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Fe+3Br
2 ===2FeBr
3 
。
(2)除去HBr中混有的溴蒸气;
D中:石蕊试液变红,并在导管口有白雾产生;
E中:出现浅黄色沉淀,在导管口有白雾产生。
(3)在溶液底部有无色油状液体出现。
(4) DEF (填字母)。
(5)还有一个优点是:尾气吸收处理完全,防止污染空气
❺ 如图为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为由具有支管的试管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个小孔,
(1)苯与液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溴易挥发,内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用C来吸收容吸收溴化氢中的溴和挥发的有机物蒸汽,防止对溴化氢的检验造成干扰;溴化氢溶于水电离产生氢离子和氯离子,所以溶液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色,硝酸银中的银离子与溴离子反应生成淡黄色的沉淀;
故答案为:吸收溴化氢中的溴和挥发的有机物蒸汽;D中石蕊变红色;E中产生淡黄色的沉淀;
(3)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溴苯是密度大于水,无色的油状液体,溴化氢易挥发,能与水蒸气结合成氢溴酸液滴,溴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
故答案为:溶液中有红褐色的絮状物生成,底部有无色油状物质生成,液面上有白雾;
(4)装置D和E导管口在液面上方,能防止倒吸,倒置漏斗增大了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接触面积,有缓冲作用,能够防止倒吸,
故答案为:DEF.
❻ 图是苯与溴发生反应并进行产物检验的反应装置,具体实验过程如下:(1)实验开始时,应关闭K2,开启K1,
(1)打开分液漏斗上盖,使装置内外压强相等,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故回答案为:打开分答液漏斗上盖,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2)因从冷凝管出来的气体为溴化氢和溴单质,溴单质易溶于苯,苯变红棕色,苯吸收了溴单质,防止干扰溴化氢的检验,溴化氢不溶于苯,溴化氢遇空气中水蒸气形成酸雾,溴化氢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溴化银沉淀;(Ⅱ)有淡黄色沉淀生成说明有发生了取代反应,
故答案为:小试管中苯的颜色变成棕红色,有气泡;吸收挥发的溴单质,防止它干扰溴化氢的检验;小试管口有白雾产生,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淡黄色沉淀;(Ⅱ);
(3)冷凝管起冷凝回流作用,溴化氢不溶于苯,易溶于水,可防倒吸;大肚瓶可防倒吸,故答案为:使冷凝回流的反应物苯和液溴回到(Ⅰ)中继续反应;(Ⅱ)(Ⅲ);
(4)降温压强降低,左侧的水被压入(Ⅰ)中,溴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故答案为:(Ⅵ)中的水倒吸进入(Ⅰ),有密度比水大,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沉于广口瓶(Ⅰ)的底部;
❼ 苯和溴的取代反应注意事项
按照现行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132页(人教版)做演示实验时,常存在如下问题:
(1)实验仪器容积大,药品用量多,反应剧烈难以控制;
(2)装置不密闭,不能避免苯、溴和溴化氢蒸气对空气的污染;
(3)锥形瓶上玻璃导管易下垂而插入蒸馏水中,有碍实验正常进行。
现将我的改进方法介绍如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团;2.硝酸银溶液;3.滴有硝酸银溶液的滤纸;4.苯、溴和还原铁粉的混合物。
实验方法
(l)取一吸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脱脂棉团,松松地塞在上部干燥管口内。取一滴有2%硝酸银溶液的滤纸条,放入中部干燥管内。将两干燥管通过橡皮塞组装起来,备用。
(2)用胶头吸管吸取一管苯(约lmL)注入试管中。将吸有半吸管液溴(约0.5mL)的长吸管插入试管底部,慢慢地将液溴排出;再吸取试管中上层的苯将吸管内残留的溴冲洗出来。取出吸管,将其插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振荡试管使苯和溴混合均匀,并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将准备好的还原铁粉(约0.1g)迅速倾入试管内,立即塞上备用的干燥管。苯跟溴立即发生反应,逐渐呈沸腾状。一会儿,中部干燥管内的滤纸条上的硝酸银溶液迹处呈现出浅黄色,并且由下而上扩展开,现象十分鲜明。
(4)反应完毕后,将试管小心倒置在盛有冷水的烧杯里,烧杯底部沉有褐色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即为不纯的溴苯。用水或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可得到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
装置图见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