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什么年代铸造粗糙

什么年代铸造粗糙

发布时间:2022-12-15 00:36:36

㈠ 古代铸造器皿过程

一 陶范铸造的工艺流程 所谓陶范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体并倾倒入预先制好的陶质铸型中,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几何形状和物理化学性能的器件的工艺过程,这是是一个复杂的多工艺过程,其典型工序流程如下:

图1 青铜器铸造工序流程(引自《中国上古金属技术》)

殷墟铸铜遗址从未发现炼炉和炼渣,表明冶炼和铸造工艺是分地进行的。因此,安阳的青铜生产工序不包括上图的左边第一个方框里的矿石开采和粗炼,但不排除有精炼的工序。由上图可见,在浇注开始之前,制备陶范的工序和熔炼合金的工序是同步进行的。以下我们概述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铸型的制作部分详见即将发表于《考古》的《殷墟青铜礼器铸型制作工艺》,本文从简)。

(一) 铸型的制作

1、造型材料的选取和制备
这一步骤即图1所示的泥料选取和泥料加工工序。
为了解殷墟时期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工艺,必须对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进行科学检测。迄今为止,殷墟已发现的几处较大的铸铜遗址中,只有苗圃北地和孝民屯东南地出土的部分陶范做了较为详细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殷墟陶范采用当地的粘土,经淘洗、练泥、陈腐的工序进行处理,并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盐物质)、植物质等羼和料,主要是为增加陶范的耐热急变性能,改善铸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热度和溃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数量多于陶器,这可能与铸造性能的要求有关。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涂红色细泥浆或者烟熏的现象,可能是为提高表面质量所采取的举措。
必须指出,究竟使用何种粘土,是地下的生土,还是河流的沉积土,一直存在讨论。而使用化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得出直接的结论。目前笔者正在与威斯康辛大学的Jim Stoltman教授合作,利用偏光显微镜分析陶范的物理结构,了解原材料的选择和孱和料的添加等工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做法更便于恢复历史的本真。先民们在对材料进行改性的时候,首先看到是它的物理性能的变化。比如淘洗,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含泥量,虽然化学分析显示氧化钙有降低,但这不是古人的目的。换言之,可以通过氧化钙的降低的现象反证造型材料可能经过淘洗,特别是面料经过淘洗。

2 铸型的设计和制作
铸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撑组合而成的带有内部空腔的封闭实体,空腔即为待铸物体的形状。范形成器物的外表,芯则形成器物的内腔、孔以及某些中空部分。范与范的结合面谓之分型面。
殷墟铸型的做法是将陶土塑制成模,可能采用了类似陶器的制作工艺,模的形状是按照制范的需要设计的,因此较大器物的模一般是按照不同的部位分别制作,整体模型中不必要的部分会被省略,以节约材料和工时。模上花纹的制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表面贴附泥片,上面雕刻花纹;一种是在模的表面塑制主体花纹的轮廓,再用朱砂描绘次一级花纹的线条。
用模翻范,在范上剔刻花纹的细部,有些花纹是直接在范上模印或刻制的,如�1�7肩部的圆涡纹(如图9),这种做法可视作侯马时期模印法的先声。
安阳陶范有两种做法,即李永迪命名的I式范和II式范。前者分型面上没有榫卯,背部光滑,仅有一个水平或垂直的凸棱,较薄,可能主要在三家庄阶段和殷墟一期使用。I式范中有些花纹范,多为一组较窄的花纹,可能是嵌入外面的陶范使用的。II式范主要在殷墟二期以后使用,它的背部凹凸不平,为指窝按压的痕迹,分型面上有榫卯。
针对不同形状和种类的青铜器,一般是按照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来分范,分范的形式比较复杂,这一问题将另文详述。使用复合范的办法制作高浮雕兽头,即在器物范上留下空腔,在凹槽内放置一块范泥,用活块兽头模压印出兽头,也有可能镶嵌小兽头范。
由于对耐火度、退让性和溃散性的高要求,芯很可能是单独制作的,而并非如石璋如所言是完全用模刮去铸件壁厚制成的,特别是一些大型器物的芯,往往是依托不同部位的范,使用粗砂泥夯筑而成。出土的芯一般呈砖红色,质地较为松散和粗糙,不同于质地细腻的模。足等部位的盲芯往往设有泥芯撑,用以同范配合。形成器物空腔的芯带有芯头,芯头侧面有榫,中心有凹窝,用以同底范配合。带有铭文的泥芯多半是由泥模翻印而来,翻印后的阳文还需经过刻制修整,在字的笔画旁边可见清晰的刻槽。其上顶面带有配合用的凸榫,用以镶嵌到器物泥芯上。

