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重庆极鼎金属铸造厂怎么样

重庆极鼎金属铸造厂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2-12-17 03:25:28

❶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金人

作为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铸造十二金人是为自己做替身吗?各位,小编可以明确告诉你,关于秦始皇为啥要铸造十二金人,目前学术界说法不一。但,肯定不是为自己做替身。有人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说嬴政在扫清六国后,建立了我国首个大一统的封建制朝代,秦朝.嬴政建立秦朝后不久,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于是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人十二,因为嬴政怕人造反,才将天下的兵器全部没收,这件事是真的吗?

在秦始皇看来,只要他控制了武器,那么底下人就不敢造反,秦朝的江山便可以千秋万代,于是秦始皇就下令让手下人将百姓的兵器没收,铸造成12金人。然而,嬴政这么做,并没有阻止民众的起义,铸金人之后不久,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纷纷起义,推翻了秦朝暴力的统治。

❷ 陕西西周墓葬,出土三千年前“太阳能工具”,专家:伟大的古人

如果说, 早在遥远的西周时期,古人想要取火就只需要用3秒钟了 ,不知各位相信不相信?

可能不少人都会有点怀疑。毕竟如此迅速的取火方式,不靠一点 科技 实在不太可能达到。然而, 这种3秒钟的取火方式,靠的正是现在看起来高端无比的“太阳能”。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995年,陕西省的考古队得到了一份报告,说是扶风郡发现了一座被盗墓贼光顾了的古墓,希望他们能过来处理一下。结果 考古队们赶到现场,开始抢救性发掘的时候,都有点傻眼了。

毕竟“抢救性发掘”,指的是抢救墓穴,收集并保护被盗墓贼遗漏或者来不及带走的文物。然而这一次,盗墓贼干的可以说是相当彻底。 这座西周大墓只剩下了一点陪葬的牛羊骨头,和一些零碎的饰品。

但在这些散乱的文物中, 有那么一个“摆件”格外引人注目 。它看起来像是一面铜镜,不过, 这铜镜虽然镜面凹陷,但颇有角度,并不像是被破坏成了这个样子,更像是制作者的有意为之。 在场的考古队员纷纷开始好奇起来,这面铜镜为何会被设计成这副古怪的模样呢?

而当周原博物馆馆长、知名考古学家罗西章在看到了这面铜镜时,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原来, 这面铜镜对他来说并不算是个稀罕物。

1972年,罗西章刚刚进入考古队,当时省里正在修建刘家沟水库,刚好发现了一座西周时期的墓葬,也出土了一副跟它差不多的铜镜。不过,那时候大家普遍比较忙,也就把这面铜镜的考据放下了。

现在二十年过去了,罗西章已经是一个经验卓著的老考古学家了, 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面铜镜的身份搞清楚。

周原是西周王朝的“龙兴之地” ,此处发现的西周墓葬和文化实在不少。而罗西章作为周原博物馆的馆长,对于西周时期的物件自然十分熟悉。

西周时期,青铜器是相当尊贵的存在,很多都被用于礼敬天地。而这部分礼器,在西周的诸多礼乐著作中,都有不少记录。他在脑海里回忆了一下这些著作, 很快就把猜测的范围,锁定在了一件叫做“阳燧”的东西上。

这“阳燧”又是何物呢?

根据记载,它正是古代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周礼》中记载,在周朝,就有专门的官员,随身携带阳燧, “取火于日” ,可见, 早在3000年前,人们就基本掌握了将日光的热能转化为火的办法。

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更是直接指出了 阳燧是一种“面洼”的镜子,也就是凹面镜 。并点明了 阳燧的生火原理,就是极为科学的凹面镜聚光,甚至连焦点和焦距都说得一清二楚。

当然,沈括的说法也有很多人不认同, 认为这不过是对古人生火的一种想象和模仿。

因为北宋时期, 人们早就 探索 出了极易摩擦生火的火镰 ,这种东西轻轻一刮就火星直冒,可比要对着阳光被晒得睁不开眼的阳燧省事多了。所以, 阳燧对不少人来说,都属于一种比较“老土”的东西,不怎么用,也不怎么了解。

再说, 北宋时期的中国已经有了玻璃,也有了眼镜和放大镜,所以做个曲面镜不成问题 。用玻璃做出来的凹面镜,在取火方面肯定是比不透明的铜镜要容易得太多。换句话说,当时的人们对于铜镜阳燧是没什么概念的。

那么,沈括该如何证明,他在《梦溪笔谈》中的记载,不是基于现有阳燧而附会于古代的“想象”,而是 古代的确已经掌握了将铜镜打造成阳燧的技术呢?

