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是什么
制作模种→翻模具→翻制蜡型→配制石膏浆料→真空灌浆→硬化、干燥→脱蜡,焙烧→熔铜→真空浇注→炸石膏→清理→切割水口→打磨、抛光、着色→成品入库。
古代的工艺是在蜡模外面精细地涂上潮湿的粘土,然后一层一层厚厚的粘土涂上去,为下一步形成浇注青铜融液的空腔做准备。现代方法是先把蜡模在水玻璃溶液里浸泡,水玻璃又叫泡花碱,化学名称叫偏硅酸钠,是一种黏合剂。在外面挂上5-6层的耐火材料,稍大型的物件甚至要挂8-9层之多。
失蜡法铸造工艺的特点
曾侯乙墓尊盘底座为多条相互缠绕的龙,它们首尾相连,上下交错,形成中间镂空的多层云纹状图案,这些图案用普通精密铸造工艺很难制造出来,而用失蜡法精密铸造工艺,可以利用石蜡没有强度、易于雕刻的特点。
用普通工具就可以雕刻出与所要得到的曾侯乙墓尊盘一样的石蜡材质的工艺品,然后再附加浇注系统,涂料、脱蜡、浇注,就可以得到精美的曾侯乙墓尊盘。
Ⅱ 失蜡法铸造工艺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中国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2)失蜡铸造工艺怎么去除蜡扩展阅读:
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中国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Ⅲ 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是怎么样的
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是:
失蜡法模具制好后,再用耐火的泥料等材料填充模具的空芯部分形成泥芯,并进一步对模具包敷制成外范。
外范固化定型后,对整个模具加热烘烤,蜂蜡受热后熔化并流失,这时整个铸模就变成可以浇铸的空壳。
铜水灌注在“空壳”的模具内冷却后,经去壳、打磨、做旧,一件精美绝伦的仿古青铜器就展现于您的面前。失蜡法制成的模具造型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优点:
熔模精密铸造最大的优点就是由于熔模铸件有着很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所以可减少机械加工工作,只是在零件上要求较高的部位留少许加工余量即可,甚至某些铸件只留打磨、抛光余量,不必机械加工即可使用。由此可见,采用熔模精密铸造方法可大量节省机床设备和加工工时,大幅度节约金属原材料。
熔模精密铸造方法的另一优点是,它可以精密铸造各种合金的复杂的铸件,特别可以精密铸造高温合金铸件。
如喷气式发动机的叶片,其流线型外廓与冷却用内腔,用机械加工工艺几乎无法形成。用熔模精密铸造工艺生产不仅可以做到批量生产,保证了铸件的一致性,而且避免了机械加工后残留刀纹的应力集中。
Ⅳ 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是什么
工艺过程:
将蜡制成所要制作的型器样式,后将耐高温细泥浆淋至蜡型表面,并撒细沙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完整的型壳,干燥后加温使蜡质熔出,形成型腔,用以浇铸铜液(即:紫铜加铅、锌、锡等金属元素的溶液)。
完成浇铸后,经去壳、打磨、做旧,一件精美绝伦的仿古青铜器就展现于您的面前。
一般用于铸造立体结构非常复杂的,用常见合犯法既模具组合法所不能胜任的产品。
模型制作:
艺术家或模具制造商用蜡、粘土或其他材料创建原始模型。
蜡和油基粘土比较常用,因为这些材料比较柔软。
Ⅳ 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是怎么样的
失蜡法铸造工艺流程是用泥料塑造熏炉腹部内芯,阴干后在芯上贴蜡片,并在蜡片上雕空、刻纹饰,形成腹部蜡模。
用蜡料塑制出熏炉的蟠龙形底座;然后,还是用蜡料,在底座下面塑制出一个浇冒口;接着,将带有浇冒口的蜡质底座,与腹部蜡模焊接组装在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蜡模。
在蜡模表面,用稀释的泥浆反复涂敷,形成能够承受铜液冲击的厚度;阴干后,在泥浆层外,用草拌泥包覆,制成整体泥范。
石蜡法的步骤
将泥范的浇冒口朝上,向内浇注铜液。等铜液冷却后,去除外范内芯,打磨精加工。将泥范的浇冒口朝下,入窑低温烘焙。经过烘焙后,泥范不仅变硬,而且使得泥范内的蜡模融化,顺着浇冒口流出。这样,就自然而然在泥范与内芯之间形成了空腔,这个空腔就是即将铸造成型的熏炉的造型。
失蜡法,是失模法的一种。失模法,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于可失性模之外,成为无范线的整体铸型。这种可失性模的材料,是所有可融、可挥发、或经燃烧后只剩余少量灰烬、因而易于清理的可成形材料,例如:坚硬的动物脂肪、蜂蜡、松香、植物纤维等。
