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安息香合成实验装置图

安息香合成实验装置图

发布时间:2025-05-23 09:53:42

『壹』 芳香油的提取方法

蒸馏、压榨和萃取、吸附法。水蒸汽蒸馏法 由于设备简单,操作容易,不论过去和现在,国内外所生产的芳香油,绝大部分均采用水蒸汽蒸馏法生产,就未来而言它仍然是生产芳香油的主要方法之一。 但是,有些芳香植物的加工不能用水蒸汽蒸馏法,应采用何种合适的方法,制成何种产品,因涉及的因素较多,应综合进行考虑。 芳香植物与热水和水蒸汽接触时的情况 芳香植物中的成分多数属于热敏性物质,在选择加工方法时,应首先考虑。
亚临界(丁烷等)低温萃取
这种方法整个生产过程在低温下进行,物料营养成分不会受到破坏,且得率高,产品的品相较好。质量可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相媲美。 可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一次性设备投入少。生产成本低。
1、柑桔油采用水蒸汽蒸馏所得的蒸馏柑桔油与压榨油相比,香气相差较远,这是因为柑桔油中成分与热水和水蒸汽接触很容易遭到破坏,所以蒸馏柑桔油质量较差。同样,茉莉花用水蒸汽蒸馏时,有些成分因受热而破坏,因此,不能采用水蒸汽蒸馏法。
2、芳香植物中所含香成分的挥发度有些芳香植物用蒸馏法并不能将其香成分蒸馏出来,香荚兰、黑香豆、安息香等都不能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岩蔷薇用水蒸汽蒸馏法也只能蒸出极微量的精油,但采用萃取法不仅得率高,而且能将其中有价值的香成分提取出来。这是因为有此香料植物的香成分挥发性较差,只能采用萃取法。
3、精油在植物组织中存在的部位和结构 含有精油油囊的柑桔皮,其油囊较大,且多位于外皮层的表浅部位,加之柑桔皮的组织结构比较松软,故适合压榨提油。
4、香花采摘后,在适宜条件下可继续释放香气晚香玉、茉莉等香花,采摘下来之后如能给予适宜的温湿度,在一定时间内仍有生命力。在花瓣中结合成甙的香成分,在酶的作用下可继续释放出游离的香成分。如采用吸附法,得油率可以增加。 芳香植物加工应注意哪些事项? 芳香植物的产品,作为天然香料往往价格较昂贵,而且有季节性和地区性的特点。同时必须注意到各种天然精油各具有特色的香气,而且优美柔和,为合成香料所不及。5月上、中旬是玫瑰的盛开期,最好是选用当天采摘的鲜玫瑰花。将花瓣用清水冲洗,去掉上面的灰尘等杂质,沥干水分。由于玫瑰精油化学性质稳定,从玫瑰花中提取玫瑰精油可采取水中蒸馏法。本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称取50 g玫瑰花瓣,放入500 mL的圆底烧瓶中,加入200 mL蒸馏水。按教科书图6-2所示安装蒸馏装置。蒸馏装置包括:铁架台两个、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瓶、橡胶塞、蒸馏头、温度计、直型冷凝管、接液管、锥形瓶,以及连接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橡皮管。所有仪器必须事先干燥,保证无水。整套蒸馏装置可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其中左边的部分通过加热进行蒸馏,中部将蒸馏物冷凝,右边的部分用来接收。安装仪器一般都按照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拆卸仪器的顺序与安装时相反。具体安装顺序和方法如下。
(1)固定热源——酒精灯。
(2)固定蒸馏瓶,使其离热源的距离如教科书中图6-2所示,并且保持蒸馏瓶轴心与铁架台的水平面垂直。
(3)安装蒸馏头,使蒸馏头的横截面与铁架台平行。
(4)连接冷凝管。保证上端出水口向上,通过橡皮管与水池相连;下端进水口向下,通过橡皮管与水龙头相连。
(5)连接接液管(或称尾接管)。
(6)将接收瓶瓶口对准尾接管的出口。常压蒸馏一般用锥形瓶而不用烧杯作接受器,接收瓶应在实验前称重,并做好记录。
(7)将温度计固定在蒸馏头上,使温度计水银球的上限与蒸馏头侧管的下限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2、蒸馏装置安装完毕后,可以在蒸馏瓶中加几粒沸石,防止液体过度沸腾。打开水龙头,缓缓通入冷水,然后开始加热。加热时可以观察到,蒸馏瓶中的液体逐渐沸腾,蒸气逐渐上升,温度计读数也略有上升。当蒸气的顶端达到温度计水银球部位时,温度计读数急剧上升。在整个蒸馏过程中,应保证温度计的水银球上常有因冷凝作用而形成的液滴。控制蒸馏的时间和速度,通常以每秒1~2滴为宜。蒸馏完毕,应先撤出热源,然后停止通水,最后拆卸蒸馏装置,拆卸的顺序与安装时相反。3、收集锥形瓶中的乳白色的乳浊液,向锥形瓶中加入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氯化钠溶液,使乳化液分层。然后将其倒入分液漏斗中,用分液漏斗将油层和水层完全分开。打开顶塞,再将活塞缓缓旋开,放出下层的玫瑰精油,用接收瓶收集。向接收瓶中加入无水硫酸钠,吸去油层中含有的水分,放置过夜。
为了更好地将油、水两层液体分离,操作时应注意正确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如下。
(1)首先把活塞擦干,为活塞均匀涂上一层润滑脂,注意切勿将润滑脂涂得太厚或使润滑脂进入活塞孔中,以免污染萃取液。
(2)塞好活塞后,把活塞旋转几圈,使润滑脂分布均匀。并用水检查分液漏斗的顶塞与活塞处是否渗漏,确认不漏水后再使用。
(3)将分液漏斗放置在大小合适的、并已固定在铁架台上的铁圈中,关好活塞。将待分离的液体从上部开口处倒入漏斗中,塞紧顶塞,注意顶塞不能涂润滑脂。
(4)取下分液漏斗,用右手手掌顶住漏斗顶塞并握住漏斗颈,左手握住漏斗活塞处,大拇指压紧活塞,将分液漏斗略倾斜,前后振荡(开始振荡时要慢)。
(5)振荡后,使漏斗口仍保持原倾斜状态,左手仍握在漏斗活塞处,下部管口指向无人处,用拇指和食指旋开活塞,使其释放出漏斗内的蒸气或产生的气体,以使内外压力平衡,这一步操作也称做“放气”。
(6)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分液漏斗中只放出很少的气体时为止。再将分液漏斗剧烈振荡2~3 min,然后将漏斗放回铁圈中,待液体静置分层。

