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四川最早鑄造銀元是什麼時候

四川最早鑄造銀元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2022-07-14 02:03:16

① 中國最早的錢幣是什麼做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下作簡介。

1、中原地區即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脫胎於青銅鏟形農具「」和「布」同音假借。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2、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於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於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刀貨形狀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國早期一種青銅鑄幣。

3、西北方的秦國獨用環幣,其形製取象於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後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

4、南方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總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四大貨幣體系分別由刀、鏟、紡輪等勞動生產工具演化而來,由此可見當時各地征戰、漁獵、制陶,紡織與貿易往來等經濟生活地區特色與社會風貌。同時形成四大貨幣區也是諸候割據的產物。隨經濟與商品交易發展。各國貨幣互相流通,要求並相應促進幣制出現統一與標准化趨勢。

三、歷朝綱錢沿革

綱錢指國家或地方政權法定發行的一類錢幣。由一種綱錢的不同版別派生出「目錢」。綱舉目張,構成錢幣的統系。以綱錢為線索可了解貨幣沿革史;以目錢為線索可涉足古錢幣鑒賞與考古。下文主要由歷朝綱錢沿革解讀古代相關的政治,經濟與歷史變幻。

綱錢體系從秦漢到明清可分二大階段。第一階段:秦漢與隋唐以銅鑄幣為主,是以秦「半兩錢」和漢「五銖錢」為主幹銖兩體系階段。第二階段唐宋到明清除了鑄幣出現年號,寶文體系有別於前銖兩體系外,還出現紙幣與銀本位體系,下分敘。

(一)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鑒別戰國和秦朝的「半兩錢」可從書法入手。戰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而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相傳秦幣由宰相李斯所書。大概受此影響,秦朝之後的錢文大都出自達官貴人或書法名家之手。宋朝還出現皇帝御書錢。中國古錢幣與西方貨幣的區別之一是中國古錢版面以錢文為主,流通幣極少有圖案為主的,而西方貨幣則以動植物,人象等圖案為主。古錢上的書法藝術為另一話題當別論。

據說秦始皇為防備百姓造反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這勢必影響銅錢的鑄量。因銅價極高,貨幣流通量不足,故秦半兩錢價值很高。漢初發生「秦錢重(價高)難用」問題。漢承秦制沿用半兩錢,但劉邦當皇帝時國家很窮,改鑄了許多小錢,先後出現「榆莢半兩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一兩為二十四銖,因對秦半兩大幅減重,「半兩」名實不符。尤其是一種小半兩,形似榆樹果實而稱「榆莢半兩」重不足1克,直徑不足1厘米。漢還允民間私鑄與郡國鑄幣,引起幣制紊亂與通貨膨脹,至漢武帝大改幣制。

(二)漢「五銖錢」與沿革

1、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2、新莽幣制大亂與鑄錢精品問世。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後為解決經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泉」是「錢」字的借用。王莽相信緯學說,在他奪取劉姓天下後,為諱忌「劉」字,劉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故錢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這必然引起人民不滿,於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規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由幣制混亂可見王莽統治不得人心,必垮無疑。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如此大額錢幣必有人冒死偽造。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這一扭曲風情也令後人千年嘆息。

東漢恢復西漢以來的五銖錢制度,到東漢末年,董卓進京毀五銖錢,更鑄小錢,引起通貨膨脹,貨幣制度再陷混亂。

3、「六朝五銖」劣錢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4、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三)唐朝起方孔圓錢由銖兩體系轉變為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沿革兩宋至清,這是貨幣發展的第二階段。

1、唐高祖首創「寶文」「年號錢」

唐代是一個經濟文化都發達的強盛朝代。據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了唐宋以後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開元」有創始,首創之意,「通寶」即流通的寶貨。其在重量單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銖為一兩。「開元通寶」開創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定。唐以「文」計數,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另相傳唐高祖鑄行的「開元通寶」由初唐書法大家歐陽間所書的增文采,被譽書法幣。

安史之亂後,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象才有所緩和。「乾元」,「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混戰分裂時期,由於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錢制的混亂復雜反映出割據戰亂帶來的經濟惡化。

