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轴承的轴向定位及几种定位方法
仅仅靠过盈配合来对轴承圈进行轴向定位是不够的。通常,需要采用一些合适的方法来对轴承圈进行轴向定位。定位轴承的内外圈应该在两侧都进行轴向固定。 对于不可分离结构的非定位轴承,例如角接触球轴承,一个轴承圈采用较紧的配合(通常是内圈),需要轴向固定;另一个轴承圈则相对其安装面可以自由地轴向移动。对于可分离结构的非定位轴承,例如圆柱滚子轴承,内外圈都需要轴向固定。 在机床应用中,工作端轴承通常从轴到轴承座传递轴向负荷来定位主轴。因此,通常工作端轴承轴向定位,而驱动端轴承则可轴向自由移动。定位方法锁紧螺母定位法 采用过盈配合的轴承内圈安装时,通常使内圈一侧靠着轴上的挡肩,另一侧则一般用一个锁紧螺母(KMT或KMTA系列)固定( 见图9)。 带锥形孔的轴承直接安装在锥形轴颈上,通常用锁紧螺母固定在轴上。隔套定位法 在轴承圈之间或轴承圈与邻近零件之间的采用隔套或隔圈,代替整体轴肩或轴承座肩是很便利的( 图10)。在这些情况下,尺寸和形状公差也适用于相关零件。 阶梯轴套定位 另一种轴承轴向定位的方法是采用阶梯轴套( 图11)。这些轴套特别适合精密轴承配置,与带螺纹的锁紧螺母相比,其跳动更小且提供更高的精度。阶梯轴套通常用于超高速度主轴,对于这种主轴,传统的锁紧装置无法向其提供足够的精度。固定端盖定位法 采用过盈配合的轴承外圈安装时,通常使外圈的一侧靠着轴承座上的挡肩,另一侧则用一个固定端盖固定。 固定端盖和其固定螺钉在一些情况下对轴承形状和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轴承座和螺钉孔间的壁厚太小,或者螺钉紧固太紧,外圈滚道可能会变形。最轻的ISO尺寸系列19系列比10系列或更重系列更容易受到此类损伤的影响。采用大量小直径的螺钉是有利的。应避免仅仅用3或4个螺钉,由于紧固点少,可能会在轴承座孔中形成凸起。这将产生易变的摩擦力矩、噪声和不稳定的预负荷(使用角接触球轴承时)。对于设计复杂、空间有限、仅可采用薄壁轴承和有限的螺钉数量的主轴。在这些例子中,建议通过FEM(有限元法)分析对变形进行精确检查。 另外,轴承座端面和端盖法兰间的轴向间隙也应该检查。指导值为10-15μm/100mm轴承座孔径( 图12)。图9 图10 图11 图12
㈡ 滑动轴承电机轴向窜动量大,一般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滑动轴承电机轴向窜动此镇档量大可能是因为定转子磁力中心偏差大引起的,也可能是受机械影响转子受到了轴向旅如的作用力,森乱窜动一般2-4mm算正常。
㈢ 轴承放松和压紧怎么判断
你好 轴向小,可以看轴向是否有窜动,可以打表测量,轴承太大,可以用塞尺塞外圈和滚子之间是否有间隙。
㈣ 轴承的轴向窜量怎样调整
常用的轴承轴向间隙调整或者预紧的结构方式有两种: 1,用缩紧螺母。 方法就是调整螺母,直到得到合适的间隙或者预紧状态。这种方式优点是结构简单,设计简单,对相关零件轴向尺寸的加工精度要求也不是太高;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到准确的间隙或者预紧力。对装配人员的经验和手感要求比较高。等等。在要求不太高的场合使用的较多。其实很多普通车床的主轴也是用这种方式调整的。 2,采用垫片调整的方法。通过试装或者其他方式确认垫片的厚度,然后加工好垫片。将垫片装好,螺母缩死即可。这种结构优点是非常可靠,而且可以得到一致的、量化的预紧力或者间隙。缺点是操作相对复杂一些(其实批量生产是简单的)。对于一些小规格,可以使用精密调整垫圈。
㈤ 什么样的轴承能避免在用久了有了间隙就会产生轴向窜动现象
圆锥辊子轴承啊。能承受径向力,成对使用时可承受轴向力,产生间隙后还可以进行调整。
㈥ 什么是轴承的轴向定位
为了防止轴承在承受轴向负荷时产生轴向移动,轴承在轴上和外南宁孔内都应用轴向定位装置。轴承在轴上和外壳孔内定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作用在轴上负荷的大小和方向,轴承的转速,轴承的类型,轴承在轴上的位置等。轴向负荷越大,轴承转速越高,轴向定位应越可靠。
对于不同类型的轴承,轴向定位的方式也应不同。如对角接触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可选用轴肩和外壳孔的档肩单向支撑,而不必采用专门的定位装置,套圈在轴向的移动可由轴承本身支撑。作为固定支承的径向轴承,其内外圈在轴向都要固定在左支承。作为需要补偿轴的热伸长的游动支承中,如安装不可分离型轴承时,只需要固定其中一个套圈,游动的套圈不固定。在游动支承中安装分离型轴承,如短圆柱滚子轴承、滚针轴承,则两个套圈都需要固定。
㈦ 如何对轴承质量和好坏进行识别与判断
辨别轴承质量好坏的方法如下:
1、看。观察微型轴承加工面,劣质微型轴承表面粗糙,倒角不均匀。优质微型轴承表面加工细腻光滑,倒角均匀。
2、转。一只手握住微型轴承内圈,另一只手旋转该微型轴承的外圈,劣质微型轴承在转动时 能感觉到在微型轴承沟道内有异物的存在,选择不流畅。优质微型轴承旋转起来平稳而 流畅,没有阻挡感。