『贰』 人工合成麝香。

为了生物多样性。
随着对麝香需求的增大,麝科动物日益减少、濒临灭绝。所以现在禁止捕杀麝科动物、提倡人工合成麝香,而且合成的麝香成本更低,大众接受度更高。
人工麝香
麝(shè)
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麝”。
二期临床通过953例,10个病种,4个复方,4个单方制剂的对照试验,结果证实了人工麝香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功效,人工麝香配制的中成药,与天然麝香配制的中成药有相同的作用,说明人工麝香具有天然麝香相似的功能,主治和使用范围。
二期临床使用复方制剂或单味药,特别是单独使用人工麝香,包括蜜丸,水蜜丸,散剂等多种剂型,内服(包括口嚼服)或外用等给药途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两者的安全性也是一致的。
三期临床通过865例, 5个病种, 4种制剂的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麝香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天然麝香近似。
其研究结论为:人工麝香的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物理性状相似,临床疗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
因此,1994年卫生部卫药发(1994)第17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人工麝香属一类新药,国家保密品种[6];与天然麝香等同配方使用。200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生产批准文号,由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人工麝香。许多国宝级的传统中成药均以人工麝香为原料,例如六神丸、麝香保心丸等。
由此可见,人工麝香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法定可以替代天然麝香的一种药品和药品成分,是一个专用名称,任何其它合成麝香(其介绍见下)都不应被冠以“人工麝香”的名称。有些媒体报道将二者之间的差异混淆了,犯了知识上的错误。

其它麝香
其它合成麝香有时也称“人造麝香”(不同于前述“人工麝香”),是指通过合成产生的具有类似麝香气味的各种单一化学物质香料,即有些媒体报道所说的化学成分。其用途通常作为香精的定香剂来使用。这些合成麝香按合成的化学结构可分为:硝基麝香、多环麝香、大环麝香。其安全性与其化学结构相关。
在化妆品行业,《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版)明文规定:
1.禁止添加的合成麝香为:
① 1,1,3,3,5-五甲基-4,6-二硝基茚满(伞花麝香) [1,1,3,3,5-Pentamethyl-4,6-dinitroindane (moskene)];
② 4-叔丁基-3-甲氧基-2,6-二硝基甲苯(葵子麝香) [4-tert-Butyl-3-methoxy-2,6-dinitrotoluene (musk ambrette)];
③ 5-叔丁基-1,2,3-三甲基-4,6-二硝基苯(西藏麝香) [5-tert-Butyl-1, 2, 3-trimethyl-4, 6 –dinitrobenzene (musk tibetene)]。
2.限量使用的合成麝香为:酮麝香(Musk ketone)(2007版《化妆品卫生规范》错将酮麝香翻译为麝香酮Muscone),二甲苯麝香Musk xylene,
3.未禁、限用的合成麝香为:麝香酮Muscone。
有些媒体报道用“人造麝香”来指代上述合成麝香本无可厚非,但是将这种合成麝香与人工麝香(即上述国家法定的、与其它合成麝香有本质区别的药用成分)混淆起来,却是莫大的错误。

制作过程
就是把林麝雄兽麻醉了或者绑住,人工往麝囊里添加飞虫,然后在把林麝雄兽放走,等过几个月在把它抓住,取出固化了的麝香,这就是麝香的制作过程。

药品参数
编辑

性状
片剂,气雾剂。

功能主治
本品具有芳香开窍、通经络、消肿止痛等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抗心绞痛作用与硝酸甘油近似。一般用药后在2~5分钟内见效。

用法及用量
舌下含服:每次0.5~1片。气雾吸入:每次按阀门1~3次。

适用症状
用于闭证神昏
麝香辛温,气极香,走窜之性甚烈,有极强的开窍通闭醒神作用,为醒神回苏之要药,最宜闭证神昏,无论寒闭、热闭,用之皆效。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窍,小儿惊风及中风痰厥等热闭神昏,常配伍牛黄、冰片、朱砂等药,组成凉开之剂,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抱龙丸等;用治中风卒昏,中恶胸腹满痛等寒浊或痰湿阻闭气机,蒙蔽神明之寒闭神昏,常配伍苏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药,组成温开之剂,如苏合香丸。
用于疮疡肿毒
咽喉肿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结,消肿止痛作用,内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疮疡肿毒,常与雄黄、乳香、没药同用,即醒消丸,或与牛黄、乳香、没药同用;用治咽喉肿痛,可与牛黄、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用于血瘀经闭,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本品辛香,开通走窜,可行血中之瘀滞,开经络之壅遏,以通经散结止痛每周一次,2周一疗程,疗效满意;用治痹证疼痛,顽固不愈者,可与独活、威灵仙、桑寄生等祛风湿药同用。
4.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经,有催生下胎之效。常与肉桂为散,如《张氏医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与猪牙皂、天花粉同用,葱汁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医药集锦》堕胎丸。
此外,近代临床报导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猪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绞痛膏,分别敷于心前区痛处及心俞穴,2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疗白癜风,均有显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疗肝癌及食道、胃、直肠等消化道肿瘤,可改善症状、增进饮食;对小儿麻痹症的瘫痪,亦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6~0.1克。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

获得荣誉
编辑
2016年1月8日,“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麝香,一种传奇的珍稀药材,在433种中成药中广泛应用,却险些随着麝的濒危而面临消失。2016年1月8日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课题面对天然麝资源骤减殃及国药的困境,寻找到了“无麝也香”的解决办法。

保护资源
“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杀麝取香的传统方式,我国雄麝仅存5万余头,属濒危状态。每头雄麝可取香10克,即使全部捕杀仅产麝香0.5吨。”课题组第一完成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室于德泉院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麝香的年需求量超过15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百姓用药需求满足不了,动物资源无法保护,这样下去不行!”于德泉回忆说,为此,1975年,卫生部、中国药材公司组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山东济南中药厂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参加的课题组,要解决麝香代用品问题,以“绝密”项目开展人工麝香研制。
这是一项从零开始的研究。最难得的是原料:仅有的1公斤天然麝香。要用这1公斤天然麝香完成对其化学成分、有效物质、药理作用、配方原则等全面分析研究,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
于德泉说:“我们结合化学实验和动物实验一起做。70年代设备也不先进,量又特别少,我们必须精打细算,用微量方法做研究。”
尽管原料短缺、设备有限,在课题组的合力攻关下,新成果不断涌现:发现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抗炎多肽蛋白质类成分,确定天然麝香中各类成分的相对含量及比例;制备了多种来源的样品,进行跟踪筛选,发现并研制出天然麝香中关键药效物质的替代品-芳活素,合成了重要原料麝香酮、海可素……
课题组还设计出独特的人工麝香配制处方,成功研制出人工麝香,经临床证实了人工麝香的可替代性,终于在1993年获得中药一类新药证书。
“要知道,人工麝香的成功研制和推广使用,相当于少猎杀900万头雄麝。”课题组完成人之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说。