綜上所述,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變為年號,寶文體系為貨幣發展一大轉折時期。

(四)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展的又一轉折時期。

1、兩宋「年號錢」、「御書幣」與「紙幣」

兩宋的銅鑄幣以採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考證年號首創於漢武帝,而「年號錢」始於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後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台,存在不到四個月。「年號錢」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瞭然,這在錢幣形式發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另外,歷代書法中要數宋朝見著。相傳宋神宗元豐年間所鑄元豐錢有篆、隸、楷、草四種書體,其中蘇東坡手筆的隸書錢文沉著、豪邁,被稱「東坡元豐」。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錢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書寫的「御書錢」,據考證第一人為宋太宗趙炅,而歷代皇帝中書法成就最高為宋徽宗趙佶。他治國安邦無能,「靖康之恥」與兒子欽宗一起被擄為金兵俘虜。但對琴棋書畫情有獨鍾,尤其是書法「瘦金體」鐵畫銀鉤,別具一功。宋朝書法幣見著與皇帝身體力行推崇不無關系,尤其是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明代中葉開始錢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體呆板,不講布局結構,談不到書法藝術了。

兩宋時期鑄幣銅鐵錢並行,因銅器比銅幣值錢,有毀錢鑄器現象,少見銅錢而出現鐵錢。另外隨經濟重心南移,貨幣流通擴大,兩宋產生的紙幣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這紙幣是一種象徵性貨幣,它是社會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同時與造紙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也有關。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交子、會子都是當時對票據、證券、況換券類的俗稱。而幣值是否穩定成為經濟財政局勢的晴雨表。

遼、宋、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與漢族交往中受中原經濟文化影響,除了使用唐宋所鑄銅幣外,也發行過民族文字與漢文類銅鑄幣。

2、元代幣制以紙幣為主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皇室奢侈,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濫發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加上黃河改道泛濫,天災人禍,故稱「開河變鈔禍根源」,可見濫發紙幣與元朝滅亡很有關系。

3、明朝由紙幣政策轉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體系。

發行紙幣在貨幣史上雖是一個進步,但歷代統治者無不利用它來剝削,掠奪人民而使紙幣紙策崩潰。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紙幣政策,發行「大明寶鈔」與銅錢並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行限額,也沒准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後,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僱工工資,富豪積家產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材由青銅轉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4、清朝銅錢,紙幣和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用銀,小錢用錢,錢、銀並行。

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征稅一兩以上必須收銀,清朝各州縣每年分夏,秋兩季徵收田賦,完糧必須是足銀。因中央不鑄造統一流通銀兩,民間使用的銀子未必是足銀,各地銀錠形式、成色、平碼不同,因此每逢納稅前由銀匠和銀鋪將民間散銀熔鑄成足銀上當。一些銀匠勾結吏役趁機在銀兩成色,分量上苛剝百姓,造成許多復雜的社會問題。

清朝後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目劇增的對外賠款,於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機制銅元,又稱「銅板」。機制銀幣和銅元的出現對中國傳統的銀兩貨幣和方孔圓形為主的銅錢制是一種巨大沖擊。

清代發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行紙幣開始有庫銀准備金、鈔本來憑證。

② 光緒元寶四川省造短須龍版是指什麼年代的

光緒元寶說明是清末光緒年間四川省鑄造的錢幣,短須龍只是其中的一個版別如還有:長須龍、曲須龍大尾龍等等,這是標示著清代鑄造錢幣的一種文化體現,至於價值如何,這要看你的交易方式,是收購還是私下交易或者拍賣,價格上是不一樣的,價格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浮動,甚至有可能過百萬,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你要出手?