所以,哪怕有《梦溪笔谈》的背书, 史学界对于西周时期的“阳燧”的模样仍然有一些质疑。

而现在罗西章面前的这个凹面铜镜,如果真的是《周礼》中所说的阳燧,那么它所能反映出的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毕竟这代表着, 早在3000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学会了,利用太阳能高效率地取火造火,也能让我们对于古代人的智慧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

而要验证这个猜想倒也不难,罗西章现在手里的这尊阳燧,虽然已经锈迹斑斑,直接拿来聚光的话效果极差,但是 完全可以将其仿制出来,用复制品进行试验。

说干就干,罗西章立刻联系了光学厂,委托了他们两件事: 第一 ,测量一下这面凹面铜镜的制作是否有章可循, 第二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他们能够将其复制出来。

而光学厂那边发回的消息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首先 ,这面铜镜的弧度确实是经过精密设计过的,完全可以用来聚光。 其次 ,这面铜镜的内部构成十分透明易懂,完全可以轻易仿制。

光学厂之所以敢打这么大的包票,其原因很简单, 这铜镜的制作材料,古人已经很详细的写出来了。 《周礼·考工记》中,对于阳燧的制作方法,写的是 “金、锡半,谓鉴燧之齐。” 也就是说,制作铜镜类器物时,铜锡比例应当保持各半的比例。而 光学厂经过分析,发现这铜镜的铸造材料比例,与《考工记》严丝合缝。

1995年8月,罗西章从光学厂拿到了这面熠熠生辉的铜镜仿制品。与其他仿制出的青铜器金灿灿的外表不同, 这个凹面铜镜浑身上下散发着银白色的光泽。 这是因为锡的比例过高。但正是这金属光泽,大大加强了太阳光的反射能力。

在现场诸位专家的见证下,罗西章将仿制品对准了阳光,随后, 他拿起了一团宣纸,放在了距离铜镜10厘米的地方 ,这里是被光学厂测算出来的 焦点所在的地方

只过了3-5秒钟,只听得一声轻微的爆裂声,宣纸被成功引燃了 ,在熊熊火焰之下,在场的考古队员无不欢欣鼓舞,庆贺着我们古代先人的智慧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阳燧的发现,证明了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掌握了几何光学原理 。而这份三千年前的“太阳能工具”的问世,也得到了举国的震动,甚至 有专家将其称呼为“第五大发明”

不过,可能有些人会比较好奇, 既然“阳燧”如此神奇,为什么一直以来如此名不见经传呢?

对此有两点解释。 第一点 ,阳燧虽然取火极为方便,但到底还是 受限于天气情况 ,如果连天阴雨,那阳燧的泛用性立刻就大打折扣了。因此,在后期,我国发明了更为方便快捷的火镰、火石来取火。

第二点,那就是阳燧在古代可不只是一个普通的日用品 。就像“鼎”这个东西既可以用来当作炊煮的器具,又可以当作用来敬颂天地鬼神的礼器一样,阳燧在古代也有着极强的礼乐意义。

毕竟,“阳燧”是 “取日之精华”,算是在夺天地之造化。 所以在古代,一尊上好的阳燧,需要取 至阳之日的极阳之时 打造,可以说是神圣感拉满。这种行为也就导致了阳燧这种东西的流通性, 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上层的干扰。

但随着汉代以来,铁器文化的传播和青铜器礼乐功能的弱化,阳燧在我国开始不声不响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直到火柴传入我国才彻底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如果各位留意的话,就会在历朝历代都能发现阳燧的身影 ,宋代甚至出现了双面阳燧镜,一面照容,一面取火,可谓是既顾及了 社会 生活,又方便了生产生活。

这些遗留下来的阳燧,作为实用的工具和礼器,其上面的装饰,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而西周阳燧的发现,更是进一步地佐证了《周礼》中凹面镜取火的真实性,把我国利用几何光学的 历史 提高到了三千年前,在全世界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❸ 大克鼎:央视带火的稀世国宝,禁止出国展览,它的3千年不简单

3000年前的贵族,死在了泥土里,3000年后的贵族,却活在了 历史 中。

华夏 历史 两个时代的连接,是一件国之重宝:

它藏身于乱世,又现身于乱世,带着290个字的 历史 信息,从时空深处缓缓走来。

3000年前,一个叫“克”的西周贵族男子,在香烟袅绕的祭台之前,为它赋予了生命,用它祭奠失去生命的祖先。

克用严密工整的金文铭刻下誓文:

也就是说:“我的祖父端正善良,心胸谦让,淡泊宁静,清醒智慧……”

辞藻浓酽华丽,深深刻在青铜鼎身,仿佛只有创造了青铜上的永垂不朽,才能纪念祖先的光辉。

宛如时光的速度,西周王朝灰飞烟灭。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位妇人站在杂乱破旧的宅院里,对着这件国宝,心里只回想着:怎么把这件宝贝看好呢?

两句誓约,让这件国之重宝跨越时光,3000年的传奇熠熠生辉:

它就是在央视首季《国家宝藏》里走红的西周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 展览文物名录。

大克鼎的珍贵之处在于,除了文物本身的非凡价值,它背后坎坷的前世今生,完美再现了华夏正礼的流传,盛满令人戳心感动的故事。

究竟有何特别呢?

