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反渗透水处理的原理
定义
反渗透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功能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进水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经过产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然后在一端流出水中的杂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进水侧,然后在浓水出水端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
工作原理
反渗透是最精密的膜法液体分离技术,在进水(浓溶液)侧施加操作压力以克服自然渗透压,当高于自然渗透压的操作压力离加于浓溶液侧时水分子自然渗透的流动方向就会逆转,进水(浓溶液)中的水分子部份通过反渗透膜成为稀溶液侧的净化产水;反渗透设备能阻挡所有溶解性盐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但允许水分子透过,反渗透复合膜脱盐率一般大于98%,它们广泛用于工业纯水及电子超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锅炉给水等过程,在离子交换前使用反渗透设备可大幅度降底操作用水和废水的排放量。
反渗透作用
反渗透是过滤精度最高的膜分离技术。过滤精度达到0.0001um。过滤了自来水中的所有物质,没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种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水中的杂质如可溶性固体、有机物、胶体物质及细菌等则被反渗透膜截留,在截流液中浓缩并被去除。一级反渗透可去除原水中97%以上的溶解性固体。
反渗透膜工作原理是将纯水与含有溶质的溶液用一种只能通过水的半透膜隔开,此时,纯水侧的水就自发的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一侧,溶液侧的水面升高,这种现象就是渗透。当液面升高至一定高度时,膜两侧压力达到平衡,溶液侧的液面不再升高,这时,膜两侧有一个压力差,称为渗透压。如果给溶液侧加上一个大于渗透压的压力,溶液中的水分子就会被挤压到纯水一侧,这个过程正好与渗透相反,我们称之为反渗透。我们可以从反渗透的过程看到,由于压力的作用,溶液中的水分子进入纯水中,纯水量增加,而溶液本身被浓缩。反渗透除盐原理,就是施以比自然渗透压更大的压力,使渗透向相反方向进行,把原水中的水分子压到膜的另一边,从而达到除去水中盐分的目的。这就是反渗透膜除盐原理。
B. 【3D视频】水泥混凝土抗渗性试验方法
在混凝土施工中,质量检验是整个流程的重要环节,涵盖了从选料、配比、浇筑到养护、满水试验直至竣工的每一个步骤,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质量检验系统。其中,渗透实验对于评估混凝土的防水性能,确定其抗渗标号至关重要。在实验过程中,试件在达到规定时间后,需先擦干表面并用钢丝刷清除两端面的水泥浆膜,随后在侧面均匀涂上溶化的密封材料(如黄油混合滑石粉),以确保密封效果。然后,试件被装入抗渗仪中进行试验。若在实验中观察到水从试件周边渗出,说明密封不严密,需要重新密封。
检测普通混凝土抗渗透性的过程需要严格遵循一系列步骤。首先,选用合适的原材料至关重要,细骨料应为中粗砂,细度模数应在2.5到3.0之间,同时,砂的含泥量不得超过3%,并使用具有早强性能和高效减水剂的外加剂。接下来,实验前一天应取出试件,用钢丝刷清洁两端面,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接着,在试件侧面均匀涂抹一层溶化后的石蜡密封材料,并确保在试体两端无蜡残留。将试件放入预热的试件套中,然后将其压入试件套中,确保底面与试模平齐,解除压力。接着,将试件连同试件套固定在抗渗仪上进行试验,开启阀门,打开电源,调整电接点压力表上限指针至0.1MPa,下限指针靠近但不接触上限指针(约0.05MPa),摁绿色按钮启动电源,水泵开始工作。实验过程中,水压从0.1MPa开始,每隔8小时增加0.1MPa。当检测到试件渗水时,关闭相应的阀门。实验直到三块试件均渗水结束,记录此时的压力,即可停止实验。
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试模,将试件放在压力机上沿纵断面劈裂成两半,用钢直尺测量试件内部的渗水高度,渗水高度越低,表明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越好。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全面了解和评估普通混凝土的抗渗透性,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防水性能。
