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有哪些功能
发电机自动励磁:自动调节励磁电流,确保同步发电机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稳定运行。励磁电流是由外部电源或发电机自身提供的,分别对应他励发电机和自励发电机。
电源备自投(BZT):在主电源出现故障时,自动将备用电源投入运行,保障电力系统的连续供电。这一装置通常利用继电器和接触器实现备用电源的自动切换。
自动重合闸:在检测到故障并跳开断路器后,自动重合闸装置能够判断故障性质,并在必要时自动重新闭合断路器,以恢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自动准同期:通过频差、压差检查及恒定导前时间等原理,自动调节发电机或变压器的并列,实现准同期运行,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
自动抄表:自动记录电力系统中的电能消耗和其他相关数据,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效率。
自动报警:在检测到系统异常或故障时,自动发出警报,及时通知维护人员采取措施。
自动切换:在主电源或设备出现问题时,自动切换到备用电源或设备,保证电力供应的连续性。
自动开启:指自动启动电力系统中的设备或程序,通常用于启动发电机、泵等设备。
这些自动装置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了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
②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作用
1.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电力系统失去稳定性和避免发生大规模停电事件。
2. 常见的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包括:
2.1 发电机自动励磁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调节发电机的励磁电流,确保同步发电机产生必要的直流磁场,以实现能量转换。同步发电机依赖外部电源提供励磁电流的称为他励发电机,而依赖自身产生励磁电源的则称为自励发电机。
2.2 电源备自投(BZT)装置:该装置能够在主电源发生故障时自动投入备用电源。例如,在应急照明系统中,备自投装置通过继电接触器控制,确保主电源失效时蓄电池能够自动与照明电路连接。
2.3 自动重合闸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断路器因故障跳开后,自动判断故障性质并合闸,恢复电力供应。
2.4 自动准同期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调节,实现设备的准同期并列操作。它基于频差、压差检查和恒定导前时间原理,通过时间程序和逻辑电路,按照既定控制策略执行并列操作。
2.5 其他自动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抄表、自动报警、自动切换、自动开启、自动点火和自动保护等。
(2)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电力系统中安装的反事故自动装置包括:
3.1 继电保护装置:这些装置用于保护线路、母线、发电机、变压器、电动机等电气设备,防止系统故障造成损害。继电保护装置包括过电流保护、方向保护、差动保护、距离保护和高频保护等类型。
3.2 系统安全保护装置:这些装置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防止出现系统振荡、失步解列、全网性频率崩溃和电压崩溃等灾害性事故。系统安全保护装置分为备用设备自动投入、控制受电端功率缺额、控制送电端功率过剩以及控制系统振荡失步等类型。
③ 什么是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
1. 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是指一系列自动设备,其目的是防止电力系统失去稳定性,控制事故的扩散,避免电网崩溃,并协助恢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 这些装置会根据电力系统的电压、频率和负荷的变化来操作。一旦检测到可能导致电力网不稳定运行的情况,它们会自动切除部分负荷,以确保大电网能迅速回归正常状态。
3. 安全自动装置特别安装在两个同步电网的连接线上,以便在两者无法维持同步运行时,能够自动执行解列操作。
4. 这些装置还具备自动切机功能。例如,当电厂出口设备发生故障,导致电力输送能力低于电厂实际输出功率时,装置会切除相应的发电机组。
5. 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发电机组的输出功率总是与原动机供给的功率相等,用于满足系统的负荷需求。当系统受到干扰,破坏了这种功率平衡时,系统应能自动或通过控制设备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
6. 为了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的有效性,电力设备和线路应配备短路故障和异常运行保护装置。保护装置包括主保护、后备保护和辅助保护。
7. 主保护是必须满足系统稳定性和设备安全要求,能够快速、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设备和线路的保护。后备保护则为主保护失效时提供支持,分为远后备和近后备两种形式。
