鼓板等。
1、鼓:
鼓,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有的樂隊完全由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組成。除了作為樂器外鼓在古代許多文明中還用來傳播信息。
『陸』 怎樣訓練小學生的威風鑼鼓隊
臨汾市堯都區新鼓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鼓樂藝術咨詢、威風鑼鼓、現代鼓樂、激情水鼓、舞龍舞獅、黃河嗩吶演出與培訓,經銷服裝、樂器、龍獅道具的專業公司。
『柒』 100人鑼鼓隊幾個鼓
鑼鼓隊看具體是有哪些樂器的了,鼓是主要的,但是鼓聲大,基本是配十個二十個就足夠了。
『捌』 漳州鑼鼓隊的組成
鑼鼓隊的樂器有鼓、鑼、鑔、嗩吶、鼓板。
漳州的鑼鼓隊主要是四平鑼鼓隊。
四平鑼鼓隊的樂器分吹奏類和打擊類兩大部分。吹奏類主要樂器是嗩吶,長度47.5厘米,口徑14厘米,嗩吶由吹子(把它塞進去才吹得響)、高調音的稱斤子、低調音的項口和中間調音量的排孔四部分組成。如今,安後村四平鑼鼓隊有一支120年前留下來的嗩吶。打擊類有大鈸、小鈸、大鑼、小鑼、大鼓、小鼓等樂器,一般以8個人為一個演奏單位,根據情況可增加2-4人進行演奏。演奏遵循戲劇節目按套路進行,如頭音吹排、大破對陣、看陣、雙劍記、鐵弓對陣等,表演時以嗩吶為主,鼓手指揮。輔以隊形構成「嗩吶主奏,以鼓振節」的導樂性特徵。演奏曲調有本土樂曲薌劇曲調,又有外來樂曲,二者長期並存,各自發展。演奏中吹音曲調、鑼鼓節拍於吹音旋律緊密配合,鑼鼓聲喧,優美動聽。
四平鑼鼓俗稱粗鑼鼓,是福建省閩南山區漢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遺存。起源於古代的四平戲,是早期的南戲弋陽諸腔之一。元末明初,四平戲從山西傳入福建,並演變成新的地方劇種,清朝時期,四平戲和四平鑼鼓在南靖已十分盛行。南靖漢族民間有「萬盛鑼,誘船婆;萬盛鼓,誘查某」等俗諺,南靖有「四平吹,熱煞囝仔胚」的說法。四平鑼鼓隊參加會慶、節慶、賽事等活動都按四平戲曲調創作大型吹打樂曲,節奏感強,氣氛熱鬧,深受農民喜愛。
『玖』 關於鼓的種類
1、腰鼓:相傳由羯鼓演變而來,公元四世紀開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稱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來,「鳳陽花鼓」、「花鼓燈」和淮北「花鼓戲」中多用到腰鼓,並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2、狼帳鼓:又名「兩杖鼓」。流行於福州地區。狼杖源於古代細腰鼓類樂器,形制與朝鮮族長鼓相似。鼓身木製,全長約70厘米左右,中部細小,兩端粗大而中空,兩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徑30厘米左右,鼓皮裝於金屬圓環上,由繩索穿系綳緊。用木棰敲擊或用手拍擊發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樂器之一,也用於閩劇伴奏。
3、漁鼓: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南宋時已有這種樂器。現代使用的漁鼓,是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一端蒙以豬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時,左手堅抱漁鼓,右手拍擊,是民間曲藝「道情」、「漁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樂器。
4、同鼓:民間流傳的較大型的鼓類樂器。堂鼓之一種。廣泛流行於蘇南一帶。同鼓的鼓身呈桶形,中間略寬,鼓高約60厘米,多用椿木、色木、樺木或楊木製作,兩面蒙以牛皮,鼓面直徑約50厘米。鼓身中部裝有3個鼓環,用以穿系鼓帶或作懸掛之用。