3 铸型的干燥、焙烧和装配
铸型制就的下一工序是干燥,组装之后整体焙烧还是分别焙烧之后组装,还存在不同意见。组装之后还要再次干燥(同时也是预热),方能浇注。 范脱模后,需在背阴处自然干燥(阴干),使水分缓慢而均匀地蒸发,这对控制范的变形,保证其严密性至关紧要。小型铸型可能是在烘范窑中焙烧的,窑形结构与小型陶窑相同。这一步骤的重点在于焙烧工艺,谭德睿曾认为陶范焙烧温度高于850度,笔者和刘歆益合作研究,初步认为焙烧温度可能只有600度左右,远远低于陶器的烧成温度。这也与万家保的复原实验的数据比较接近。
多数铸范都在分型面开设榫卯,用以配合组成铸型。在芯和范之间有时还需要设置金属芯撑。
大型器物需要使用底范,芯和底范是联接在一起的。有些大型器物直接在底面夯筑底范,比如孝民屯发现的大型圆形器物底范
三足器通常在足的上方安放浇口范,其中一足作为浇口,另两足是出气孔,圈足器的浇口也设在足上,底范会做出浇道的部分。
至此,整个铸型制作完成。

(二)合金的熔炼和配制
这个问题是整个铸造流程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基本上所有的步骤都是推测,并且存在争论。

1 关于熔铜器具的讨论
安阳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铸铜遗址均出土大量经高温灼烧的陶质残片,有些表面有高温灼烧的裂痕(图2),有的表面已经釉质化,呈玻璃态,背面有泥条盘筑或者草拌泥的痕迹。以往的学者都认为这就是熔炉的残片,采用内燃式加热。对苗圃北地出土的残片分析显示,除1个样品的烧流层内有较多量的铜外,另外两个样品只有微量的铜,3个样品均有痕量的锡、铅等存在。

图2 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质残片(上:正面,下:背面)

笔者曾分析2片这种样品,发现有较高的二氧化硅含量和氧化钙含量,特别是背层,氧化钙含量更高。推测残片的原料很可能是在原生土内加入砂粒和蚌粉得到的。样品背层的烧失量较大,说明还另外加入了植物茎叶,也就是由草拌泥糊成。其中1块样品的焙烧温度高于900℃。有1块样品上附有很少一点铜渣,经检测,含铜、锡、铅三种元素 。
笔者在对安阳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大量这种“熔炉”残片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残片表面都没有附着金属,即使灼烧得很厉害,表面已接近釉质的样品,从外观上也看不到金属的遗迹,只有少量残片表面粘附有木炭和金属。但是,在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铸铜遗址,普遍发现一种表面粘有铜液的残块,有粗砂硬陶和细砂泥质两种,出土时均为小片,不能复原(图3)。此类残片多数有数层衬面,每层衬面均粘有铜液,证明它多次修缮和使用。炉衬表面与铜液接触部分呈灰绿色,且多已烧成了小孔蜂窝状。背面多为较疏松的红烧土。刘屿霞曾多次提到许多红烧土碎片上有炼渣,可能就是这种遗迹 。苗圃北地的发掘者也认为它属于坩埚类的熔铜工具 。

图3 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出土坩埚残片(上:正面 下:背面)