③ 中華民國元年 四川銀圓

這種「漢」字銀幣有壹元、伍角、二角、一角四種幣值。「壹元」銀元正面圖案中央是一個很大的篆書「漢」字,代表了新政府「大漢」的意思,具有反清意義。「漢」字周圍有18個小圓圈,象徵著當年響應辛亥革命的十八個省,兩側有四瓣花星,上方有「中華民國元年」六字;背面圖案中央是一朵精美的芙蓉花,象徵蓉城成都;花的四周環有「四川銀幣」四字,上方是「軍政府造」四字,下方是面額「壹圓」字樣,兩側仍有四瓣花星。壹圓幣的重量比一般「袁大頭」、「船洋」、「龍洋」銀幣輕,僅為25.5克,成色不足95%,成色在94%--95%之間,伍角、二角、一角幣的成色則更遜色一些,成色在94%--94.87%。
民國元年(1912年)四川大漢軍政府鑄 大漢銀幣,幣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種。一元正面中央是秋海棠花飾,環圍「四川銀幣」,外有「軍政府造」、「壹圓」,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中央篆文「漢」,旁圍十八星,外有「中華民國元年」和四瓣花星。
一元以正面「四川銀幣」的字體大小分為兩種版別,大字版尤以背面紀年中「國」字小一點劃為罕見。
有一種五角錯版,紀年文字「元」字誤成「無」字。
民國十四年(1925)鄧(錫侯)、田(頌堯)、劉(文輝)三軍聯合逐走楊森,進入成都後,鄧錫侯接管造幣廠,即步楊森後塵,全鑄半元與壹圓銀幣。由於鄧錫侯獨占造幣廠,引起劉文輝不滿。劉遂收買造幣廠制模工匠,為其雕模,在其防區雅安開鑄銀幣。川中軍閥盡皆仿效,劉部旅長劉元塘在會理、鄧部李家鈺在成都忠烈祠、城隍廟及遂寧防區、謝德勘在成都外南倒桑樹街、羅澤洲在順慶、鄧國璋在郫縣、黃逸民在灌縣、揚榮向在金堂、陳書農在合川、田部何瞻如在安縣、曾南夫在三橋南街紛紛開廠鑄幣。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川中軍閥鑄幣之所多達28處。其鑄伍角與壹圓幣,且成色低下,含銀竟有低至30%--50%者,高的也不足75%。故四川民間為區別之,稱前成都造幣廠所鑄伍角與壹圓幣為「廠版或者原版」,稱各地軍閥設廠所鑄伍角與壹圓幣為「雜版」。

④ 四川銅幣是什麼時候的幣,值錢不

要看是什麼版式的 。普通的版式也就值個200。 民國元年(1914年)四川大漢軍政府鑄 大漢銀幣,幣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四種。一元正面中央是秋海棠花飾,環圍「四川銀幣」,外有「軍政府造」、「壹圓」,左右分列四瓣花星,背面中央篆文「漢」,旁圍十八星,外有「中華民國元年」和四瓣花星。 一元以正面「四川銀幣」的字體大小分為兩種版別,大字版尤以背面紀年中「國」字小一點劃為罕見。 有一種五角錯版,紀年文字「元」字誤成「無」字。 幾個特殊的版別比較值錢。

⑤ 我國最早流通的銀幣是在哪個朝代產生的

中學歷史學過,我國最早的紙幣室北宋產的,叫「交子」!

宋代銅錢和鐵錢並用,四川地區則專用鐵錢。當時,四川是鹽、茶、絲綢的重要產地,貨幣流通量很大,但鐵錢非常笨重,大錢1000枚重25斤,買一匹羅需中錢20000枚,約重265斤,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鐵錢不便流通的弊病越來越突出,因而在宋真宗時(997--1022),成都有16個富商共同印製發行了代替鐵錢的紙幣——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樹木、人物等圖案,還有簽押作為暗記。交子可以兌換現錢,也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鋪兌換現錢時,須交一定數量的傭金。新舊交子三年兌換一次。後來,由於交子鋪的富商挪用、私吞現錢,交子的兌換不能保證,常引起爭訴,官府於是禁止商人發行。1023年仁宗天聖元年,改由政府發行交子。

