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气溶胶灭火装置设计浓度

气溶胶灭火装置设计浓度

发布时间:2025-05-05 06:40:08

㈠ 求文档: GD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1、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gas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

2006-03-02发布 2006-05-01 实施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建 设 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26号文《二○○一~二○○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要求,由公安部消防局组织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气体灭火系统研究、生产、设计和使用的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参考了相关国际标准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有关基础性实验及工程应用实验研究。广泛征求了设计、科研、制造、施工、大专院校、消防监督等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最后经专家审查,由有关部门定稿。
本规范共分六章和八个附录,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要求、系统组件、操作与控制、安全要求等。其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公安部负责具体管理,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并及时把意见和有关资料寄本规范管理组(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南路110号,邮编300381),以供今后修订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
主编单位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参编单位
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及耐火构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深圳因特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
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局
广东胜捷消防企业集团
浙江蓝天环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新纪元消防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坚瑞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
东靖飞 谢德隆 杜兰萍 刘连喜 李根敬
宋 波 许春元 刘跃红 伍建许 王宝伟
万 旭 李深梁 常 欣 王元荣 靳玉广
郭鸿宝 陆 曦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设计要求 6
3.1 一般规定 6
3.2 系统设置 7
3.3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8
3.4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 13
3.5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17
4. 系统组件 19
4.1 一般规定 19
4.2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20
4.3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21
4.4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组件专用要求 21
5. 操作与控制 22
6. 安全要求 23
附录A 灭火浓度和惰化浓度 24
附录B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26
附录C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27
附录D 喷头规格和等效孔口面积 29
附录E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管道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 30
附录F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喷头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32
附录G 无毒性反应(NOAEL)、有毒性反应(LOAEL)浓度和灭火剂技术性能 34
规范用词说明 35

总 则
为合理设计气体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和民用建筑中设置的七氟丙烷、IG541混合气体和热气溶胶全淹没灭火系统的设计。
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国家有关方针和政策,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设计采用的系统产品及组件,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和符号
术语
防护区 protected area
满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全淹没灭火系统 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放设计规定用量的灭火剂,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管网灭火系统 pip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按一定的应用条件进行设计计算,将灭火剂从储存装置经由干管支管输送至喷放组件实施喷放的灭火系统。
预制灭火系统 pre-engineered systems
按一定的应用条件,将灭火剂储存装置和喷放组件等预先设计、组装成套且具有联动控制功能的灭火系统。
组合分配系统 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气体灭火剂储存装置通过管网的选择分配,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灭火浓度 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101 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气体灭火剂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灭火密度 flame extinguishing density
在101 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单位容积内某种火灾所需固体热气溶胶发生剂的质量。
惰化浓度 inerting concentration
有火源引入时,在101 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能抑制空气中任意浓度的易燃可燃气体或易燃可燃液体蒸气的燃烧发生所需的气体灭火剂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浸渍时间 soaking time
在防护区内维持设计规定的灭火剂浓度,使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泄压口 pressure relief opening
灭火剂喷放时,防止防护区内压超过允许压强,泄放压力的开口。
过程中点 counse middle point
喷放过程中,当灭火剂喷出量为设计用量50%时的系统状态。
无毒性反应浓度(NOAEL浓度) NOAEL concentration
观察不到由灭火剂毒性影响产生生理反应的灭火剂最大浓度。
有毒性反应浓度(LOAEL浓度) LOAEL concentration
能观察到由灭火剂毒性影响产生生理反应的灭火剂最小浓度。
热气溶胶 condensed fire extinguishing aerosol
由固体化学混合物(热气溶胶发生剂)经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灭火性质的气溶胶,包括S型热气溶胶、K型热气溶胶和其它型热气溶胶。
符号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灭火设计密度

管道内径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

泄压口面积

重力加速度

喷头高度相对“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中液面的位差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容积修正系数

管道计算长度

储存容器的数量

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

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或增压)压力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

喷头工作压力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

高程压头

喷放“过程中点”储存容器内压力

管道设计流量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

减压孔板设计流量

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

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

灭火剂过热蒸汽或灭火剂气体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

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

防护区的净容积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对IG541系统为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

