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力發電機主軸軸承怎麼拆卸安裝
請看文庫里的「風力發電機軸承現場拆裝工藝要求」
鏈接如下:
http://wenku..com/view/3318b21552d380eb62946d7f.html
Ⅱ 風電主軸軸承的配置形式是什麼
傳統風力發電機的傳動鏈通常由主軸、齒輪箱和發電機組成,根據不同類型的風力發電機的結構和使用要求,其主軸大型軸承的結構形狀也會有所不同。在安裝的所有風力發電機中,75%~80%均採用主軸軸承支撐原理,也就是主軸承的內圈安裝在旋轉的主軸上。
主軸起支承輪轂及葉片,傳遞扭矩到增速器的作用,主軸軸承主要承受徑向力,其性能的好壞不僅對傳遞效率有影響,而且也決定了主傳動鏈的維護成本,所以要求具有良好的調心性能、抗振性能和運轉平穩性。
在主軸上,採取雙軸承的配置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軸承配置形式,採用的軸承類型根據設計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較為常見的軸承配置為調心滾子軸承或者圓錐滾子搭配圓柱滾子軸承的配置,大功率風力發電機採用大錐角雙列圓錐滾子軸承或三列圓柱滾子軸承。
在這之中,兩點支撐形式是最典型的,軸承被安裝在兩個獨立的或一個共同的軸承座內,轉子端或齒輪箱端軸承都可以設計為固定端軸承。第一種形式提供了徑向力和軸向力之間更為適合的比例,而且主軸的結構會導致固定端軸承的解決方案直徑較大。採用第二種形式時,傳遞軸向載荷的軸肩的位置在主軸應力方面表現得更為有利,因為它避免了前軸承位置的台階。
採用三點支撐的話,一點是固定端軸承而另外兩點是齒輪箱內的轉矩支撐軸承。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安裝時確保固定端軸承位置和浮動端軸承位置之間的正確的距離。軸向力一定要作用在固定端軸承上。
採用三點支撐,作用在浮動端軸承上的力顯示了載荷對齒輪箱內部的影響。兩點支撐的主軸承布置中承受這個載荷的是那個真正的浮動端軸承。因此,兩點支撐顯示出了它對振動等其他因素影響具有的優勢。
Ⅲ 風力發電機主軸主軸的基本配置形式是什麼
主軸應用廣泛,它同樣也是風力發電機傳動系統中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起到的是支承輪轂及葉片,傳遞扭矩到增速器的作用,根據不同類型的風力發電機的結構和使用要求,主軸的結構形狀也會有所不同。
對於風力發電機來說主軸主要承受徑向力,它的性能好壞不僅對傳遞效率有影響,而且也決定了主傳動鏈的維護成本,所以要求具有良好的調心性能、抗振性能和運轉平穩性。在主軸上,採取雙軸承的配置是比較常用的一種軸承配置形式,採用的軸承類型根據設計要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較為常見的軸承配置為調心滾子軸承或者圓錐滾子搭配圓柱滾子軸承的配置。
主軸軸承的配置形式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兩點支撐,軸承被安裝在兩個獨立的或一個共同的軸承座內,轉子端或齒輪箱端軸承都可以設計為固定端軸承。第一種形式提供了徑向力和軸向力之間更為適合的比例,而且主軸的結構會導致固定端軸承的解決方案直徑較大。
採用第二種形式時,傳遞軸向載荷的軸肩的位置在主軸應力方面表現得更為有利,因為它避免了前軸承位置的台階。只有轉矩進入齒輪箱,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齒輪箱,但因為多個一個軸承和軸承座,主軸也需要較長,所以價格較貴。
也有的主軸軸承會以三點支撐的方式配置,一點是固定端軸承而另外兩點是齒輪箱內的轉矩支撐軸承。在此,齒輪箱輸入軸軸承作為浮動端軸承。固定端軸承相對於齒輪箱輸入軸的浮動端軸承的同軸度以及軸的偏移量,是選擇軸承類型時的決定因素。固定端軸承採用單獨的軸承座,推薦使用自調心軸承。
另外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安裝時確保固定端軸承位置和浮動端軸承位置之間的正確的距離,軸向力一定要作用在固定端軸承上。採用三點支撐,作用在浮動端軸承上的力顯示了載荷對齒輪箱內部的影響。兩點支撐的主軸承布置中承受這個載荷的是那個真正的浮動端軸承。因此,兩點支撐顯示出了它對振動等其他因素影響具有的優勢。
Ⅳ 風電行業的風電軸承有什麼加工難度
風電軸承是一種特殊的軸承,使用環境惡劣,高維修成本,要求高壽命。
風電齒輪箱輸入軸的轉速一般在10-20轉/分鍾,由於轉速比較低,導致輸入軸軸承也就是行星架支撐軸承的油膜形成往往比較難。油膜的作用是在軸承運轉時分開兩個金屬接觸面,避免金屬與金屬直接發生接觸。我們可以引入一個參數λ來表徵軸承的潤滑效果(λ定義為油膜厚度與兩接觸表面粗糙度之和的比值)。
如果λ大於1,說明油膜的厚度足夠分開兩個金屬表面,潤滑效果良好;而如果λ小於1,則說明油膜的厚度不足以完全分開兩個金屬表面,潤滑效果不理想。在潤滑不良的情況下運轉,軸承有可能會發生如圖一所示的損傷。由於風電齒輪箱一般都採用ISOVG320粘度的循環潤滑油,因此如果發現λ小於1,我們一般只能通過降低軸承滾道及滾子的粗糙度來改善潤滑效果。
另外,在齒輪箱設計時,行星架支撐軸承要盡量避免一端軸承的尺寸太小,在實際的應用分析中我們發現即使壽命滿足條件,這種設計也會導致小軸承的線速度非常低,油膜更加無法形成。
在運轉軸承的滾子中一般只有一部分同時承受載荷,而這部分滾子所在的區域我們稱之為軸承的承載區。軸承承受的載荷大小,運行游隙的大小都會對承載區產生影響。如果承載區范圍太小,滾子在實際的運轉中則容易發生打滑現象。