这不禁使人产生一种疑问�1�7�1�7遗址中的“熔炉”和“坩埚”残片到底与金属熔炼是何种关系?
郑州南关外早商铸铜基址出土了一座熔炉的残底,炉的上部残失,只剩一直径约1.60-2.60米的近椭圆形凹坑,坑内填有铜渣、炉壁块、木炭屑、大口尊、坩埚片和红烧土块等。作者推测这是一座熔铜炉,熔铜的工序是先放木炭、次置坩埚、最后再燃火熔铜 。
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出土了近千块的“熔炉残片”,表面烧成龟裂甚至玻璃化,有的还粘有木炭和铜粒,背面有草拌泥的炉圈。但是锅底状的所谓“炉缸”,则内附铜渣两层,材质为红烧土,非常类似于上述的这种坩埚残片 。很难想象,这种不同质地的所谓“炉缸”和“炉圈”属于同一熔炉的不同部分。
北窑铸铜遗址还出土了两座烧窑,窑壁平整垂直,内壁烧结成流状,外壁为红烧土,窑顶封闭,平顶,窑顶中心偏北设一圆筒型烟道(图4)。虽然该窑还属于横穴形的升焰窑,但其燃烧室和烧成室的结构型配置已经接近于马蹄形半倒焰窑,具有较好的加热效果 。发掘报告中并未提及这个烧窑的用途,但很可能与熔炼金属有关,因为如果是烘范窑,通常仅烧到几网络,无法达到让窑壁都烧流的程度。
因此,荆志淳教授和Jim Stoltman教授提出:真正的熔铜器物可能是坩埚,而不是那种陶质熔炉,换言之,是坩埚直接接触金属液,而熔炉则是加热坩埚的器具,这样才能满足浇注时高达1200-1300℃的要求。巴纳先生曾经设想过这样的熔铜器具,陶窑内放置很大的外热式坩埚,埚壁出铜处做得很薄,有管道和窑壁相通,熔化时将管道堵住;铜水化得后,打开管道用棍捅破埚壁,铜水即泻出供浇注用(图5) 。华觉明曾置疑其坩埚的尺寸太大,不能保证合金的熔融,如果坩埚一捅即破,则很难保证其熔炼过程中不会熔穿。尽管存在上述疑问,笔者仍旧认为这种设想有相当大的可能性,因为其能够达到较高的温度,也能解释为何许多熔炉残片表面都没有粘附铜液,它们很可能是窑壁的残片。但是,由于陶质熔炉残片的烧流层也曾检测出多量的铜,因此还不能否认其作为熔炉的可能性。
为此,笔者和Stoltman教授分别提取了大量样品,欲对这两种残片的化学成分、显微结构和制作方法进行详细的分析,荆志淳和岳占伟在安阳着手进行复原实验,测算这种窑炉能够达到的最高温度,以期作进一步的讨论和深入研究。

图4 河南洛阳北窑地下升焰式横穴窑

图5 巴纳设想的熔铜窑炉图

2 鼓风
鼓风设施的应用和改进,对于冶金技术的发展至关紧要。
我们在安阳的所有铸铜遗址都发现了陶管(图6),少数陶管表面粘有铜渣,它与铜器铸造有关是勿庸置疑的,侯马铸铜遗址也曾出土类似的遗物,并认为是鼓风的工具 。在周原也有类似的发现。泰利科特的《冶金史》一书中有埃及金匠使用带陶风嘴的吹管的材料(约1460B.C.,如图7)。但是这种陶管的用法可能与这种埃及的吹管有所区别,具体如何使用,目前还不清楚。

图6 孝民屯东南地铸铜遗址出土陶管

图7 埃及金匠用陶吹管吹火助熔(转引自《中国古代金属技术》,326页,图8-20)

“橐”这种风囊鼓风器,尽管并不知道确切始于何时,却在古书中多有记载。尽管在商代并未发现橐或其他鼓风器的遗存,但是《金文编》附录上11中有“ ” 字,此字一般出现在爵、觚、鼎上,形如皮囊,应为“橐”的古写,又《甲骨文编》中有“ ”字,如同用手提引皮橐,这些都可以作为商代使用皮风囊的佐证。
在清代刘�1�7云《矿政辑略》中说,这种鼓风的皮囊,是使用一整张黑山羊的皮缝合,仅在腹部留出小孔,塞入竹筒,深约两三寸。使用的时候,将皮囊套在脚上用脚踩住,一手提住皮头,从上到下按压,则风就会从竹筒中喷出,可用于炊事或者冶炼。这种原始形式的皮风囊,至今仍在许多原始民族中使用,如民族学调查所见的藏族使用的皮囊(图8),由通风管、皮囊和闭合装置组成,操作者用手启闭控制鼓风 。印度也有类似的材料,与藏族使用的非常相似(图9)。这种工具对于小规模熔炼还是很适用的,便携,制作也方便。

