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秦国统一后的货币叫什么
秦国统一后的货币叫秦半两。
秦朝半两与战国时期半两面文相同,钱型基本无变化,铸造工艺有改进。私铸钱往往掺杂其间,有时不易辨别。官钱往往经过加工,面文篆书多取方折,字体端整,笔画粗细均匀。
陕西、内蒙古、湖北等地秦朝墓葬和窖藏出土的秦朝半两钱,依其大小重量约可分为三种:第一种钱径3厘米以上,与战国半两普通钱大小近似,铸行于秦朝早期。
第二种钱体缩小,钱径3厘米以下,多在2.7—2.8厘米左右,铸行于秦朝晚期。第三种为劣质小钱,有所谓“荚钱”者,指汉初榆荚状小钱,有特定时间及含义,重量在3克以下,甚至1g克多。
(1)秦朝统一铸造什么钱扩展阅读:
战国秦钱,多随军事而流布,与六国商用流通者绝少,故多发现于秦军经略六国之通路。如由秦入蜀之“金牛道”,由秦入楚之“商於道”,由秦入韩魏之“易阳道”等。故钱重而流布范围甚小。钱型多为大钱。
秦始皇承袭先王旧业,仍用半两钱。秦统一货币时,中央也曾铸造过“重如其文”的半两钱。这种钱的特征是钱径稍大,钱肉较早期稍薄,重8g左右。
随着国势由盛转衰,出于市场商品流通的需要,钱币亦随之缩小而减重。至秦后期钱型变小,钱径多在3厘米以下,重约3-4克。
汉高祖得天下战乱初定,社会经济亟待恢复,故虽承秦制仍用半两钱,但却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使民放铸。引发物价暴涨,货币恶性贬值,至吕后二年,又恢复八铢钱,其后又屡屡改制,虽面文为“半两”,而各大小轻重无常。
② 秦统一后的货币叫什么
秦朝统一的货币名称为秦半两。
“半两”钱在外圆内,无内外轮廓,平背;篆书“半两”两个字都列在两边的穿孔处,钱文凸出,是李斯创作的,布局严谨,笔画方正,文雅粗犷。“半两”的钱圈有一个正方形,外面的正方形有一个圆形,既有刚柔结合,又有动静结合,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2)秦朝统一铸造什么钱扩展阅读:
半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以后,将半两钱推行中国。自此,方孔圆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了两千余年。《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秦二世即位刚一年就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私铸蜂起。于是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可见一国之货币可以反映国力之盛衰。
③ 秦朝所铸的钱币是什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铸币也往往不同。但是,铜币已成为当时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货币,各国的铜币在形状、大小、轻重以及计算单位上却有很大差异。从形状上看,当时各国的铜币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类。布币的形状类似金属农具(布),主要在赵、魏、韩等国使用。刀币的形状象刀,主要在齐、燕、赵国流通。圆钱,分为外圆内有方孔和圆孔两种,主要是在秦、东周、西周以及赵、魏的黄河沿岸地区使用。铜贝,形状类似海贝,俗称“蚁鼻钱”,主要是在楚国使用。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
④ 秦朝是怎么统一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统一成什么样
一、统一货币
秦统一后,由政府统一铸造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叫“半两钱”。其重量也正好是半两。秦以前齐国和燕国使用的刀币、赵国和魏国使用的布币(也叫“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也叫“鬼脸钱”)均被废除。如图:
三、统一度量衡
第一,皇帝亲自颁发统一度量衡的命令。
这个命令被刻在或铸在量器、衡器上,或是刻在铜版上,再嵌在量器、衡器上,作为使用凭证。
第二,中央制造颁发度量衡的标准器,作为各地制作和检定的标准。
第三,制定了对度量衡器具定期鉴定的制度。
(4)秦朝统一铸造什么钱扩展阅读:
秦朝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意义:
1、统一货币,可以使中央直接掌控各地的经济活动,让整个国家的物资可以流动,不会出现各地各自有货币而无法展开贸易的情况.也避免了地方上出现货币铸造进而掌握凭借货币发行掌握地区势力的情况。
2、度量衡的统一可以让全国处在统一的标准下,对促进生产有很大的好处。
3、文字的统一意义最为深远,将之前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百姓放在统一的文化背景里,加强了秦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延伸了秦始皇的统治。
⑤ 中国秦朝统一时用的什么钱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⑥ 为了方便管理,秦始皇统一的货币叫什么
半两钱。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 :“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钱文突起而狭长,略具弧形。无内外郭,背平素。有重过10克以上,甚至重达20多克的,或说即《索隐》所载的“当百钱”。
秦二世“复行钱”以后的半两钱,体积明显较前轻小。如从始皇陵T2出土的半两钱,直径2.7厘米,重4.1克,合秦制6铢稍强。
始皇陵北鱼池村遗址出土的半两钱,直径在2.6至2.8厘米之间,重量在2.2至3.8克之间,合秦制3.3至5.7铢。这些钱例较秦统一不久铸的标准钱,均减轻一半左右,但钱型较整齐,钱文小篆,字形稍长,当属官钱,可能是二世所铸。
秦二世即位刚一年就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私铸蜂起。于是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
可见一国之货币可以反映国力之盛衰。“复行钱”是秦王朝行将倾覆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敲响了“半两钱”走向衰落的丧钟。秦末货币的严重减重变质,与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