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简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
1、主要特点
(1)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发展,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只有9.01万kW,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用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到1%。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04MkW,平均每100hm2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65kW。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台。其中大型拖拉机97.26万台,联合收割机36.22万台。平均每100hm2耕地拥有拖拉机11.5台,配套农机肯16.7台;每100户农户拥有拖拉机6.1台。2003年完成机耕面积6094.3万hm2。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水平达到33%,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有12个省(市、区)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0%,其中8个超过50%。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养植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在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4大粮食作物中,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74%和72.8%)。水稻、玉米和大豆机械化水平较低,水稻栽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6%和23%;玉米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1.9%,大豆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为47%和23.2%。但棉花、甘蔗、油菜等主要经济作物及牧草生产机械化等仍是薄弱环节。
(2)农机产品正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环保措施的实施,传统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步减少,经济作物和果蔬种植面积增加。这使得传统的农业机械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而经济作物机械、牧草机械和林业机械需求量增加。随着农业部优势产品布局的确定和公布,各种农产品加工机械,特别是优势农产品加工机械需求量急剧增长。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各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挖掘机、装载机和吊装设备等农村工程机械需求量成倍增长。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使得保护性耕作机具得到快速发展,设施农业装备和节水设备在各地示范项目的带动下需求不断增长。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也在逐步提高。
(3)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服务发展。中国农户种植业的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因此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非常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机收小麦为标志,中国的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发展。跨区机收的开展,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1个多月,大大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对机械收割的要求,也提高了收割机的经营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了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77%。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正在不断涌现。
(4)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近年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在中国举办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
2、农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拥有状况和农业对农机作业的需求不相适应。现有动力机械的配套比低,使用效率低,浪费大。2003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为60386.5万kW,而平均动力负担耕地仅达到0.213hm2/kW,1 hm2耕地才消耗功率0.47kW,即便加上农村运输、农产品加工等动力机械,其年使用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机械的闲置和农业机械投资的浪费,使本来较为紧张的农机投资却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新型配套机具的研究、开发、生产、推广与需要脱节,跟不上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有动力机械配套比低,配套农具单一,多数仍是性能较为落后的产品,产品能耗高,机动性、通用性低,经济效益差。另一方面,已研究开发出的较为先进型的推广应用却又跟不上。开发、生产、推广部门条块分割,相互脱节,形成了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研究项目和生产急需不相吻合。还有种子的生产与加工机械、工厂化生产、塑料大棚温室机械等也都较为薄弱。
(2)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片面。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的概念已不局限于农作物生产,因而农业机械化的范畴也要相应扩展,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提农业机械化就是耕、耙、播、收机械化,很少顾及其他农业生产领域,更谈不上规划、发展和管理。对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没有充分的、全面的认识。虽然近几年来注意拓宽农机服务领域,但就多数人的认识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说明还没有脱离陕隘的观念,必将影响今后农机化的发展。
中国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