让阿伦带你回到这首诗的现场,只见尘土飞扬之间,西周先祖正带领部族精锐筑田建家:

时间流转,当西周王朝跨越诗里的季节,来到创立两百多年后。

我们看见,上面这幅辛苦创业的 历史 ,仍在周人的口中代代传颂。

这种对祖先的崇敬深入文化骨血,不光流传在诗经里,还栖身西周的青铜器之上,成为了祭天祭地祭祀社稷时必定要刻下的颂词。

说到这里,你一定好奇,贵族家里那么多青铜器,这个时候最常用哪一件呢?

答案是:青铜鼎。

事实上,青铜鼎的 历史 远比西周王朝久远。

最初的时候,作为炊具的一种,鼎用来烹饪。

当然,要吃上炒肉丝之类的炒菜还得等上几千年,当时人们用鼎来把食物煮熟,约等于现在的锅。

这点从鼎的器型就能看出来,后人总结“鼎”这种器具的特点就是:

常见的鼎包括三足圆鼎,以及四足方鼎,纠纠站立在华夏文明微露的曙光里。

除了器型逐步固定下来,随着古代 科技 的发展,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最早期的鼎常见为黏土烧制。

青铜冶炼技术兴起后,中国的先民开始用青铜铸造,让鼎披上了光华灿烂的外衣。

与此同时,鼎的功用也渐渐走下灶台,披上宗教礼仪的神秘光芒。

从《史记》来看,青铜鼎与祭祀礼仪相联系,最早可起源于中华始祖黄帝。

铸成宝鼎后,黄帝成仙。

而根据一些传说记载,大禹创建夏朝后,收集天下金属铸造了“九鼎”,刻下了各地山水、珍禽异兽。

鼎从此成为“天命”象征,走上至高王权的宝座。

不过,虽然传说里的九鼎至今难觅踪影,但从考古发现来看,青铜鼎在华夏晨光微熹之时就已被统治者采用。

在被认为是夏都阳城遗存的二里头遗址,就曾出土过珍贵的青铜鼎。

这件如今看来走“极简风”的网格纹青铜鼎,虽然造型迷你,和此前的陶鼎非常类似,通高只有20厘米,但意义重大, 是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里年代最早的青铜鼎。

从此,青铜鼎飞进上古时代的贵族礼仪,象征着刚刚萌生的权威。

而中国的青铜书页,从此徐徐打开。

当 历史 的车轮碾入商朝,伴随着青铜文明的繁荣,象征国命的青铜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王族祭祀必备青铜鼎。

在商朝,因为商人迷信鬼神,甚至采取血腥的人祭,因此威严、庄重、神秘成了青铜鼎的主要特征。

比如从商代中期开始流行的四足方鼎。

虽然论实用性,方鼎不如圆鼎,但方鼎往往更容易铸造复杂诡秘的图案。

因此那些兽面纹、云雷纹和夔纹之类的纹饰,从商代中晚期开始爬上鼎身,让人一眼望去繁复而瑰丽。

像是著名的后母戊鼎(又称作司母戊鼎),巍然森严,仿佛一头远古的青铜巨兽。

这种装饰,承载着商朝贵族希冀通过青铜鼎与神灵沟通的心愿,将青铜鼎的艺术形式推向了一个高峰。

等到武王克商,西周取代商朝,一切又变了。

西周时代,伴随着思想观念的发展,周朝 社会 不再像商代那样崇敬鬼神,而是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在家族血缘纽带的基础上,建立起礼乐高度发达的文明。

那么,所谓的礼乐都靠什么来传达呢?

其中的礼就包括青铜器的身影。

这时期的青铜鼎,作为珍贵的家业,被贵族们用来祭祀天上神灵与祖先。

于是鼎成了不可或缺的“礼器”。

如此一来,青铜鼎上铸造的花纹也进化出了新的模样,走出了商朝的袅绕迷雾,走进了西周的华夏正礼。

整体来看,西周的青铜鼎风格更为素净与简约。

圆鼎一般腹部向外倾斜,变得更浅,方鼎也不例外,鼎足比商朝纤细了不少,像是瘦身成功。

可见为了区别于殷商酒池肉林的奢靡,周人崇尚朴素简单的审美观念。

到了西周中期,这股简约风在青铜鼎上刮得更甚。

纹饰简化为朴素的重环纹或窃曲纹,最多在青铜鼎的柱足上装饰一些兽面纹。

除了风格和器型的变化,关于怎么使用“鼎”?西周的礼制还明确按贵族的身份分成了好几个等级。

这就是史书记载的“列鼎制度”:

后世所谓的“一言九鼎”,指的就是说话像天子一样有分量。

如此一来,青铜鼎赫然成了贵族家庭的“身份证”,用多少鼎、怎么用,完全取决于所处的 社会 阶级。

在西周王朝念诵祥和的贵族礼乐里,到了距今近3000年前的周孝王时期。

这天,一个叫“克”的贵族男人喜提周王赏赐,被封为“膳夫”,执掌宫廷饮食。

神厨从天而降!喜大普奔之下,他的家族铸造了神器“大克鼎”,用来感谢祖先的功德。

一件流传3000年的国之重器从此诞生。

这件神奇的大克鼎长的什么样呢?