传承瑰宝
在《神农本草经》中,麝香被列为上品,在古书《医学入门》《名医别录》以及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等医学著作中也均有记载。其具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等诸多功效,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且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都有极其显著的影响。
在北京联馨药业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了这种传奇的药物——一种棕黑色粉末状的物质。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几乎看不出人工麝香和天然麝香的差别。
除了外观相似,经临床研究表明,人工麝香主要药理作用与天然麝香基本相同,临床药效确切,可与天然麝香等同使用。
除了影视剧中常被夸张化的活血通络之用,麝香还有开窍醒神、消肿止痛等功效。据统计,麝香配伍的中成药处方占《全国中成药处方集》11%以上。其中,不乏急救良药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散等国宝级中成药。
于德泉告诉记者,人工麝香自1994年上市以来,已在全国760家企业应用。目前含麝香成分的433种中成药中,有431种完全用人工麝香替代了天然麝香,替代率达99%以上。
“天然麝香每公斤50万元左右,价高量少,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人工麝香每公斤不到6万元,据估算,至少能降低药价30%-50%。”庾石山说,目前,人工麝香累计销售超过90吨,年用药病患者超1亿人次,不仅满足了群众用药需求,还保证了国宝级中成药品种的传承。

创新科研
“人工麝香的广泛应用,既离不开前期的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后期的产业化和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建东说。
在庾石山看来,人工麝香项目成功的“法宝”之一,就是始终将产学研融为一体,在研制的阶段,已考虑生产使用;而在投入市场后,仍不忘进一步的研究提高,在研究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完善、提高质量和标准。
“这是历时40年,三代科技工作者跨部门、多行业,联合协同攻关的成果。这样产品才会有生命力。”庾石山说,通过创新建立人工麝香产业化核心技术及生产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制订首个人工麝香国家标准,实现人工麝香规模化生产,通过对每批产品的每个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操作、实时监测,人工麝香才能完成从实验室到市场,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之路。
事实上,麝香并不是唯一告急的名贵中药材,熊胆、虎骨和部分植物药材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也同样需要人工替代品。
对此,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认为,人工麝香项目的成功,为以科技手段助力传统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探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成功之路。
“人工麝香是传统医药科学化、创新化、国际化发展的典范。”曹雪涛说,在人工麝香项目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国医学科学发展在如何形成合力,运用优势资源破解重大关键性难题上,有了更多经验和动力。

其他信息
编辑
不良反应和注意:不良反应少见,但阴虚体弱者及孕妇不能用。
规格:舌下含片:30mg;气雾剂:0.18g/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处方

人造麝香
由于天然麝香由于来源有限,人工麝香代替天然麝香是大势所趋,人工麝香价格500万一吨。
以催化重整C9芳烃分离装置分离出均三甲苯、偏三甲苯后的副产品重组分溶剂(169~178℃馏分)—混合C9芳烃为原料,其中含连三甲苯40%~50%,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与异丁烯进行烷基化反应,合成出5-叔丁基-1,2,3-三甲基苯中间体,经蒸馏后,用混酸进行硝化反应得到西藏麝香。本方法不但具有工艺路线简单,生产成本低的特点,同时也解决了富集连三甲苯的利用问题。
这个方法实际上利用连三甲苯 二步合成的,比传统的合成方法路线短,费用省,连三甲苯价格是5万一吨,1.2吨连三甲苯可合成一吨三甲苯麝香。

麝和麝香
麝视觉发达、听觉灵敏、行动轻捷,但性胆怯,常于晨昏单独活动。栖居在海拔较高的灌木林或针、阔叶混交林地方的麝一般毛色较深;生活在青山有小块草地环境中的毛色较浅,但毛的下部均呈灰白色,向上颜色逐渐转深并有光泽。麝毛微呈波浪状,十分轻软,可制高级藏式垫子或枕芯。

麝自1988年定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后[3],又在2003年将麝科的所有种类调整为一级野生保护动物[4]。麝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河北等地。
西藏主要产马麝,体形较形林麝大,吻较长,全身呈棕色,通常仅颈部有少量模糊黄点,颌颈下和腹部呈黄白色。雄麝上颌犬齿发达,露出唇外,向下微曲,俗称“獠牙”;脐部有香腺囊,囊内包含 香。雌麝上颌犬齿小不外露,也无香腺囊。
麝(shè)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
麝香是天然香料,属动物性香料之一,又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 麝香也是十分名贵的药材,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含水22.66%、灰分8.62%(其中含钾、钠、钙、镁、氯、硫酸根、磷酸根等)、含氯化合物(中含碳酸铵1.1%、铵盐中的氨1.89%。尿素0.4%、氨基酸氮1.077%,总氮量6.16%)、胆甾醇2.19%、粗纤维0.59%、脂肪酸5.15%、麝香酮1.2%。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能。主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许多临床材料表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或处于昏厥休克时,服用以麝香为主要成分的苏合丸,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古书《医学入门》中谈:“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内入骨髓……。”《本草纲目》云:“……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其意是说麝香可很快进入肌肉及骨髓,能充分发挥药性。治疗疮毒时,药中适量加点麝香,药效特别明显。西药用麝香作强心剂兴奋剂等急救药。

『叁』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叫什么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叫铁架台(带试管)。

高锰酸钾(KMnO4,相对分子质量=158.034),无机化合物,深紫色细长斜方柱状结晶,有金属光泽,正交晶系。

在化学品生产中,广泛用作为氧化剂,例如用作制糖精,维生素C、异烟肼及安息香酸的氧化剂;在医药上用作防腐剂、消毒剂、除臭剂及解毒剂;在水质净化及废水处理中,作水处理剂,以氧化硫化氢、酚、铁、锰和有机、无机等多种污染物,控制臭味和脱色;在气体净化中,可除去痕量硫、砷、磷、硅烷、硼烷及硫化物;在采矿冶金方面,用于从铜中分离钼,从锌和镉中除杂,以及化合物浮选的氧化剂;还用于作特殊织物、蜡、油脂及树脂的漂白剂,防毒面具的吸附剂,木材及铜的着色剂等。

