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卢瑟福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卢瑟福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发布时间:2021-02-27 04:49:19

A. 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______.图中A为放射源

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因此图中的A为放专射源发属出的α粒子,B为氮气,该核反应方程为:24He+714N→817O+11H.
故答案为:质子;α;氮;

14

B.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所做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通过一个带有荧光屏的显微镜,可以在水平面内转到图

A、放在A位置时,相来同时间内观察到源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说明大多数射线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内部很空旷.故A错误;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说明较少射线发生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故B正确;
C、放在C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说明极少数射线较大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且质量大.故C正确;
D、放在D位置时,屏上可以观察到闪光,只不过很少很少.说明很少很少射线发生大角度的偏折.故D错误;
故选:BC.

C.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图中的显微镜可在圆周轨道上转动,通过显微镜前相连的荧光

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说明大多数射回线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内答部很空旷.故A错误;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说明较少射线发生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故B错误;
C、选用不同金属箔片作为α粒子散射的靶,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基本相似.故C正确;
D、主要原因是α粒子撞击到金原子后,因库仑力作用,且质量较大,从而出现的反弹.故D错误.
故选:C.

D. (1)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做α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示意图,荧光屏和显微镜一起分别放在图中的A、

(1)A、放在A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最多,说明大多数射线基本不偏折,可知金箔原子内部很空旷,故A正确;
B、放在B位置时,相同时间内观察到屏上的闪光次数较少,说明较少射线发生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故B正确;
C、放在C、D位置时,屏上仍能观察一些闪光,但次数极少.说明极少数射线较大偏折,可知原子内部带正电的体积小且质量大,故C错误;
D、放在D位置时,屏上可以观察到闪光,只不过很少很少.说明很少很少射线发生大角度的偏折,故D正确.
故选:ABD.
(2)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发生光电效应,有电子从锌板逸出,锌板失去电子带正电,所以验电器带正电而张开一定角度,锌板、指针均带正电,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A、光照强度减弱,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目减小,因此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减小,但是仍能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误;
B、光照强度减弱,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目减小,因此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光电子数目减小,故B正确;
C、发生光电效应时,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hv-W,W为逸出功,由此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着入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与光照强度无关,故C错误;
D、根据C选项的论述可知D正确.
故选BD.

E. (2006上海)1919年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由此发现______.

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版子,因此图中的A为放射源权发出的α粒子,B为氮气,该核反应方程为:24He+714N→817O+11H.
故答案为:质子,α,氮,24He+714N→817O+11H.

F. 如图所示为卢瑟福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成功在实现了原子核人工转变的实验装置示意图,M是显微镜,S是荧光屏,

(1)卢瑟福通过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质子,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专恒可以判断核反应方程属为:
42
He+
147
N→
178
O+
11
H
(2)A、B、充入氮气后,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质子,质子穿过银箔,引起荧光屏S的闪烁,故A错误,B错误;
C、D、装置中A为放射源,放出的为α粒子,由于F处装的银箔刚好能阻止α粒子穿过,因此没有充入氮气之前无质子产生,不可能在S上见到质子引起的闪烁,故C正确,D错误;
故选D.
(3)充入氮气后,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质子,质子穿过银箔,引起荧光屏S的闪烁,故选C.
故答案为:(1)
42
He,
147
N?,
11
H;(2)D,(3)C.

G. 卢瑟福通过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发现了质子.(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______核,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_____

(1)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并首次实现原子核的人工转专变
(2)卢瑟福第一次完成了原属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实验装置中银箔的作用是刚好阻挡α粒子打到荧光屏,但是不能阻挡其它粒子的穿过,这样可判断是否有新的粒子产生试验中根据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明确了新产生的粒子就是氢原子核.故ABC错,D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氮,人工转变;(2)D

H. (1)如图是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______实验装置示意图,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

(1)卢瑟福复和他的同事们所做制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此实验否定了汤姆逊的枣糕模型,据此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实验中,发现只有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原子的正电荷及绝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2)根据玻尔原子理论,能级越高的电子离核距离越大,故电子处在n=2轨道上比处在n=4轨道上离氢核的距离近,
跃迁发出的谱线特条数为N=

C
2

I. 初三化学 卢瑟福的实验问题

1:因为原子核带正电与a粒子产生排斥作用,又因为原子核很小,所以只有少数内a粒子发生了容偏转
2:说明了原子核带正电,与a粒子所带的电性相同;
3: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是非常小的,原子核的半径大概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偏转这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J.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一个密封的箱子,顶端有两个带阀门的通气

若在铝箔和荧光屏来之间加上垂直源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这些亮点纷纷向上偏移,
根据左手定则得该射线带正电,
当通过通气孔P将箱内抽成真空时,发现α粒子能够穿过铝箔打到荧光屏上,使荧光屏上产生闪烁的亮点;增加铝箔的厚度,使荧光屏上恰好没有闪烁的亮点;
即铝箔达到一定厚度,刚好能阻止α粒子穿过,
卢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轰击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并发现了质子,所以通入少量氮气,α粒子穿透性比较弱,不能穿过较厚铝箔,荧光屏上的亮点是由质子打出的,所以穿过铝箔的射线是质子,穿透性更强,而且带正电.
故选:D.

与卢瑟福的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路由器上有unknown连接是什么设备 浏览:525
启辰D50分离轴承多少钱 浏览:386
牙机雕刻机与电动工具 浏览:208
外汇期货交易实验装置 浏览:791
设备投资怎么算 浏览:95
好的摄影器材有哪些 浏览:463
温州新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93
锦州五金机电城出租出售 浏览:417
卡尔蔡司公司有哪些医学器材 浏览:261
重庆市机械凿打岩石套什么定额 浏览:557
阀门外面加个框是什么意思 浏览:756
会议设备系统哪里有 浏览:340
打印室需要哪些设备多少钱 浏览:577
通用型机床设备加工用于什么 浏览:290
书画工具箱套装 浏览:772
燃烧固体需要哪些仪器 浏览:969
2213ktn1是什么轴承 浏览:640
电脑固体硬盘怎么加机械硬盘 浏览:197
昆山汽车门板超声波焊接机怎么样 浏览:787
发说说怎么隐藏设备 浏览:804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