首先器型上,大克鼎可以说是一件庞然大物。

高达约93厘米,重达200千克左右,拥有400多斤令人咋舌的重量。

与此同时,这样一幅厚实的身躯,被3只蹄足稳稳支撑着,再配上一对挺拔的大耳朵,显得格外敦厚可爱。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作为西周中期的青铜鼎代表作,大克鼎在纹饰上表达着时代变化下的风格转型。

比如在腹部,大克鼎铸刻了连绵宽广的波曲纹,与环状的纹饰紧密结合,大方简洁,与商代铜鼎遍布的华丽花纹截然不同。

除此之外,鼎耳和鼎足也没有留白。

大克鼎在鼎耳的地方精心雕刻了龙形纹,还在鼎足的部位装饰了突出的饕餮纹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大克鼎上无论龙形纹还是兽面纹,渐渐走下了商朝神秘的祭坛。

这些图纹建立在动物变形的基础之上,将商代的兽面纹简化为抽象的形态,一眼望去不再狰狞可怕,反倒多了几分萌萌哒的意味。

比如青铜鼎上的猛兽只剩下大大的双眼可以辨别。

除了风格和纹饰上的变化,大克鼎诞生的时代,正是列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作为贵族标志身份的宝物,在青铜鼎上刻下铭文也开始渐渐风行。

而大克鼎上留下的290字铭文,则向今天的人们传递着千年之前的华夏之礼。

周人循规蹈矩,铭文的上半部残留着方块格,每个方格里规规整整地填着一个字。

这些文字被刻在大克鼎的腹部内壁,分为28行,笔迹苍劲有力,圆润工整,是现存至今的金文代表作,在中国书法史地位超然。

这290个3000年前的文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

分为两段。

第一段描写喜提“膳夫”岗位的克,饮水思源,穷尽自己能想到的美辞,热切赞扬祖父师华父对周朝辅佐的功绩。

这段记载印证了西周贵族代代相传的制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膳夫克继承的正是祖父的贵族身份,因为祖父曾担任“师”的官职,他才得以获得周王封赏。

而获得周王的任命后有何赏赐?都写在了第2段里。

既然是贵族,一定要有封地。周王赏给了他大片土地,包括“康地的田”、“寒山的田”等等。

除此之外,有了这样一块地盘,怎么能没有人呢?

于是伴随土地,周王还赏赐了克大批男女奴隶和基层官吏,当时贵族的生活里离不开音乐,还送了他一支乐队。

在大克鼎这本青铜之书上,这些铭文成了研究西周 社会 宝贵的一手资料。

对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制度、礼仪甚至土地制度等等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可以想象,钟鼓齐鸣的雅乐,养尊处优的生活,克的贵族人生,享受着钟鸣鼎食的特权,无需在意现实生活的风雨。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贵族的形态,注定让一些人活在了云上,另一些人活在了泥里。

殊不知,当克悠然享用着唾手可得的一切,有没有抬起过眼帘,看一眼窗外忙碌终年却仍旧一无所获的奴隶呢?

如果看不见,不知他是否曾听见奴隶内心的呐喊:

无论如何,后来的 历史 验证了,西周建立的礼乐并不能实现想象中的永恒。

在大克鼎铸成之后不久,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入西周都城镐京,第2年周平王在秦国等诸侯国保护下东迁洛阳。

当曾经的周天子换了新家,天下也彻底换了主人。

诸侯并起之间,礼崩乐坏、瓦釜雷鸣的春秋时代正式来临。

争霸的烽烟里,信奉的是强者为王。

以列鼎制度为代表的贵族礼乐被一次次破坏,最终渐渐退出了 历史 舞台。

大克鼎当然不能幸免。

应该是在西周末日来临前的某一天,战火烧到了克的封地。

一片慌乱之下,克的族人将大克鼎等家族珍宝埋入地下,随即背井离乡,踏上了漫漫的逃难之路。

在当时,像克这样埋下珍宝流落他乡的,一定还有很多其他贵族家族。

因为时至今日,出土西周青铜器最多的地方,除了墓葬,就是窖藏。

当这些贵族走向逃难时,也许曾想过有一天他们还能重返故乡。

但很显然他们没有,消失在了 历史 的深处。

就这样,大克鼎沉入黄土下的黑夜,直到将近3000年后,与另一位“真正的贵族”重逢在人间。

“慢点抬,当心啊!”

1937年的中秋节,苏州城里一点灯光也没有。

远方炮火隐约,毗邻的上海淞沪战事正激烈,日本人的飞机却先行一步,这天把苏州城的电厂都炸了。

十五的月亮,照在苏州潘家的这片小院。

能看见几个悉悉索索忙碌的人影,奋力往一个土坑里搬着重物,原来是潘家的当家人潘达于,还有几个家里的亲戚和木工。

而他们奋力藏匿的庞然大物,正是消失了3000年的大克鼎!