高锰酸钾是最强的氧化剂之一,作为氧化剂受pH影响很大,在酸性溶液中氧化能力最强。其相应的酸高锰酸HMnO4和酸酐Mn2O7,均为强氧化剂,能自动分解发热,和有机物接触引起燃烧。
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上常用作氧化剂,遇乙醇即分解。在酸性介质中会缓慢分解成二氧化锰、钾盐和氧气。光对这种分解有催化作用,故在实验室里常存放在棕色瓶中。从元素电势图和自由能的氧化态图可看出,它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在碱性溶液中,其氧化性不如在酸性中的强。作氧化剂时其还原产物因介质的酸碱性而不同。

工业上制备KMnO4较为简便的方法是用铂作阴极电解氧化K2MnO4:首先用KOH将含60%MnO2的矿石转化为K2MnO4,再电解氧化生成KMnO4。
氢氧化钾水溶液加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共同煮沸、蒸发,余渣熔为浆状后用水浸渍,再通以氯气、二氧化碳及臭氧,或用电解锰酸盐的碱性溶液也可制得。
KMnO4也可用PbO2或NaBiO3在碱性条件下氧化锰(Ⅱ)盐来制取,低浓度碱有利于锰(Ⅱ)的形成。

主要用途
在化学品生产中,广泛用作氧化剂,如用作制糖精、维生素C、异烟肼及安息香酸的氧化剂;医药中用作防腐剂、消毒剂、除臭剂及解毒剂;在水质净化及废水处理中,作水处理剂,以氧化硫化氢、酚、铁、锰和有机、无机等多种污染物,控制臭味和脱色。还用作漂白剂、吸附剂、着色剂及消毒剂等。