⑥ 四川盧比是什麼時期的錢幣

19世紀下半葉,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吞並印度後,為了在軍事和經濟上攫取更大利益,又以印度為基地,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和三十年兩次大舉武裝入侵西藏。由於清政府採取不抵抗的政策,英軍直抵拉薩,迫使清政府同英方簽訂了《藏印條約》與《拉薩條約》。 至此,西藏門戶洞開,英印商人可自由到西藏進行貿易活動。在雙方互市中,英方為保持經濟上的進一步滲透,遂將其東印度公司製造的盧比銀市,由印緬地區源源不斷大量輸往藏地,幾乎成了西藏地區的通行貨幣。 印度盧比在西藏地區的廣泛流通,嚴重破壞了藏地財政金融秩序,引起清政府一些上層人物的關注和不安。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四川總督錫良就此事上奏朝廷,提出鑄造仿照盧比的漢文銀元,用以抵制印度盧比並充發藏餉的建議。其奏摺曰:「國市關系主權,西藏為我朝藩屬,乾隆年間,曾經大學士福康安等奏請停用廓爾喀(今尼泊爾)番錢,督飭商上鑄造一錢及一錢五分等紋銀寶藏,以資行用,良於齊一市政之中,仍寓以俗從宜之意。乃日久而盡形廢弛,印度盧比流行藏衛,漸及各台。近年則竟侵灌至關內打箭爐(今甘孜康定城),並滇省邊境,價值任意居奇,兵商交困,利權盡失。而內地銀錢又夙非番俗所能信行。因查川省機器局設有鑄造銀元廠,經前督臣奎俊奏明在案。近以成本不敷周轉,銀元作輟不常,愛飭照印度重三錢二分之一之盧比自行試鑄,製造務精,銀色務足,一面標以漢文,鑄成後雖核計獲利甚微,而行之爐廳及附件邊台,漢、番亦均樂用,詢足以保我利權免致外溢」。① 清廷對其建議很重視,於十二月二十四日下諭:「著財政處、戶部議奏。」主管財政處大臣奕勵等遵旨議復錫良奏摺後,同意在四川銀元局仿造印度盧比式樣鑄造新式銀市,井對製造工藝及行用地域提出了特別的要求於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上奏曰:「藏衛毗連印度,寶藏銀市既日久廢弛,洋錢乘虛而入,勢所必然……查香港、台灣等處,英、日兩國因取便商民,特於國市之外另為一種商錢,以資通用。此項仿造盧比,僅資藏衛一隅之用,參之東西各國,似於新定國市尚無妨礙,擬請准如該督所奏辦理。惟貨幣之政信用為先,必精其製造,足其成色,始能令漢、番樂用。庶以恢市政而利邊民。至此項銀市專為藏衛而設,應准在西藏及附近邊台行用,作為特別商品,自不得自便行使內地。各省情不同,亦不得援案鑄造,致紊市制。」隨後,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很快著手此項工作,在成都造市廠採用新式機器,開始大批量鑄造仿照印度盧比形式的銀市。印度盧比正面鑄有英國王側面頭象和英文國王名字,背面鑄有英文「一印度盧比」及鑄造年份。而四川仿鑄之銀元,正面採用光緒皇帝的側面頭像,背面鑄有「四川省造」四字,四周環繞花草紋飾。面值分別為一元、半元(五角)及四分之一元(二角五分)三種,計合清庫平銀三錢二分、一錢六分和八分。此種新式銀市,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象的銀市,也是唯一有帝王頭像的銀市。 歷史上,人們稱這種仿造市為「四川盧比」、「川鑄盧比」、「川卡」、「藏洋」。西藏民間還稱之為「趙爾豐錢」。銀市造出後,大批運銷打箭爐以西,推行到康藏地區,作為當地主市流通行使。因其成色純正、工藝精美,深受當地商民歡迎。當地財政機構也採取相應措施,在稅收中,只收四川盧比,不收印度盧比。 四川盧比是清政府針對英帝國主義者對我國西藏進行經濟侵略這一特殊情況批准鑄造的,盡管其流通區域不廣,僅行用於康藏地區,但在晚清抵制和驅逐洋元侵灌我國商品市場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就有四川盧比,你想收藏的話可以聯系我,我是博寶藝術網的VIP賣家,在博寶商城和寶珍商城有我的店鋪

⑦ 誰知道中國近代自鑄銀元的歷史

四川省發行「盧比」,張之洞督造銀元,民國開鑄「袁頭幣」

大約在15世紀,外國銀元流入中國。西班牙在墨西哥鑄造的「本洋」和西班牙銀元,是流入中國的第一批外國銀元。起初在福建、廣東沿海使用,又叫「番銀」、「花邊銀」。乾隆、嘉慶年間,海禁漸開,外貿日趨繁盛,外國銀元流入的種類增多,流通范圍也日益擴大。清朝末年,發生了銀兩單位與銀元單位的激烈爭論。

為抵制印度盧比四川也造盧比

為什麼要仿鑄外國銀元?當時清朝的官員曾經概括了四句話:維主權,存正朔,收利權,塞漏卮。從林則徐的「蘇省並無洋銀出洋」折中,已知嘉慶、道光年間民間早已仿鑄銀元。

在仿鑄洋錢前後,清廷為了適應局部地區長期使用銀錢的習慣,於乾隆五十七年一月(公元1792年)由政府批准,官督商辦,在西藏鑄造「乾隆寶藏」,又叫「西藏銀幣」。計三品:大者重一錢五分,中者重一錢,小者重五分,以中者鑄造最多,成色都較高,限西藏使用。錢的正面鑄漢文「乾隆寶藏」,背面鑄唐古忒文「乾隆寶藏」字樣,邊廓刻有年份,全用紋銀造成。紋銀一兩換寶藏重五分者十八圓,換重一錢者九圓,餘一錢留作火耗工繳。鑄錢工料,交商承辦,由駐藏大臣督同噶布倫等監造,驗明成色,不準摻雜。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下令鑄造的銀幣。