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

储存容器的容量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系统灭火剂剩余量

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

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

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七氟丙烷液体密度

落压比

充装量

减压孔板流量系数

计算管段阻力损失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设计要求
一般规定
采用气体灭火系统保护的防护区,其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根据防护区内可燃物相应的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经计算确定。
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惰化设计浓度;无爆炸危险的气体、液体类火灾和固体类火灾的防护区,应采用灭火设计浓度。
几种可燃物共存或混合时,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应按其中最大的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确定。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防护区采用组合分配系统时,一个组合分配系统所保护的防护区不应超过8个。
组合分配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按储存量最大的防护区确定。
灭火系统的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的灭火设计用量与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和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之和。
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72小时内不能重新充装恢复工作的,应按系统原储存量的100%设置备用量。
灭火系统的设计温度,应采用20℃。
同一集流管上的储存容器,其规格、充压压力和充装量应相同。
同一防护区,当设计两套或三套管网时,集流管可分别设置,系统启动装置必须共用。各管网上喷头流量均应按同一灭火设计浓度、同一喷放时间进行设计。
管网上不应采用四通管件进行分流。
喷头的保护高度和保护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最大保护高度不宜大于6.5 m;
2 最小保护高度不应小于0.3 m;
3 喷头安装高度小于1.5 m时,保护半径不宜大于4.5 m;
4 喷头安装高度不小于1.5 m时,保护半径不应大于7.5 m。
喷头宜贴近防护区顶面安装,距顶面的最大距离不宜大于0.5 m。
一个防护区设置的预制灭火系统,其装置数量不宜超过10台。
同一防护区内的预制灭火系统装置多于1台时,必须能同时启动,其动作响应时差不得大于2 s。
单台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装置的保护容积不应大于160 m3;设置多台装置时,其相互间的距离不得大于10 m。
采用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其高度不宜大于6.0 m。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装置的喷口宜高于防护区地面2.0 m。
系统设置
气体灭火系统适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 电气火灾;
2 固体表面火灾;
3 液体火灾;
4 灭火前能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注:除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外,K型和其它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不得用于其它电气火灾。
气体灭火系统不适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 硝化纤维、硝酸钠等氧化剂或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2 钾、镁、钠、钛、锆、铀等活泼金属火灾;
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4 过氧化氢、联胺等能自行分解的化学物质火灾。
5 可燃固体物质的深位火灾。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不应设置在人员密集场所、有爆炸危险性的场所及有超净要求的场所。K型及其他型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不得用于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等场所。
防护区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护区宜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下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
2 采用管网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800 m2,且容积不宜大于3600 m3;
3 采用预制灭火系统时,一个防护区的面积不宜大于500 m2,且容积不宜大于1600 m3。
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均不宜低于0.5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宜低于0.25 h。
防护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不宜低于1200 Pa。
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泄压口应位于防护区净高的2/3以上。
防护区设置的泄压口,宜设在外墙上。泄压口面积按相应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定计算。
喷放灭火剂前,防护区内除泄压口外的开口应能自行关闭。
防护区的最低环境温度不应低于-10℃。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惰化浓度的1.1倍。
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浓度为5.8%,其它灭火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中附表A-1的规定取值,惰化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中附表A-2的规定取值。本规范附录A中未列出的,应经试验确定。
图书、档案、票据和文物资料库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10%。
油浸变压器室、带油开关的配电室和自备发电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9%。
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宜采用8%。
防护区实际应用的浓度不应大于灭火设计浓度的1.1倍。
在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8s;在其它防护区,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0s。
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20 min;
2 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内的电气设备火灾,应采用5 min;
3 其它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10 min;
4 气体和液体火灾,不应小于1 min。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应采用氮气增压输送。氮气的含水量不应大于0.006%。
储存容器的增压压力宜分为三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 2.5+0.1MPa(表压);
2 二级 4.2+0.1MPa(表压);
3 三级 5.6+0.1MPa(表压)。
七氟丙烷单位容积的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
2 二级增压焊接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950kg/m3;
3 二级增压无缝结构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120kg/m3;
4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不应大于1080kg/m3。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不应大于流经该管网的七氟丙烷储存量体积的80%。
管网布置宜设计为均衡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喷头设计流量应相等;
2 管网的第1分流点至各喷头的管道阻力损失,其相互间的最大差值不应大于20%。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3.3.13)