『肆』 李比希贡献能排第几

李比希对农业和生物化学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是有机化学的创始人和“化学工业之父”。他在大学里设计出现代化实验室教学方法,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 这篇文章是30年前所做,若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李比希(Justusvon Liebig,1803—1873)
19世纪中叶以前,德国还是一个由数十个小邦国封建割据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法国巴黎。其后,在短短几十年里,德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工业上先后赶过法国和英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科学也后来居上成为新的中心。在落后的德国迅速改变面貌的这段历史时期中,德国的科学家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呢?他们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和贡献呢?19世纪德国伟大的科学家李比希,就是这些为振兴祖国科学和工业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之一。
1
天生的化学家
对于天生的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来说,他生逢其时,一辈子都活跃在一个化学家大有可为的时代。1803年 5 月 12 日,他诞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城。父亲乔治·李比希是当地一位颇负名气的药剂师。母亲玛丽·卡罗琳娜·玛泽琳是个犹太人的私生女,她生育了 9 个孩子,尤斯图斯·李比希排行老二。
父亲的楼房坐落在达姆施塔特城中一条狭窄的胡同里,挂着“乔治·李比希药房”的招牌。楼房第一层有好几个大房间,那是父亲配制和出售各种药品的药房。小李比希生于斯,长于斯,那些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在他眼前展现出一个变幻莫测的化学世界。药房还有一个被家里人称为“厨房”的附属建筑物,通常,只有那些特别复杂的医用浸膏才在那里配制,或者在那里蒸馏某种液体,孩子们不能轻易闯进“厨房”。这更加增添了“厨房”的神秘色彩。它刺激着小李比希的想象力,并磁石般地吸引着他动手去实验些什么。
走出家门,狭窄的小胡同却是一个应用化学的小世界。邻居艾斯纳先生虽然没有高深的学问,却会用脂肪、碱和盐熬制成硬挺而白净的肥皂!小李比希还常去鲍埃尔先生的染房或辛德勒先生的制革作坊,一看就是半天。热闹的集市也吸引着他,他从一位卖仙丹妙药的人那里学会了制造爆炸雷管。于是,父亲的药房成了他制造“小炸弹”的实验室。达姆施塔特城的男孩子们非常爱玩这种小炸弹,纷纷向小李比希购买。当这个孩子把自己挣到的钱交给父亲时,他心中充满了自豪感。无疑,这种生活环境使李比希从童年起就树立了这样一种信念:只有那些在实验室中能够加以模仿再现的东西,才是值得研究的,有意义的。
相比之下,学校正规教育的那些拉丁语、希腊语和语法公式,李比希感到乏味极了。上课时,他的思想总是开小差,成绩也不出色。李比希的邻桌罗意林热爱艺术,上课同样心不在焉。李比希后来回忆写道:“我和邻桌的同学罗意林相互竞争,看谁占据班上最低的位置。当我考虑实验时,他的习惯是在桌上用书盖着秘密地写东西。当我问他写什么时,他回答说:‘我在作曲’。”小李比希玩忽学业引起了老师的忧虑。有一天,老师问他将来到底想干什么,李比希当即起立,毫不犹豫地答道: “我准备当个化学家!”
这明确的回答招致的是一阵嘲笑。当时,虽然拉瓦锡、伏特等科学家的工作已为化学革命拉开了序幕,但化学的重要性及其应用问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在不少人心目中,它和炼金术是分不清的。事实上,在李比希生活的时代,由蒸汽机所引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已极大地促进了钢铁、冶金、纺织等工业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大量的化学材料和制品。例如,天然染料显然已不能满足纺织工业的需要,而工业废料煤焦油也是一个颇待研究、利用的宝库。小李比希对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不那么以为然。他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使他深深体会到,化学可以为人类生活谋取实际利益,可以为新兴产业打开大门。这种自幼培养起来的坚定信念,支配了李比希今后一生的科学活动,促使他总是力图开辟化学的新领域,并把化学的实际应用摆在重要位置上。这种追求和奋斗让李比希成为在德国科学和工业振兴、后来居上的潮流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代表人物之一。
小李比希不是不爱读书,他是带着对化学的梦想一头扎入化学的学习中去的。他从市里大公宫廷图书馆借阅各种化学书籍。馆员海斯总是热情地接待这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他向李比希推荐了马凯尔编著的 32 卷本的《化学词典》,施塔尔的《燃素化学》,卡文迪许的著作及化学教授葛特林等人的自然科学札记。一开始,小李比希的注意力被一本名叫《锑之凯旋车》的精装本厚书所吸引。这是 15、16 世纪德国著名僧侣兼炼金术家巴赛尔·瓦伦丁写的,里面有当时的化学知识以及作为炼金术和古代医学化学理论的基础概念。这些充满炼金术语以及各种哲理和假说的书籍,很难使一个孩子从中理出个头绪来。但小李比希仍然怀着内心的向往,把宫廷图书馆书架上的化学书籍依次读完了。他更有兴趣的是在家里的药房和那个神秘的“厨房”里重复书中的实验资料。每一次实验,他都极其严肃认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从不忽略任何细节。孩童时代的这种自我严格训练,使李比希具备了化学家所必需的敏锐观察力和娴熟的实验操作技巧。
施塔尔(Georg Ernst Stahl 1659-1734)系统地提出了“燃素说 ”
小李比希终于被学校开除了,原因是他在上课时玩弄自制炸药引起了一次爆炸。父亲并没有过分地谴责孩子,他深深理解儿子对于化学的迷恋。小李比希被送到霍恩药房店主皮尔施先生那里当助手,赚钱糊口。这个勤奋能干的徒弟很快赢得了店主的信任,常常独立干些活计。店主还拨给他一间阁楼,供他业余做实验。不幸的事又发生了。有天晚上,李比希在阁楼里醉心于实验时,他几天前制好的一种新炸药,由于被从桌上滚下的研杵击中而发生了剧烈爆炸,掀掉了阁楼房顶,小化学家却皮肉未损。皮尔施再也不能容忍了,把他送回达姆施塔特。这一年,李比希才 15 岁。
李比希回家后,父亲暗自庆幸他亲爱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从此父亲多了一个具有渊博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药房的收入增加了。尽管这样,维持一大家人的生活还是很紧张的。富有远见的父亲仍决心送儿子上大学深造。他知道,孩子的才能决非在一个小城的药房中所能施展得开,小李比希应该登上德国化学界的大舞台。
1820 年,李比希进了波恩大学,第二学期又随师转入爱尔兰根大学。当时,德国大学虽然以古典学术和哲学研究著称于世,却依然在讲授一种混杂的自然哲学。著名哲学家谢林正在波恩大学教哲学课,李比希的化学老师卡斯特纳教授深受谢林的影响。德国高校偏重于哲学的教学体系,虽然使李比希获得了必要的哲学训练,这对他成为大科学家是有益的,但他不能接受卡斯特纳教授对实验工作的冷漠态度。这时,另一位教授为李比希提供了实验室。在那里,他进行了一系列确定雷酸组成的实验。
埃尔兰根 - 纽伦堡大学, 德国传统的文科类大学却拥有顶尖的工程院系
李比希明白,对于一个真正的化学家来说仅仅进行哲学思辨是不行的,而科学落后的德国却拘泥于古典传统,难以摆脱这个崇高的思想包袱。 李比希渴望到在世的国外大化学家身边去学习。刚好,一件意外的事件使他不得不出国。
青年李比希有着热烈的社交倾向,他生性好争斗,并且往往很执拗。这样,他成为大学生中一个秘密社团的核心人物。在一些社团争端中,李比希是个引人注目的角色。爱尔兰根大学当局搜查了他的住所并对他提出起诉。李比希必须出国去避风。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达姆施塔特市大公的秘书,以前曾在宫廷图书馆结识过小李比希,很欣赏他的才华。所以,当李比希向大公请求给予他去巴黎学习的资助时,很快就得到批准。卡斯特纳教授也为他写了推荐信。 1822年,李比希就这样离别了祖国,前往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巴黎。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迈出了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在迈出这一步之前,他面临着两个选择:巴黎和斯德哥尔摩。斯德哥尔摩是当时举世公认的化学权威——J. J. 贝采里乌斯 (1779—1848) 所在地,他和他杰出的助手们、学生们形成了化学界的一大学派。而继英国之后,法国成为近代科学的中心已有数十年了,从奠定近代化学基础的大科学家 A. L. 拉瓦锡 (1743—1794) 起,法国化学学派就开始形成。19 世纪 20 年代,那里集聚着盖 - 吕萨克 (1778—1850) 、路易·雅克·泰纳尔 (1777—1857) 、M. E. 舍夫勒 (1786—1889) 等大化学家;还有著名的巴黎工艺学校校长 P. L. 杜隆 (1785—1838) ,都对近代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李比希到巴黎时只有 19 岁。