目前中国农机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差距,仅相当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农机化已进入了初级阶段后期,准备迈向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人们欣然看到,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势必会进一步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因此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
(1)农机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2004年6月25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并于2004年11月1日起实施。该法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职责,明确了对农机科研开发和生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农机作业服务和保障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扶持措施。该法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改善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将极大地调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促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普及应用,对农机化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关键环节机械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在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基础上,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需求将主要表现在水稻生产工厂化育秧、高速插秧、半喂入水稻联合收割,适应多个地区、不同行距的玉米联合收割等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管理和收获等关键环节,如棉花机械化播种或移栽、采摘,薯类、鳞茎类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机械化,油料作物和糖类作物播种、收获机械化。
(3)畜牧业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将有较快发展。围绕提高草原改良、人工草场建设和农区秸秆利用机械化,提高奶品采集、提高奶业生产卫生安全控制能力的机械化,加快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创造安全生产条件的机械化等。
(4)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将会得到较快发展。为巩固和提高果蔬生产的竞争力,促进果蔬产业的规范化和生产的标准化,节能型设施农业装备、移栽机具、监测与调控设备、土壤消毒灭菌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等将会得到较快发展。
(5)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机械化需求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需求将加大。主要包括保护性耕作、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水灌溉、化肥深施、精量半精量播种、高效安全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与加工装备等。
(6)农机的升级换代需求强劲。中国农机的技术水平和总体质量不高,中小型机械多,而且技术含量低,科技含量高、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缺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规模的扩大、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强,对先进适用、高科技含量和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这类机械的开发、引进和生产将是农机技术升级换代的重要内容。
❷ 农业机械在农业四个发展阶段中的特点
19世纪前
农业机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使用简单农具的时代。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5000~前3000)就有了原始的耕地工具──耒耜。公元前13世纪就已使用铜犁头进行牛耕。到公元前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拥有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和灌溉等一系列铁、木制农具。公元前90年前后,赵国发明的三行耧,即三行条播机,其基本结构至今仍被应用。到 9世纪已形成结构相当完备的畜力铧式犁。在《齐民要术》(约540)、《耒耜经》(约880)、王祯《农书》(约1310)、《天工开物》(1637)等古籍中,对各个时期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和工具都有详细的记载。在西方,原始的木犁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使用铁犁铧。
19世纪至20世纪初
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发展和大量使用新式畜力农业机械的年代。1831年,美国的C.H.麦考密克创制成功马拉收割机。1836年出现了第一台马拉的谷物联合收获机。1850~1855年间,先后制造并推广使用了谷物播种机、割草机和玉米播种机等。20世纪初,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拖拉机开始逐步代替牲畜,作为牵引动力广泛用于各项田间作业,并用以驱动各种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
20世纪30年代后期
20世纪30年代后期,英国的H.G.弗格森创制成功拖拉机的农具悬挂系统,使拖拉机和农具二者形成一个整体,大大提高了拖拉机的使用和操作性能。由液压系统操纵的农具悬挂系统也使农具的操纵和控制更为轻便、灵活。与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由牵引式逐步转向悬挂式和半悬挂式,使农机具的重量减轻、结构简化。40年代起,欧美各国的谷物联合收获机逐步由牵引式转向自走式。60年代,水果、蔬菜等收获机械得到发展。自70年代开始,电子技术逐步应用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的监测和控制,逐步向作业过程的自动化方向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发展新式畜力农具,如步犁、耘锄、播种机、收割机和水车等。5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建立拖拉机及其配套农机具制造工业。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于1959年建成投产。1972年创制成功的船式拖拉机(机耕船),为中国南方水田特别是常年积水的沤田地区提供了多种用途的牵引动力。到1984年底,全国(除台湾省外)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85.4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达到 329.8万台,农业用汽车达到35万辆,农用排灌动力机械达到615万台,农用水泵达到515.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123.5万部,小型和手扶拖拉机配套农机具达到 291.8万部,谷物联合收获机达到35861台,饲料粉碎机达到113.9万台,磨面机、碾米机、轧花机和榨油机共 388.1万台,农用动力总功率达1.95×10千瓦。1984年,机耕面积达5.24亿亩,占耕地面积的39%。机电灌溉面积达3.76亿亩,占灌溉面积的56.4%。
