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回顾实验和探究: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器材 如白纸板、激光灯、量角器和______.步骤如图装置,将纸板右半
(1)因为实验目来的是“探究光的反自射定律”,所以要有光源,反射面,白纸板,量角器.
(2)比较图甲和图乙可知:若将纸板右半面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则在纸板上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随之增大,且二者角度相等.
故答案为:平面镜;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内平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⑵ 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叫什么
名称在乎厂家取。
我们实验室有:光的反射实验器(分组实验用)。
如果只用来演示,也可以叫 “光的反射演示器”
⑶ 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ENF、竖直地立在平面镜
(1)实验中来,我们所研究自的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因此,读图可知,我们应测出∠E0N和∠NOF的大小;
(2)表格数据表明,入射角分别为50°、40°、20°时,反射角也是相同的度数,并且反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3)图乙中,当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时,无法看到反射光线,这表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
故答案为:(1)∠E0N,∠NOF;
(2)等于,增大;
(3)不能.
⑷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器材:白纸板、激光灯、______、______.装置图:步骤与结论:(1)如图把纸板NOF向前折
因为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所以要有白纸板、激光灯版、反射面、量角器.
(权1)如图所示,把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测量NO两侧的角i和角r,发现角i等于角r,这说明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反射面;量角器;(1)不能;同一平面;(2)角i等于角r;在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猜想与假设.
⑸ 如图所示是某个同学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式中,他将10只鼠妇放入此装置的中
(1)鼠妇喜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房屋、庭院内.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若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均可以找到;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也可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进行收集.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所以通过采集经验可知: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中.
(2)由于9分钟后明亮处鼠妇数约为0个,黑暗处为10个.可以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处(或鼠妇怕光)
(3)不能用1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多选用鼠妇的数量,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4)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由于该实验探究的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所以实验的变量应该是光.
(5)统计一次容易产生误差,有可能其他因素导致产生偶然现象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多实验几次,然后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
(6)要养成爱护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
故答案为:
(1)花盆下、石块下等(只要是阴湿环境即可).
(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处(或鼠妇怕光)
(3)只用一只会有偶然性,实验不准确
(4)光
(5)减少误差
(6)将鼠妇放回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⑹ 图一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
(1)碘遇淀粉变蓝色.摘下甲装胃内的叶子,经脱色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颜色不版变,证权明没有淀粉生成.
(2)碘遇淀粉变蓝色.摘下乙装置内叶片,经脱色处理后加碘液数滴,叶片呈蓝色,说明有淀粉产生.
(3)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将装置放置暗处一昼夜的目的耗尽或运走植物原有的淀粉.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的.
(4)氢氧化钠的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有氢氧化钠的甲装置中没有二氧化碳,而有清水的乙装置中有二氧化碳,以便形成以二氧化碳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因此本实验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的有无.
故答案为:(1)没有淀粉生成
(2)有淀粉产生
(3)耗尽或运走植物原有的淀粉
(4)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有无
⑺ 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在25℃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
(1)组别1中,光照强度为0,此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由于小室中CO2缓冲液能够保持小室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因此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引起该组液滴左移.
(2)组别3的光照强度为4000lx,组别4的光照强度为6000lx,因此与组别4相比,限制组别3液滴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表中光照为10000lx和12000lx时,液滴移动的距离相等,表明此时光合作用达到光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不再是主要环境因素,此时限制装置内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
(3)表中右移的值表示光合作用氧气的净释放量,因此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右移的值+左移的2.2.则光照强度为8000lx时,植物真光合速率=5.9+2.2=8.1mL/h,因此植物光合作用2小时产生氧气16.2mL.若光照强度由8000lx突然降低到2000lx,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减少,这将抑制三碳化合物的还原,而二氧化碳固定仍在发生,因此此时叶绿体内C3的相对含量将升高,用于暗反应的ATP来自光反应中水的光解.
(4)25℃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当升高温度时,是光合作用强度减弱,而呼吸作用增强,因此氧气的净生成量减少.因此在6000lx光照条件下,将实验装置的温度提升至30℃,由于氧气净生成量减少,导致液滴右移明显减慢.
故答案为:
(1)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 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导致装置中气体总量减少
(2)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浓度
(3)16.2 升高 光反应中水的光解
(4)25℃是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当升高温度时,是光合作用强度减弱,而呼吸作用增强,因此氧气的净生成量减少
⑻ 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他)小明同学用如图他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验中实验白色硬纸板
(我)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在实验中实验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反射光线和入射版光线,权也能方便地测量 反射角和入射角.
将光屏的左半部分向前后翻折,就不会看到反射光线,只有当整个光屏为一平面时,才能够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共面.这说明光屏可以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2)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探究活动,虽然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这是为了能确定像的位置;
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由图可知,U>2f,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如果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则2f>u>f,光屏上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我)反射角和入射角;验证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2)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倒立;放大.
⑼ 某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光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据图分析回答:
(1)根据实验小组在做探究“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时内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容.可知该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光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光吗?) (2)根据生活经验,你作出的假设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的影响(或植物的光合作用不需要光). 对照实验是唯一变量实验,变量就是所要探究的因素,根据做探究“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可知该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光,其它条件相同.从图中看出,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得出结论:光是绿色植物产生氧不可缺少的条件;甲和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绿色植物,得出结论:氧气是绿色植物产生的;乙和丙有两个变量.因此应选择甲和乙两组实验装置做对照. (3)若要探究在光照条件下,氧气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实验的变量是绿色植物.因此应选择甲丙两组实验装置作对照. 故答案为:(1)光是否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受光的影响) (2)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光的影响;光;(3)起对照作用. |
⑽ 小明在进行光的反射规律实验的探究过程中:(1)小明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实验,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
(1)可折转的光屏,说明可以使光屏位于两个平面内,而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由此可知: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
(3)在光屏上标有角度数是为了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由图可知,入射角为40°,因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故反射角也为40°,如下图:
(5)改变纸板B的位置,使其与纸板A不在同一平面上,看看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即可得到结论.
(6)由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可知,将反射光线改为入射光线,光路图照样成立,体现了光路是可逆的.
(7)根据光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此时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60°,则入射角为90°-60°=30°,所以反射角也为30°;
当反射角增大15°时,则入射角也增大15°,变为45°,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就等于反射角与入射角之和,即为90°;
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向镜面时,反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入射角为0°,则反射角也为0°.
故答案为:(1)探究反射光与入射光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3)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4)见下图:
(5)将纸板B向后(前)折,观察在纸板B上是否有反射光线;
(6)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7)30°;90°;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