5、花盆鼓:因鼓面大、鼓底小、狀如花盆而得名。由堂鼓演變而來,也稱「南堂鼓」。由於形狀似缸,還有「缸鼓」之名。現已廣泛用於京劇等各種地方戲劇和歌舞伴奏、器樂合奏及獨奏。
6、大堂鼓:鼓類樂器中形體較大者,多使用椿木、色木、樺木和楊木等製作鼓身,因鼓面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兩塊面積相同的牛皮而成,平常置於木架上用兩個鼓捶演奏。大鼓發音低沉而雄厚,主要用於器樂合奏、舞蹈和戲曲伴奏,也是鑼鼓隊中的主要樂器。
7、書鼓:鼓身呈扁圓形,兩面蒙皮,鼓面直徑22厘米,鼓身高8.5厘米,發音較堂鼓低,但很響亮,專用於北方說唱音樂「大鼓書」等各種鼓書伴奏,也適用於各地的曲藝演唱和鼓書伴奏。用單箭演奏,書鼓置於竹製鼓架的編繩上,架高90厘米左右,說唱演員左手執書板或梨花片,右手執鼓箭擊鼓表
8、點鼓:又稱「懷鼓」。16世紀初就已流行於蘇南地區。呈扁圓形,鼓框用色木等硬質木材製作,中間微高,邊緣漸低,鼓腔直徑約18厘米,兩面蒙以牛皮,用密排鼓釘綳緊。鼓棰用紅木或竹製成,稱為簽子。
9、戰鼓:外形與大鼓相似,僅鼓身較低矮,故又有「扁鼓」之稱。發音比堂鼓低,但很響亮。過去曾用於宗教音樂,在1723年建立的北京雍和宮里,藏有一面直徑1米左右,鼓身僅高20厘米的扁鼓。如今主要用於民間器樂合奏、舞蹈、燈會、雜技團和鑼鼓隊。
10、板鼓:常與拍板由一人兼奏而得名,並有「單皮」(一面蒙皮)和「班鼓」(過去戲班專用)之稱,是我國戲曲樂隊中的指揮樂器。早在唐代(618~907)就已用於「清樂」中,那時稱為「節鼓」。
11、排鼓:我國鼓類樂器中的新品種,解放後,我國樂器工人和音樂工作者,總結國內外鼓類樂器技術經驗,根據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造形美觀,音色豐富多變,具有民族風格,已成為民族樂隊中的重要樂器,廣泛用於器樂合奏、地方戲曲和歌舞伴奏。在一些歌舞廳經常看到的」架子鼓「也就是排鼓。
12、琴鼓:一種能夠演奏旋律的漁鼓。它是成都民族竹管樂器業余研製組製成在四川民間曲藝「竹琴」的伴奏樂器啟發下研製成功的,由16根長短不同的毛竹筒(或塑料簡)構成,每根竹筒上蒙以牛皮或羊皮,通過竹製固皮圈緊固在竹筒的上口。竹筒分兩排置於木質琴架上。演奏時,奏者雙手各執一支竹製琴箭擊奏,發出由(D~f1)16個音,音色柔潤、清晰而明亮,既可用於器樂合奏或伴奏,也可用來單獨演奏樂曲。
(9)學生鑼鼓隊器材有哪些擴展閱讀:
鼓是一種打擊樂器,在堅固的且一般為圓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雙面蒙上一塊拉緊的膜。鼓可以用手或鼓杵敲擊出聲。
鼓在非洲的傳統音樂以及在現代音樂中是一種比較重要的樂器,有的樂隊完全由以鼓為主的打擊樂器組成。除了作為樂器外鼓在古代許多文明中還用來傳播信息。
『拾』 民間打擊樂有哪些
中國的打擊樂太多了,這篇文章你可以做參考。
中國鑼鼓樂,這一民間傳統器樂演奏形式,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宏壯的民族氣派和獨特的東方神韻著稱於世。從古至今,鑼鼓樂
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作為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伴隨著我國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不斷繁衍、傳承和發展,成為人
民大眾喜聞樂奏的藝術品種而深深紮根於民間音樂沃土之中,並始終發揮著它那無可替代的社會精神效應。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的