式中 ——
泄压口面积(m2);
——
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和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4-1)
式中 ——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灭火剂过热蒸汽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m3/kg);
——
防护区的净容积(m3);
——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取值。
2 灭火剂过热蒸汽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应按下式计算:
(3.3.14-2)
式中 ——
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4-3)
式中 ——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kg);
——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
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kg)。
4 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可按储存容器内引升管管口以下的容器容积量换算。
5 均衡管网和只含一个封闭空间的非均衡管网,其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均可不计。
防护区中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封闭空间的非均衡管网,其管网内的灭火剂剩余量,可按各支管与最短支管之间长度差值的容积量计算。
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网计算时,各管道中灭火剂的流量,宜采用平均设计流量。
2 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5-1)
式中 ——
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s)。
3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
(3.3.15-2)
式中 ——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个);
——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s)。
4 管网阻力损失宜采用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和平均设计流量进行计算。
5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宜按下式计算:
(3.3.15-3)
(3.3.15-4)
式中 ——
过程中点时储存容器内压力(MPa,绝对压力);
——
灭火剂储存容器增压压力(MPa,绝对压力);
——
喷放前,全部储存容器内的气相总容积(m3);
——
七氟丙烷液体密度(kg/ m3),20℃时为1407kg/ m3;
——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3);
——
储存容器的数量(个);
——
储存容器的容量(m3);
——
充装量(kg/ m3)。
6 管网的阻力损失应根据管道种类确定。当采用镀锌钢管时,其阻力损失可按下式计算:
(3.3.15-5)
式中 ——
计算管段阻力损失(MPa);
——
管道计算长度(m),为计算管段中沿程长度与局部损失当量长度之和;
——
管道设计流量(kg/s);
——
管道内径(mm)。
7 初选管径可按管道设计流量,参照下列公式计算:
当 时,
; (3.3.15-6)
当 时,
; (3.3.15-7)
8 喷头工作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3.3.15-8)
式中 ——
喷头工作压力(MPa,绝对压力);
——
系统流程阻力总损失(MPa);
——
流程中计算管段的数量;
——
高程压头(MPa)。
9 高程压头应按下式计算:
(3.3.15-9)
式中 ——
过程中点时,喷头高度相对储存容器内液面的位差(m);
——
重力加速度(m/s2)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 ≥0.6(MPa,绝对压力);
二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 ≥0.7(MPa,绝对压力);
三级增压储存容器的系统 ≥0.8(MPa,绝对压力)。
2 ≥ (MPa,绝对压力)。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3.3.17)
式中 ——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2);
——
等效孔口单位面积喷射率[(kg/s)/cm2],可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3倍,惰化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1倍。
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浓度为28.1%,其它灭火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中附表A-3的规定取值,惰化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中附表A-4的规定取值。本规范附录A中未列出的,应经试验确定。
当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喷放至设计用量的95%时,其喷放时间不应大于60s且不应小于48 s。
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20min;
2 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内的电气设备火灾,宜采用10 min;
3 其它固体表面火灾,宜采用10 min。
储存容器充装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充压(15.0MPa)系统,充装量应为211.15kg/m3;
2 二级充压(20.0MPa)系统,充装量应为281.06kg/m3。
防护区的泄压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3.4.6)
式中 ——
泄压口面积(m2);
——
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kg/s);
——
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强(Pa)。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和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4.7-1)
式中 ——
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kg);
——
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
防护区净容积(m3);
——
灭火剂气体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m3/kg);
——
海拔高度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取值。
2 灭火剂气体在101K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比容,应按下式计算:
(3.4.7-2)
式中 ——
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应为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及系统灭火剂剩余量之和,系统灭火剂剩余量应按下式计算:
(3.4.7-3)
式中 ——
系统灭火剂剩余量(kg);
——
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3);
——
管网的管道内容积(m3)。
管网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道流量宜采用平均设计流量。
主干管、支管的平均设计流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8-1)
(3.4.8-2)
式中 ——
主干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灭火剂设计喷放时间(s);
——
支管平均设计流量(kg/s);
——
安装在计算支管下游的喷头数量(个);
——
单个喷头的平均设计流量(kg/s)。
2 管道内径宜按下式计算:
(3.4.8-3)
式中 ——
管道内径(mm);
——
管道设计流量(kg/s)。
3 灭火剂释放时,管网应进行减压。减压装置宜采用减压孔板。减压孔板宜设在系统的源头或干管入口处。
4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3.4.8-4)
式中 ——
减压孔板前的压力(MPa,绝对压力);
——
灭火剂储存容器充压压力(MPa,绝对压力);
——
系统全部储存容器的总容积(m3);
——
减压孔板前管网管道容积(m3);
——
减压孔板后管网管道容积(m3)。
5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应按下式计算:
(3.4.8-5)
式中 ——
减压孔板后的压力(MPa,绝对压力);
——
落压比(临界落压比: =0.52)。一级充压(15MPa)的系统,可在 =0.52~0.60中选用;二级充压(20MPa)的系统,可在 =0.52~0.55中选用。

