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縮孔和縮松產生原因是什麼如何防止
壓鑄件縮孔縮松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金屬熔體充型以後,有液相轉變成固相時必然存在的變相收縮,由於壓鑄件的特點是從外向內冷卻,當鑄件壁厚較大時,內部必然反產生縮松問題,特別是雅虎鑄件的存在,縮孔縮松是必然的。
壓鑄件縮孔縮松不能從壓鑄工藝本身得到徹底解決,要徹底解決只能是從系統外尋找解決的辦法,從工藝原理上說,解決鑄件縮孔縮松缺陷,只能按照通過補縮的工藝思想進行,鑄件凝固過程的相變收縮是一種自然的物理現象,智能追尋它的規律解決問題。
分類分布
縮松按其形態分為宏觀縮松(簡稱縮松)和微觀縮松(顯微縮松)兩類。 縮松多出現於結晶溫度范圍較寬的合金中,常分布在鑄件壁的軸線區域、縮孔附近或鑄件厚壁的中心部位(見圖1)。顯微縮松則在各種合金鑄件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般出現在枝晶間和分枝之間,與微觀氣孔難以區分,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縮松
2. 鑄件上產生的縮孔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順序凝固為什麼能避免縮孔缺陷
原因:澆注系統和冒口位置不當,補縮不良,鑄件結構不合理,澆注溫度過高或鐵液成分不對,收縮率大。
順序凝固原則進行凝固:順序凝固原則是指採用各種工藝措施,使鑄件上從遠離冒口的部分到冒口之間建立一個逐漸遞增的溫度梯度,從而實現由遠離冒口的部分向著冒口的方向順序地凝固。
這樣鑄件上每一部分的收縮都得到稍後凝固部分的合金液的補充,冒口部分最後凝固,縮孔轉移到冒口部位,切除後便可得到無縮孔的緻密鑄件。
影響
氣孔對鑄件質量的影響1破壞金屬連續性2較少承載有效面積3氣孔附近易引起應力集中,機械性能4彌散孔,氣密性分類(按氣體來源)1侵入氣孔:砂型材料表面聚集的氣體侵入金屬液體中而形成。
氣體來源:造型材料中水分,粘結劑,各種附加物。特徵:多位於表面附近,尺寸較大,呈橢圓形或梨形孔的內表面被氧化形成過程:澆注水汽(一部分由分型面,通氣孔排出,另一部分在表面聚集呈高壓中心點)氣壓升高。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縮孔
3. 鑄造合金影響收縮性的原因問題有哪些
鑄造合金從液態凝同和冷卻至室溫過程中,其體積和尺寸減少的現象稱為收縮性。包括液態收縮、凝固收縮、固態收縮三個階段。液態收縮是金屬液由於溫度的降低而發生的體積縮減。凝固收縮是金屬液凝固(液態轉變為同態)階段的體積縮減。液態收縮和凝固收縮表現為合金體積的縮減,通常稱為「體收縮」。固態收縮是金屬在固態下由於溫度的降低而發生的體積縮減,固態收縮雖然也導致體積的縮減,但通常用鑄件的尺寸縮減量來表示,故稱為「線收縮」。
鑄件收縮不僅影響尺寸,還會使鑄件產生縮孔、疏鬆、內應力、變形和開裂等缺陷,故鑄造用材料的收縮率越小越好。收縮直接影響鑄件的質量。液態收縮和凝固收縮若得不到補足,會使鑄件產生縮孔和縮松缺陷,固態收縮若受到阻礙會產生鑄造內應力,導致鑄件變形開裂。
1、縮孔和縮松
縮孔是由於金屬的液態收縮和凝固收縮部分得不到補足時,在鑄件的最後凝固處出現的較大的集中孔洞。縮松是分散在鑄件內的細小的縮孔。縮孔和縮松都能使鑄件的力學性能下降,縮松還能使鑄件在氣密性試驗和水壓試驗時出現滲漏現象。生產中可通過在鑄件的厚壁處設置冒口的工藝措施,使縮孔轉移至最後凝固的冒口處,從而獲得完整的鑄件。冒口是多餘部分,切除後便獲得完整、緻密的鑄件;也可以通過合理地設計鑄件結構,避免鑄件局部金屬積聚,來預防縮孔的產生。