普遍提高,文化藝術生活的復甦,作為與人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鑼鼓樂,更加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活躍於全國各地,專業與業余兩支隊
伍攜手並進,共同開創了中國鑼鼓樂的繁榮局面。專場鑼鼓樂表演在海內外舞台的積極展現;各地鑼鼓樂比賽活動的廣泛開展;一批優
秀的打擊樂作品的相繼產生,可以說,中國鑼鼓樂自80年代以來,在演奏與創作方面得到空前發展,在音樂生活中獨樹一幟,可謂異軍
突起,令人刮目相看。譜寫中國鑼鼓樂新篇章,使其發展更具深度和廣度,還有賴演奏家們的樂曲表演、作曲家們的積極參與、音樂理
論家的理論指導、教育家們的傳授培養。
對中國鑼鼓樂的理論研究,音樂界前輩及眾多同仁,在這方面已取得相當成果,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學習經驗。中國鑼鼓樂特性這
一課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多,本文主要僅針對樂隊型態和功能特性與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結合本人教學及演奏實踐,談談自己粗淺
體會,供大家商榷。
一、關於樂器分類
我們的先人早在周朝時代(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就創始了樂器的分類,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俗稱「八音」,在以後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樂器的演變雖不斷發展,但大體上仍沿用這種「八音」分類法。中國古代音樂家並未特別對
打擊樂器再進行分類,所以打擊樂器散見於八音之中。近代中國音樂界,對打擊樂器的再分類,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民族樂隊樂器法》(中央音樂學院編,1964年3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鑼、鈸、板、星。
(二)《民族音樂概論》(中央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新編,1963年7月人民音樂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類、鑼類、鈸
類、板梆類、其它類。
(三)《中國民族樂器分類》(簡其華《民族民間音樂》1985,四)將打擊樂器分為六大類;鼓類、鑼類、鐃鈸類、鍾類、竹板木
梆類、鐵板石片類。
(四)《中國樂器圖志》(劉東升、胡傳藩、胡彥久編著,1987年12月輕工業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三個類;皮膜類、金屬類、
竹木玉石類。
(五)《中國樂器》(趙 主編,1991年現代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二大類;體鳴樂器、膜鳴樂器。
(六)《中國樂器圖鑒》(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1992年7月山東教育出版社),將打擊樂器分為四大類;皮膜類、竹木
玉石、綜合類。
(七)《中國打擊樂器圖鑒》(李民雄主編,1996年2月第一稿,待出版),將打擊樂器分為五大類;鼓類、鍾類、鑼類、鐃鈸類、
其它類
從以上幾種分類法可以看出,近代中國音樂界對中國打擊樂器的分類,並無統一定論,他們各自從不同角度考慮進行分類,一是按
中國民間傳統習慣分類。多種分類法本身說明目前任何一種分類法,都並非盡善盡美,對品種繁多的中國打擊樂器,如何進行系統的、
規范的、科學的分類,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完善。
二、樂隊型態