6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宜按下式计算:
(3.4.8-6)
式中 ——
减压孔板孔口面积(cm2);
——
减压孔板设计流量(kg/s);
——
减压孔板流量系数。
7 系统的阻力损失宜从减压孔板后算起,并按下式计算,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可依据计算点压力按本规范附录E确定。
(3.4.8-7)
式中 ——
管道设计流量(kg/s);
——
计算管段长度(m);
——
管道内径(mm);
——
计算管段始端压力系数(10-1MPa•kg/m3);
——
计算管段末端压力系数(10-1MPa•kg/m3);
——
计算管段始端密度系数;
——
计算管段末端密度系数。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的喷头工作压力的计算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一级充压(15MPa)系统, ≥2.0(MPa,绝对压力);
2 二级充压(20MPa)系统, ≥2.1(MPa,绝对压力)。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
(3.4.10)
式中 ——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cm2);
——
等效孔口面积单位喷射率[kg/(s•cm2)],可按本规范附录F采用。
喷头的实际孔口面积,应经试验确定,喷头规格应符合本规范附录D的规定。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灭火密度的1.3倍。
S型和K型热气溶胶灭固体表面火灾的灭火密度为100g/m3。
通讯机房和电子计算机房等场所的电气设备火灾,S型热气溶胶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130g/m3。
电缆隧道(夹层、井)及自备发电机房火灾,S型和K型热气溶胶的灭火设计密度不应小于140g/m3。
在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灭火剂喷放时间不应大于90s,喷口温度不应大于150℃;在其他防护区,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20s,喷口温度不应大于180℃。
S型和K型热气溶胶对其他可燃物的灭火密度应经试验确定。
其他型热气溶胶的灭火密度应经试验确定。
灭火浸渍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木材、纸张、织物等固体表面火灾,应采用20min;
2 通讯机房、电子计算机房等防护区火灾及其它固体表面火灾,应采用10min。
灭火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
(3.5.9)
式中 ——
灭火设计用量(kg);
——
灭火设计密度(kg/m3);
——
防护区净容积(m3);
——
容积修正系数。 <500m3, =1.0;500m3≤ <1000m3, =1.1; ≥1000m3, =1.2。