贝采里乌斯(1779-1848),被认为是和拉瓦锡,波以耳,道尔顿一同作为现代化学创始人之一。
巴黎当时不仅拥有世界上第一流的化学家,而且有最先进的实验室。在李比希的大学时代,以有机化合物的提纯、有机分析和有机合成为研究对象的近代有机化学,还处于初创时期。其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分析,碳氢分析尤为重要。盖-吕萨克和泰纳尔就是由于在 1810 年取得了有机化合物元素分析的第一批令人满意的结果,而闻名于化学界。
盖-吕萨克(Joseph Louis Gay-Lussac,1778-1850),提出了著名的解释气体温度、体积和压强关系的吕萨克定律
李比希再也不是一个玩忽学业的学生了。盖-吕萨克是个优秀的化学教师。他讲授严格的知识体系,并启发学生思考有关化学发展方向的问题。他还亲自指导学生们做实验。可以说,李比希后来成为一个杰出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是在盖-吕萨克那里受训的结果。
盖-吕萨克也很快注意到这位从落后的德国来的年轻化学家。尤其是他对李比希精确地测定雷酸盐组成的工作,大为赞赏。1823 年 6 月 23 日,他在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会议休息时,德国科学界的泰斗——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见到了李比希,洪堡满腔热情地鼓励这位后起之秀努力学习。
洪堡对祖国的青年优秀人才,并不是停留在口头赞助上。他总是想办法提供人才成长的最好条件。这次会议之后,由于洪堡的推荐,李比希从普通大学生实验室中调出来,作为盖-吕萨克的助手转入他的私人实验室。这样,李比希开始了和法国大化学家的合作研究。他不仅掌握了复杂的分析方法,而且学会了进行系统的研究。
盖-吕萨克的言传身教,法国大学注重科研实验的风气,使李比希深深体会到:利用实验室对化学家进行系统训练是多么重要。实验室及其指导者,对于学习化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示范中心。初学者只有在这里接受严格训练、接受科学原则,才有可能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研究。
李比希先后在德国、巴黎学习化学。相比之下,德国大学就落后、沉闷得多了。对振兴祖国科学事业怀有满腔热情的李比希,决不满足于个人的学业和进取。 他暗自下决心,回国后要建立起现代化的化学实验室,让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在那里受训,然后形成一支新型的科研队伍。
2
吉森实验室和《年鉴》
1824年春,21岁的李比希返回故乡达姆施塔特。不久,他被破格任命为吉森大学编外化学教授。这项任命并没有通过吉森大学学术委员会,而是由于洪堡和盖-吕萨克两位大科学的书面保举,才获得吉森当局批准的。
李比希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化学家。他那饱满的青春热情和旺盛精力,他那对振兴祖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崇高责任心,使他不可能把自己关闭在小实验室中潜心搞研究。 他不但要搞研究,还要推行一整套教育改革的计划。
李比希认为,不能仅仅照搬他在巴黎学习的课本。他编写了新的教学大纲。这一大纲,为近代化学教学新体制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他开始着手创建世界上最先进的化学实验室。由于他是编外教授,就不能指望得到学校当局的支持。他就向政府机构提交了建立化学实验室的报告。政府工作的低效率实在令人沮丧,李比希迟迟得不到答复和任何实际帮助。年轻人的热情和勇往直前精神,是不可挫败的。李比希是个勤于动手的实干家,又很善于交际。他不顾一切地开始建造实验室。为此,他花去了自己800盾的积蓄。不久,政府经费也拨下来了。
1826 年,年轻的李比希教授双喜临门。他惨淡经营的吉森大学化学实验室终于建成了,他为之疲于奔走的改革教育体制的建议,也得到大学教授们的一致同情和支持。这年 5 月,他还同亨利艾塔·莫顿豪小姐举行了婚礼。
李比希的实验室是个什么样子呢?它是利用一个废的空兵营改造的,里面没有通风设备。屋子中间是一个大煤炉,靠墙四周摆着椅子。别看这个实验室貌不惊人,它却是德国科学家自己精心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机构,体现着训练新型科学家的整个新模式。有经验的化学家在这里精心安排实验计划,把学生从一个阶段引导到下一个阶段,从系统严格的操作训练到能在科学家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实验室不再是简单重复课本上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接受真正的科研训练。
吉森大学李比希的实验室
无疑,李比希是这个实验室的灵魂。无论是他那作为教师的磁石般的吸引力,还是他那高超的分析技巧,都使他在推行教学改革时获得了信任和成功。而且,当他在训练学生们时,也能够自己动手搞一系列研究。化学研究从化学家个人的实验,变成了有组织的研究计划,其结果是科学成果和科学人才同时涌现。这一光辉的典范,很快在其他实验科学里得到推广。
李比希的肖像画,作于 1821 年
就这样,从李比希开始登上德国科学和教育舞台那天起,他就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化学家,而且是一个杰出的科学活动组织家和教育家,其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他对一门学科——有机化学的贡献。 他所创建的吉森实验室,在化学史上是现代实验组织和教育相结合的开端; 在德国,它是科学和工业振兴的一个坚实而又光辉的起点。 正如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所说:“1826 年,在吉森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从那时到1914 年,学术研究的有系统的组织工作,在德国异常发达,远非他国所及”。
作为一个科学事业家,李比希还渴望掌握更有力的手段。为了促进学科发展和培养人才,1832年李比希开始编辑出版《药学年鉴》 (Annalen der Pharmacie,1832—1839) 。1840 年,它改名为《化学和药学年鉴》 ( Annalen der Chemie und Pharmacie) 。这是李比希对德国科学发展最持久的不朽功绩之一。他去世后,杂志改名为 《李比希化学年鉴》。至今,它仍以这个响亮的名字刊行,是当今世界化学领域权威性学术刊物之一。 (编者注:1998年,这本期刊和欧洲一些其他化学期刊合并成欧洲有机化学杂志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
化学和药学年鉴
罗伯特·迈尔( 1814—1878 )在 1842 年完成了论文《论无机自然界的力》,但是得不到当时物理学界的承认。李比希却同意将它发表在自己的年鉴上,表现了他的真知灼见和支持新生事物的勇气。 因为这篇论文包括了关于热功当量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包括了能量守恒的伟大原理。
教学、科研、实验室工作和写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已经是够沉重的负担了,但是李比希仍然耗费大量精力,从事《年鉴》编辑工作。 他仿效贝采里乌斯的做法,对每一篇刊载的文章都要加上亲笔写的短评。为了评论化学论文,他在写短评前要在实验室里对文章进行验证。 通常,他把验证工作交给助手们。可以想象,李比希正是以十倍的热情从事这些头绪繁多的工作的。
李比希所推行的这一套一反德国沉闷传统的新教学法,无疑是有生命力的,加之他那旺盛的活力,出色而热情的个性,他很快吸引了和培养了大批出色的学生。科学人才在德国成批地涌现出来。在之后数年、数十年中,这些学生成为德国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领导人物。他们既有大学学术中心的、也有工业生产第一线的骨干。
李比希的学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这样一些人。奥古斯特·霍夫曼 (Hofmann,1818—1892) ,他是在吉森大学学哲学和法律的,在李比希魅力的感召下转学化学,后来成为李比希最主要的助手。他从煤焦油中制取化合物,这些成果对于德国强有力的染料工业在 19 世纪后期的迅猛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他接受柏林大学的聘请后,便在那里建立了化学研究所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他还于1868年创建了德国化学学会。赫尔曼·费林 (1812—1885) ,他后来发明了测定单糖的方法和反应试剂,是德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工业技术家。稍有有机化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弗里德里希·凯库勒( 1829—1896 ),1865 年,他首次满意地写出苯的环状结构式,对有机化学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本来是进吉森大学学建筑的,也是在李比希的感召下改攻化学。卡尔·弗雷泽纽斯(1818—1897),从 1841 年起成为李比希的助手,他发明了新的化学方法,并效仿李比希,在威斯巴登建立了另一个至今闻名于世的实验室,还终身从事编辑《分析化学杂志》 (Zeitschriftf ü r Analytische Chemie) 。雅各布·弗尔加德,他以创立用途广泛的精确的滴定法而载入化学史册。