这消失千年的稀世珍宝,为何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姑苏?

事情缘起于几十年前的光绪年间,这一年在陕西扶风的法门镇,一处遗忘近3000年的青铜窖藏破土而出。

据说发现时,这处窖藏十分丰富。

出土了包括大克鼎、7件小克鼎、还有一套克钟在内的1000多件青铜器。

可令人揪心的是,当时正值清朝末年的混乱岁月,这批珍宝重见天日后,很快流落四方。

有的被卖给了洋人,有的彻底销声匿迹,无处可寻。

比如同期出土的7件小克鼎,国内目前收藏4件,其他3件都在出土后辗转流入了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日本书道博物馆等等,再也无法重聚。

小克鼎尚且如此,更加珍贵显眼的大克鼎,自然让更多人惦记着它的归宿与命运。

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后北京城里流传出了一条新闻,工部尚书、大收藏家潘祖荫集齐了“海内三宝”!

一时之间,无数人艳羡不已。

所谓的“海内三宝”,指的正是清朝末年出土的3件极品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大盂鼎和大克鼎,都是历经3000年风霜、重放光芒的国之重器!

那么,这赫赫有名的潘祖荫是何来头呢?

潘祖荫,出自苏州潘氏家族,祖上是徽商。

清朝前期的徽州曾有“周漆吴茶潘酱园”的说法,也就是说潘家以经营酱料起家。

而潘家在搬到苏州之后,除了传统的酱料业务,还积极从事海外贸易。

比如当时的清政府常购买东洋铜料铸造铜钱,潘家与对日贸易就曾联系紧密。

如此几世积累下来,潘家成为苏州巨商,积累财富无数。

而难得可贵的是,虽然常言道商人重利,但潘家“贾而好儒、富而好礼”,是江南一带著名的文化世家。

这个“礼”字,也道尽了潘家几代人的追寻与坚守。

首先,潘家历来重视子女教育。

潘氏家族虽然商贾起家,但走出了好几位政坛精英。

比如除了潘祖荫做到了工部尚书的高位,他的爷爷潘世恩当年也曾高中状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时代半个多世纪,被称为四朝元老,显赫一时。

其次修身齐家,酷爱古典文化,潘氏家族在晚清的动荡岁月里耗尽家财,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

因此,当潘祖荫偶然之间发现了大克鼎的踪迹,立刻耗费巨资买下了它。

但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后他就离开了人世,将所有收藏归属弟弟潘祖年保管。

得到宝贝的潘祖年,没有辜负哥哥的信任,他坚持着家门的教诲,这些珍贵的青铜器没有丢失一件。

并且,眼见当时的北京城风雨飘摇,形势越发吃紧,潘祖年历经挣扎,带着大克鼎和大盂鼎等珍宝辗转回到苏州。

乱世之下人心惶惶,也许因为心力交瘁,不久后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可即便如此,临终前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家里的这些文物。

他对妻子潘达于说:“你一定要好好看着这些宝贝啊!”

正是这句话,让年轻的潘达于记了一辈子。

可虽然说起来简单,但在接踵而至的战火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

一个女子,不但要抚养子女、撑起一个家,还要时时刻刻守着国宝,简直难于上青天。

可潘达于无论遭遇怎样的危险,遇到怎样的困难,不离不弃守护着这些国宝,从不曾想过抛弃或变卖。

事实上,当时各路势力都打过国宝的主意,形形色色的政客、掮客和骗子,络绎不绝登门造访,但都被潘达于巧妙地应对过去。

30年代中期,国民党派人带话给她,说在苏州盖了楼,想要“借”宝贝展览。

潘达于听出里面有诈,于是直接婉拒,后来面对威胁利诱,她也始终不为所动。

也许在她的心里,始终回响着丈夫临走前的嘱托:我要守好这些宝贝啊!

但更大的危险很快降临了。

1937年刚入秋,日军侵略踏过上海,眼见即将吞噬苏州。

十万火急之际,这年的中秋节,柔弱的潘达于带着家里亲戚和木工,赶紧在后厢房挖了大坑,把大克鼎小心装在木箱里埋了下去。

怕藏得不够隐蔽,埋下大克鼎后,她小心地把方砖铺在了上面,还用碎渣土撒了一遍。

所幸的是,这样过了7年安然无恙。

直到突然有天,家里人赫然发现地面猛然沉陷了一块,她心里一惊,赶紧让人悄悄挖出宝鼎。

上天保佑!大克鼎完好无损,只是木箱子腐烂。

虽然长舒了一口气,但眼见地下没法再藏,怎么办呢?

