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结晶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区别
重结晶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主要区别如下:
操作过程:
起始状态:
操作环境:
实验装置:
综上所述,重结晶和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在操作过程、起始状态、操作环境和实验装置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贰』 如图1所示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
(1)从溶液中得到固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所以从KCl溶液中得到KCl固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氯离子易溶于水,但难挥发,水易被蒸发,所以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采用蒸馏的方法,
故答案为:D;A;
(2)从碘水中分离出I2,碘易溶于有机溶剂而难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萃取方法将碘从碘水中提取,然后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故答案为:B;萃取、分液;
(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冷凝管,进水的方向是“下进上出”,否则水蒸气急剧冷却易产生爆炸,故答案为:冷凝管;下口进水;
(4)问题1.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Mg2+、Ca2+、Fe3+、SO42-时,先加水溶解,所以加入过量NaOH(去除镁离子和铁离子):Mg2++2OH-=Mg(OH)2↓,Fe3++3OH-═Fe(OH)3↓;
加入过量BaCl2(去除硫酸根离子):SO42-+Ba2+=BaSO4↓;加入过量Na2CO3(去除钙离子的多余的钡离子):Ca2++CO32-=CaCO3,碳酸钠必须加在氯化钡之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钡可以颠倒加入的顺序,然后过滤,最后调节溶液的pH等于7后蒸发即可,
所以其顺序是⑤③②①⑥④⑦,故选d;
问题2:原来溶液中存在NaOH、Na2CO3,加入HCl后,HCl和NaOH、Na2CO3发生反应生成NaCl,发生的反应为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故答案为:HCl+NaOH=NaCl+H2O,2HCl+Na2CO3=2NaCl+H2O+CO2↑;
问题3:由海水到氯化钠晶体的实验过程中先沉淀杂质离子,然后过滤最后蒸发浓缩,所以需要过滤和蒸发装置,故选CD.
『叁』 化学实验,回流反应都需要哪些器皿
一、回流
许多有机反应和操作(如重结晶)
,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加热专较长时间,为了防止反应属
物或溶剂蒸气的逸出,
常采用回流操作。
回流是指沸腾液体的蒸气经冷凝管冷却后又流回到
原烧瓶中。一般的回流装置由圆底烧瓶和冷凝管组成。
a)回流装置;
b)防潮回流装置
C)气体吸收装置
d)三口搅拌装置;
e)滴加搅拌装置
安装时,
应先固定好圆底烧瓶,
待调整冷凝管的中心线与圆底烧瓶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
上时,再将两者连接起来。若要防止湿空气浸入,可附加一个氯化钙干燥管。
进行回流操作时,应先将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然后加热。冷却水自下而上流动,
水流
速度应能保持蒸气得到充分冷凝。
当液体沸腾后,
应控制加热,
使蒸气环的上升高度不超过
冷凝管高度的
1/3
(约一个半球)
。由于多数有机物易燃,应使用水浴(或电热套)加热。
为了增进反应物之间的接触,
可采用手工振摇,
此时需暂时松开烧瓶夹和冷凝管夹,
一
手握住冷凝管夹,一手握住烧瓶夹,作圆周运动。每次振摇完毕,再将两种铁夹固定紧。
回流反应若需控温或滴加某种反应物,可采用三颈瓶(或圆底烧瓶上安装二通管)
。
『肆』 二苯基乙二酮常用作医药中间体及紫外线固化剂,可由二苯基羟乙酮氧化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装置图(部
(1)装置图中的两种玻璃仪器分别为三颈烧瓶和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
故答案为:三颈烧瓶 球形冷凝管(或冷凝管).
(2)晶体颗粒的大小与结晶条件有关,溶质的溶解度越小,或溶液浓度越高,或溶剂的蒸发速度越快,或溶液冷却越快,析出的晶粒就越小;反之,可得到较大的晶体颗粒.所以,A.缓慢冷却溶液;D.缓慢蒸发溶剂有利于得到较大的晶体.