图8 藏族使用的皮囊(转引自王工硕士论文)

图9 印度使用的气囊

目前还无法确知安阳时期鼓风的器具和作用形式,但是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即已使用多橐鼓风。以安阳当时熔炼合金的温度以及规模而论,很可能已经使用多橐鼓风,并且,商代的鼓风器可能比藏族使用的皮囊还要复杂。

3 合金的配制
商代青铜合金的配制是在专门的铸造场地或者作坊中进行的。到了晚商阶段,已经熟练掌握了铜-锡-铅三元合金的冶炼和熔化技术。当时的工匠对于青铜合金配比与机械性能的关系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认识,并且对于操作也有相当严格的控制,已经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来有意地采取不同配比的合金。同时,原料的供应是否丰厚,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等级身分的尊卑,都可能对青铜器的合金配比造成影响。
但是,迄今为止,殷墟青铜器的合金配制的工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苗圃北地铸铜遗址曾出土了一件长方形铜块,有学者推断其是作为铸造青铜器的备用料 。这块铜块究竟是人们有意生产的低锡合金锭?还是浇注锡青铜器时多余金属液的结块?此铜块中的锡是人为有意识加入的,还是冶炼含锡铜矿时带入的?仍有待判定。由于没有发现锡锭,故殷墟出土的大量锡青铜器是如何合金化的,尚需进一步研究。殷墟小屯村E16坑曾出土有2块铅锭。2块铅锭的金属部分含高纯量的铅及微量锌、砷 。铅锭的存在表明是用金属铅直接配制青铜合金的。。近年来安阳在一处商代水井中发现一件椭圆形的大金属块,对其进行分析检测,将对此问题有所帮助。

(三)浇注
浇注是将熔融的铜合金注入铸型型腔的过程。为了提高充型能力,可能采用了预热铸型、过热浇注和配制充型力强的合金等措施。
预热铸型是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之一,万家保在复原试铸商代青铜器时将铸型预热到300-400℃ ,冯富根等则预热至400-500℃,浇注时的铸型温度在200~300℃ ,均得到了较满意的结果。
无论是纯铜还是铜合金,液态温度越高,流动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强,反之则相反。因之,浇注温度要高于熔点。现代铸造工艺将这个温度差称之为过热温度 。殷商铸铜的浇注温度尚未见诸测定报告。万家保复原试铸时的熔化温度为1350℃ ,冯富根等试铸时的熔化温度为1200℃、浇注温度在1100~1200℃ 。根据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熔炉温度为1200~1250℃ ,可知冯富根等人的试铸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另外,过热温度越高,铜合金的吸气能力越大,易使铸件生成气孔。因此,过热温度的掌握应恰到好处。
小型器物当是用浇包来浇铸的,大型铜器则可能使用浇包和槽道浇注。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出土了一座半地穴式的工棚,底部安放有大型的长方形底范,如前图16所示,同时残存几条有流向的灰色发亮的流面,据推测是铜液流经的槽道。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猜测,如果将浇包安放在当时的地面上,铸造时捅开,铜液即可由槽道而注入安于棚底的铸型 。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大型圆形器物底范也位于半地穴的F43内,说明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大型器物铸造时有可能已采用《天工开物》所载槽注法,采用四到八个浇包同时槽注。