系统组件
一般规定
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管网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由储存容器、容器阀和集流管等组成;七氟丙烷和IG541预制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由储存容器、容器阀等组成;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由发生剂罐、引发器和保护箱(壳)体等组成。
2 容器阀和集流管之间应采用挠性连接。储存容器和集流管应采用支架固定。
3 储存装置上应设耐久的固定铭牌,并应标明每个容器的编号、容积、皮重、灭火剂名称、充装量、充装日期和充压压力等。
4 管网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储瓶间内。储瓶间宜靠近防护区,并应符合建筑物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有关规定及有关压力容器存放的规定,且应有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的出口。储瓶间和设置预制灭火系统的防护区的环境温度应为-10℃~50℃。
5 储存装置的布置,应便于操作、维修及避免阳光照射。操作面距墙面或两操作面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0 m,且不应小于储存容器外径的1.5倍。
储存容器、驱动气体储瓶的设计与使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及《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规定。
储存装置的储存容器与其它组件的公称工作压力,不应小于在最高环境温度下所承受的工作压力。
在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和压力表。组合分配系统的集流管,应设安全泄压装置。安全泄压装置的动作压力,应符合相应气体灭火系统的设计规定。
在通向每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主管道上,应设压力讯号器或流量讯号器。
组合分配系统中的每个防护区应设置控制灭火剂流向的选择阀,其公称直径应与该防护区灭火系统的主管道公称直径相等。
选择阀的位置应靠近储存容器且便于操作。选择阀应设有标明其工作防护区的永久性铭牌。
喷头应有型号、规格的永久性标识。设置在有粉尘、油雾等防护区的喷头,应有防护装置。
喷头的布置应满足喷放后气体灭火剂在防护区内均匀分布的要求。当保护对象属可燃液体时,喷头射流方向不应朝向液体表面。
管道及管道附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应采用无缝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310等的规定。无缝钢管内外应进行防腐处理,防腐处理宜采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方式。
2 输送气体灭火剂的管道安装在腐蚀性较大的环境里,宜采用不锈钢管。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的规定。

㈡ 七氟丙烷在没有火灾时由于误动喷出气体对人有危害吗

七氟丙烷的无毒性反应()浓度为9%,有毒性反应(LOAEL)浓度为10.5%,七氟丙烷的设计浓度一般小于10%,对人体安全。

可即便是这样还是不要吸入的好,平时要做好通风,避免大量吸入。

七氟丙烷能以较低的灭火浓度,可靠的扑灭B、C类火灾及电气火灾;储存空间小,临界温度高,临界压力低,在常温下可液化储存;

释放后不含粒子或油状残余物,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ODP值为零),在大气层停留时间为31~42年,符合环保要求。

(2)气溶胶灭火装置设计浓度扩展阅读

七氟丙烷不含有氯或溴,不会对大气臭氧层发生破坏作用,所以被采用来替换对环境危害的哈龙1301和哈龙1211来作为灭火剂的原料看,七氟丙烷灭火器在机房等重要场所作为灭火器材料而广泛应用。

七氟丙烷在大气中的生命周期约为31年到42年间,而且在释出后不会留下残余物或油渍,亦可透过正常排气通道排走,所以很适合作为数据中心或服务器存放中心的灭火剂。

通常这些地方都会把一罐含有压缩了的七氟丙烷的罐安装在楼层顶部,当火警发生时,七氟丙烷从罐的出气口排出,迅速把火警发生场所的氧气排走、并冷却火警发生处,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七氟丙烷、S型气溶胶属于三大气体灭火中的两种。

七氟丙烷虽然在室温下比较稳定,但在高温下仍然会分解,分解产生氟化氢,会有刺鼻的味道。其他燃烧产物还包括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㈢ 几种常见气体灭火系统的比较