C. 达西渗流定律的达西定律
达西在1856年通过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总结得出渗流能量损失与渗流速度之间的关系,即达西定律。
达西定律:
达西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圆筒横断面积为A,其中充填均匀的砂粒,砂层厚度为l,由金属网支托。水由稳压水箱经水管A流入圆筒中,再经砂层渗滤后由出水管B流出。其流量由量筒C量测,在砂层上下两端装测压管以量测渗流的水头损失。由于渗流流速极小,所以流速水头可以忽略不计,总水头可用测压管水头来表示,水力坡度可以用测压管坡度来表示:
达西分析了大量实验资料,得到圆筒内的渗流量Q与圆筒横断面积A和水力坡度J成正比,并和砂层的透水性能有关。达西建立的基本关系为:Q=kAJ,也可以写成V=Q/A=kJ,式中 k为渗流系数,反映了土壤的透水性能。
实验发现,随着雷诺数Re的增加,多孔介质(砂层)中的流动状态经历三个区域:①线性层流区:粘性力占优势,达西定律成立,上限约在Re=10左右;②非线性层流区(过渡区):为主要被惯性力制约的层流,达西定律不成立,上限约在Re=100左右,在上限附近开始有层流到湍流的过渡;③湍流区:惯性力占优势,达西定律不成立。由此可见,从上限雷诺数方面偏离达西定律与层流到湍流的过渡不是完全等价的。
在渗流速度很低时,流体与介质间的表面分子力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部分液体的滞流现象使孔隙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渗透率的相应变化。实验表明,这时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随渗流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速度到某一临界值后不再变化,因此不遵循达西定律。
在雷诺数大于上限Re数的情况下,应该用“渗流的二项式定律”代替达西定律,即
,
式中A、B为决定于流体和介质性质的常数。
在雷诺数小于下限Re数情况下,非线性渗流定律的一般形式可写为:
式中f(J)为小雷诺数情况下渗透率随水力坡度的变化函数关系,由实验确定。
以上主要是单相流体达西渗流定律;对于多相流体,达西定律对每一相仍然成立,只需将渗透率修正为该相的相渗透率即可。
D. 达西定律
法国水力工程师亨利·达西(Henry Darcy)为了研究Dijon市的供水问题而进行大量的砂柱渗流实验,于1856年提出了线性渗流定律,即达西定律。达西所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3所示。在直立的等直径圆筒中装有均匀的砂,水由圆筒上端流入经砂柱后由下端流出。在圆筒上端使用溢水设备控制水位,使其水头保持不变,从而使通过砂柱的流量为恒定。在上、下端断面1和断面2 处各安装一根测压管分别测定两个过水断面处的水头,并在下端出口处测定流量。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以下达西公式: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式中:Q为通过砂柱的流量(渗流量),m3/d;A为砂柱横截面(过水断面)面积,m2;h1和h2分别为上、下端过水断面处的水头,m;∆h=h1-h2为上、下端过水断面之间的水头差,m;L 为上、下端过水断面之间的距离,m;I=∆h/L 为水力梯度,无量纲;K为均质砂柱的渗透系数,m/d。
式(2.2)表明,通过砂柱的渗流量(Q)与砂柱的渗透系数(K)、横截面面积(A)及水头差(∆h)成正比,而与渗流长度(L)成反比,也可以说渗流量(Q)与渗透系数(K)、横截面面积(A)和水力梯度(I)成正比。而且,利用不同尺寸的实验装置进行达西实验,即适当改变砂柱的渗透系数(K)、横截面面积(A)及水头差(∆h)与长度(L),都会得到式(2.2)的关系。
图2.3 达西实验装置示意图(截面图)
另外,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渗流量可以表示为
Q=vA (2.3)
式中:v为渗流速度。由此可以得到达西定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v=KIA (2.4)
式(2.4)表明渗流速度等于渗透系数与水力梯度的乘积。对于同一均质砂柱来说,其渗透系数通常为一常数,因而渗流速度与水力梯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故达西定律又称为线性渗流定律。达西定律不仅对垂直向下通过均质砂柱的渗流是适用的,而且对于通过倾斜的、水平的及流向为自下而上的均质砂柱的渗流也是适用的,亦即和砂柱中的渗流方向与垂向方向的夹角大小无关。