(四)铸后加工
《荀子�6�1疆国篇》称“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剖刑则莫邪已。 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蠡盘盂,刎牛马,忽然耳。”这一段话不仅特指铜剑铸作,于先秦青铜器制作亦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他把器件铸作明确地分成铸造、铸后加工两阶段。
其中,前四句概括了古代青铜器冶铸工艺的四个要素,意为:铸型必须形制端正、尺寸准确,要用优质的铜锡配制合金,匠师具有熟练的技巧,合金的熔炼、浇注均要火候得当。这体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冶铸技术要诀的理解,为人们多所援引。但是,后一段被提及的比例远远低于前者,说明人们没有将铸后加工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事实上,铸后加工对于器件的最终质量具有关键的作用,通常包括脱范、清理、磨砺等。脱范后有局部缺损的铸件还需补缀。
器物铸成冷却后,用力敲打即可去除铸范,泥芯因附着器内,较难去除,需要使用工具将其剔凿出来。然后使用锤击、锯截、錾凿和刮削等手法,以去除浇口、飞边、毛刺和多肉等。所用的工具包括一些金属器具,比如铜削、铜刻针等。
殷墟青铜器的补缀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熔补,即直接以熔融铜液倾倒在需补缀的孔洞或裂隙上;另一种是补铸,如果青铜器的一部分或附件,如足或�1�7等,由于种种原因未铸成或断折,则需在残体上做范,再经浇注与器体熔接而成。
铸坯变为成品、具有较好的外观,磨砺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青铜礼器上的磨痕现仍清晰可辨,应是用粗细砺石逐道加工而成。孝民屯铸铜遗址就出土了数千块磨石,大小、厚薄、形状不一,质料有粗、细砂岩两种,用之打磨修整铜器的表面,也说明该道工序的工作量之大。殷墟铸铜遗址中木炭往往与砺石同出,在磨光之后,有可能使用木炭在水中打磨器物,使铜器发亮 。
那么,铸后加工的工作量到底在铸作过程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呢?由于缺少记载,仅凭出土实物和冶铸遗存的情况难以得到确证。华觉明根据史贻直、德成等于乾隆二十四年编纂的《钦定工部则例九十五卷》的记载进行了统计和计算,用拨蜡法制作爵、�1�7等礼器,铸造阶段用工量仅为用工总量的4.20%~5.30%。如以铸造用工量为1,则前期准备的用工量是7.07~8.92,铸后用工的加工量高达10.29~15.09。即使除却镟里合口、年号镌刻、烧古诸项商周青铜器没有的工艺,仍然高达6.29~10.18 。由此推测:商代青铜礼器形制复杂,又仅用铜质、石质工具进行操作,依器件复杂程度不同大概接近6~10的范畴,象司母戊鼎、司母辛鼎这样的大件,或者还需更多。
也许正因为铸后加工如此繁复,才迫使铸师们代复一代地想方设法改进工艺,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的发达、铸铜工序的严格可能与此不无干系。在一定条件下,不利因素之逼迫正是促进工艺更替的重要动因。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技术演进的本质及有关因素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㈡ 明刀的铸造年代

