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1)小明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置偏高,
(1)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位置偏高,由于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所以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偏低,所以可以将蜡烛向上移或将凸透镜向下移.
故答案为:下.
(2)透镜的焦距为10cm,由图知,此时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物距处于f和2f之间,像距大于2f=20cm.
幻灯机或投影仪就是根据凸透镜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20;幻灯机(或投影仪).
(3)不能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不能成像,物体放在焦点上,即物距为10cm;或成虚像,物距小于焦距10cm.
故答案为: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4)小明将实验装置上的凸透镜取下,观察手指,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如果用此凸透镜观察窗外的物体,由于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正立的虚;倒立、缩小的.
『贰』 小刚同学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在实验过
(1)物距为40厘米,凸透镜的焦距是10厘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将蜡烛放于20cm刻度线处时,此时物距为30cm,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即向右移动光屏,此时像变大. 故答案为:缩小;右;增大. (2)当照完合影后,又给小明同学照半身像时,照相机所成的像变大了,像距也要变大,物距变小,故照相机到小明的距离变小,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变大. 故本题答案为:减小;增大. |
『叁』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1)装置中明显错误的是烛
(1)为了使物体成像在光屏上,首先要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而图示的情景中,光屏中心与烛焰凸透镜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图示的物距为20厘米,而凸透镜的焦距为15厘米,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体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都是利用这种成像规律制成的.
(2)当将烛焰移动到20厘米时,此时的物距为10厘米,小于一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在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
故答案为:(1)不在同一高度上;放大;投影仪.
(2)不能;烛焰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或物距小于焦距)成的是虚像,故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肆』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1)如果刚开始的实验器材摆放如图,应将光
(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所以光屏和凸透镜都向下移动.
(2)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蜡烛向上调节.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说明15cm=2f,则f=7.5cm;
(4)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则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此时物距大于2f,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5)确定蜡烛和透镜的位置,此时无法在光屏上成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此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因;
虚像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所以需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进行观察.
故答案为:(1)下;同一水平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上;(3)7.5;(4)左;缩小;照相机;(5)物距小于焦距(或蜡烛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正立放大的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