式(2.4)中的渗流速度(v)实际上是一种平均流速,是水流通过包括空隙和固体骨架在内的过水断面面积(A)的流速。由于过水断面面积(A)中包括断面上砂粒所占据的面积和孔隙面积,而水流实际通过的面积只是孔隙实际过水面积A'=neA,其中ne为有效孔隙度。因此,水流通过实际过水断面面积(A')的渗透速度(u,也是一种平均流速)为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由于ne<1,所以渗流速度(v)总是小于渗透速度(u)。
式(2.2)或式(2.4)中的水力梯度I=∆h/L,为沿渗流途径的水头差(水头损失)与相应渗流长度的比值。水头损失是由于水质点通过多孔介质细小弯曲通道流动时为克服摩擦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水头差也称为驱动水头。因此,水力梯度也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流途径为了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或者理解为使水流以一定速度流动的驱动力。
图2.4 均质潜水流动水力梯度示意图(剖面图)
在实际的地下水流动中,不同点的水力梯度可以不相同。例如在图2.4所示的均质潜水流动中,在任意距离x处对应的潜水面处的水力梯度为 ∆h/∆s≈∆h/∆x=dh/dx。其中,∆s为水位线的一段弧长,∆h为对应的水头差,∆x为∆s对应的水平距离。用微分形式dh/dx表示水力梯度,则意味着水力梯度沿水流方向是可以变化的。另外,实际过水断面是一个曲面,难以求得其面积。如果假设潜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基本上是水平流动(这一假设称为裘布依假设)时,则x处的过水断面可以近似看成是一个垂直断面。这时以式(2.4)表示的达西定律可以写成以下更一般的一维形式: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式(2.6)中等号右端的负号表示沿着地下水流动方向水头是降低的。
达西公式(2.2)中的渗透系数(K,也有人称之为水力传导系数),可以定义为水力梯度等于1时的渗流速度(因为在式(2.4)中,当I=1时,v=K)。由式(2.4)可知,当I为一定值时,K越大则v就越大;当v为一定值时,K越大则I就越小。说明K越大时,砂柱的透水性越好,使水流的水头损失越小。因此,渗透系数是表征多孔介质透水能力的参数。
渗透系数既与多孔介质的空隙性质有关,也与渗透液体的物理性质(特别是黏滞性)有关:
地下水科学概论(第二版·彩色版)
式中:K为渗透系数;k为渗透率(透水率);ρ为液体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μ为液体的动力黏滞系数。如果有两种黏滞性不同的液体分别在同一介质中渗透,则动力黏滞系数大的液体渗流时介质的渗透系数会小于动力黏滞系数小的液体渗流时介质的渗透系数。在一般情况下,当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变化不大时,可以忽略它们的影响,而把渗透系数单纯地看作表征介质透水性能的指标。在研究地下卤水或热水的运动时,由于它们的物理性质变化明显而不能忽略。渗透率(k,也有人称之为内在渗透率或固有渗透率)仅与介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取决于介质的空隙性,其中介质的空隙大小起着重要作用。已知介质的渗透率,可以利用式(2.7)计算介质的渗透系数。例如,已知k=2.3×10-9cm2,并且ρ=1.0g/cm3,g=981cm/s2,μ=0.01 g/(cm·s),则求得K=2.2563×10-4cm/s(Hudak,2000)。
多孔介质的渗透系数或渗透率随空间位置和方向可以发生变化。如果介质的渗透系数随空间位置不发生变化,这种介质称为均质介质,而发生变化的介质称为非均质介质。如果介质中同一位置的渗透系数随方向不发生变化,这种介质称为各向同性介质,而发生变化的介质称为各向异性介质。在某些情况下,介质的渗透系数也可以随时间而发生变化。例如,由于外部荷载的增加导致介质的压密可以降低介质的渗透系数。盐岩晶间卤水由于矿化度的升高或降低导致石盐沉淀或溶解,可以使盐岩的渗透系数降低或增大。在某些条件下,由于存在于介质中的生物活动可以逐渐堵塞空隙通道,可以使介质渗透系数逐渐减小。
渗透系数具有与渗流速度相同的单位,常用单位为m/d或cm/s。渗透率的常用单位为达西或毫达西,1达西=9.8697×10-9cm2(相对于20℃的水而言)。表2.1列出了部分多孔介质的渗透系数的参考数值。
表2.1 多孔介质渗透系数单位:m/d
(据王大纯等,1995;余钟波等,2008)
虽然渗透系数(K)可以说明岩层的透水能力,但不能单独说明含水层的出水能力。对于承压含水层,由于其厚度(M)是定值,则T=KM也是定值。T称为导水系数,它指的是在水力梯度等于1时流经整个含水层厚度上的单宽流量,常用单位是m2/d。导水系数是表征承压含水层导水能力的参数,只适用于二维流,对于三维流则没有意义(Bear,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