关于明刀的铸行年代,古钱学家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郑家相先生认为,明刀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通行最久最广的货币。王毓铨先生认为,尖首刀和明刀是“同时期不同地区”铸行的两种货币。彭信威先生对明刀提出了具体的铸行年代及铸行原因。彭氏认为,明刀“大概流通于公元前4世纪末和第3世纪,这是燕国战争比较多的时候,磬折刀大概铸行于公元前第3世纪的后半……”。朱活先生认为,明刀的开始出现,“可以上推到桓(前372~前326年)、文(前361~前332年)到昭王,晚期相当于燕王喜(前254~前222年)”。石永士、王素芳认为明刀最早铸于春秋晚期,方折背刀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 燕国在使用明刀之前发行的是尖首刀。今所发现第一期明刀以河北中北部为最多,北京及辽宁地区以第二、第三期居多。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明刀占各地明刀出土总数的一半多,而且在郎井庄和高陌村还出土了铸造明刀的陶范和泥范,由此证明燕下都是明刀的始铸地。燕下都位于河北易县东南25公里,北依北易水,南临中易水,北、西和西南有山峦环抱,东南面向华北大平原。它是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进取和防御赵、齐的军事重镇。关于燕下都的年代,其发掘者认为始建于春秋晚期。《水经注·易水》所记载的“昔燕文公徙易”中的燕文公应是公元前554~公元前549年在位的燕文公。此时,北方戎狄各部强大,对蓟都构成威胁,为摆脱戎狄包围,燕被迫迁都。公元前541年,晋中行穆子败无终及群狄于太原后,燕国的北部疆域才日趋巩固,故燕下都的营建年代应从文公徙易开始。文公徙易后,并改易为燕下都,更不徙都。文公迁都后,不可能一到新地就马上开炉鼓铸明刀,而且在燕下都还出土了众多的尖首刀和尖首刀范,说明文公徙易之后最初一段时间还是以尖首刀为货币行用。?
80年代,在河北灵寿古城出土了一批明刀,包括本文中的第一期和第二期。《世本》载: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顾(今河北定县、唐县一带),桓公徙灵寿。”《史记·赵世家》载:“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灭中山,迁其王于肤施。”中山都城灵寿的布局与燕下都有不少相似之处,这应该是受到了燕文化影响的缘故。中山国的明刀仿制于燕明刀,说明燕一期明刀至迟在公元前414年已开始行用。?
综合燕下都的营建年代和中山国的明刀使用情况,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燕一期明刀始铸于战国早期,一期明刀作为燕国最早的法定货币,一直参与流通,直至燕亡。? 1978年,在易县燕下都第10号遗址,T36清理了H456灰坑,出土了两合刀币范以及其他一些陶器的残片,两合刀币范属V式明刀的范模,即第二期刀范。?
根据陶器的排比关系和燕下都陶器的分期,H456号灰坑的时代约在战国中期,或稍早一些,这就为H456号灰坑出土的刀化范提供了时间上的可靠依据。因此,我们将第二期明字刀化的流通时间定为战国中期偏早阶段。此时,燕正处于发愤图强时期。燕王哙即位后,努力振兴燕国。他以身作则,“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湮池台榭,外不毕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苦身以忧民”,“勤身而忧世”,“好贤”。他的邻国——中山国的统治者也深切地感觉到他聪明过人,富有统治经验,明于天下事理。因此,韩非曾经非常感慨地说:“子哙之苦身以忧民,如此其甚也,虽古之所谓圣王明君者,其勤身而忧世,不甚于此矣”!在燕王哙的刻苦努力和燕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燕国的实力很快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据《韩非子·说疑》篇记载,当时的燕国出现了“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空前强盛的局面。 ?
今辽宁、赤峰、吉林等地所出明刀,常以第三期数量居多。吉林辑安、旅顺后牧城驿战国墓等,均单独出土第三期明刀。赤峰蜘蛛山、辽阳三道壕等遗址出土的明刀常伴有其它货币,但都是些年代很晚的货币,包括“明化”、“一化”、“半两”、“五铢”等方孔圆钱。经多年来的调查,燕北长城一线多发现有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明刀,其中也以第三期明刀数量居多。?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却东胡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那么这条长城是何时开始修建的呢?《史记》并无明确记载,但却说:“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可知秦开是秦舞阳的祖父,荆轲刺秦王是公元前227年,如果向前推三代(60~80年),秦开应是昭王时期的人。是时燕国强盛,与秦开却胡千里,筑长城的史实是相符合的,所以长城修筑的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前3世纪初,燕也正是在这以后开始对东北实现有效统治。在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这段时间内,这个地区一直是东胡族聚居,考古学上表现为以青铜曲刃剑为主要特征的北方草原文化,燕文化遗存发现不多。直到战国中期以后,燕文化遗存才逐渐增多,并且逐步取代东胡遗存。?
天津歇马台遗址出土第三期明刀,同出于同一地层的陶壶和北京怀柔县西汉早期墓中陶壶形制接近(26)。燕下都第44号墓出土明刀67枚,其中66枚属本文中的第三期(27),同出的铁戟、铁剑、铜戈、带钩等皆属战国晚期形式。灵寿中山国古城内出土较多的明刀,独不见第三期形制,所以我们认为第三期明刀当在赵灭中山(公元前296年)之后。?
因此推断第三期明刀的始铸时间为战国后期偏早阶段,一直流通到战国末期。此时,燕国通过昭王的大力整顿而“殷富”,士卒乐轶轻战”,真可谓是国富民强,商品经济活跃。因而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增大。在易县燕下都出土的明刀中,第三期数量占76.47%之多(表1)。战国晚期,燕国经济的发展,使明刀铸行量增多,但日趋激烈的兼并战争也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破坏和影响。第三期明刀铸造开始粗糙,背文开始出现潦草作风。
燕下都出土明刀分类统计表
明刀虽以形制差异分为三期,但不能说三种形制不同的刀币可以截然断开,不存在过渡形式。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货币文化,它们之间的演化、发展是前后相关、首尾呼应,交叉进行的。因为货币不同于其它器物,有它的历史沿袭性,所以我们不能排除燕亡后,在秦半两钱进入燕地之前,明刀继续在燕地使用的可能。

