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宋铜钱的价值
工商业持续发展,货币需求量大为增加,北宋政府每年铸钱在500万贯以上,相当于唐代每年铸钱的20倍。当时多数地区流通铜钱(仅四川地区使用铁钱)。宋钱以年号钱为主,约有50余种。每种年号钱又有多种形式,从字体看,分为楷书、隶书、草书和篆书;从钱文看,分元宝、通宝和重宝。此外,宋太祖时铸有“宋元通宝”,宋仁宗时铸有“皇宋通宝”,宋徽宗时铸有“圣宋元宝”和“圣宋通宝”。宋代铜钱(铁钱)是中国历代货币中品种最多、版别最繁复的钱币。
北宋铜钱,价格不一:
一般普通品的价格都是1-2元。(楼上说的没错)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初,王小波、李顺起义,建立“大蜀”政权,年号“应运”,铸造发行了“应运元宝”铜钱和“应运通宝”铁钱两种货币。由于流通时间很短,两种货币存世很少,‘应运元宝’铜钱目前在全国仅存一枚。物以稀为贵,‘应运元宝’的价值现在700万左右。(中国艺术品收藏门户)
从楼主的叙述来看,怎么都不像真的!在当时,人们只知国号为"宋",是没有北宋、南宋之分的!!北宋、南宋是后人为区分前后两段赵宋王朝,方便记叙而起之称呼。如果真是当时铸币,怎么可能直接铸“北宋”字样??
② 北宋铜钱上面写的啥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神宗赵顼,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公元1085年)铸造。有小平,折二钱和铁钱。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三种,互成对钱。版别极其复杂,其中以背月小平钱,小平大字篆书,隶书比较少见,另有铁钱,其中背"陕"者罕见。另有元丰重宝为大珍,折五光背,篆书旋读,为未发行的样钱,仅有两枚存世,市价1000万元以上,且有价无市。近年市面坊间频频传出的所谓"意外发现的"元丰重宝"无一例外皆为赝品。
③ 北宋铜钱求解,急
北宋铜钱,皇宋通宝,铸造于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俗称“北皇宋”。钱文有真、篆二体。
④ 宋钱的试铸币怎样判断
这是一枚普通的宋代钱币,宣和通宝,从图片字体文格看应该是折二宣和,没有啥特殊版别,钱是真品,中品以上吧。
⑤ 北宋铜钱一级二级代表多和少
北宋上的1到10级,
代表存世多少的级别,10级存世数量最多,1级最少。以存世量和稀罕程度定的。
铜钱,古代铜质辅币,指秦汉以后的各类方孔圆钱,方孔圆钱的铸期一直延伸到清末民国初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中国古代钱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的货币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才能,创造出自成体系、光彩夺目、独具特色的货币文化。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汉兴钱”。不久,南朝宋于孝建年间(454年)铸“孝建五铢”,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495年)铸“太和五铢”。
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洪武通宝”、清代的“乾隆通宝”等。
⑥ 宋朝钱币的制作方法是什么
从唐到清末,圆形方孔钱都是翻砂工艺。
⑦ 两个北宋铜钱,麻烦大神看下价值
1 北宋 篆书 治平元宝 价值1~5元参考
2 北宋 篆书 元祐通宝 价值1~5元参考
⑧ 北宋铜钱怎么对版,有些什么技巧
虽然古人云:玩宋版就是找死!但是,这玩意学会了可以天天捡漏!捡漏!捡漏呀!
