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进行了如下实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吗) (2)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3)消耗氧气(或吸收氧气) (4)② |
B. 将一盆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如图),并做以下实验:(1)将此装置放在阳光下,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而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为: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如果将此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中,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且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小白鼠因缺氧而无法进行呼吸,不久将死亡.若取出装置中的绿色植物,由于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所以小老鼠存活的时间会变长,死亡的时间会缩短. 故答案为:(1)氧气;二氧化碳;氧气 (2)无光;缩短;氧气 |
C.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进行了如下实
(1)该实验小组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内原料是二氧容化碳,因此该科学探究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2)实验前,为避免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应将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24小时;以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3)在步骤③后迅速将一点燃的蜡烛放入甲装置,蜡烛将很快熄灭,这说明甲装置内的氧气含量大大的减少了,原因是甲装置内由于缺少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生理活动.
(4)若用图中的甲装置来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应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取走,否则就不能说明装置内出现的水珠是植物的叶片散失的,也有可能来自于小烧杯内的溶液.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
(2)让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3)吸收氧气
(4)②
D. 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某实验小组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设计如下装置,分析回答问题:(1)实验前,
(1)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为了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能制造淀粉,必须先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才能验证叶片内的淀粉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制造的.
(2)在实验甲、乙两装置中,叶片甲的装置内是清水,乙装置内是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乙两装置的变量是二氧化碳.
(3)酒精脱色:光照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变蓝的是甲.
(4)甲与乙,变量是二氧化碳,比较甲与乙,甲遇碘变蓝,乙遇碘不变蓝,可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比较甲与丙,甲遇碘变蓝,丙遇碘不变蓝,可得出结论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5)在温室中种植蔬菜,要使蔬菜产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所以,向温室中添加二氧化碳,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从而提高蔬菜产量.
故答案为:(1)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二氧化碳;(3)叶绿素;甲;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5)向温室中添加二氧化碳,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E. 如图表示某校生物课题兴趣小组在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时使用的装置.请分析
(1)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黑色塑料袋不透光,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若A为黑色塑料袋,且C处阀门关闭,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一昼夜后,将玻璃导管的B端插入装置丙中的石灰水中,再将阀门打开,用手挤压塑料袋,观察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若将乙装置放到阳光下,兴趣小组的同学会看到试管中会出现小气泡,当气体超过试管l/2时,取出试管进行实验.若该气体能够使快要熄灭的蜡烛复燃,可以得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的结论.
(3)在实验过程中也能进行微弱的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出来,因此,塑料袋内壁出现的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作用.
故答案为:(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2)快要熄灭的蜡烛复燃;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3)蒸腾.
F. 为探究夏季晴朗天气条件下,某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情况,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甲图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二氧化碳含量充足,此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植物的氧气释放量为零,这样的点在乙图中有两个,甲装置刻度管中的有色液滴右移到最大值的时刻是光合积累量最大的时刻,对应乙图的18点.
(2)光照后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细胞中开始产生[H]的结构是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图乙中a点和b点只进行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是温度,所以图乙中a点高于b点的原因是点温度相对较低,呼吸作用较弱.
(3)在中午由于温度高,蒸腾作用强,植物为了降低水分的流失,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的供应不足,影响了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所以e与f相比,e时刻C3的合成速率慢.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氧气抑制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而增加的速率减慢,所以只能是图中的de或fg段.
(5)丙装置遮光处理,没有光照,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时测定的是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将甲装置刻度管上读取的数据-丙装置刻度管上读取的数据.
故答案为:
(1)光照强度、温度18(或g)
(2)叶绿体中类囊体的薄膜 呼吸速率较低(或呼吸较弱、与呼吸有关的酶活性较低),耗氧量较少
(3)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减少)
(4)de或fg
(5)测定呼吸速率-
G. 图一表示三种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率的日变化,图二为一兴趣小组利用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实验的装置.请据图
(1)a植物叶片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在19:00、5:00时,因为此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为0.
(2)由图可知6:00~10:00时之间,单位时间内吸收CO2最多的是b植物叶片,一天内有机物积累量最多的是a叶片,如果将三种植物长期培养在12:00条件下,由于c植物喜欢在弱光下生长,光照过强,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不能正常生长.
(3)10:00时,b植物即进行光合作用也进行呼吸作用,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4)①测定呼吸作用强度,对照装置应该置遮光(或黑暗)条件下,测定呼吸速率;
②定植物的净光合作用强度时,在给予适宜光照的同时,还应将D烧杯中的溶液更换成NaHCO3溶液(CO2缓冲液);
③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为30分钟测得红色液滴E向左移动2cm,白天光照14时夜晚进行10呼吸作用消耗量为是10×4×1=40g,净光合作用强度为14×4×2=112,一昼夜葡萄糖的积累量是14小时光合作用实际量减去24小时呼吸作用消耗量等同于14小时的净光合作用量减去10小的呼吸作用消耗量即112-40=72g.
故答案为:19:00、5:00
(2)bac
(3)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4)①遮光(或黑暗)②NaHCO3溶液(CO2缓冲液)③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