8. 远后备保护是在主保护或断路器失效时,由相邻电力设备或线路的保护来实现的后备保护。而近后备保护是在主保护失效时,由断路器失灵保护来实现的后备保护。
9. 辅助保护是为了补充主保护和后备保护的性能,或当主保护和后备保护失效时,提供简单保护的装置。异常运行保护则用于检测并反应电力设备或线路的异常运行状态。
来源:网络-电力系统安全自动装置
④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目录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是现代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自动控制和调节,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高效管理。本文详细探讨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的原理,包括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并列与同步发电机励磁自动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
第一章 自动装置及其数据的采集处理
第一节 自动装置的组成
自动装置通常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组成。传感器负责收集系统运行数据,控制器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而执行器则依据控制策略对系统进行实际操作。数据采集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自动装置的性能和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节 采校、量化与编码技术
采校技术用于确保传感器测量值的精度和准确性。量化技术将连续信号转换为离散数字信号,便于计算机处理。编码技术则进一步将量化后的数据以二进制形式表示,便于传输和存储。
第三节 交流采样的电量计算和前置算法
在电力系统中,交流采样是获取电压、电流等电量信息的主要方式。电量计算需要运用前置算法,对采样信号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如功率、频率等,为后续的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章 同发电机的自动并列
第一节 概述
自动并列是电力系统中实现发电机并网的关键过程,它通过自动控制使待并发电机与系统同步运行,确保并网过程平稳无扰动。自动并列装置的使用显著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并网效率。
第二节 准同期并列的基本原理
准同期并列是指待并发电机在满足一定条件(如频率、电压接近系统)时与系统并列。并列前,自动并列装置通过比较待并发电机与系统之间的频率和电压差,调节其转速和励磁,使待并发电机与系统同步。
第三节 自动并列装置的工作原理
自动并列装置通常包括同步检测、调节控制、执行机构等部分。同步检测部分负责实时监测频率、电压等参数,判断待并发电机与系统的同步状态。调节控制部分依据检测结果调整发电机的励磁和转速,直至满足并列条件。执行机构则根据控制指令操作实际设备,完成并列操作。
第四节 频率差与电压差的调整
在自动并列过程中,频率差和电压差是主要的控制目标。频率差调整通常通过改变发电机的励磁电流来实现,而电压差的调整则涉及发电机的调压和系统电压的同步调整。自动并列装置通过精密的控制策略,确保频率差和电压差在允许范围内,实现平稳并网。
第五节 微机型(数字型)并列装置的组成
现代电力系统中,微机型并列装置广泛应用于自动并列系统。这类装置通常集成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算法,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化的特点。它们通过采集系统数据、执行并列控制指令,实现高效、稳定的自动并列过程。
第三章 同步发电机励磁自动控制系统
第一节 概述
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是其稳定运行和功率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励磁自动控制系统通过精确控制发电机的励磁电流,实现对发电机输出功率、电压稳定性的有效管理。该系统对于电力系统的高效、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第二节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
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通常包括励磁机、调节器、执行器等部分。励磁机负责产生励磁电流,调节器则根据系统需求和发电机状态调整励磁电流,执行器执行调节器的指令,实现励磁电流的精确控制。励磁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策略,确保发电机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和电网的运行可靠性。
⑤ 电力系统自动化四个装置的原理