潘达于想来想去,又心生一计:事已至此,最危险的地方也许最为安全。

于是她把大克鼎挪到了厢房的一角,让孩子找来一大堆破衣烂衫,把鼎身遮盖得严严实实。

这样无论怎么看都只是一个杂物堆,和家里的陈旧正好融为一体,根本看不出来。

就这样,虽然每天提心吊胆,但外面兵荒马乱,这也算目下所及唯一的办法了。

大克鼎暂时安全了,可事实上更难的是,历经多年战乱,此时的潘家,昔日财富如流云飘散,早已不是从前贵族一般的生活。

这些年来,除了避难,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子女,借住在苏州城南石子街的旧宅里,艰苦维系着一家子的生活。

但是即便失了曾经富贵,生活于重压之下,只要看到墙角里静静卧着的大克鼎,尽管听不见鼎身上3000年前的贵族颂词,潘达于的心里还是暖暖的有一束光:

这件宝贝,还是保住了啊!

对着潘达于的“命根子”,渐渐也有人心生好奇:如此守着这座鼎,是要留给谁呢?

面对这些疑问,潘达于虽没有回答,但很快他们等来了答案。

1951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收到了一封信,上面写道:

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件,正是来自潘达于。

原来,潘达于决定,将毕生所藏、包括大克鼎和大盂鼎在内的国宝级青铜器,统统捐献给筹建中的上海博物馆。

随后大盂鼎1959年转入中国 历史 博物馆,也就是如今的国家博物馆。

面对潘达于的慷慨捐赠,收到稀世珍宝的文物部门备受感动,很快给她送来了两件东西:

2000万元(当时流通的旧币)奖励和一张奖状。

出人意料的是,潘达于退回了奖金,后来捐献为抗美援朝所用,她留下了那张奖状,在床头挂了50年。

在退钱的信里,潘达于还写道:“赐予奖状举行典礼已深感荣幸。”

对于她的义举,也有人表示不理解。

一天陪着亲戚去上海博物馆看鼎时,有人好奇地问她:

苦苦守了一辈子,为什么不继续留着这些宝贝呢?

对此,潘达于只淡然地说:

“放在这里好,首先安全,另外大家都可以看,多值!”

除此之外,无怨无悔的她,一直教导着自己的子女:

可以说,跨越3000年的时光长河,被潘达于守护一生的大克鼎是幸运的。

它找到了冥冥中最懂它的人。

作为现存至今的中国青铜器转型期间的代表礼器:

大克鼎无论是器物本身的非凡价值,还是承载 历史 信息的珍贵铭文,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是弥足珍贵的国之重宝。

与此同时,与大克鼎相守相伴的潘达于,则让我们看见:

3000年前的西周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青铜,而3000年后的精神贵族,把华夏之礼刻在了心里。

如果说潘达于的前半生,守住了家族的“礼”,拼尽全力保住了家族的宝物。

那么她的后半生,则守住了家国的“礼”,为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无私捐出了毕生所藏。

浩瀚星河,川流不息,刻在青铜上的礼,也许会被 历史 遗忘,但刻在中国人心里的礼,在 历史 上永远闪耀生辉。


凡是过往,皆能打开序章!

近期分享连载中,查看往期可点击:

别羡慕日本茶道,这座中国古塔的倒塌,复活了美到逆天的茶道祖宗

❹ 钢铁是怎么炼成的要详细过程

炼铁:

输料系统把烧结矿(由烧结厂烧成的)、焦碳、石灰石等原料输入到高炉顶的布料系统,由布料系统均匀的按一定比例布入炉内。热风系统将风吹进高炉,焦碳燃烧形成一定的高温(1150--1200度)化学气氛,烧结矿中铁的氧化物在这种温度和环境下发生还原反应。

矿石中的氧一部分形成二氧化碳,一部分变成一氧化碳,还有一些杂质气体被高温排走,进入除尘净化系统和高炉燃气回收系统,无用的二氧化碳被排走,一氧化碳被回收再利用。矿石中的铁被还原后在高温下行成液态铁水。

铁水又叫生铁。生铁可分三类:一类是供炼钢用的钢铁(硅SI含量小于1.25%);一类是供浇铸机件和工具的铸造铁(硅含量大于1.25%);还有一类是铁合金(主要是锰铁和硅铁)。

炼钢:

实质上是将铁水(生铁)加温并添加不同的元素,通过吹氧等手段,使铁的含碳量降低到0.2-1.7%的冶炼过程。可炼出多种不同质地的钢。如加锰,就炼出锰钢;加镍、铬、钛就炼出不易生锈的钢。

(4)重庆极鼎金属铸造厂怎么样扩展阅读:

铁碳合金分为钢与生铁两大类,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碳合金。碳钢是最常用的普通钢,冶炼方便、加工容易、价格低廉,而且在多数情况下能满足使用要求,所以应用十分普遍。按含碳量不同,碳钢又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随含碳量升高,碳钢的硬度增加、韧性下降。

合金钢又叫特种钢,在碳钢的基础上加入一种或多种合金元素,使钢的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从而具有一些特殊性能,如高硬度、高耐磨性、高韧性、耐腐蚀性,等等。经常加入钢中的合金元素有Si、W、Mn、Cr、Ni、Mo、V、Ti等。