当溶液发生过饱和现象时,振荡容器,用玻璃棒搅动或轻轻地摩擦器壁,或投入几粒晶体(晶种),都可促使晶体析出.
故答案为:AD 用玻璃棒摩擦容器内壁,加入晶种.
(3)减压过滤也称抽滤或吸滤.抽滤时所用的滤纸应略小于布氏漏斗内径,能将布氏漏斗上全部小孔盖住.
将烧杯中的二苯基乙二酮晶体转入布氏漏斗时,杯壁上往往还粘有少量晶体,需选用液体将杯壁上的晶体冲洗下来后转入布氏漏斗,目的是为了用减少晶体的损失.所以选择冲洗的液体应该是不会使晶体溶解损失,又不会带入杂质的.选择用滤液来物冲洗的液体是最好的,这是因为滤液是饱和溶液,冲洗时不会使二苯基乙二酮晶体晶体溶解,同时又不会带入杂质.
故答案为:小于 D.
(4)重结晶过程:加热溶解→活性炭脱色→趁热过滤→冷却结晶→抽滤→洗涤→干燥,其中活性炭脱色可以除去有色杂质,趁热过滤可以除去不溶性杂质,冷却结晶,抽滤可以除去可溶性杂质.故答案为:趁热过滤.
(5)对照图上的斑点分析,可以知道,反应开始时图上的斑点是反应物,由此可推知,回流15min、30min、时的图上,下面的斑点为反应物,上面的斑点为生成物,45min时则图上的斑点是生成物,而反应物基本上无剩余.因此,该实验条件下比较合适的回流时间是45min.
故答案为:C.
『伍』 请画出苯甲酸重结晶的流程图,解释选择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求大神帮忙!!
苯甲酸重结晶的流程步骤如下:
1、预热漏斗:将玻璃漏斗放入水浴锅中预热。注:在热过滤过程中,玻璃漏斗的温度也应保持不变
2、将2g粗苯甲酸、80mL蒸馏水和2-3个玻璃珠放入锥形瓶中,置于电炉上加热至微沸点,使粗苯甲酸固溶体完全溶解。再取150mL小烧杯,准备约50ml蒸馏水,同时放在电炉上加热
3、取出预热玻璃漏斗从水浴锅,把一堆滤纸进入漏斗,滋润和少量的热水,把热玻璃漏斗铁与铁圈固定架,和过滤热解决方案尽快到250毫升烧杯,玻璃漏斗。(每次不要往漏斗中倒入太多液体,不要等到过滤完成后,在过滤过程中要保持饱和溶液的温度。)所有的溶液经过过滤后,用少量热水清洗锥形瓶和滤纸。
4、冷却结晶过滤后,将滤液盖在装有滤液的烧杯上,放置一边,用冷水冷却,以使结晶尽快完成
5、抽滤后结晶完全,布的漏斗湿(滤纸与少量的冷水润湿性,吸收),使晶体和母液分离,停止提取+少量的冷水布氏漏斗,水晶,润湿,再干,重复1-2次,最后用勺子净化后的苯甲酸晶体表面(白色鳞片状)干的菜
6、称重:CFR/_g法纯化苯甲酸;计算产量:纯/粗*100。
(5)溶剂结晶实验装置图扩展阅读:
实验现象:
1、在加热过程中,苯甲酸逐渐溶解在锥形瓶中,不存在不溶物。
2、晶体在热过滤过程中析出,一小部分晶体留在了漏斗中的滤纸上,无法过滤
3、在冷却过程中,烧杯中出现大量的白色晶体
4、在提取和过滤过程中,晶体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出现小块
实验原理:
再结晶原理:它是一个结合操作过程中溶剂纯化物质和杂质的有不同的溶解度,包含杂质的水晶物质溶解在适当的溶剂,并解决方案是准备到浓溶液接近沸腾,和不溶性杂质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和结晶,晶体进行收集和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