2、變形與開裂
鑄件在凝固後繼續冷卻過程中,若固態收縮受到阻礙就會產生鑄造內應力,當內應力達到一定數值時,鑄件便產生變形甚至開裂。鑄造內應力主要包括收縮時的機械應力和熱應力兩種,機械應力是由鑄型、型芯等外力的阻礙收縮引起的內應力;熱應力是鑄件在冷卻和凝固過程中,由於不同部位的不均衡收縮引起的內應力。
生產中為減小鑄造內應力,經常從改進鑄件結構和優化鑄造工藝入手,如鑄件的壁厚應均勻,或合理地設置冷鐵等工藝措施,使鑄件各部位冷卻均勻,同時凝固,從而減小熱應力;鑄件的結構盡量簡單、對稱,這樣可減小金屬的收縮受阻,從而減小機械應力。
影響收縮率的因素分內部和外部條件。
(1)合金的種類和成分
合金的種類和成分不同,其收縮率不同,鐵碳合金中灰鑄鐵的收縮率小,鑄鋼的收縮率大。下圖為常用鑄造合金的線收縮率。
(2)工藝條件
金屬的澆注溫度對收縮率有影響,澆注溫度越高,液態收縮越大。鑄件結構和鑄型材料對收縮也有影響,型腔形狀越復雜、鑄型材料的退讓性越差,對收縮的阻礙越大。當鑄件結構設計不合理,鑄型材料的退讓性不良時,鑄件會因收縮受阻而產生鑄造應力,容易產生裂紋。
4. 什麼是縮孔和縮松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對鑄件質量有何影響怎樣防止或減少它們的危害
縮孔和縮松是常見的鑄造缺陷,會對鑄件的強度產生重大的影響。縮孔和縮松產生的原因通常和金屬的性質、鑄液的流動性(溫度、材質成分等)、鑄型的乾燥度和通透性、雜質或混入物、澆口和冒口的設置、鑄造工藝等因素有關。內容很多,最好查閱相關專著。
5. 鑄件中產生縮孔縮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如何控制或減少縮孔縮松為什麼灰鑄鐵不容易產
摘要 1.由於鑄件斷面過厚,造成補縮不良形成縮孔。鑄件壁厚不均勻,在壁厚部分熱節處產生縮孔或縮松。 由於鑄孔直徑太小形成鑄孔的砂芯被高溫金屬液加熱後,長期處於高溫狀態,降低了鑄孔表面金屬的凝固速度,同時,砂芯為氣體或大氣壓提供了信道,導致了孔壁產生縮孔和綉松。 鑄件的凹角圓角半徑太小,使尖角處型砂傳熱能力降低,凹角處凝固速度下降,同時由於尖角處型砂受熱作用強,發氣壓力大,析出的氣體可向未凝固的金屬液滲入,導致鑄件產生氣縮孔。
6. 縮松是怎麼形成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縮松是指鑄件最後凝固的區域沒有得到液態金屬或合金的補縮形成分散和細小的縮孔。常分散在鑄件壁厚的軸線區域、厚大部位、冒口根部和內澆口附近。當縮松與縮孔容積相同時,縮松的分布面積要比縮孔大得多。縮松隱藏於鑄件的內部,外觀上不易被發現。
縮松的形成:
當合金結晶溫度范圍較寬時,在鑄件表面結殼後,內部有一個較寬的液、固兩相共存的凝固區域。繼續凝固,固相不斷增多。凝固後期,先生成的樹枝晶相互接觸,將合金液分割成許多小的封閉區域,當封閉區域內合金液凝固收縮得不到補充時,就形成了縮松。
縮松可以看成為許多分散的小縮孔,合金的結晶溫度范圍愈寬,愈易形成縮松。縮松一般出現在鑄件壁的軸線區域、熱節處、冒口根部和內澆口附近,也常分布在集中縮孔的下方。
縮松形成機理:
鑄件凝固後期,在其最後凝固部分的殘余金屬液中,溫度梯度小,使其按同時凝固原則凝固,即在金屬液中出現許多細小的晶粒,在晶粒長大互相連接後,將剩餘的金屬液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小熔池,這些小熔池在進一步冷卻和凝固時得不到液體的補縮,會產生許多細小的孔洞,即縮松。
縮松形成原因:
金屬液在型殼內凝固時,當合金凝固溫度范圍較大就會形成較寬的凝固區域,在凝固區域內是按「體積凝固」方式進行凝固。即在該區域內同時形成晶核並長大。到凝固後期,固相比例大,枝晶生長連成骨架,把未凝金屬液分割成孤立的或近乎孤立的小熔池,這些金屬液凝固時就難以得到補縮。從而形成了許多細小、分散的小孔,稱為縮松。
同時,由於分枝間隙與晶界是溶質富集區域,枝晶界面或夾雜正是氣泡形核的有利部位,一旦氣泡形核、生長,亦容易形成彌散性氣孔,即析出氣孔。這種氣孔往往與縮松同時存在。因此,對內部質量及可靠性要求特別高的優質鑄件,防止縮松時亦不可不重視金屬液氣體含量及其析出的影響。鑄造凝固溫度范圍寬的合金時,其鑄件容易出現縮松。
7. 壓鑄件的縮孔、縮松的特徵、產生原因及其防止方法是什麼
(1)特徵:解剖後外觀檢查或探傷檢查:縮孔表面呈暗色,不光滑,形狀不規則的孔洞,大而集中的為縮孔,小而分散的為縮松。 (2)產生原因:縮孔是鑄件在冷卻過程中內部補償不足而造成的孔穴。 1、澆注溫度過高; 2、壓射比壓低; 3、鑄件在結構上壁厚變化大; 4、內澆口厚度過小。 5、金屬液填充時間太短。 (3)防止方法: 1、改善鑄件結構,使鑄件壁厚均勻; 2、在可能的條件下降低澆注溫度; 3、提高壓射比壓; 4、適當改善澆注系統,使壓力更好地傳遞。 5、調節合理的填充時間。
8. 鑄件的縮孔和縮松是怎麼形成的可採用什麼措施防止為什麼鑄件的縮孔比縮松容易防止
鑄件的縮孔和縮松形成原因:鑄件形成後,在最後凝固的區域由於沒有得到液態金屬或合金的補縮,收縮出現的集中孔洞稱為縮孔,分散而細小的孔洞稱為縮松。常分散在鑄件壁厚的軸線區域、厚大部位、冒口根部和內澆口附近。防止縮孔和縮松的措施:
1、合理選用鑄造合金,在使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取結晶溫度窄的合金成分。
2、按照定向凝固原則進行凝固,有效地控制熔煉過程。
3、合理地確定內澆道位置及澆注工藝;
4、合理地應用冒口、冷鐵和補貼等工藝措施,在澆口杯和冒口上加發熱劑、保溫劑。
5、採取合理的熔煉工藝,減少金屬中氣體及氧化物,提高其流動性和補縮能力。
鑄件的縮孔比縮松容易防止的原因是:縮孔可以採用順序凝固通過安放冒口,將縮孔轉移到冒口之中,最後將冒口切除,就可以獲得緻密的鑄件。而鑄件產生縮松時,由於發達的樹枝晶布滿了整個截面而使冒口的補縮通道受阻,因此即使採用順序凝固安放冒口也很無法消除。
(8)紡紗鑄造縮松的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鑄件是用各種鑄造方法獲得的金屬成型物件,把冶煉好的液態金屬,用澆注、壓射、吸入或其它澆注方法注入預先准備好的鑄型中,冷卻後經打磨等後續加工手段後,所得到的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物件。
在澆注工藝生產中,應遵循高溫出爐,低溫澆注的原則。澆注操作不當會引起澆不足、冷隔、氣孔、縮孔、縮松和夾渣等機床鑄件缺陷,和造成人身傷害。
縮孔和縮鬆通常發生在鑄件內部。由於縮孔、縮松的存在,將減少鑄件的有效承載截面積,甚至造成應力集中而大大降低鑄件的物理和力學性能。由於鑄件的連續性被破壞,使鑄件的氣密性、抗蝕性等性能顯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