對於風電齒輪箱而言,如果主軸的設計採用雙軸承支撐的方案,那麼理論上只有扭矩傳遞到齒輪箱。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簡單的受力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行星架支撐軸承承受的載荷是比較小的,因此軸承的承載區往往也比較小,滾子容易發生打滑。在風電齒輪箱設計中行星架支撐軸承一般採用兩個單列圓錐軸承或者兩個滿滾子圓柱軸承的方案。
我們可以通過適當預緊圓錐滾子軸承或者減小圓柱滾子軸承游隙的方法來提高承載區。圖二給出的是減少游隙前後承載區的比較。
Ⅳ 自製風力發電機需要什麼
需要機艙、轉子葉片、軸心、低速軸、齒輪箱、高速軸及其機械閘、發電機、偏航裝置、電子控制器、液壓系統、冷卻元件、塔、風速計及風向標、尾舵。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依據目前的風力發電機技術,大約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風速度(微風的程度),便可以開始發電。
風力發電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熱潮,因為風力發電沒有燃料問題,也不會產生輻射或空氣污染。
風力發電在芬蘭、丹麥等國家很流行;我國也在西部地區大力提倡。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個發電機頭組成的,而是一個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統:風力發電機+充電器+數字逆變器。風力發電機由機頭、轉體、尾翼、葉片組成。
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為:葉片用來接受風力並通過機頭轉為電能;尾翼使葉片始終對著來風的方向從而獲得最大的風能;轉體能使機頭靈活地轉動以實現尾翼調整方向的功能;機頭的轉子是永磁體,定子繞組切割磁力線產生電能。
大型的風力發電機扇葉小,扇葉轉的慢,卻可以發電的原因:
因為裡面發電機轉速可不低的。因為帶有增速齒輪箱,經過齒輪箱增速以後驅動發電機發電。
而大型風機採用增速齒輪箱,完全是為了控制葉片轉動的速度。低速轉動慣量小,對扇葉壽命和磨損影響也最小,而且低速比較容易控制。
如果像小型風力發電機轉速那樣高的話,恐怕風大的時候,扇葉轉速上去後,發電機會脫離控制,樁基礎底座等也無法承受。像飛機一樣飛出去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大型的風力發電機必須要實施速度控制,所以裡面有齒輪箱,偏航系統,剎車系統,液壓系統,控制系統等。通常扇葉每分鍾轉速在27轉左右,而經過齒輪箱增速後發電機轉速可達到1500轉/分,可以穩定發電。
Ⅵ 風力發電機偏航軸承時怎麼工作的
風力發電機偏航軸承是由4個偏航電機通過偏航減速箱帶動的。偏航軸承上面還有設置有12片偏航剎車片,屬於液壓制動,用於不偏航時剎車,使風機機艙不至於晃動以准確對風。
Ⅶ 軸承生產工藝流程
滾動軸承主要零件的加工過程一、各種進口軸承主要零件的加工過程:
1.套圈的加工過程: 軸承內圈和外圈的加工依原材料或毛坯形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車加工前的工序可分為下述三種,整個加工過程為: 棒料或管料(有的棒 料需經鍛造和退火、正火)----車加工----熱處理----磨加工----精研或拋光----零件終檢----防銹----入庫----(待合套裝配〉
2.鋼球的加工過程, 鋼球的加工同樣依原材料的狀態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挫削或光球前的工序,可分為下述三種,熱處理前的工序,又可分為下述二種,整個加工 過程為: 棒料或線材冷沖(有的棒料冷沖後還需沖環帶和退火)----挫削、粗磨、軟磨或光球----熱處理----硬磨----精磨----精研或研磨----終檢分組----防銹、包裝----入庫〈待合套裝配〉。
3.滾子的加工過程 滾子的加工依原材料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熱處理前的工序可分為下述兩種,整個加工過程為: 棒料車加工或線材冷鐓後串環帶及軟磨----熱處理----串軟點----粗磨外徑----粗磨端面----終磨端面----細磨外徑----終磨外徑----終檢分組----防銹、包裝----入庫(待合套裝配〉。
4.保持架的加工過程 保持架的加工過程依設計結構及原材料的不同,可分為下述兩類:
(1)板料→剪切→沖裁→沖壓成形→整形及精加工→酸洗或噴丸或串光→終檢→防銹、包裝→入庫(待合套裝配)
(2)實體保持架的加工過程: 實體保持架的加工,依原材料或毛壞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其中車加工前可分為下述四種毛坯型式,整個加工過程為: 棒料、管料、鍛件、鑄件----車內徑、外徑、端面、倒角----鑽孔(或拉孔、鏜孔)----酸洗----終檢----防銹、包裝----入庫〈待合套裝配〉。 二、滾動SKF軸承的裝配過程:
滾動INA軸承零件如內圈、外圈、滾動體和保持架等,經檢驗合格後,進入裝配車間進行裝配,其過程如下:
零件退磁、清洗→內、外滾〈溝〉道尺寸分組選別→合套→檢查游隙→鉚合保持架→終檢→退磁、清洗→防銹、包裝→入成品庫(裝箱、發運〉。 原文出自: http://www.nskfag.org/news/201101_35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