㈢ 什么朝代铸造过两寸长的青铜钊

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战国后期,随着铁器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个时候没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欢玉,从玉字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看出。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齿轮等。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

㈣ 灰口铁铸件表面粗糙 什么原因

灰口铁铸件,我认为表面粗糙是正常的吧,质量的好坏应由更多指标确定

质量要求主要包括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使用质量。外观质量指铸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缺陷、尺寸偏差、形状偏差、重量偏差;内在质量主要指铸件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机械性能、金相组织以及存在于铸件内部的孔洞、裂纹、夹杂、偏析等情况;使用质量指铸件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作耐久能力,包括耐磨、耐腐蚀、耐激冷激热、疲劳、吸震等性能以及被切削性、可焊性等工艺性能。
铸件质量对机械产品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例如,机床铸件的耐磨性和尺寸稳定性,直接影响机床的精度保持寿命;各类泵的叶轮、壳体以及液压件内腔的尺寸、型线的准确性和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泵和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能量消耗和气蚀的发展等;内燃机缸体、缸盖、缸套、活塞环、排气管等铸件的强度和耐激冷激热性,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工作寿命。 影响铸件质量的因素很多,第一是铸件的设计工艺性。进行设计时,除了要根据工作条件和金属材料性能来确定铸件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外,还必须从铸造合金和铸造工艺特性的角度来考虑设计的合理性,即明显的尺寸效应和凝固、收缩、应力等问题,以避免或减少铸件的成分偏析、变形、开裂等缺陷的产生。第二要有合理的铸造工艺。即根据铸件结构、重量和尺寸大小,铸造合金特性和生产条件,选择合适的分型面和造型、造芯方法,合理设置铸造筋、冷铁、冒口和浇注系统等。以保证获得优质铸件。第三是铸造用原材料的质量。金属炉料、耐火材料、燃料、熔剂、变质剂以及铸造砂、型砂粘结剂、涂料等材料的质量不合标准,会使铸件产生气孔、针孔、夹渣、粘砂等缺陷,影响铸件外观质量和内部质量,严重时会使铸件报废。第四是工艺操作,要制定合理的工艺操作规程,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使工艺规程得到正确实施。
铸造生产中,要对铸件的质量进行控制与检验。首先要制定从原材料、辅助材料到每种具体产品的控制和检验的工艺守则与技术条件。对每道工序都严格按工艺守则和技术条件进行控制和检验。最后对成品铸件作质量检验。要配备合理的检测方法和合适的检测人员。一般对铸件的外观质量,可用比较样块来判断铸件表面粗糙度;表面的细微裂纹可用着色法、磁粉法检查。对铸件的内部质量,可用音频、超声、涡流、X射线和γ射线等方法来检查和判断。