霍夫曼在化学领域做出过许多杰出贡献
这些杰出的德国科学人才,又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他们用李比希所示范的科学精神,献身于德国的科学、教育和工业事业。众所周知,德国的科学的赶超是以化学为突破口的。1848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出现了普遍的工业高涨热潮。其中新兴的化学工业发展尤为迅猛。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德国的酸、碱化学工业品产量已占世界首位,染料、医药、照相化学产品驰名世界。因为这些工业的特点就是通过引进新产品进行不断的更新。这些工业的优势在于组织和教育。要能提供训练有素的化学研究人员去探索新产品,要能提供化学工程师保证有效地生产和推销。显然,这场较量的优势在德国这一边。正是李比希开创的教育传统把大量只有平凡能力的人训练成为化学工业所急需的大批化学家。据统计,1890 年德国化学家竟达英国的两倍之多。
李比希的学生中还有不少外国人。如奠定原子价学说的著名英国化学家——爱德华·弗兰克兰 (1825—1899) ;确定乙醇、乙醚化学式的英国化学家亚历山大·威廉·威廉姆逊 (1824—1904) ;创立有机化学类型说的著名法国化学家查理·热拉尔 (1816—1856) ;意大利著名化学家阿斯卡尼奥·索波列罗 (1812—1888 ) ;还有被门捷列夫誉为“俄国化学家之父”的 A. A. 沃斯克列先斯基也是李比希的学生。
从 1824 年李比希到吉森,至 1852 年他前往慕尼黑的 28 年间,以李比希的实验室和《年鉴》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有机化学的吉森学派,李比希和他的学派声名震动世界学术界。
3
深入有机化学的原始森林
李比希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组织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一个走在科学前沿、披荆斩棘的杰出科学家。当时,无机化学研究已趋于成熟。而有机化学则是刚刚引起人们的兴趣,它的实践和理论都还处于一片混沌的混乱状态。醋酸可以用 19 种不同的化学式写出,每个化学家都认为使用自己的一套化学表达式是独立见解的标志。对于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否遵循着同样的化学规律,化学家们持不同见解,争吵激烈到了相互攻击的地步。
李比希的挚友、伟大的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 (1800—1882) 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足以反映出他们所处的时代,他说:“有机化学当前足以使人发狂。它给我的印象,好像是充满着最新奇的东西的原始森林;它是一个狰狞的无边无际的使人没法逃得出来的丛莽,也使人非常害怕走进去。”
李比希清醒地认识到,要在混乱中找到秩序,要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发现并坚持真理,首先必须奠定可靠而又迅速的分析方法。 因为理论必须要由实验来鉴别,而当时对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显然是太落后了,要弄清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李比希的科研重点是,通过对大量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建立一套新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李比希首先着手解决有机化合物基本分析的一般性困难。他发现,用传统的燃烧方法分析得出的有关氮的结果是不可靠的。于是,他采用他和盖-吕萨克所提出的在真空中燃烧的方法来减少误差,并把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其他有机酸的分析程序。李比希还发现,碳的分析也有特殊困难。因为含碳的生物碱的分子量很大。在确定碳的含量时,只要有1%的误差,就会导致错误的分子式。他想,溶液是不宜于分析分子量大的化合物。为此,李比希作出了关键性的技术创新。他采用了一种新装置,使燃烧的气体通过装有氯化钙的管子来吸收水分,然后再用苛性钾完全吸收碳酸。这种新方法,得到可以分析的分子量十倍于原有的方法。此外,他还做了大量的改进,从而建立了一套简单得多也可靠得多的程序。这种分析程序很快成为化学界的标准程序。
最终在 1830 年,李比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把碳氢分析发展成为精确的定量分析技术。 他和他的学生们用这种方法,分析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得到了精确的结果,并进而给出了这些化合物的化学式。这就使化合物的类之间的关系逐渐清楚了。这些分析和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化学式,为有机化学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正是这样,李比希从分析方法入手,带领着他的学生们在有机化学的原始森林中,开辟出一条路来。李比希沿着自己的路,辛勤地工作着,他一生分析过数不清的化合物,给出了一个又一个化学式和反应式。也许,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维勒合作完成的一项工作。
1829 年底,李比希在海德堡大学施皮斯博士家,结识了维勒。两人一见如故,终身保持着深厚的友谊。维勒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贝采里乌斯。他在和李比希见面以前,早就在雷酸和氰酸有关问题上展开过学术争论。和李比希热烈好斗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维勒生性冷静,不喜争执,常常清醒地看到事物可笑的一面。那时,李比希在吉森,维勒在柏林。两人结识后,立即开始了频繁的学术通讯合作。相距遥远,使两个科学家深感遗憾。
1831年,在李比希的帮助下,维勒调到距吉森只有100 公里的卡赛尔工学院任教授。那一年,维勒的妻子故去,李比希担心朋友过于悲伤而损害健康,于是邀请维勒和他一起研究苦杏仁油。两个朋友合作得那么好,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项划时代的研究。1832 年,论文以《关于苯甲酰基 (安息香酸基) 的研究》为题发表。这项研究表明,苦杏仁油可以转变成一系列含有 C 7 H 5 O 基的化合物。这一重大发现振奋了整个化学界。贝采里乌斯为这一工作欢呼,把它说成是“植物化学的新纪元的开始”。
尽管李比希和维勒的工作地点在此后均有变动,但他们的友谊与合作是持久不变的。后来维勒曾这样描写他们的关系:“我可以打个比喻,如果以我俩的名义发表的某些小文章是我们中的一个人完成的话,那么,这同时也是赠给另一个人的绝妙的小礼物。我想,这就可以使你了解我俩之间的相互关系了。”
作为 19 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李比希除了完成了数量多得惊人的实验研究外,他还是个头脑清晰的思想家,在理论研究上同样出色。
当时,有机化学理论正酝酿着一场革命。化学权威贝采里乌斯把他在无机化学中总结出的二元的电化学说推广到有机化学中去。他还认为,由于某种神秘的“活力”参与了化合物的生成,才会存在有机界,因此不可能在实验室里人工制备有机化合物。1828 年,维勒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合成》。这一重大发现突破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绝对界限,动摇了“活力论”。1834 年,法国著名化学家 J. B. A. 杜马 (1800—1884) 和 A. 罗朗 (1808—1853) 在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卤代反应后,初步提出了取代学说。这一新学说直接威胁着贝采里乌斯的电化学二元学说。贝采里乌斯感到了这种威胁,他在给维勒的信中,愤愤不平地说:“ (杜马) 这种主张必定导致目前这样的化学的整个建筑物垮台,而这个革命却是基于用氯分解醋酸!”
李比希在这场有机化学理论变革中,始终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并作出了杰出贡献。李比希认为,大量实验事实表明,在有机取代反应中,氯是可以取代氢的。他在自己的《年鉴》上表了个鲜明的态度:“我不赞成贝采里乌斯的意见,因为它们建立在一大堆没有任何证明的空洞假设的基础上。”
1837 年 10 月 23 日,李比希与杜马联名向法国科学院提呈了一份研究纲领论文。文章置贝采里乌斯的权威于不顾,断言:无论是无机化学还是有机化学,“化合的规律和反应的规律在两个化学分支中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宣言为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清扫了思想障碍。从此,李比希和杜马在有机化学界分享贝采里乌斯的伟大权威性,成为新的科学思想的领袖。
1838 年,李比希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有机基的明确定义:基是一系列化