Ⅵ 什么是失蜡铸造
失蜡法也称“熔模法”,在过去,它曾被用来制作佛像、鈡、鼎等,但现在却被用来制作各种产品、零件。例如,我们熟悉的一些产品如戒指,以及一些连杆、曲柄等零件,应用非常广泛。
通常有以下步骤:
刮蜡制作原型;
用铸砂等硬化原型;
融化蜡形成空腔;
将熔融金属倒入型腔。
以戒指的铸造为例,用作戒指原型的材料是“蜡”,因此可以轻松切削。使用特殊的工具手动刮蜡制作原型。当前,还可以在PC上设计3D CAD,CG等原型,然后通过3D打印制作原型。
接着用石膏在原型周围固化并融化蜡可产生空腔。然后,将金属倒入型腔并制成环。
简单的文字可能说不清楚,失蜡法也是很重要的铸造方法,详细文章讲解:原文链接
Ⅶ 古代青铜器失蜡法的实验材料和步骤
失蜡铸造也叫精密铸造。艺术品也常用此种方式浇注。古代的艺术品大部分是此种方法。材料:蜡、制壳耐火材料(如石英砂、铝矾土等)、粘结剂(如水玻璃、硅酸乙酯、硅溶胶等)第一步,设计工艺第二步,制作模具第三步,向模具里打蜡,再把蜡件取出。蜡件的形状即浇注后铸件的样子第四步,修理蜡件第五步,将蜡件组到浇注系统上第六步,制壳。首先将组好的蜡件放到浆料桶中,沾上浆料,然后取出,把蜡件放到砂子中,这样蜡件表面就会沾上一层砂子。晾干。待这一层干燥后,继续这样的程序,一般五至六层即可。最后一层只沾浆料,不沾砂子第七步,脱蜡。在制壳时,蜡件表面不是完全被砂子包住,而是在水口顶露出一部分,这时把蜡件放到设备中,加热,把蜡熔化,流出。第八步,浇注。浇注时需要把壳预热一下。第九步,振壳最后,清理
Ⅷ 什么是失蜡法
失蜡法,是失模法的一种。失模法,就是用耐火造型材料包覆于可失性模之外,成为无范线的整体铸型。这种可失性模的材料,是所有可融、可挥发、或经燃烧后只剩余少量灰烬、因而易于清理的可成形材料,例如:坚硬的动物脂肪、蜂蜡、松香、植物纤维等。
早在1980年代,巴纳发现,有绳纹提梁的青铜器,提梁上没有范线痕迹,有些器耳有明显的粗大纤维遗迹。他认为,这些提梁,是以绳状物为模,用耐火材料包裹后,加以焚烧,模子被烧成灰烬,清理完灰烬后,在浇铸成型。
(8)失蜡铸造工艺怎么去除蜡扩展阅读
中国失蜡法铸造技术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采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其他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然后往内浇灌熔液,铸成器物。经汉唐到明清,失蜡法被一代代匠人传承和发扬,历久不衰。
20世纪40年代,大部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采用精锻工艺制造,容易断裂,一位美国工程师借鉴失蜡法铸造工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位工程师将此方法改进,命名为熔模铸造,使之成为生产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引进精铸涡轮叶片技术的同时,荣科和师昌绪两位院士联手,用失蜡法结合石英管填充铸模,完成精密铸造后,用氢氟酸腐蚀去除石英管,成功制造出空心涡轮气冷叶片。
Ⅸ 什么是脱蜡铸造法
脱蜡铸造是玻璃加工成形方法之一,其主要过程是将玻璃加热到高温使其具有流动性,流入预先制好的模壳内成形。由于模壳是经由加热后脱除蜡模而制得,故称脱蜡铸造。
一、介绍
由于含氧化铅的玻璃(俗称人造水晶)具有钻石般的高折光率及在高温下的高流动性,因此,铸造玻璃常选用人造水晶为材质。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一般将上述脱蜡铸造铅水晶玻璃制品称作琉璃。采用脱蜡铸造法可制作出造型复杂精美的工艺品。[1]二、脱蜡精密铸造法 脱蜡铸造工艺是由古代铸造工艺发展而来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古代工匠就在青铜器的制造中广泛采用了失蜡铸造工艺。当时的工匠根据蜂蜡的可塑性和热挥发性的特点,首先将蜂蜡雕刻成需要形状的蜡模,再在蜡模外包裹黏土并预留一个小洞,晾干后焙烧,使蜡模气化挥发,同时黏土则成为陶瓷壳体,壳体内壁留下了蜡模的阴模。这时再将熔化的金属沿小孔注入壳体,冷却后打破壳体,即获得所需的金属铸坯。现代失蜡铸造技术的基本原理并无二致,只不过更加复杂精密。这主要体现在对蜡模的型位精确的要求更加严格。现代工艺中蜡模的获得不只是对蜡的直接雕刻,还可以通过对金属原模(版)的硅胶模压得到阴模,再由硅胶阴模注蜡后得到蜡模。浇铸材料也不再是黏土,而代以铸造石膏。这样的产品比古代的铸件精细得多。流程编辑Ⅹ 除蜡工艺一般会使用什么方法
在工业生产中的除蜡工艺,一般采用除蜡水来进行除蜡,配合喷淋、浸泡等清洗手段,可以很快的去除表面的蜡。并且不会损伤需要除蜡的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