㈤ 我有一个古代的“爵” 不过不知道是什么纹爵来的 什么年代。

看工艺,不是明朝以前的古代的货。
爵在商代和的西周青铜礼器的考古发现中是相当常见的

你这个叫做青铜爵,是夏商周时期用以温酒、饮酒的礼器。

青铜爵的常见形制为深腹,圆底或平底,三锥状长足;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端则上翘,形成一个尖尾;一侧有把手;流与口之间还分立着两个蘑菇状的立柱。爵的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麻雀。于是古人取雀的形状和鸣叫之义,将这种礼器取名为“爵”。
朝末期和商朝早期属于青铜爵发展的初级阶段,爵的胎体轻薄,铸造粗糙,几乎均为素面,一般没有铭文和花纹,偶见有连珠纹者。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爵体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饰有饕餮、云雷、蕉叶等精美的纹饰,上端和柱上也饰有动物形象;有少数无柱而带盖的爵,盖也铸成兽首形。西周前期还有一种器表铸有扉棱的爵,往往以云雷纹作地,饰有两层或三层花纹,纹饰繁而精美。西周晚期的作品比较重视形制的轻巧和纹饰的简练,同时,其威严、华丽、宗教性及等级性也相应减少。到了春秋时期,青铜爵的设计更加突出清新、自由的新气象,在造型设计上显得更加自由奔放。

光看图看不出什么;是真品的话,估计是东周时期的。依我看可能是近代现代仿制品。真品难求呀

㈥ 精密铸造的发展

精密铸造又叫失蜡铸造,它的产品精密、复杂、接近于零件最后形状,可不加工或很少加工就直接使用,故熔模铸造是一种近净形成形的先进工艺。
我国古代:王子午鼎、铜禁、铜狮等等,都是熔模铸造的杰作。自20世纪40年代熔模铸造用于工业生产后,半个世纪中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特别是欧美国家发展迅速。熔模铸造用于航空、兵器部门外,几乎应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特别是电子、石油、化工、能源、交通运输、轻工、纺织、制药、医疗器械、泵和阀等部门。近几年我国发展也迅速。
熔模技术发展使熔模铸造不仅能生产小型铸件,而且能生产较大的铸件,最大的熔模铸件的轮廓尺寸已近2m,而最小壁厚却不到2mm.同时熔模铸件也更趋精密,除线形公差外,零件也能达到较高的几何公差.熔模铸件的表面粗糙度也越来越小,可达到Ra0.4μm。

㈦ 造成铸件表面粗糙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原因:
1、包埋料粒子粗,搅拌后不细腻。
2、焙烧升温速度过快,型腔中的不同位置产生膨胀差,使型腔内面剥落。
3、焙烧的最高温度过高或焙烧时间过长,使型腔内面过于干燥。
4、压铸生产时铸件的焙烧不充分,已熔化的金属注入时,引起包埋料的分解,产生较多的气体,在铸件表面产生麻点。
5、熔化的金属注入后,造成型腔中局部温度过高,铸件表面产生局部粗糙。
解决办法:
1、不要过度熔化金属。
2、铸型的焙烧温度不要过高或者过低。
3、在蜡型上涂布防止烧粘的液体。
4、避免发生组织面向铸道方向出现凹陷现象.

㈧ 直读天庆通宝是哪个朝代的

如果是真品应该是安南(越南)铸造。陈朝灭亡黎利奉陈氏裔为安南王,改元天庆(1426年),并铸天庆通宝。此钱铜色灰暗,肉薄字浅,“天庆通宝”四字隶书,直读,光背无文。径约2.3厘米,铸造粗糙。辽天庆通宝辽代天祚帝天庆年间所铸年号钱,小平钱,光背,旋读。西厦铸天庆元宝,旋读。

阅读全文

与什么年代铸造粗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池包翻转实验装置 浏览:727
什么车仪表盘有挡位 浏览:332
化工设备仪表怎么画 浏览:880
三类手持式电动工具使用的场所 浏览:558
阀门开关Hss是什么信号 浏览:965
氨压缩机皮带传动装置 浏览:81
哪里做养殖设备的多 浏览:206
广州广一阀门厂 浏览:242
阀门as代表什么意思 浏览:696
902轴承是什么地方用的 浏览:179
维西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95
手持电动工具的导线长度不得超过多少米 浏览:551
阀门上面带细管是什么阀门 浏览:928
a6怎么改启动仪表 浏览:6
汽车仪表盘静电干扰怎么办 浏览:766
白色仪表盘灯什么颜色 浏览:265
ed工具箱2进不了游戏 浏览:555
冰柜没制冷红灯不亮什么原因 浏览:4
蒸汽和空气管道用什么阀门 浏览:964
球磨机支撑装置的作用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