超细干粉与七氟丙烷、气溶胶灭火剂比较
1、七氟丙烷(FM200)灭火系统
FM200的基本情况:七氟丙烷HFC227ea的化学分子式为CF3CHFCF3。FM20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哈龙替代物,对大气的臭氧层没有破坏作用,消耗大气臭氧层的潜能值ODP为零,但有很大的温室效应,其潜能值GWP高达2050。FM200有很好的灭火效果,并被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得到美国NFPA2001及ISO的认可。
FM200的灭火机理:FM200的灭火机理与卤代烷系列灭火剂的灭火机理相似,属于化学灭火的范畴,通过灭火剂的热分解产生含氟的自由基,与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支链反应的H 、OH-、O2-活性自由基发生气相作用,从而抑制燃烧过程中化学反应来实施灭火。
FM200灭火系统的优点:FM200具有良好的灭火效率,灭火速度较快、效果好,灭火浓度(8-10%)也较低,基本接近哈龙1301灭火系统的灭火浓度(5-8%)。
FM200灭火系统的缺点:作为哈龙替代物,除了要考虑替代物本身的环保效应,也要考虑替代物自身的急性毒性和灭火时产生的其他物质对保护对象的破坏作用。
1)大量的实验证明,含氟卤代烷灭火剂在灭火现场的高温下,会产生大量的氟化氢(HF)气体,经与气态水结合,形成氢氟酸(白雾状),氢氟酸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酸,对皮肤、皮革、纸张、玻璃、精密仪器有强烈的酸蚀作用。美国海军实验室和美国航天航空局对FM200做了的大量研究,对不同规模和喷放时间的火灾进行了实验,测定出哈龙1301与FM200的灭火时间和灭火时所产生的HF的浓度。以下数据是美国航天航空局用FM200、哈龙1301灭火剂在1.2m3的分隔空间里进行试验的试验结果。(灭火剂的浓度是杯式燃烧法浓度的1.2倍)
从试验结果分析:FM200灭火系统随着火灾规模和喷放时间的越长,产生的HF浓度越高,对精密仪器和设备的酸蚀作用越强,对人的皮肤腐蚀作用随之增强。同时,因FM200在喷放时产生“白雾”,具有腐蚀性,在气体疏散的过程中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2)FM200自身的设计要求:因FM200的储存压力为2.5Mpa/4.2Mpa,要求喷嘴的工作压力为不小于0.8Mpa,所以在输送距离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应用于组合分配系统,则较为困难,在消防实践上不主张使用组合分配系统,特别是当保护区多、输送距离要求长的工程,更要引起注意。可见,FM200在有人场所、精密仪器场所和远距离输送场所和使用必须加以注意,对高温裂解的产物HF给与重视,以免造成损失。
2、气溶胶灭火系统(装置)
气溶胶的基本情况:气溶胶用作灭火剂是在近30年才被人们认识、发现和重视,可分为冷气溶胶和热气溶胶二种。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气溶胶为热气溶胶,它是通过含能灭火剂的燃烧,产生大量的固体微粒和部分气体,均匀分布在空间内,形成气溶胶,达到快速高效地抑制火灾的目的。目前,国内开发的气溶胶均为热气溶胶(包括EBM、DKL、气龙、ZQ、S型、华神等)。 气溶胶的灭火机理:
1)利用固体微粒在高温下产生金属阳离子与燃烧反应过程中产生活性自由基团发生反应,以切断化学反应的燃烧链,抑制燃烧反应的进行,达到化学灭火的效果。
2)利用固体微粒(主要为钾盐)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水来吸热降温。
灭火方式物理窒息、降低火场温度灭火为主,化学灭火为辅化学灭火为主,物理降温灭火为辅,灭火后残留物3mg/cm2
启动方式通过电流激活催化剂启动通过电爆管式启动器引燃
出口温度80℃至160℃左右
保护对象范围:可扑救A、B、C类表面火灾
综合造价:150m3以内小空间有优势
气溶胶灭火装置的优点:气溶胶灭火剂由于粒度小,可以绕过障碍物并在火灾现场较长时间的停留,且比表面积大,有很好的灭火效果,既可用于相对密闭空间,又可用于开放空间。尤其因为气溶胶灭火剂为含能材料,其本身不需要动力驱动,在制造成本上相对于其他灭火系统有优势,但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气溶胶灭火剂的稳定性还很差,必须经过完善,方能被更好地推广。
气溶胶灭火装置的缺点:产物为气、固两相流,无法进行组合分配的有管网系统设计,对气体保护区域、空间大的场所综合造价将远远高于其他系统,同时必须联动启动,需要很大的启动电流,所占空间过大:因其产物中的金属阳离子容易于水结合生成碱性氧化物,并发生电离,导致电气设备受到污染和破坏。
3、超细干粉灭火装置
因热气溶胶在推广应用中存在“高温、有毒、微粒悬浮时间长”的缺陷问题,英国KIDDE公司的研究人员改变现有的热气溶胶形成和制备同步进行的方式,将气溶胶微粒的制备与形成气溶胶分步进行,即:先将灭火剂干粉溶于水,形成水溶液,通过喷雾干燥使其产生1-3μm的超细粉末,再罐装密封储存,然后加压外喷形成气溶胶而快速灭火。这就是目前国外气溶胶研究的“非高温气溶胶灭火技术”,也就是超细干粉灭火剂的最初研究。超细干粉灭火剂是近年来我国替代“哈龙”研究的新产品,其干粉颗粒比普通干粉细,是一种无毒、无害,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保护物无腐蚀;在常态下不分解、不吸湿、不结块,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弥散性和电绝缘性的新型灭火剂,平均粒径小于10微米,是普通干粉灭火效率的6-10倍。超细干粉灭火装置采用氮气驱动,有温控、电控和超导启动三种方式,双重保险,快速反应,全淹没效果好,其灭火效率是目前世界上所查明的灭火剂中:灭火速度最快、灭火效率最高的一种灭火方式。
灭火有效性以灭火浓度和灭火速度两个指标来衡量;根据燃烧理论,灭火方式分为窒息、冷却、隔离和化学抑制等四种,上述三种灭火剂中:都是以化学灭火方式为主,化学抑制灭火是通过化学催化作用和净化作用,大量消耗火焰中的自由基,抑制燃烧链式反应,它具有浓度低、速度快的优点。气溶胶由于是通过燃烧释放灭火剂,要使灭火剂达到灭火浓度,需要一定的时间(灭火装置数量与保护容积成正比),这个时间直接影响了灭火的速度,而七氟丙烷的灭火浓度比超细干粉和气溶胶要大,灭火速度也慢得多。
由此可见,灭火有效性最好的当属超细干粉,气溶胶次之,七氟丙烷最差;而产品的性价比也是超细干粉最高,气溶胶次之,七氟丙烷最低。
二、超细干粉柜式和悬挂式灭火装置应用于电缆夹层的区别
悬挂式灭火装置是一种无管网设备,悬挂于保护区上方,不占场地,不用敷设管道,不需要穿墙打孔,特别适合安装于窄小场所,安装维护方便。工程造价相对其它产品低。
柜式超细干粉灭火装置也是无管网(短管网)灭火装置,外形美观,适用于相对较大的空间灭火,科技含量比悬挂式高,但需要在地面上安装,占据地面位置,工程造价相对比悬挂式要高,不适用于电缆隧道安装,可以安装于电缆夹层灭火。
关于电气火灾几种灭火系统性价比的探讨