古人又云:一个玩古钱币的捡不到漏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很多新手泉友玩宋版都比较头疼,寄郭、隔轮、阔字、昂政……各种专业术语让人一头雾水。今天就跟大家普及一下宋钱分版的知识。
其实,版别的断定与比较并不是那么无从下手,只要掌握一枚钱币的较大特征,再对比单字的写法、位置,就可以进行区分。先找到大方向,再细对,省时省力。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宋版分为以下几类。
1
位置类
这个要求我们首先要熟知什么叫寄郭、隔轮、接郭,有时谱上也会说俯、仰、进、退。这些是什么意思呢,下面会做简明解释。
2
大小类
小字、大字、阔字、窄字,总是傻傻分不清楚。其实不要被版别名称蒙骗,借助位置的判定也完全可以进行区分。下面也会做出简明解释。
3
特殊写法类
这个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为有很多一眼版的存在,比如政和文政、淳化缩水等等。其中包含的版别名词还有遒劲、正字之类。其实,每个类别的版别断定都是彼此联系的,位置、大小不能判定时,完全可以借助钱币文字中的某一个明显特征,从而得出结论。同理,文字不能判定时,又可以通过位置、大小来进行判定。
4
形制类
有大样、小样、正样、宽缘、窄缘、细郭、广穿、中穿、狭穿等等。这些没有太多的技巧,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通过对过手实物的比较、测量,应该很容易掌握这些特征。
在做出这几大类区分之后,下面再例举示意图,简明解释一些名词的含义,探讨下我们在拿到一枚钱币准备断版时,应该如何下手。
首先我们用目光拉几条辅助线。
1、穿上字
穿上字(宽、阔 、广)
以穿上字命名的版别不少,很多可以轻松断定版别。一般来说,以穿口宽度为基准,如图的位子上,一般称为“宽、阔 、广”。
阔政狭穿(阔)
穿上字(昂)
此位置为“昂” 。注意昂与仰的区别!
大多时候,“昂”这个动态是与整个字体联系在一起的,即整个文字偏位。
而“仰”有时可能单单因为一个字中的一些笔划,或者文字倾斜趋势严重,而位置一般不会有变化。
昂政
穿上字(进)
此位置为进。注意:穿下字与穿上字一致。
进政(同版例有崇宁通宝进崇等)
穿上字(退)
此位置为”退“。
⑨ 宋朝钱币种类和怎么进制
宋朝的钱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纸币自然是交子了。发行面额并非很大,刚刚开始发行的时候只有五、三、一贯这三个面额,后来慢慢扩大。不过最少面额都是一贯钱,故而这个进制就不用说了。
硬币分为铜钱和铁钱,金银并非是官府所承认的货币,而是认为是货物,所以大量带金银入城或者穿州过县,是得缴税的!不过在商业流通中,金银因为他面额大而轻便的缘故,被广泛认同。
其中一黄金等同于九两白银,一两白银等同于两贯钱,一贯钱等同于一千枚铜钱。而一枚铜钱等同于四枚铁钱。期间因为战争和财政窘迫的缘故,北宋曾经发行过所谓的大钱,也就是一枚比较大的铜钱,当十枚铜钱使用。
不过因为份量不足,在民间往往只是一枚大钱当三四枚铜钱使用。而且因为官府为了用大钱弥补财政不足,大钱使用过程都充满了强买强卖,故而民间对于大钱带有一种仇恨感。每次出现,没有多长时间便因为百姓的抵制而消失,不算常规。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私铸钱,这些私铸钱因为用低廉的铅、锡等廉价金属代替部分铜,使得铜钱含铜量很低,最低的只有百分之十几。又因为私铸钱是各个豪门大户、地方豪强私自铸造的,没有统一规格,没有准确的进制。
多的一枚官府铸造的铜钱可以兑换七枚私铸钱之多,少的也可以兑换二枚。兑换比例主要视铜钱品质,兑换人的眼光而决定。
⑩ 最早的黄铜铸币哪个朝代
要讨论我国黄铜铸币产生的年代,首先切明确我国古代铜及铜合金的概念以及黄铜产生的年代。我国古代铜及合金大抵可分为红铜、青铜是、铜、黄铜几种。红铜亦称纯铜或紫铜,其硬度低、熔点高,有较好的延展性。青铜是指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因其锈色青绿而得名。白铜则指的是铜镍合金或铜砷合金,其色泽银白而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银”。黄铜则是指铜锌合金,因其色金黄而得名,它其有较高的硬度和较强的耐麻磨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铜合金。以上几种铜及铜合金都是古人以观色来命名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神经.中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但是“黄铜”一词专用于指铜锌合金,则是到了明代,其记载可见于《宣德鼎彝谱》。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出现是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得多。这是因为黄铜中的锌的获得比较困难,氧化锌在950℃-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的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在冷却时发生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这是金属锌的使用比铜、铅、锡、铁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黄铜铸币出现较晚的原因之一,但是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和黄铜管①,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②,显而易见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是说明人们在史前就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且说明这些史前的黄铜是人们利用铜锌共生矿无意识获得的③,商周时期的铜器含锌量都很底,一般都在10负2次方(由于计算机打不出来,所以用文字说明)数量级④。