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帕斯卡裂桶实验的改进
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地缩小呢?答案是否定的.接着再问:管长减小了,液体压强减小了,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桶就不可能裂开,能否用其它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如薄塑料袋).比较装满水的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不同情形,液体压强的实质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取一个演示液体测压强用的大广口瓶(直径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在瓶下部的侧壁管口用橡皮薄膜扎紧密封,将红色的水从瓶口倒入,随着瓶中水位的升高,侧管的橡皮薄膜渐渐鼓出,可以看到,即使灌满水后,薄膜鼓出的程度也并不十分明显(图1).这说明虽然瓶中装了很多很重的水,但对侧壁的压强并不很大.再取一根1米长的托里拆利玻璃管,通过打有小孔的瓶塞插入大瓶中,并把塞塞紧密封.让一个学生站到凳子上将烧杯中的水用漏斗渐渐灌入管中(图2),当玻璃管中红色水升高50厘米以上时,只见大瓶侧管的橡皮薄膜大幅度鼓出,现象生动明显.
Ⅱ 液体压强教学反思
实验教学课以探究为主,结合多媒体与演示实验。教学初期通过图片引发兴趣,如潜水员的潜水衣、深海鱼类等,为新课引入做铺垫。课程结束时,邀请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解释图片蕴含的道理,形成闭环。
物理以实验为重,很多现象需通过实验呈现与体验。本课中,物理实验贯穿始终。在体验液体压强时,自制演示水对容器底壁的影响,观察未装水与装水后橡皮膜形状变化,思考原因引入压强概念。在探讨压强产生原因时,引导学生思考得出:液体受重力且具流动性。
反思教学过程,需改进之处有:
1. 学生参与度不够,应给予更多探究时间。
2. 部分环节语言冗长,影响教学效率,影响练习完成。
3. 教学中学生思考时间不足,问题提出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需注重预习。
4. 教学细节处理欠佳,如学生在探究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压强时,未提醒注意橡皮膜深度变化,影响测量精度。
未来教学,应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设计更贴近感知的教学环节。注重重点突破,个性化教学,促进师生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Ⅲ 在学习液体的压强知识时,老师使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用
(1)右侧水的压强大,所以橡皮膜应向左侧突起;
通过橡皮膜的突起方向反映专了两边压强的大小属,这种方法叫转换法;
(2)向左侧水中加盐,根据p=ρ液gh,深度不变,液体的密度变大,所以液体的压强变大,两边的压强差变小,则橡皮膜的凸起程度变小;
(3)水对橡皮膜的压强:
p=ρ水gh水=1.0×103kg/m3×10N/kg×8×10-2m=800Pa
酒精对橡皮膜的压强:
p′=ρ酒精gh酒精=0.8×103kg/m3×10N/kg×10×10-2m=800Pa
橡皮膜受到水和酒精的压强相等,所以不向任何一方凸起.
故答案为:(1)左;转换法;(2)小;橡皮膜两边的压强差变小;(3)橡皮膜不向任何一方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