合金钢的资源相当丰富,除Cr、Co不足,Mn品位较低外,W、Mo、V、Ti和稀土金属储量都很高。21世纪初,合金钢在钢的总产量中的比例将有大幅度增长。

含碳量2%~4.3%的铁碳合金称生铁。生铁硬而脆,但耐压耐磨。根据生铁中碳存在的形态不同又可分为白口铁、灰口铁和球墨铸铁。白口铁中碳以Fe3C形态分布,断口呈银白色,质硬而脆,不能进行机械加工,是炼钢的原料,故又称炼钢生铁。

碳以片状石墨形态分布的称灰口铁,断口呈银灰色,易切削,易铸,耐磨。若碳以球状石墨分布则称球墨铸铁,其机械性能、加工性能接近于钢。在铸铁中加入特种合金元素可得特种铸铁,如加入Cr,耐磨性可大幅度提高,在特种条件下有十分重要的应用。

钢铁中碳的来源:炼铁的原料之一是铁矿石,铁矿石主要成份是Fe2O3,没有碳。炼铁的原料之二是焦碳。炼铁过程部分焦碳留在了铁水中,导致铁水中含碳。钢铁的生产 由铁矿石炼生铁。

由生铁作原料炼钢,炼钢的过程主要是除碳的过程.还不能将碳除尽,钢需要有一定量的碳,性能才达到最佳。

按冶炼设备

⑴转炉钢 用转炉吹炼的钢,可分为底吹、侧吹、顶吹和空气吹炼、纯氧吹练等转炉钢;根据炉衬的不同,又分酸性和碱性两种。

⑵平炉钢 用平炉炼制的钢,按炉衬材料的不同分为酸性和碱性两种,一般平炉钢多为碱性。

⑶电炉钢 用电炉炼制的钢,有电弧炉钢、感应炉钢及真空感应炉钢等。工业上大量生产的,是碱性电弧炉钢。

按钢的品质分

⑴普通钢 钢中含杂质元素较多,含硫量ws一般≤O.05%,含磷量wP≤0.045%,如碳素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等。

⑵优质钢 钢中含杂质元素较少,含硫及磷量ws、wp,一般均≤0.04%,如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工具钢和合金工具钢、弹簧钢、轴承钢等。

⑶高级优质钢 钢中含杂质元素极少,含硫量ws一般≤O.03%,含磷量wP≤0.035%,如合金结构钢和工具钢等。高级优质钢在钢号后面,通常加符号“A”或汉字“高”以便识别。

❺ 司母戊鼎的铸造者究竟是谁

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因鼎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铸造时间:商朝时期—商后期(约前14~前11世纪);祭器;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其腹部铸有“司(后)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铜鼎则是商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礼器。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型制雄伟,重达八百三十二点八四公斤,高达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建国后,于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❻ 山海经:九鼎传说之谜团其一,到底是大禹铸造还是夏后启所铸

在古史传说中,“九鼎”是一个很重要的象征之物,但关于九鼎的铸造者,却出现了三种不一样的声音,那么传说中那个“九鼎”的铸造者究竟是谁,是大禹还是夏启?还是后来的黄帝?

关于“九鼎”的铸造者,一种说法是大禹,一种说法是夏启,另一种则是黄帝。而在这三种说法之中,黄帝铸九鼎应该是后世周人所创制的神话传说,所以并不是九鼎传说的源头。

而在疑似夏都的二里头文化中也的确有青铜鼎的存在,这足以说明,夏代已经具备铸造青铜鼎的技术条件,但问题的焦点在于:是“平水土”的大禹铸造,还是“家天下”的夏启所铸?

“禹铸九鼎”的说法由来已久,流传两千年以来一直被当作信史,在古籍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者,是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遂成定论。

但是,在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夏之方”到底是夏禹还是夏启,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诸子百家中同样支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墨子,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是夏后启铸造了九鼎:

那么,面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该何去何从?

首先,按照一般文献的记载顺序来看,启铸造九鼎的说法明显更早一些,而禹铸九鼎的说法则相对而言是后出的,所以应当取先说比较合适。

此外,按照文献中两人相关事迹而言,大禹的一系列行为诸如“平水土、定九州”都像是立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而真正意义上夏王朝的立国者,毫无疑问应该是夏启,那么夏启通过铸鼎行为来象征自己对于天下的拥有,自然也是最为合适不过的。

以《山海经》为例,其中所记载大禹之事,基本可以归纳为这三类:

1.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海内经》

2.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海外北经》

3.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海外东经》

第一种是“始布土,定九州”为的是平息水患,划分区域;第二种是“杀相柳,除民害”为的是镇压敌对,改善民生;第三种是“竖亥步天”确定四极,明确疆域。

再看《山海经》中关于夏启的记载,出现了这么两种“与众不同”的事件。

这里“天穆之野”的夏后开,形象为珥蛇乘龙,显然不仅是人间帝王,更像是一种神人结合体,那么他做了什么事?