㈣ 气体灭火系统都有哪些之间的优劣

气体灭火系统分为以下几种:
一、七氟丙烷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①管网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
优势:无毒、环保、灭火高效、更新维护成本低,应用场所广泛。
劣势:需要独立气瓶间、占地空间大。
②柜式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
优势:不需要设独立贮瓶间、不需要管网安装、节约成本。
劣势:防护区域过多的情况下,灭火剂用量大,项目成本会比管网更高。
③悬挂七氟丙烷自动灭火系统;
优势:简单、方便、占用空间小。
劣势:因产品小,灭火控制范围相对小。
二、IG541混合气体自动灭火系统;
优劣势同等管网七氟丙烷。
三、CO2气体灭火系统
四、气溶胶自动灭火装置;
①壁挂式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
②落地式气溶胶自动灭火系统
五、泡沫自动灭火系统
六、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

汇建消防很荣幸为您解答!

阅读全文

与气溶胶灭火装置设计浓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自动铅笔原理的机械装置 浏览:565
如何制作机械昆虫 浏览:880
文章引用实验装置 浏览:50
沧州哪里有塑木健身器材厂家 浏览:395
配电装置结构设计 浏览:747
厨房天然气阀门坏了怎么办 浏览:116
冰箱正常使用多少时间制冷一次 浏览:210
上海特殊压力仪表怎么用 浏览:480
变电站无功补偿装置作用 浏览:960
casarte冰箱不制冷怎么调 浏览:236
迈腾汽车仪表车速报警怎么清除 浏览:676
设备维修邮件邮件怎么写 浏览:33
空调自己制冷一直停怎么办 浏览:396
湖南有什么仪表信息推荐 浏览:287
养殖设备怎么做账 浏览:742
厨房下水道阀门漏水怎么处理 浏览:342
管道井阀门开关4个示意图 浏览:384
连接linux虚拟机工具箱 浏览:597
什么是集气仪器 浏览:20
喷淋清洗设备哪个好一些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