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隈研吾新作:Stone Grove「石林」装置艺术
2024年4月21日,米兰设计周圆满落下帷幕。在这一盛会上,高时旗下人造石品牌Quarella携《Stone Grove“石林”》装置艺术(设计:隈研吾)、Orizzonte、BOISERIE橱柜系列三大展品精彩亮相。
一、《Stone Grove“石林”》装置艺术(设计:隈研吾)
展区:“INTERNI CROSS VISION”装置计划
地点:University of Milan, Via Festa del Perdono, 7
展出时间:4.15-4.28
「Stone Grove“石林”」是著名设计师隈研吾与Quarella共同打造的装置艺术作品。作品采用Quarella人造石铺设地面,与垂直人造石板融合,展现意大利Q牌人造石的可持续性。
隈研吾将《Stone Grove“石林”》定义为“形式上自然,空间上野性”。该作品由Quarella天然石采石场的废弃材料变废为宝,形成一片石质森林,展示不同纹理花色和表面处理工艺。
二、Salone del Mobile-“Orizzonte”橱柜系列
展区:Salone del Mobile
地点:Salone del Mobile – Stand A23-25 Hall 15
“Orizzonte”橱柜系列由意大利Q牌与PIANCA联合打造,融合了柔和的线条和美观实用性。该系列橱柜采用了意大利Q牌的Breccia Aurora(奥罗拉棕)。
“Orizzonte”橱柜系列为全新生活方式而设计,增强了技术和功能性特质,使厨房成为生活的中心。
三、MARMO+
展区:Brera Design District
地点:Piazza San Marco,3
Quarella Marmo+抗酸技术是人造石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引领着人造石革命,为厨房提供全方位的抗酸保护。
在2024年米兰设计周上,使用Quarella Marmo+抗酸处理技术的BOISERIE橱柜系列成为焦点。该系列橱柜采用意大利Q牌的Calacatta Primavera,实现设计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2024年米兰设计周,意大利Q牌展出的每件产品都体现了对细节的深度考量和对完美工艺的极致展现。我们将持续以全球人造石领导者的姿态,将意大利的优雅传播至全球!
❷ 什么是装置艺术 - 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著名的装置艺术家和作品
装置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通过选择、利用、改造和组合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并赋予其价值和观念,以特定时空环境为背景进行展示。这种艺术形式的材料是三维物体,与绘画不同,观众需要移动观看和体验。
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的《从他的公寓飞入太空的人》作品,以1.4 x 3.0 x 2.5米的大小陈列在泰特现代美术馆,展现了装置艺术的特色。
装置艺术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被称为“环境艺术”,与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间,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时尚,许多画家和雕塑家都加入了“装置艺术家”的行列。
艺术家托马斯·萨雷塞诺的《时空泡沫》作品,展示了装置艺术的创意。装置艺术的文献记录功能,远超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是对“极少主义”美术的反动,它迫使观众放慢节奏,满足了当代人对生理和心理平衡的需求。
装置艺术的特点包括: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具有独立的空间,不受其他作品的影响和干扰;观众的介入和参与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包容观众、促使或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自由综合使用各种手段;为了激活观众,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增减或重新组合。
装置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人法国拉斯卡的洞窟绘画,以及宗教庙宇和教堂。60年代的青年一代艺术家开始反对传统艺术分类,随意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材料,促进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形成。
从70年代起,装置艺术更接近观念艺术,关注女权主义、社会问题等热点。80年代,电视和录像在装置艺术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90年代,装置艺术题材越来越广泛,涉及当代人生活的多个方面,如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种族矛盾等。
90年代末至新世纪,装置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愈发凸显,逐渐代替了百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架上艺术。艺术家们越来越注重装置艺术的开放性,世界各大美术院校也纷纷开设装置艺术课程。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人们通过参观艺术作品获得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
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以其充满诗意的作品,展示了装置艺术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传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以风、光、水、冰、气等自然现象作为艺术材料,旨在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关注与对未来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刺激着观众的感官,使得人们能够通过参观艺术作品获得从未有过的感官体验。装置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等特质使其成为了当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❸ 创意分享 | 全球沉浸式光影互动装置打造的极致体验感