中國鑼鼓樂,就共樂隊型態可分為清鑼鼓樂隊和絲竹鑼鼓樂隊兩大類別。在樂器組合、演奏形式等諸方面,無論清鑼鼓樂隊 或絲
竹鑼鼓樂隊,因不同地區、不同樂種而呈現不同差異。也正是這些差異,形成它們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性。與此同時,不同地區、不同樂
種在諸多方面又有著他們外部和內部之間的共同性。
(一)樂器組合與演奏形式
1、清鑼鼓樂隊
完全由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為清鑼鼓樂隊,亦稱鑼鼓樂隊。鑼鼓二字在這里應是對打擊樂器廣義的泛指,是人們根據我國民間
的一種傳統習慣稱謂,這是因為清鑼鼓樂隊的樂器組合配製並非完全都是由鑼與鼓兩種或鑼與鼓兩類樂器所組成。代表性樂種有蘇南十
番鑼鼓(清鑼鼓)、淅東鑼鼓(清鑼鼓)、陝西打瓜社、四川鬧年鑼鼓、安徽花鼓燈鑼鼓、土家族打溜子、山西威風鑼鼓、太原鑼鼓、
絳州花敲鼓等。主要特徵為,其一,以群體合奏表演為主,少則3-4人,多由十幾人,甚至今天發展為上百人人的大型鑼鼓隊;其二,
以鼓、鑼、演為主,少則3-4人,多則十幾人,甚至今天發展為上百人人的大型鑼鼓隊;其二,以鼓、鑼、鑔三大類為主要樂器的多種
組合與表演形式;其四,鼓為主導地位,並起領秦與指揮作用;其五,節奏性強音響色彩豐富。
我國傳統的鑼鼓樂在樂器配製方面有多種樂隊組合形態。在打擊樂器的使用上,因地區、樂種的不同乃至同一地區、同一樂種、不
同樂曲,打擊樂器的配製也不盡相同,加之樂器形制的各異,形成多種風格特色的不同形式。
(1)鼓、鑼、鑔三類樂器為主的樂隊組合形式.例如:
蘇南十番鑼鼓使用的樂器有同鼓、板鼓、大鑼、中鑼、內鑼、湯鑼、春鑼、喜鑼、七鈸、大鈸、拍板、木魚、雙星等
西安鼓樂使用的樂器有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單面鼓、大鑼、馬鑼、小叫鑼、貢鑼、雙雲鑼、大鐃、小鐃、大鈸、小鈸、鉸子
、梆子等。
東北秧歌鑼鼓使用的樂器有大鼓、小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等。
四川鬧年鑼鼓使用的樂器有堂鼓、大鑼、馬鑼、大缽、水鑔等。
安徽花鼓燈鑼鼓使用的樂器有挎鼓、大鑼、狗鑼、手鑼、大鑔、小鑔等。
京劇鑼使用的樂器有板鼓、大堂鼓、大鑼、小鑼、鈸、鐃、小鈸、水鑔等。
(2)鼓與鑔二類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形式。例如:
太原鑼鼓使用的樂器有大鼓、大鐃、大鈸。樂隊編制可大可小。小型編制不少於五人,由一面大鼓、兩付饒、兩付鈸組成。大型編制多
達幾十人,樂器配製可按比例增加,以求得音響之平衡。
山西嶽村 子鑼鼓使用的樂器有大鼓、 子(即小鈸)、大鐃、大鈸。傳統配製大鼓一面、鈸子十四付、大鐃五付、大鈸七付共二
十七件。
(3)鼓與鑼二類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形式。例如:
山西臨清駕鼓使用的樂器有大扁鼓、點鑼(即四寸直徑高音手鑼)、篩鑼。樂隊編制少則11人,鼓八面、點鑼二面、篩鑼一面,多則34
人,鼓24面、點鑼八面、篩鑼二面。
山西背花鑼鼓使用的樂器有扁鼓、花鑼。傳統樂隊編制為扁鼓、花鑼四面至八面。
四川薅草鑼鼓使用的樂器有鼓、鑼、馬鑼。
(4)鼓與板二類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形式。例如:
山西絳州花敲鼓使用的樂器有扁鼓、夾板梆子。傳統樂器配製為二十八件,其中扁鼓24面、夾板兩付、梆子兩付。
蘇南十番鼓鼓段使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板。
(5)鑼與鑔二類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形式。例如:
土家族打溜子使用的樂器有大鑼、馬鑼、頭鈸、二鈸。
(6)鼓類樂器組合而成的樂隊模式。例如:
山西轉身鼓使用若乾麵同類鼓樂器演奏。傳統樂器編制為鼓四面,演奏者八人,兩人擊奏一面鼓。
