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图是一个实验室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1)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的酒精灯,打开
(1)A装置产生了氯气,C装置为D装置提供水蒸气,氯气有强氧化性,碳有还原性,在加热条件下氯气和水、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化氢和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2H2O+2Cl2
△ | .
2. 下图是一个实验室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1)A是氯气发生装置,写出该装置发生反应
(1)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 | .
3.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己略).(1)装置A是氯气的发生装置,请写出
(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具有强氧化性,和浓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故答案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从A装置出来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可以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若C中堵塞,则B中压强会增大,将水向上压,从而形成一段水柱; 故答案为:除去Cl2中的HCl;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要验证氯气是否有漂白性,可以利用有色布条,因为制取的氯气含有水蒸气;生成的HClO有漂白性,先验证氯气是否能够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然后用干燥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检验氯气的漂白性.干燥氯气不能选用与氯气反应的碱石灰,U形管一般盛装固体干燥剂,浓硫酸不能盛装在U形管中,无水硫酸铜可以检验水的存在,不能用于氯气干燥,此题可选用无水氯化钙,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 故答案为:d; (4)读图可知,D中通入氯气后生成单质溴,加入E中后又生成了单质碘,故E中现象是溶液分层,且上层即苯层显紫红色,但是由于D中可能有过量的氯气,故E中生成的单质碘不一定是溴与KI反应置换出来的,也可能是过量的Cl2也可将I-氧化为I2,故不能说明溴单质的氧化性一定比碘强; 故答案为: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不能;过量的Cl2也可将I-氧化为I2; (5)氯气有毒会污染环境,所以F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F中不可以盛装饱和Ca(OH)2溶液,因为Ca(OH)2溶解度太小,吸收不彻底,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大气;b.
4.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原料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其中:A中盛有MnO 2 ,B中盛有浓盐酸. (1)
(1)由图可知,仪器B为分液漏斗,答案为:分液漏斗; (2)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氯气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Cl 2 +H 2 O=H + +Cl - +HClO,食盐水溶液中的氯离子抑制氯气的溶解,降低氯气的溶解度,所以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故答案为:HCl; (3)浓硫酸有吸水性,且不和氯气反应,所以可用浓硫酸干燥氯气,故答案为:浓硫酸; (4)氯气有强氧化性,能把变价金属氧化成最高价态,所以氯气和铁反应的生成物是氯化铁,故答案为:2Fe+3Cl 2 2FeCl 3 ; (5)氯气有毒,污染环境,所以不能排空,氯气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水,所以可用氢氧化钠吸收多余的氯气, 故答案为: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Cl 2 +2OH - =Cl - +ClO - +H 2 O. |
5. 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
(1)次氯酸钙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氯气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故答案为:Ca(ClO)2+4HCl(浓)=CaCl2+2Cl2↑+2H2O; (2)、盐酸易挥发,反应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 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发生堵塞时B中的,压强增大,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故答案为:除去Cl2中的HCl;B中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形成水柱;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选项中abc的Ⅱ中都是干燥剂,再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不能验证氯气的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所以选d, 故答案为:d; (4)当向D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黄色,说明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 故答案是:黄;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含溴单质的少量溶液加入焓碘化钾和苯的装置E中,溴单质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溶于苯呈紫红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故答案为:E中溶液分为两层,上层(苯层)为紫红色; (6)氯气具有强氧化性,在溶液中将SO32-氧化SO42-同时生成Cl-、H+.,反应离子方程式为SO32-+Cl2+H2O=SO42-+2Cl-+2H+; 若改用NaHSO3,会发生反应4HSO3-+Cl2=SO42-+2Cl-+3SO2↑+2H2O,生成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污染环境,故不可行. 故答案为:SO32-+Cl2+H2O=SO42-+2Cl-+2H+;否.
6. 某课外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在实验室制备氯气并探究其相关性质(夹持设备已略).(1)制备氯气选用的
(1)漂白精的成分为次氯酸钠具有氧化性,可以氧化盐酸中的氯离子;反应为次氯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在酸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O - +Cl - +2H + =Cl 2 ↑+H 2 O; 故答案为:ClO - +Cl - +2H + =Cl 2 ↑+H 2 O; (2)装置B的作用之一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若堵塞,装置AB中气体压强增大,会把B中的液体压入长颈漏斗中形成水柱; 故答案为:气体中长颈漏斗中液面明显上升,形成水柱; (3)氯气无漂白作用,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要验证干燥氯气无漂白性,湿润的有色布条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a、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干燥有色布条会褪色,通过碱石灰后,氯气会被吸收,后续试验无法验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故a错误; b、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干燥有色布条会褪色,通过硅胶后,水蒸气会被吸收,但遇到湿润的有色布条会褪色,不能证明其漂白作用的物质,故b错误; c、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湿润有色布条会褪色,加入浓硫酸,气体不能进入后面装置,不能证明氯气是否有漂白性,故c错误; d、氯气从食盐水中出来会含有水蒸气,湿润有色布条会褪色,通过固体干燥剂氯化钙吸收水后,遇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证明氯气无漂白性;所以C中I、II、III依次放入湿润的有色布条、无水氯化钙、干燥的有色布条,所以选d; 故答案为:d; (4)D中是溴化钠,当向D中缓缓通入少量氯气时,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黄,所以现象为:溶液从无色变化为黄色: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含溴单质的少量溶液加入含碘化钾淀粉溶液的装置E中,溴单质和碘化钾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故答案为:黄(或橙);溶液变蓝色; (5)装置中在验证溴单质氧化性大于碘单质的实验验证方法中 不能排除氯气氧化碘离子的干扰作用;最后装置F氯气通入会和水反应生成盐酸,盐酸和亚硫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污染气,不能被吸收; 故答案为:①E处未能排除D中过量Cl 2 的干扰,而置换出I 2 ; ②Cl 2 通入NaHSO 3 溶液中会产生SO 2 ,污染空气; |
7. (11分)下图为实验室制取和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并进行氯气的性质实验的装置图: (1)反应前,在装置A
(共11分) (1)分液漏斗(1分)圆底烧瓶(1分) MnO 2 +4HCl(浓)  2 (2分) (3)浓硫酸(1分)吸收水分(干燥气体)(1分) (4)Cl 2 + 2OH - =Cl - +ClO - +H 2 O(2分)
与下图为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相关的资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