谁也没想到,他竟然上了三重天阙,拿了天帝之乐《九辨》与《九歌》之后满载而归,而这种说法显然有着一种“受命于天”的意味。

而“大乐之野”的夏后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跳着“九代”这种巫舞,明显是在举行某种祭祀活动。

所以如果从《山海经》所描述的“禹启之事”来看,夏启的种种行为,更像是在叙述他完成世界创造之后,作为人间帝王以及至上天神的宣誓活动,而此时铸造九鼎以纪功立威,显然更加符合逻辑。

❼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它通高133厘米,器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公斤,形制雄伟,整体古朴、庄重,有着凛然的气势就是司母戊丈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下面我跟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丈方鼎

介绍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2]。

国博展览中的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司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现在却有人推测,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完全是可能的:当时的贞人出场时都牵着两头猛兽,在青铜器和甲骨文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图案。

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铸造这样高大的铜器,所需金属料当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传奇经历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堵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蒋介石参观司母戊鼎(1948年)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长黑田荣次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20万银元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砸下的鼎耳亦因为岁月而丢失)。1946年6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10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一直没有找到,专家们仿照鼎上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名称争议

司母戊鼎

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认为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属于殷墟3期)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后母戊鼎属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因此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是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呢,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但是后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后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200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后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4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12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后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后母戊鼎

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司母戊鼎铭文拓片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我们答案。妇好乃商五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后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后母戊鼎确属殷墟2期。这也帮助我们断定后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后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后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更名

2011年3月底,位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三层的青铜厅开展后,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将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据中国文物网记载,司母戊鼎是已知的中国古代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旧说认为其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已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2011年3月,随着基本陈列《复兴之路》对公众开放后,在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博,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

中国的鼎文化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国博藏品信息

藏品简介

名称:后母戊鼎

高:133厘米

口长:112厘米

口宽:79.2厘米

用途:炊食器

所处时期:商后期(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出土时间:1939年

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藏品信息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因器腹部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而得名,“后母戊”是某位商王母亲的庙号。此器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此器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所知中国先秦时期最重的青铜器。

饕餮纹,又叫兽面纹,它是以虎、牛、羊等动物为原型,经过综合、夸张等艺术处理,而创造出的一种神秘的形象。[3]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亦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

后母戊鼎于1939年3月18日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此后,历经磨难,躲过了日本侵略者的抢夺,新中国建立后,入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4]

文物研究

铸造工艺

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铸造时需要二三百个工匠同时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6]

文物作用

考古工作者通过对有关青铜器的研究,以及甲骨文中的记载,认为在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三个字中,“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以及根据铭文可知,后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

❽ 什么是模具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

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

根据加工对象和加工工艺可分为:

加工金属的模具;加工非金属和粉末冶金的模具。包括塑料模(如双色模具、压塑模和挤塑模等) 、橡胶模和粉末冶金模等。 根据结构特点,模具又可分为平面的冲裁模和具有空间的型腔模。模具一般为单件,小批生产。

(8)重庆极鼎金属铸造厂怎么样扩展阅读:

模具配件中关键的部件之一是模具弹簧。

1、模具弹簧包括:日标模具弹簧、德标模具弹簧、簧、聚氨脂弹簧,通常模具弹簧指的是矩形模具弹簧。

2、模具弹簧广泛应用于冲压模、金属压铸模、塑胶模具以及其他弹性运动精密机械设备、汽车等领域。

3、模具弹簧材质一般选用铬合金钢。铬合金弹簧钢具有耐高温、刚性大、寿命长的特点。

4、矩形模具弹簧具有体积小、弹性好、刚度大、精密度高、制作材料呈矩形,表面分色喷涂(镀)以区分不同负重,外表美观等特点。

阅读全文

与重庆极鼎金属铸造厂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ed工具箱2进不了游戏 浏览:555
冰柜没制冷红灯不亮什么原因 浏览:4
蒸汽和空气管道用什么阀门 浏览:964
球磨机支撑装置的作用 浏览:75
机械设备有安全控制装置 浏览:439
本田雅阁仪表盘有颗数是什么标志 浏览:401
机械制图如何绘画表格 浏览:951
找墓用什么器材 浏览:790
人受到超声波有什么反应 浏览:895
小车堵车空调不制冷是什么原因 浏览:69
锦州电力线路器材怎么样 浏览:738
乌鲁木齐摄影器材批发店哪里有 浏览:346
什么叫砂型铸造其特点和应用如何 浏览:829
机械液压保安装置 浏览:272
如何通过qq查询设备 浏览:92
大众低配仪表盘怎么显示油耗 浏览:137
什么等机械在自行车上能找到 浏览:716
惠州五金制品企业黄页 浏览:956
中山市小榄头灯铝圈带牙五金制品厂 浏览:671
铸造用不锈钢用什么料 浏览: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