2、絲竹鑼鼓樂隊
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彈奏樂器與拉弦樂器相結合的樂隊,總稱為絲竹鑼鼓樂隊。按其不同的樂隊形態又可分為鼓吹樂隊和吹打
樂隊兩種,這是中國鑼鼓樂另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
(1)鼓吹樂樂隊
以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相結合為主,偶有加進彈奏與拉弦樂器。這主要是沿襲了古代「鼓吹」樂隊演奏形式,這種形式在今天仍帶
有普遍性。隨著戲劇音樂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後來民間音樂與戲曲音樂的相互影響,鼓吹樂在演奏戲劇音樂中,吹奏樂器模擬唱腔「咔
戲」時,為體現音樂風格,根據不同劇種,加進了相應的拉弦樂器和彈奏樂器。代表性樂種有魯西南鼓吹樂、遼南鼓吹、河北吹歌、泉
州籠吹、山西八音會、西安八音會、西安鼓樂(行樂)、陝北鼓吹樂、四川鼓吹樂等。主要特徵表現為,其一、吹奏樂器居主導地位,
鑼鼓次之,主要體現伴奏功能作用;其二,鑼鼓雖居伴奏地位,但鼓這種樂器仍起指揮作用。在打擊樂器使用上,也因地區、樂種的不
同,打擊樂器的配製也不盡相同,形成與吹奏樂器多種不同組合形式。
a.一件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的組合。
使用的樂器種類有鼓、梆子、小鑔、鐺鑼、臻子(面徑約十厘米小銅鑼,系於金屬環上,插入木柄中)等。
b. 二件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的組合
使用的樂器配製類別有堂鼓和小鑔、堂鼓與雲鑼、堂鼓與鐺鑼、堂鼓與臻子、梆子與鈸、鐺鑼與竹板、鐺鑼與鉸子等。
c.三件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的組合
使用的樂器配製類別有堂鼓、小鈸與梆子,堂鼓、鐺鑼與竹板,堂鼓、鉸子與馬鑼,大鼓、大缽與小鑔,堂鼓、大鑼與鐺鑼,堂鼓
大鑔與手鑼,包鑼、鐺鑼與梆子等。
d.四件以上打擊樂器與吹奏樂器的組合
樂器配製鼓、鑼、鑔、與板梆類樂器,形式多種。
(2)吹打樂樂隊
以吹秦樂器與打擊樂器相結合為主,時有彈奏樂器和位弦樂器加入。代表性樂種有潮州大鑼鼓、淅東鑼鼓、蘇南十番鑼鼓、西安鼓
樂等。主要特徵表現為,其一,打擊樂器同吹奏樂器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獨立的鑼鼓樂段常與絲竹樂段交替輪奏出現,鑼鼓成為整體
樂曲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與絲竹樂交相輝映,共同完成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內涵。如淅東鑼鼓(萬年燈),全曲分為
十六小段,其中絲竹樂五段,鑼鼓夾絲竹樂二段,鑼鼓樂九段。其二,鑼鼓與絲竹樂旋律用疊奏或對奏手法展開。其三,鑼鼓段或鑼鼓
樂名作為連接、過渡、轉換旋律樂段、樂句的手法運用。其四,發揮鑼鼓為絲竹樂旋律烘托氣氛、加強節奏力度工、增添音響色彩的伴
奏作用。
(二)不同組合之間的共同性與獨特性
中國打擊樂器種類繁多、形制多樣,不同樂種,在樂器配製上有著不同的組合形式,有眾多樂種的組合形式中,他們之間在樂器配
制、樂器使用、演奏方法等諸方面存有共同性與獨特性,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並互為相存。認識這種共性與個性,對我們進一步
了解中國鑼鼓樂是必要的。
1、共同性
(1)以鼓、鑼、鑔三類擊樂器為主的樂器配製法
鑼、鼓、鑔三種樂器,民間俗稱中國鑼鼓「三大件」。從最具代表性的清鑼鼓以及及吹打樂中的鑼鼓樂段,不難發現這一共性存在
於各地及各鑼鼓樂種之中(個別樂種例外)。如果說各地、各樂種所使用的鑼、鼓、鑔有所不同的話,那也只是樂器形制、大小規格、