西汉、新莽的钱币中有极个别的铜锌合金钱,其中有的钱币锌的含量达到7%⑤,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黄铜铸钱产生于西汉新莽之际。因为这些铜锌合金是极个别现象,其含锌量又普遍较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含锌量30%-40%要小得多。所以我们认为这些含锌的铜钱是由于炼铜时使用了铜锌共生矿时产生的。据对有关矿山进行调查后发现,山东的昌潍、烟台、临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资源丰富的铜锌共生矿,这样就使冶炼后铜含一小部分的锌。www.findart.com.cn至于我国古代早期人们有意识冶炼黄铜的年代应当在五代---北宋时期,是人们在能够制作金属锌以前,由炼丹士发明的。他们长期以炉甘石(菱锌矿)与红铜合炼而制得的含锌量较高的黄铜,我国古代曾称这种合金叫人造“鍮石”。有关这种合金炼制办法的文献记载恰在北宋初年,宋代丹经《诸家品神丹法》载:“日华子点庚法,百炼赤铜一斤,太原炉甘石一斤,细研,水飞过石一两,搅匀,铁合内固济阴干。用木炭八斤,风炉自辰时下火,煅二日夜,足冷取出,再入气炉内煅,急扇三时辰,取出打开,去泥,水洗其物,颗颗如鸡冠色,每一钱点淡金一两成上等金。”这是说用炉甘石和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所得黄铜可和黄金配置“上等金”。依据此法用炉甘石制备黄铜在宋代已经相当普通。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一记载大中祥符年间“于京师置局制造,化铜为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也说大中祥符二年民间多熔钱点药为鍮石。《宋史.食货志》记载天禧三年及崇宁三年屡禁民间私铸的拥有鍮石器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黄铜在北宋年间已经生产。但是限于当时的生产水平,黄铜铸仍然十分困难,且耗费较大。宋崔昉撰《外丹本草》:“用铜一斤,炉甘石一斤,炼之即成鍮石一斤半。”这就说明当时冶炼黄铜成本很高。正是因为当时黄铜辅导难度大,加之其色泽金黄光灿美丽,而且大都用于制作高级工艺品⑥,并非用于铸币。在对北宋铜钱成份化验表明,锌在铜钱中含量普遍低于1%,赵匡华等分析了193枚宋代铜钱,锌在铜钱中含量达到0.1%以上仅13枚,其中达到0.2%以上的仅2枚,达到0.55%的仅1枚(元符通宝),这便是最高含量的了⑦。而日本人水上正胜分析的119枚北宋铜钱⑧和戴志强所分析的62枚北宋铜钱⑨中,含锌量超过0.1%的仅9枚,其中最高的只有0.66%(皇宋通宝)。可见北宋时期虽然可以冶炼,但由于冶炼水平低下,所得黄铜并不用于钱币铸造。www.findart.com.cn我国真正由官府主持铸行的黄铜钱币的年代应是在明代嘉靖年。按《明会典》上记载,及到嘉靖年间,工部所属钱局已经大量使用倭铅铸造黄铜钱。其中倭铅指的是金属锌,这一点已经在《宣德鼎彝谱》中被证实。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倭铅古书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说明锌的出现应是在明代。书中又说:“凡铸钱每十斤,红铜居六、七斤,倭铅居四、三斤,此等份大略。”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使用黄铜铸币是在明代掌握炼锌技术后开始的。www.findart.com.cn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早期的黄铜制品及部分含锌铜钱,是古人在利用铜锌矿炼铜时无意识获得的,其中的锌当属于杂质范畴。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已可以利用炉甘石与红铜炼制黄铜,但是用此方法炼制黄铜成本高,耗费大,因此这一时期黄铜并不作为铸钱材料。真正用黄铜铸钱,是明代锌冶炼技术被掌握后,有历史记载的时间,则是嘉靖年后。①半坡博物馆《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8年②《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掘简报》见《考古》1977.4www.findart.com.cn③孙淑云等《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见《考古学报》1981.3④华觉明《中国古代金属技术---铜的铁造就的文明》大象出版社,1999年⑤章鸿钊《再述中国用锌之起源》见《科学》9卷7期⑥、⑦赵匡华等《北宋铜钱化学成份剖析及夹锡钱初探》见《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3)⑧日本函馆市立博物馆、市教育委员会《函馆志海苔古钱---北海道中世纪窖藏古钱的报告》1973www.findart.com.cn⑨戴志强《北宋铜钱金属成分试析》见《中国钱币》19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