沉浸式光影互动装置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潮流,已经深入现代生活的各个角落,引领着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小百年为您精选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互动光影艺术装置作品,一起欣赏。
1
#未来超级影院#创作团队:Front Pictures
位于韩国光州Lucerium国家科学博物馆旁的“Space 360”是一个直径12米的球体,它采用了由乌克兰创意团队Front Pictures提供的影音系统,成为了韩国首个360°球形投影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让参观者在透明的玻璃观察桥上体验到完全沉浸式的感受,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空中热气球、浩瀚宇宙或海底世界。
2
#“外太空”沉浸式体验#创作者:Nonotak
法国创作团队Nonotak利用灯光、声音、动态视觉和复杂几何插图,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外太空沉浸式感官体验。他们的作品以定制技术和非常规方式使用传统技术,创造出惊人的效果。
3
#花瓣互动体验墙#创作团队:leva
leva团队设计了一个由139个“花瓣”组成的互动墙,这些“花瓣”可以一起绽开,形成迷人的波浪,为游客打开动态的窗口,让他们透过墙看到外部。游客的目光会情不自禁地停留在互动墙上,并上前拍照。
4
#墨西哥湾流体验#创作者:Patricia
沉浸式海湾溪流体验是一个18米长,3米高的交互式投影环境,展示了强大而温暖的海洋,并使游客接触到其对食物链和鱼类养育行为的影响。使用专门开发的计算机算法,展示成千上万的虚拟沙丁鱼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现实和不断变化的教育行为。
5
#繁花互动沉浸式体验#创作者:TASC
此作品由计算机程序即时生成,整体不会重复到以前的状态,而是不断持续着变化。花被人们摆动触摸后,花朵就会散落,摸着不动的话,花会比平时开的更多,并慢慢扩展延伸。
6
#“发光生物”#创作者:Ahmet Said Kaplan
Lumin是一个受大自然启发的生活装置,取材于观众。它跟踪访客的手的位置,并将其转换为虚拟世界中的光场和力场,有助于创建不可见的连接,使观众成为艺术品的一部分。
7
#字地之超现实主义#创作团队:Marie Claude
用户能够玩耍并探索这个奇妙的字母世界。在这个装置中,包含两种不同的设置进行交互:小字母的雨和弹跳的大字母充当球。
8
#沉浸式如海 · 空间#创作者:NAKED
《OCEAN BY NAKED 如海 · 空间》从上海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海拔423米的高空到海平面以下6500米的海底世界,展开了一场魔都上空海洋与天空的浪漫相遇。
❹ 什么是装置艺术一起来学习了解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也被称为“环境艺术”。它的概念及发展历程受多种观念影响,内容、题材、文化指向、艺术手法、价值定位、情感流向及操作方法等多方面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尽管其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固有特征始终未变。装置艺术不仅融入了更多媒介,如电子设备,还特别引入了如3D投影等现代技术。它对传统艺术的分类提出了挑战,自由地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显示了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无限可能。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不拘泥于美术博物馆的权威,常在非正式场所展出,将艺术普及化,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装置艺术在艺术上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实体,既包括室内也包括室外的空间,主要是室内空间。其次,它是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空间特点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装置艺术强调整体性和独立性,要求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他作品的影响。观众的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延伸了人们的生活经验,创造出包容观众的环境,促使观众从被动观赏转换为积极感受,利用所有感官进行体验。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限制,自由地综合运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等手段。为了激活观众,有时会使用夸张、强化或异化的感官刺激因素。一般而言,装置艺术是为短期展览设计的,不具备长期收藏的价值。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根据展览需求调整组合,甚至在异地展览时重新组合。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装置艺术设计师及其作品,供您欣赏:
1. 徐冰《天书》:通过现成品的组合、装配来构成作品,创造出一种意境,表达思想与观念。
2. 卢卡斯《镜屋》:在室内地板、墙面、天花板上装上玻璃镜,观众在里面走动,映照出一个幻觉似的,不断扩大和延伸的虚幻空间。
3. 蔡国强《撞墙》:由99只真实大小的狼雕塑与一面玻璃墙组成,冲击视觉和情感,引发对群体团结与意识形态盲目追随的思考。
4. 兰登国际《雨屋》:屋内大雨不断,但游客不会被淋湿,设计依赖于隐藏在房间内的3D镜头,监测游客运动并控制雨水。
5. 达米恩·赫斯特《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展示了对死亡与生命关系的思考,强调生者对死亡的无知。
6. 伯德瑙·斯米尔德《Nimbus》系列:在不同场所展示,提出在不应该包含云的空间中创造云的想法,激发观众的想象力。
7. 阿孔奇《穆尔岛》:一座螺旋形的人行天桥,连接两岸,提供独特的视角看待城市和银行,反映周围山区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