自动重合闸装置是安装在发电厂的一种自动化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在发生短路故障时,迅速断开故障电路,然后自动重新合上断路器,恢复电力系统的供电。这种装置可以大大减少停电的时间和范围,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同步发电机自动并列装置是用于实现多台发电机之间的同步并列运行的设备。当一台发电机并网运行时,自动并列装置会根据发电机的转速、电压和相位等参数,自动调整其他发电机的励磁电流,使其与电网同步并列运行。这样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励磁调节装置是用于调节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电流的设备。它可以自动调节发电机的励磁电压,以保持发电机的电压和频率在合适的范围内。这样可以保证发电机的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动调频装置是一种用于调节发电机频率的自动化设备。它可以自动调节发电机的励磁电流,以保持电力系统的频率稳定。在电力系统中,频率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频率的波动会直接影响到电力设备的运行和电力质量。
自动按负荷频率减负荷装置是一种用于调节电力系统负荷的自动化设备。当电力系统的频率下降时,它会自动减少发电机的负荷,以提高系统的频率。这样可以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系统过载和设备损坏。
故障录波装置是一种用于记录电力系统故障信息的设备。它可以记录故障发生时的电压、电流、频率等参数,为故障分析和处理提供重要依据。这样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减少故障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⑥ 自动重合闸装置原理
自动重合闸装置,是断路器跳闸后无需人工干预即可迅速重新合闸的一种装置。它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于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当电路发生短路或过载等故障时,断路器会迅速断开以保护电路和设备,但随之而来的停电可能会给用户带来不便。自动重合闸装置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设计的。
自动重合闸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当断路器跳闸后,装置会检测到这一信号,并通过内部的电路进行判断。如果故障是暂时性的,如短时的线路瞬时过载或瞬时短路,装置会自动启动重合闸程序,使断路器重新合闸,恢复供电。但如果故障是永久性的,如严重短路或设备损坏,装置会锁定断路器在断开状态,防止再次合闸造成更大的损害。
自动重合闸装置在电工图中通常以特定的符号表示,例如符号“RC”代表重合闸装置。在设计和安装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装置,并正确连接电路。除了断路器本身,还需要配合使用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元件,以实现自动重合闸的功能。
在实际应用中,自动重合闸装置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重合闸的次数和时间间隔,以适应不同的用电环境。例如,可以设置为一次重合闸后,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次尝试合闸,如果故障依然存在,则不再进行重合闸操作。
总之,自动重合闸装置通过其独特的机制,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还减少了停电对用户的影响。
⑦ 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原理
在电力学中,谐振的概念如下:当激励电源的频率等于电路的固有频率时,电路的电磁振荡的振幅将达到峰值。在电子与无线电领域,谐振常用于目标电信号的选取。类似地,在电力系统中,谐振也应用于诸多领域。
本文以消弧线圈的自动调谐装置为例,结合其工作原理,阐述在快速熄弧以及电压恢复等方面,谐振得到了怎样的应用。
一、自动调谐指标
小电流接地系统中通常需要加装消弧线圈,其目的在于确保单相接地故障时,消弧线圈能够补偿流经故障点的电容电流,从而降低故障点出现电弧的可能性。
消弧线圈在加装自动调谐装置后,强化了补偿跟随与补偿精度两方面的功能。自动调谐装置会根据系统电容电流大小,自动调节消弧线圈档位,从而确保档位电流与电容电流相匹配;同时装置会按照预先设定的调谐指标,选取能够达到最优调谐效果的档位。
自动调谐指标如下:
(1)残流
定义:电容电流与电感电流之差:IC-IL
国网公司在《变电运维管理规定~消弧线圈运维细则》中指出,安装自动调谐装置的消弧线圈,正常运行条件下,残流应在10A以内。
规定10A的目的在于,考虑到发生间歇性弧光接地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单相接地故障时,流经故障点的电流数值(补偿后的电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残流特指过补偿状态下(电感电流大于电容电流)的数值。即,调谐装置既要保证系统处于过补偿状态,也要保证过补偿的程度不能过大。
(2)脱谐度
定义:电容电流与电感电流的差值与电容电流之比:(IC-IL)/IC。
同样地,guo网公司在《bian电运维管理规定~消弧线圈运维细则》中规定,安装自动调谐装置的消弧线圈,正常运行条件下,脱谐度应在5%~20%。
从脱谐度的取值范围可以看出,该指标整定时有两点考虑:
1)脱谐度不宜过小。脱谐度表征系统偏离谐振状态的程度。此处谐振特指消弧线圈与系统对地电容之间的串联谐振,该谐振会带来中性点过电压;因此过小的脱谐度增大系统发生串联谐振的风险。
2)脱谐度不宜过大。与根据残流整定原理类似,在脱谐度过大,补偿程度过深时,瞬时单相接地故障后,电弧熄灭速度与系统电压恢复速度较慢,不利于系统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