嘉慶、道光年間,曾分別改鑄「嘉慶寶藏」和「道光寶藏」。清末還計劃鑄造「光緒寶藏」,未成。而尼泊爾和印度盧比,也同時在西藏流通,並且滲透到雲南和四川。四川為了抵制盧比的侵入,曾仿印度盧比鑄造四川盧比,正面有光緒的半身像和服飾,背面有四川省造字樣。這是中國最早的人像幣。

張之洞開啟中國自鑄近代銀元之門

1889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設造幣廠鑄造銀元。幣面中央是漢文「光緒元寶」四字,周圍有九個漢字「廣東省庫平七錢三分」,後改為七錢二分,比當時流行的鷹洋重一分五厘;背面為蟠龍花紋及英文,通稱「龍洋」。開始時曾委託匯豐銀行代鑄,並定出鑄幣章程,規定它的輕重大小及配合成色。分為五等:每元重七錢二分,配九成足銀;次則三錢六分,減配八六成足銀;再次則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種,均減配八成足銀。又把後四種分別稱為「對開」、「四開」、「八開」、「十六開」。這五等即是後來通稱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銀幣。起初僅在廣東、福建、天津等處流通,後來四開及八開盛行於上海,這是中國自鑄近代銀元的開始。

此後,各省群起設廠自鑄。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後,輿論對自鑄銀元特別支持,康有為等紛紛上書稱頌廣東、湖北鑄幣的成效,痛陳洋錢侵蝕之害,認為自鑄可以消除銀兩解庫出入之弊,調劑錢之不足,可收利權,裕國利民。有些政府官員還認為是解決財政困難的救急良策。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廣,很快就在全國范圍內展開。1899年,除天津總廠外,已有十多個省區設廠鼓鑄銀元。各省各自為政,管理混亂,銀元原來的優點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較大,導致各種銀元的市價漲落不定。各省銀元都標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質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暢。各省濫鑄,數量過剩。清廷企圖把銀元鑄造權收歸中央,獨占鑄幣盈利。光緒二十五年下令除廣東、湖北兩局外,其餘全部裁撤。但這個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勢力反對。於是清廷又准許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1905年又設鑄造銀錢總廠於天津,鑄造金銀銅三品貨幣。只留北洋、南洋、廣東、湖北四局作為分廠。

慈禧病故「元」單位趁亂出了頭

慈禧等人認為,銀兩是祖宗成法,過去仿鑄洋元,乃一時權宜之計,不可作為定製,並攻擊「元單位」是「上損國體,下失民信,內便中飽,外長漏卮」。竭力主張以兩為單位。以度支部尚書載澤和新官僚盛宣懷為首的元單位派則竭力主張:「不用兩錢分厘名目,只須以枚計算,期與他國貨幣相通。為金本位之准備,不宜執行舊日成規。而銀錢流轉,以商家貿易、民間日用為大宗。國家稅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兩幣制,揆之國計民生程度未能盡合。且貨幣通弊,重則私熔,亦須預防。」並從分量、成色、幣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個方面分析「兩單位」不及「元單位」。他們一方面頂住「上諭」,一方面採用迂迴戰術,繼續大造輿論,主張繼續鑄行龍洋,並於1907年擬訂「鑄造新銀幣分量,成色章程」五條,開始在天津廠試鑄重七錢二分的銀元。第二年底,清政府先後兩次把銀元單位問題徵求全國二十四個督撫的意見。贊成兩單位的十二人,元單位的九人,兩、元並用的三人。度支部主張設立幣制調查局來廣泛收集各方意見。不久慈禧、光緒病故,政局變動。盛宣懷為載澤出謀:幣制尚待調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無交易之物,可暫時先照早已通用的銀元(即龍洋),成色分量不變。他們還擬訂統一幣制辦法,由中央銀行統一幣制。在辦法中設計的紙幣、金幣、銀幣和鎳銅幣,完全採用西法。其中銀元分五等,一元銀幣重七錢二分,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接著發動上海總商會上書清廷,強烈反對鑄一兩重銀幣。在內外夾攻下,攝政王企圖行新政收買人心,令度支部再議幣制,載澤就全盤否定了兩單位。