『伍』 楂橀敯閰搁捑鍒跺彇姘ф皵鍙戠敓瑁呯疆

楂橀敯閰搁捑鍒跺彇姘ф皵鍙戠敓瑁呯疆濡備笅锛

鍦ㄥ姞鐑楂橀敯閰搁捑鍒跺彇姘ф皵鏃讹紝鍙戠敓瑁呯疆鏈夐厭绮剧伅锛岃瘯绠★紝閾佹灦鍙般

楂橀敯閰搁捑锛圞MnO4锛岀浉瀵瑰垎瀛愯川閲=158.034锛夛紝鏃犳満鍖栧悎鐗╋紝娣辩传鑹茬粏闀挎枩鏂规煴鐘剁粨鏅讹紝鏈夐噾灞炲厜娉斤紝姝d氦鏅剁郴銆

鍦ㄥ寲瀛﹀搧鐢熶骇涓锛屽箍娉涚敤浣滀负姘у寲鍓傦紝渚嬪傜敤浣滃埗绯栫簿锛岀淮鐢熺礌C銆佸紓鐑熻偧鍙婂畨鎭棣欓吀鐨勬哀鍖栧墏锛涘湪鍖昏嵂涓婄敤浣滈槻鑵愬墏銆佹秷姣掑墏銆侀櫎鑷鍓傚強瑙f瘨鍓傦紱鍦ㄦ按璐ㄥ噣鍖栧強搴熸按澶勭悊涓锛屼綔姘村勭悊鍓傦紝浠ユ哀鍖栫~鍖栨阿銆侀厷銆侀搧銆侀敯鍜屾湁鏈恒佹棤鏈虹瓑澶氱嶆薄鏌撶墿锛屾帶鍒惰嚟鍛筹紱鍦ㄦ皵浣撳噣鍖栦腑锛屽彲闄ら櫎鐥曢噺纭銆佺牱銆佺7銆佺呯兎銆佺〖鐑峰強纭鍖栫墿銆

鍦ㄩ噰鐭垮喍閲戞柟闈锛岀敤浜庝粠閾滀腑鍒嗙婚捈锛屼粠閿屽拰闀変腑闄ゆ潅锛屼互鍙婂寲鍚堢墿娴閫夌殑姘у寲鍓傦紱杩樼敤浜庝綔鐗规畩缁囩墿銆佽湣銆佹补鑴傚強鏍戣剛鐨勬紓鐧藉墏锛岄槻姣掗潰鍏风殑鍚搁檮鍓傦紝鏈ㄦ潗鍙婇摐鐨勭潃鑹插墏绛夈

楂橀敯閰搁捑鏄鏈寮虹殑姘у寲鍓備箣涓锛屼綔涓烘哀鍖栧墏鍙梡H褰卞搷寰堝ぇ锛屽湪閰告ф憾娑蹭腑姘у寲鑳藉姏鏈寮恒傚叾鐩稿簲鐨勯吀楂橀敯閰窰MnO4鍜岄吀閰怣n2O7锛屽潎涓哄己姘у寲鍓傦紝鑳借嚜鍔ㄥ垎瑙e彂鐑锛屽拰鏈夋満鐗╂帴瑙﹀紩璧风噧鐑с傞珮閿伴吀閽惧叿鏈夊己姘у寲鎬э紝鍦ㄥ疄楠屽や腑鍜屽伐涓氫笂甯哥敤浣滄哀鍖栧墏锛岄亣涔欓唶鍗冲垎瑙c傚湪閰告т粙璐ㄤ腑浼氱紦鎱㈠垎瑙f垚浜屾哀鍖栭敯銆侀捑鐩愬拰姘ф皵銆

鍏夊硅繖绉嶅垎瑙f湁鍌鍖栦綔鐢锛屾晠鍦ㄥ疄楠屽ら噷甯稿瓨鏀惧湪妫曡壊鐡朵腑銆備粠鍏冪礌鐢靛娍鍥惧拰鑷鐢辫兘鐨勬哀鍖栨佸浘鍙鐪嬪嚭锛屽畠鍏锋湁鏋佸己鐨勬哀鍖栨с傚湪纰辨ф憾娑蹭腑锛屽叾姘у寲鎬т笉濡傚湪閰告т腑鐨勫己銆傚伐涓氫笂鍒跺嘖MnO4杈冧负绠渚跨殑鏂规硶鏄鐢ㄩ搨浣滈槾鏋佺數瑙f哀鍖朘2MnO4锛氶栧厛鐢↘OH灏嗗惈60%MnO2鐨勭熆鐭宠浆鍖栦负K2MnO4锛屽啀鐢佃В姘у寲鐢熸垚KMnO4銆

姘㈡哀鍖栭捑姘存憾娑插姞浜屾哀鍖栭敯鍜屾隘閰搁捑鍏卞悓鐓娌搞佽捀鍙戯紝浣欐福鐔斾负娴嗙姸鍚庣敤姘存蹈娓嶏紝鍐嶉氫互姘姘斻佷簩姘у寲纰冲強鑷姘э紝鎴栫敤鐢佃В閿伴吀鐩愮殑纰辨ф憾娑蹭篃鍙鍒跺緱銆

涓昏佺敤閫旓細

鍦ㄥ寲瀛﹀搧鐢熶骇涓锛屽箍娉涚敤浣滄哀鍖栧墏锛屽傜敤浣滃埗绯栫簿銆佺淮鐢熺礌C銆佸紓鐑熻偧鍙婂畨鎭棣欓吀鐨勬哀鍖栧墏锛涘尰鑽涓鐢ㄤ綔闃茶厫鍓傘佹秷姣掑墏銆侀櫎鑷鍓傚強瑙f瘨鍓傦紱鍦ㄦ按璐ㄥ噣鍖栧強搴熸按澶勭悊涓锛屼綔姘村勭悊鍓傦紝浠ユ哀鍖栫~鍖栨阿銆侀厷銆侀搧銆侀敯鍜屾湁鏈恒佹棤鏈虹瓑澶氱嶆薄鏌撶墿锛屾帶鍒惰嚟鍛冲拰鑴辫壊銆傝繕鐢ㄤ綔婕傜櫧鍓傘佸惛闄勫墏銆佺潃鑹插墏鍙婃秷姣掑墏绛夈

阅读全文

与安息香合成实验装置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超声波探伤渣孔怎么样 浏览:82
pvc胶粘阀门怎么换新 浏览:896
什么是校核机床功率 浏览:798
上下推拉门五金件 浏览:478
空调制冷为什么卡卡响 浏览:71
重力工具箱44专用 浏览:229
电机自动上水装置 浏览:153
wa是什么品牌的机床 浏览:127
无锡伟达五金机电公司 浏览:785
甲苯歧化装置设计 浏览:519
什么仪器测重金属 浏览:186
福田后轮轴承怎么换教程 浏览:909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 浏览:730
rg机械键盘是什么意思 浏览:767
家庭天然气阀门的结构图 浏览:89
悠悠球的轴承如何固定 浏览:981
弘州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70
电梯设备层在哪个位置 浏览:326
超声波水位仪怎么用 浏览:870
工业放射性仪器有哪些 浏览: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