3、听。微型轴承在运转时,劣质微型轴承存在“嚓嚓”的摩擦声,而优质微型轴承不存在 微型轴承配置方式的选择 通常,轴是以两个微型轴承在径向和轴向进行支撑的,此时,将一侧的微型轴承称为固定侧微型轴承,它承受径向和轴向两种负荷,起固定轴与微型轴承箱之间的相对轴向位移的作用。将另一侧称之为自由迅培帆侧,仅承受中梁径向负荷,轴向可以相对移动,以此解决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轴的伸缩部题和安装微型轴承的间隔误差。
对于固定侧微型轴承,需选择可用滚动面在轴向移动(如圆柱滚子微型轴承)或以装配面移动(如向心球微型轴承)的微型轴承。在比较短的轴上,固定侧与自由侧无甚别的亩雹情况下,使用只单向固定轴向移动的微型轴承(如向心推力球微型轴承)。
㈧ 怎么测量车床主轴径向跳动量 合轴向窜动量要详细点的
(一)数控车床主轴径向跳动产生的原因
1、影响主轴机构径向跳动的因素
1)主轴本身的精度:如主轴轴颈的不同心度、锥度以及不圆度等。主轴轴颈的不同心度将直接引起主轴径向跳动;而主轴轴颈的锥度和不圆度在装配时将引起滚动轴承内滚道变形,破坏其精度。
2)轴承本身的精度:其中最重要的是轴承内滚道表面的不圆度、光洁度以及滚动体的尺寸差。
3)主轴箱壳体前后轴承孔的不同心度,锥度和不圆度等。轴承孔的锥度和不圆度将引起轴承外座圈变形,影响轴承可以调整的最伍纳小间隙。 2、影响主轴机构轴向窜动的因素
1)主轴轴颈肩台面的不垂直度与振摆差。
2)紧固轴承的螺母、衬套、垫圈等的端面振摆差和不平行度差。 3)轴承本身的端面振摆差和轴向窜动。 4)主轴箱壳体轴承孔的端面振摆差。
上述这些零、部件肩台面的振摆差在收紧轴承时,将使轴承滚道面产生不规则的变形,不只是引起轴向窜动,而且会使主轴产生径向跳动,同时会引起主轴在旋转一周的过程中,产生轻重不匀的现象,甚而导致主轴机构发热。 3、影响主轴机构旋转均匀性和平稳性的因素
影响主轴旋转均匀性和平稳性的因素,除了主轴传动链的零件如齿轮、皮带轮、链轮等的精度和装配质量之外,还有引起主轴振动的外界振源如电动机、冲压机、锻锤等。
(二)减少径向跳动的方法
刀具在加工时主要产生径向跳动主要是因为径向切削里加剧了径向跳动。所以,减少径向切削力是减小径向跳动重要原则。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减小径向跳动:
1、使用锋利的刀具
选用较大的刀具前角,使刀具更锋利,以减小切削力和振动。衫李选用较大的刀具后角,减小刀具主后刀面与工作过渡表面的弹性恢复层之间的摩擦,从而可以减轻振动。但是,刀具的前角和后角不能选得太大,否则会导致刀具的强度和散热面积不足。所以,要结合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刀具前角和后角,粗加工时可以去小一些,但在精加工时,出于减小刀具径向跳动方面的考虑,则应该取得大一些,使刀具更锋利。
2、使用强度大的刀具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大刀具的强度。一是可以增加刀杆的直径在受到相同的径向切削力的情况下,刀杆直径增加20%,刀具的径向跳动量就可以减小50%。二是可以减小刀具的伸出长度,刀具伸出长度越大,加工时刀具变形就越大,加工时刀具变形就越大,加工时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刀具的径向跳动就会随之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工件加工表面不光滑。同样,刀具伸出长度减小20%,刀具的径向跳动量也会减小50%。
3、刀具的前刀面要光滑或橘迟
在加工时,光滑的前刀面可以减小切屑对刀具的摩擦,也可以减小刀具收到的切削力,从而降低刀具的径向跳动。
4、三爪卡盘和夹头清洁
三爪卡盘和夹头不能有灰尘和工件加工时产生的残屑。选用加工刀具时,尽量采用伸出长度较短的上刀时,力度要合理均匀,不要过大或过小。
5、吃刀量选用要合理
吃刀量过小时,会出现加工打滑的现象,从而导致刀具在加工时径向跳动的不断变化,使加工出的面不光滑。吃刀量过大时,切削力会随之加大,从而导致刀具变形大,增大刀具在加工时径向跳动量,也会使加工出的面不光滑。
6、合理选用切削液
合理使用切削液以冷却作用为主的水溶液对切削力影响很小。以润滑作用为主的切削液可以显著减低切削力。由于它们的润滑作用,可以减小刀具前刀面与切削之间以及后刀面与工件过渡表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小刀具径向跳动。 实践证明,只要保证机床各部分制造、装配的精确度,选择合理的工艺、工装,刀具的径向跳动对工件加工精度所产生的影响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小。
㈨ 轴承被压紧和放松是怎么判断的
正装的话向里凸,轴的移动方向指的一端被压紧,反装向外凸,轴的移动方向相反的一端被压
㈩ 轴向窜动的原因
一般来说洞燃是转子轴与转子配合间隔过大引起的,但也有其他原因,比如轴承两端的止推垫片(有些没有)未纳拦虚装也会这样。
1,风扇产生的轴向力,即风对风扇叶的轴向力。
2,电磁场变化所产生的轴向力,当电机转子在衡肆轴向尺寸发生变化时磁场产生的轴向力。
3,轴向定位台对轴承的推力,轴承定位台接触到轴承时的推力
4,其他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