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实验室制取气体尾气处理装置图

实验室制取气体尾气处理装置图

发布时间:2025-08-21 09:29:54

A. 下图是用于气体的制备.干燥.性质实验、尾气处理的常用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怎样检查装

(1)装置A中先把a封闭,在分液漏斗中加入水,一段时间后,水不继续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完好;
故答案为:先将a接口封闭,然后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水,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分液漏斗中水的液面不会连续下降,证明装置A的气密性好;
(2)①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反应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

B.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选择气体发生装置的依据是______和______.(2)用如图所示

(1)实验室制气体有加热和不加热两种装置,制取装置的选择应考虑:专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物属的状态.故答案为:反应的条件;反应物的状态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就证明氧气已经满了.故答案为:当气泡从集气瓶口向外冒出时
(3)A装置是验证水的,B装置是验证二氧化碳的,C装置是除去二氧化碳的,D装置是除去水蒸气的.F、G装置不能颠倒,否则影响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检验,一氧化碳有毒,因此要进行尾气处理.故答案为:①除去二氧化碳;G中石灰水变浑浊.尾气处理装置.②吸水干燥作用;③无法验证是否有氢气;④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C. 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图解

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两种收集方法。下面通过图解形式来介绍这两种方法:
1. 向上排空气法:
- 使用时机:当制取的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时,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氯气(Cl2)等。
- 操作步骤:通入气体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气体从上方进入,将集气瓶内的空气从下方排出。
- 原因:因为制取的气体密度大,它会沉到集气瓶底部,而较轻的空气则从上方被排出。
2. 向下排空气法:
- 使用时机:当制取的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时,如氢气(H2)、氨气(NH3)、甲烷(CH4)等。
- 操作步骤:通入气体时,将集气瓶正放在实验台上,气体从下方进入,将集气瓶内的空气从上方排出。
- 原因:因为制取的气体密度小,它会浮在集气瓶顶部,而较重的空气则从下方被排出。
选择方法:根据所制取气体的密度与空气密度的相对大小来决定使用哪种方法。
(3)实验室制取气体尾气处理装置图扩展阅读:
- 适用范围:排空气集气法适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尤其是氧气)反应的气体。
- 不适用范围:对于密度与空气接近的气体(如氮气N2、乙烯C2H4、乙烷C2H6)以及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的气体(如一氧化氮NO),不能使用排空气法收集。
优缺点分析:
- 优点:收集到的气体相对较干燥。
- 缺点:收集的气体可能不够纯净。
实践操作注意事项:
- 操作时需要使用集气瓶、盖玻片、导气管等仪器。
- 在通风橱中操作并佩戴防护装备,尤其是处理有毒气体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时。
- 配备尾气处理装置,防止有毒气体排放到环境中。

D.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备的方法,方程式,及仪器

常见气体制备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原则

(1)安全:避免和防止爆炸、燃烧、有毒物质外泄。

(2)方便:应用常用试剂、装置简单、操作方便。

(3)快速:反应时间不宜过长,过于剧烈的反应不安全,以反应速率适中为宜。

(4)生成物纯净(或虽含杂质但较易提纯),减少分离操作。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反应

(1)制取单质:用氧化还原反应。

(2)制取化合物:通常用复分解反应,如HCl、SO2、CO2、NH3、HNO3等;有时也可用氧化还原反应,如制NO2、NO等。

3.实验装置的安装、选择及操作步骤

(1)实验装置的安装顺序可用如下图表示:

(2)制取气体时各部分装置的选择依据:

①发生装置:所用试剂的状态及反应条件;

②收集装置:气体的水溶性及相对空气的密度大小、是否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③净化装置:依据气体与杂质的性质的不同,使杂质被吸收或转化成所需物质;

④尾气处理(吸收)装置:根据所制气体是否有毒或污染环境来确定是否要安装尾气处理装置。有毒物质可用溶液吸收或燃烧去除。

(3)“气密性检查”在整个实验中的位置一般放在第二位,一般在装置连接好后、但在反应开始前检验气密性,决不可在药品混合并开始反应后检查气密性。

4.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典型装置

主要掌握实验室三种不同类型制备气体的装置,以及三种不同类型的气体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干燥、净化和吸收装置。

实验室常用的三种不同类型制备气体的装置:

(1)固体——固体加热装置(见图)

所需仪器:铁架台、铁夹、酒精灯、大试管、单孔橡胶塞、导气管等。常用于制O2、NH3、CH4等。

注意事项:

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后倒流而引起试管破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③固体药品要在试管底部平铺开。加热时首先均匀预热(移动酒精灯),然后在试管的药品最后部位集中加热,并逐步前移。

④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面不能过长,否则会妨碍气体的导出。

⑤如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停止制取气体时,应先从水槽中把导管撤出,然后再撤走酒精灯,以防水倒流。

(2)固体——液体(液体——液体)加热装置(见图)

所需仪器:铁架台、铁夹、烧瓶、分液漏斗、双孔塞、导管等。常用于制H2、CO2、H2S、NO2、SO2、NO等。

注意事项:

①烧瓶应固定在铁架台上。

②先把固体药品放入烧瓶中,然后再慢慢加入液体。

③分液漏斗内为挥发性液体时要盖上盖,注意盖上的小槽要对准分液漏斗颈上的小孔。

④制H2、CO2、H2S时也可用下面的装置。

这类装置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

说明:①在简易装置中长颈漏斗颈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作用而无法使用。②加入的固体药品块状大小要适宜,如果太碎会落入底部的酸中使反应无法终止。③加入酸的量要适当。④最初使用时应待容器内原有的空气排净后,再收集气体。⑤在导管口点燃氢气或其他可燃性气体时,必须先检验纯度。

5.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检验气密性时,可把导管一端浸入水里,用手掌紧贴烧瓶外壁,如果装置不漏气,烧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导管口就会有气泡冒出。把手移开后,过一会儿烧瓶冷却,水就会上升到导管里,形成一段水柱(见下图I、Ⅱ)。如果发现漏气,必须找出原因,并进行调整、修理或更换零件.

E. 制备气体的简易装置优缺点

初中化学气体制备装置分析

初中化学主要考查两种常见气体(O2和CO2)的制备原理、药品,气体制备装置一般分四大部分: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会考突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教科书上原理的考查;中考则突出考查学生能力,在会考基础上进行延伸和综合。中考内容包括会考内容。

一、制取常见气体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

制备

气体

中考实验内容

会考实验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

中考增加实验药品、状态及反应条件

O2

KClO3和MnO2共热、KMnO4加热、H2O2和MnO2

Na2O2和H2O

CO2

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

H2

Zn与H2SO4或盐酸

NH3

Ca(OH)2固体与NH4Cl固体共热

通常有毒和有污染的尾气必须适当处理。常用经典仪器有:

⑴a用于NaOH吸收CO2(气体溶解或反应速度不很快,不易引起倒吸);

⑵b用于收集少量气体然后处理;如多余的CO的处理。

⑶c收集极易溶且溶解很快的气体。如NH3等,这种装置可以增大气体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液体对气体的吸收。由于漏斗容积较大,从而防止吸收液的倒吸。

⑷d用于处理难以吸收(有毒)且可燃的气体。如H2、CO等。

F.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时常用的装置,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4)硫化氢(H 2 S)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

实验室制取硫化氢气体是用固体(硫化亚铁)和液体(稀硫酸)反应制气体,所以选择发生为A;
由于要制取干燥的硫化氢气体,而硫化氢能与浓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H2SO4=2H2O+SO2↑+S↓,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干燥,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选用向上排空气法的仪器有C或F,但是由于硫化氢(H 2 S)气体是一种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为防止污染空气,所以只能选F装置收集。
由于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酸性,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选择H装置,综上所述,所选择的装置连接顺序依次是A→F→H

与实验室制取气体尾气处理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空调制冷大环境会怎么样 浏览:996
工程施工的机械使用费包括哪些 浏览:333
cad怎么画机械加工图 浏览:546
超声波机头怎么调 浏览:711
滚动轴承为多少不发生点蚀 浏览:55
北环的五金机电市场 浏览:421
埃美柯铜阀门是什么铜 浏览:879
制冷iplv是什么意思 浏览:801
怎样调出flyme6的工具箱 浏览:1000
有哪些设备出厂时要带sim卡 浏览:354
青岛盐业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41
检测膝盖用什么仪器 浏览:634
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论文 浏览:757
水管铜质阀门拧不动了怎么办 浏览:726
脉冲超声波波高和什么有关 浏览:681
外卖的小型加热设备怎么用 浏览:257
客户端设备有哪些 浏览:765
技术设备是什么 浏览:644
驱赶蝎子用什么超声波 浏览:757
钢板桩设备多少钱租 浏览:480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