「大清銀幣」一統天下民國後「袁頭幣」「船洋」再奪天下。

1910年4月,清廷制定「國幣則例」二十四條,規定鑄幣權統一歸中央,停止各省自由鑄造;設立幣制局,統一事權;以元為單位,重七錢二分,成色九成。1911年5月,在南京、武漢、兩廣開始鑄造「大清銀幣」。

民國成立後,銀元流通狀況更加混亂,有外國的鷹洋、本洋、日本龍洋及清末所鑄的各種龍洋。民國初期,造幣總廠和許多省的銀元局繼續鑄造宣統元寶等銀元,四川鑄行「大漢銀元」。由於銀元種類繁多,成色不一,有的相差一成左右,市價時高時低,錢業從中操縱,獲取暴利,民眾深受其害。1914年2月公布「新國幣條例」,整頓和統一銀元,規定一圓銀幣為國幣,即本位幣,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後改為89%,幣面鑄有袁世凱頭像和鑄造年份,背面為嘉禾紋飾及「壹圓」字樣,通稱「袁頭幣」。這種新幣,形式劃一,花樣新穎,容易識別,成色重量又能嚴守規定,發行後,很快在全國各地風行。1927年,北伐勝利,國民黨政府取代北洋政府,停鑄袁頭幣,改鑄「中山開國紀念幣」,通稱「孫幣」或「船洋」。正面有孫中山半身頭像,背面有帆船圖案。從此,在中國境內,袁頭幣和船洋同時流通,其他中外銀元逐漸退出流通。

⑧ 四川銀幣雅安版存世量

存世量非常的少。
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四川銀幣軍政府造壹圓鑄造於1912年,為四川省獨立後自行研製開發的貨幣模鑄造,比袁大頭銀元、龍洋銀元要輕,但成色卻在96%至96.8%之間,發行數量相對較多。「壹元」銀元是一個大印,是一個大篆體。在「漢」字周圍有18個小圓圈,象徵著當年響應辛亥革命的十八個省,兩邊各刻四瓣花星,上方刻「中華民國元年」。
四川軍政府造銀幣也因銀幣收藏市場的興起而受益,被部分投資者追捧,在品種繁多的銀幣中增值幅度較大。真實的四川軍政府造壹圓銀幣由於數量太少,經常被拍成天價。四川有軍政府大漢銀元與孫像紀念幣、袁像銀元相比較,軍政府造四川銀幣流通范圍較窄,自然無法與前兩者相比。正因為如此,它才更具神秘色彩。

⑨ 四川銀幣是什麼樣孓的

四川銀元從清光緒年間就已開鑄,有清朝龍洋和民國銀元兩大類,龍洋成色較穩定,89%銀,民國鑄銀元開始成色尚好,後來逐年遞減。

附圖,非賣品。

⑩ 中國銀元主要有哪幾種

中國銀元最早鑄造於光緒年間,從廣東省發行光緒龍洋後,各省紛紛效仿鑄造龍洋。

所以清代內地主要是龍洋為主,西域還有新疆餉銀,西藏獅子銀幣,四川跟印度貿易還使用了光緒頭像的盧比。

民國主要鑄造發行的是大小頭和船洋,四川省鑄造的軍政府大漢銀幣也是數量巨大。

閱讀全文

與四川最早鑄造銀元是什麼時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軸承怎麼保養 瀏覽:777
廣州越秀五金市場 瀏覽:410
傳動裝置怎麼保證直線運動 瀏覽:813
北京朝陽區五金機電 瀏覽:483
什麼機器設備上使用超聲波 瀏覽:688
義烏保安器材哪裡買 瀏覽:258
布料機軸承不轉怎麼辦 瀏覽:858
ca軸承什麼環境用 瀏覽:733
觸摸屏怎麼給定閥門開度 瀏覽:456
人教版高中化學實驗裝置圖 瀏覽:76
儀表有個水滴是什麼燈 瀏覽:998
君誠包裝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3
設備機房的排煙風機怎麼安裝 瀏覽:425
支付寶刷臉設備什麼價格 瀏覽:323
畫一張機械圖紙多少錢 瀏覽:932
普通早餐店燙粉設備怎麼放 瀏覽:512
瑩雲石添加不了設備怎麼辦 瀏覽:70
機械手錶的日期怎麼不變 瀏覽:951
圓餐台折疊五金件 瀏覽:409
末端試水裝置組成作用6 瀏覽: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