音響色彩的差異以及樂隊編制多少不一。
(2)確立以鼓為中心地位的擊樂群
在種類繁多的擊樂群中,鼓這件樂器,經過長期的音樂文化活動實踐,確立了它在鑼鼓樂中的中心地位,擔當了樂隊領奏與指揮的
重要角色。在清鑼鼓樂隊中無疑是這樣,就是在鼓吹樂或吹打樂中也仍然是這樣,它與主奏樂器互為信託,成為整個樂隊中的核心。
(3)音響平衡的一般規律
從樂隊音響平衡角度看中國鑼鼓樂在樂器配製上有幾種形式常見,一是以板梆、鈴類樂器組合的配製形式;二是以小鼓、小鑔、小
鑼類樂器組合的配製形式;三是在第一、二種樂器配製的基礎上,加進大鼓、大鑼、大鑔類樂器組合的配製形式。這就形成三種不同音
響力度和音響色彩變化的層次。前兩種配製形式,在樂曲中,這要表現為旋律樂器伴奏。第三種配製形式,在樂曲中,除仍具有伴奏性
質外,主要表現為以獨立的鑼鼓樂段或鑼鼓樂句為主的演奏形式出現。
(4)演奏方法的共通性
在各類打擊樂器中,誠然,各類樂器因形制不一,風格特色的差異,其演奏方法也有所區別。但從總體宏觀來講,無論是鼓類樂器
、鑼類樂器、鑔類樂器和其它類打擊樂器,就演奏方法而論,在手腕運動、力度變化、音色控制等方面, 應為大同小異,有著諸多的
共通性。在我們部國鑼鼓樂過程中,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確實掌握了一種不同類別的打擊樂演奏法,再去學習別的同類打擊樂器,就
較為容易許多,只是通過一定練習,就不難掌握。
2、獨特性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文化悠久,各地鑼鼓樂,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結合本地區人文地理、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特點,逐步
形成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特色。如蘇南士番鑼鼓,以不同樂器,按一定的數列結構原則而輪番領奏為其特色;蘇南士番鼓,以同鼓、板
鼓的鼓段獨奏為其特色;淅東鑼鼓,以多鼓與十面鑼為其特色;西安鼓樂, 以多鼓與雙雲鑼為其特色;潮州大鑼鼓,以多面斗鑼和獨
特而優美灑脫、威武粗獷的司鼓技藝為其特色;安徽花鼓燈,以挎鼓演奏與狗鑼的特殊音色和用法為其特色;山西太原鑼鼓,以鈸與鑔
對奏為其特色;山西絳州花敲鼓,以群鼓齊奏,以及鼓槌的多種技巧變化為其特色;四川鑼鼓,以川鈸與馬鑼的特殊音色為其特色;土
家族打溜子,以頭鈸、二鈸的獨特音色與前後拍快速交替演奏為其特色等,這足以說明存在於中國鑼鼓樂共性中的獨特性,也正是這些
獨特性,構成色彩斑斕的中國鑼鼓樂。
三、功能特性與表現手法
(一)節奏與色彩功能
節奏性與色彩性是鑼鼓樂的主要特性。就鑼鼓樂中所使用的打擊樂器,無論是鼓類、鑼類、鑔類及板梆、鈴類,其絕大部分均屬節
奏性樂器。它們音響強烈,發音相對短促,給人一種鮮明的節奏感。每一件打擊樂器,又以它本身所具備的不同音響色彩和節奏變化體
現於樂曲之中。同時,還可通過不同的演奏方法,使它產生多種不同的音色變化,即使在同一打擊樂器也同樣是這樣,還有那無數的不
同樂器組合形式,又可產生豐富而多樣的復合音響色彩。另一方面,由於地區不同,各地打擊樂器的形制也有所差異,同屬一類樂器,
而產生不同音響色彩,這就形成了一個五光十色、變化豐富的而多姿多彩的奇妙音響世界。不同的鑼鼓樂種,從打擊樂器本身的色彩性
方面,就能反映出鮮明的地方音樂風格特點。我們試將北方鑼鼓樂所使用的斗鑼、大鈸和四川鑼鼓樂中所使用的川大鑼、川鈸作一比較
,就不難發現它們之間在音響色彩方面所呈現的迥然差異。
在各地的鼓吹樂和吹打樂中,鑼鼓與絲竹樂密切配合,更加極大地賦於了樂曲的節奏性與色彩性,同樣充分體現了鑼鼓在鼓吹樂與
吹打樂中的節奏與色彩功能特性。
(二)、伴奏功能
吹奏樂器在鼓吹樂和吹打樂中擔任著主奏的角色,無論是以嗩吶為主奏樂器,還是以管子、笛子、笙為主奏樂器,在它們演奏樂曲