❸ 黑龙江农垦与黑龙江地方农业机械化的各自优势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建设的现状黑龙江农业机械化正朝着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且有了较为突出的成绩。目前,垦区农机总资产已经超过百亿元,年购买农机产品费用超过十亿元。现有谷物联合收获机械万余台,拖拉机六万余台,插秧机十万余台,农用飞机近百架,农业机械总动力高达500多万千瓦。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黑龙江农垦农机化发展体现出“四高一快”的突出特点:1)农机装备水平高。主要表现为装备标准高,配套农具数量多;科技含量高,自动化、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高。2)农机化程度高。水旱田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96%,其中旱田96.5%、水田95.3%,粮食(谷物)烘干能力可达粮食产量的20%,年农业航空作业面积已达87.8万hm2。3)田间作业标准化水平高。垦区始终坚持各项农猜罩机作业要有标准、有检查、有验收、有奖惩。4)农机管理水平高。垦区全面实现标准化管理,实行“六统一”、“七加强”的管理制度。5)农机化发展速度快。装备更新速度快,新度系数在0.75以上。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未来走向1. 发展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农业研究与应用的热点领域,是农业科技革命的方向。目前黑龙江垦区在精准农业应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将来要进一步利用土地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以3G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精准农业,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应用推广力度,减少投入成本,发挥垦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2. 发展数字农业目前,垦区数字农业技术已经应用到多个领域,以红星农场为例,其应用数字农业技术,建立了农机集中管理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农机管理指挥调度网络化,使各级管理部门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可及时掌握红星农机管理信息,了解农机当前作业的情况,对农场农田的地理位置、土壤信息、种植作物情况等信息进行查询,提高农机管理的科技水平。在建三江管局部分农场亦有应用,通过电脑语音自动答询系统、电视播报系统、文字传媒系统、专家演绎系统、基地展示系统枝没、信息交流与市场服务系统,可为生产经营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技术信息服务。
3. 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美国资源管理局将保护性耕作定义为,“耕种后至少50%地表覆盖有秸秆,以减少水蚀的耕作方法;或在风蚀严重的地区,在风蚀易发生地表的谷物秸秆覆盖量不少于1820 kg/hm2,且覆盖均匀平整的耕作方法”。简单地说,保护性耕作就是指任何能比传统耕作法减少土壤流失的耕作法。保护性耕作有四大特点,一是耕种后至少50%地表有秸杆覆盖;二是地平面覆盖0-3cm土粒胶接、球粒状、直径在0.25-10 mm的土壤,透水透气能力强;三是中土层4-24cm为细土,是庄稼生长最佳土壤;四是心土层粗粒土壤蓄存水,建立地下水库
4. 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猛兆纳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与目前农业相比较,有以下特点: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环保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健康;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❹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利与弊
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好处自然是提高产量,社会进步,农民不在那么辛苦,也减少了城乡的差别。
弊端就是这样会使很多农民有失业的可能,因为机械工作没有手工干活细会减少丰收,同时浪费土地,中国的土地山坡多,很多地方用不了机械,机械化还使能源消耗大(柴油,电力),环境有少量的污染。
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的基本特点:
①农业机械化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不仅重视增加产量和节省劳力,也重视为农民增加收入。
②根据国情、国力确定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与工业、能源、科技、资金和劳力安排等方面的状况相适应。
③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应实行人力、畜力、机力、电力相结合以及改良农具、半机械化机具和现代农业机器相结合。
④农业机械化为实现农业全面发展和农工商综合经营服务,其范围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林、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的产前(如种子加工、饲料调制)、产后(如农产品加工、冷藏、装仓、包装、运输)诸环节,还包括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等方面。
⑤农业机械化的作业项目不急于求全,要优先选择增产增收效果显著,能减轻农忙劳动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环节;在地区上不强求一律,支持条件好的地方先走一步。
⑥农业机械化要与其他农业技术的政策相结合,既要为推广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又要与继承优良传统技术相适应,从而创立中国自己的农业机器体系。
⑦农机产品以小型为主,大中小型相结合,以价廉、质优、耗能少、使用和修理方便为原则。
⑧重视农业电气化,特别重视农村小水电站的发展。
⑨妥善安排机械化过程中节约出来的劳动力的出路。
⑩农业机械的所有制与经营形式多样化,以适应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农业机械除由集体、国家所有外,还可归农户个人所有。在经营形式上可以家庭自营、农民合伙经营、农户承包经营,以及由国家或合作经销组织设立农机服务(队、站、公司)经营。重视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投资,培养出大批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的人材,等等。我国农业在集体化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❺ 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具有哪些特点
我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