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朝发行了哪些钱币
元狩五年,汉武帝铸造了五铢钱,废除了秦半两。他规定钱文为“五铢”两字,钱重五铢。这样的五铢钱一直到唐代,都是我国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
两汉时期的五铢钱不仅铸造数量众多,货币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汉五铢的基本形制虽然均是圆形方孔钱,但是根据钱文的重量不同和钱文的字形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西汉初年,五铢钱的铸币权掌握在郡国的手中,所以此时的五铢钱又名为“郡国五铢”。郡国五铢在大的方面与朝廷保持一致,但是细部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如1.钱重大小不一2.钱径大小不一3.钱币的记号较多4.钱文书写大多比较工整秀丽等。
而后,郡国五铢被废除,三官五铢成为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三官五铢制作精美,钱币大小差别不大,轻重适宜,钱文秀美,铜质较好,这些优点都使三官五铢成为两汉货币铸造的一个基准。此外,昭帝五铢、宣帝五铢、小五铢、磨郭五铢等也别有时代特色。
东汉时期,光武帝又恢复了五铢钱制度,但是此时的五铢钱较西汉时期要轻。明帝、章帝、和帝时期,五铢钱的质量有所下降。桓帝时所铸造的五铢钱钱文大多不清晰。灵帝所铸的五铢钱质量较好,又名为“四出五铢”。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他先后总共进行了四次的货币改革。
王莽第一次货币改革时铸造了三种新币,即“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王莽时期的刀币与战国时期的刀币有所不同,它的形状更像钥匙,泉币是圆钱。
王莽称帝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货币改革。他废止了“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五铢钱等,铸造了“小泉直一”,并且与“大泉五十“一并流通。
王莽第三次货币改革时,实行“五物六名二十八品”。所谓的五物是指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六名二十八品是指:黄金一品,银货二品,龟宝四品,贝货五品,泉货六品,布货十品。其中布和泉是铜铸币。这些货币形制复杂,币种繁多,容易让人混淆不清,其实当时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仍然是大小泉。
王莽第四次货币改革,废除了大小泉,铸造了“货布”和“货泉”。西汉时期的货币除了以上这些,还有黄金,常见的品种釉马蹄金、金饼等。
Ⅱ 开元通宝钱是什么时间开始铸造流通的
唐高祖李渊针对币制管理状况混乱的局面,一改历代以“铢”“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1000多年的铜钱楷模。唐代所铸开元通宝钱的版别、样式繁多,在唐初、中唐和晚唐各有不同。
此外,与“通宝”钱同行的还有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会昌开元、开通玄宝及“飞钱”等货币,它们曾在唐代经济生活中起到过重要作用。
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王朝后,迅速出台了铸币政策。621年,唐高祖废除五铢钱,开始铸造流通开元通宝钱,这就确立了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
开元通宝所说的“开元”并不是唐代的开元年间。所谓“开元”,是表明大唐取代了隋代,开创新纪元的意思。而“通宝”则指通用宝货。
从此以后,历代的铜钱都称为“通宝”、“元宝”。这说明货币的发展已到了更高级的阶段。
开元通宝钱直径8分,重两铢,积10钱为一两,1000钱重6.4斤。因为唐代一斤比西汉一斤重一倍多,因此开元通宝比西汉五铢钱略重。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4个字写得方圆兼备,颇能显示初唐文化的兼收并蓄。
欧阳询的书法誉满天下,人们一旦得到他亲笔书写的尺牍文字,就作为自己习字的范本。事实上,将我国的书法艺术与钱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元通宝可谓开先河者。
开元通宝钱
Ⅲ 秦半两铸造于哪一时期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