旋律時,鑼鼓一般情況下處於伴奏從屬地位。在樂器的選用、組合形式、演奏手法、力度及速度變化、情緒的起伏等方面,無不服從於
樂曲及主奏樂器的需要。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鑼鼓已成為鼓吹樂和吹打樂中不可缺少的伴奏樂器。由於它音響強烈、色彩豐富、節奏
性強,在烘托、渲染主奏樂器情緒方面,發揮著別的任何樂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伴奏功能。在民間素有「三分吹,七分打」之說
法,也正是這種功能作用的恰當比喻。我想這里所說的「三」與「七」關系,並非指「吹」與「打」二者宰是一種數與量的比例,應當
理解為是強調「打」--鑼鼓,在鼓吹樂和吹打樂中的重要性而不可忽視。
鑼鼓的伴奏功能同時也體現於舞蹈、戲曲及說唱音樂之中,尤其是戲曲鑼鼓尤為突出。鑼鼓無論在配合演員動作、舞蹈、唱腔方面,或
是在渲染戲劇效果、表現劇中人物的情緒變化和內心活動等方面,都充分發揮了伴奏功能作用,成為戲曲音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
分。
(三)節拍加強功能
在鼓吹樂和吹打樂所使用的打擊樂器中,像板、梆子、木魚、小鑔、鐺鑼等這類樂器,在演奏樂曲時,它們主要表現為敲擊節拍。
節拍性樂器演奏固然簡單,如要擔負起帶領樂隊准確而富有感情的表現,就並非是一件易事。演奏者必須相當熟習樂曲內容才能擔當此
任,故,節拍樂器,即使是一件梆子為其樂隊伴奏,它仍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無論是在演奏四分之四拍、四分之二拍、四分之一拍節拍
中或是在「緊打慢唱」的演奏中,都給人們一種強烈的節拍加強功能作用之感覺。這樣的運用表現手法,不但是對整首樂曲起到穩定節
奏和控制速度的快慢及力度的變化,同時對吹奏樂器來講,也是一種極好的「制約」和依託,使二者的演奏達到天衣無縫的完美演奏效
果。
(四)獨立表現功能
各地的鑼鼓樂都具有它自己獨立的表現功能,大量的清鑼鼓曲就是例證。近年來,不少鑼鼓曲展現於國內外舞台,使人為之振奮。
它既能表現紅火的場面,又能表現細膩的情趣。從80年代以來,鑼鼓樂的興起與繁榮,充分顯示了它那廣闊的發展前景。鼓吹樂和吹打
樂中的鑼鼓段,在整首樂曲中,仍具有鑼鼓獨立表現功能的作用,它與絲竹樂共同完成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感情。
(五)鼓的領奏功能與即興演奏手法
鼓,在中國鑼鼓樂和鼓吹樂與吹打樂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古人雲「為群音之長」、「八音之領袖」。在清鑼鼓中,鼓為領奏樂
器,就是在鼓吹樂和吹打樂中,它與主奏樂器同樣具有領奏和指揮的功能。鼓師通過鼓點以及運用的變化來把握整首樂曲的速度、力度
、表情和整體結構中的「起、轉、收」,以便使絲竹樂器和打擊樂器的演奏達到統一、協調、和完美。與此同時,鼓師還應當即興演奏
的能力的,這就要求鼓師不但要熟習樂曲與鑼鼓以,而且需要有良好的音樂素質和嫻熟的擊鼓技藝。在樂曲演奏中,除鑼鼓段落外,鼓
的演奏手法主要表現為隨主奏樂器的旋律和節奏而自由發揮,決非採用完全同於主奏樂器的旋律、節奏的刻板演奏手法。鼓的即興演奏
,為樂曲增添了活力和光彩,給人一種無窮節奏變化之感,這也正是我國民間音樂魅力所在,我們在向民間音樂家采風學習時,對這一
點頗有感受,是我們新一代音樂工作者需要學習掌握的一種演奏技能。
鼓的領奏指揮功能還體現在,一支好的鼓樂隊,縱然首先取決於優秀的主奏樂手,但鼓師的演奏技藝和領奏能力好與差,對樂隊同樣起
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個地區民間鼓樂隊中,有優秀的管樂家,必需要有優秀的鼓手相配合,二者相依相存,必不可少,這樣才能成
其為一支高水準的鼓吹樂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