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图1是系有铃铛的烧瓶,李明用该装置按以下步骤探究声音的传播.(1)用铁夹夹住橡皮管,摇动烧瓶,铃铛
(1)用铁夹夹住橡皮管,摇动烧瓶,铃铛虽未碰及烧瓶,但仍能听到清晰的铃铛声.这一现象可作为固体和气体能够传声的证据.
(2)取下铁夹,并在烧瓶中倒入少量的水,然后加热使水沸腾,当瓶内的水刚烧干时,立即停止加热,并用铁夹夹住橡皮管.过一会儿,给烧瓶浇水使其冷却,此时烧瓶内壁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些水珠是瓶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
(3)再次摇动烧瓶,却听不到铃铛声,由此可推测烧瓶内接近真空;
(4)接着将烧瓶倒置于装有水的水槽中,如图2所示,拔除铁夹后,烧瓶内的水位将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上升到顶部;
(5)将烧瓶装满水,用铁夹夹住橡皮管,摇动烧瓶,又听到铃铛声,这一实验事实可证实液体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1)气体;(2)液化;(3)接近真空;(4)上升到顶部;(5)液体.
② 如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请回答:(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2)塑料小球(可用乒乓球
(1)当音叉振动时,小球会往复运动,实验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塑料小球(可用乒乓球代替)在实验可以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 (3)加大力度敲击音叉,小球来回摆动幅度就会加大,音叉声音响度加大,所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放大音叉的微小振动,便于观察; (3)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③ 如右图所示,是探究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装置.(1)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呢这是科学探究中的环节之
(1)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呢?这是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2)逐渐回抽出罩内的答空气,罩内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由此猜想,假如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去,我们将不能听到声音.
(3)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由此可以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故答案为:(1)提出问题;(2)小;不能听到;(3)介质.
④ 图示为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当乒乓球靠近正在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起.(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
(1)敲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2)用轻质的乒乓球来放大音叉的振动,使现象更易于观察,这是转换法的应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
(3)加大力度敲音叉,会发现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故答案为:(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微小的振动放大,使现象更易于观察;(3)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⑤ 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
一、实验目的: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
二、实验器材:真空罩、闹钟、真空泵。
三、实验步骤:
1、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入真空罩内,用真空泵逐渐抽取罩内的空气,注意闹钟声音的变化;
2、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再次关注闹钟声音的变化;
四、实验现象:随着玻璃罩中的空气逐渐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逐渐充入空气,声音越来越大。实验说明气体能够传声,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五、实验分析:
1、要确保装置气
⑥ 图1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______(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_____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发出声音,且小球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故答案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了球的振动,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其作用是为了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3)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故加大力度敲击音叉,乒乓球振动的振幅增大,故响度变大.
故答案为:响度与振幅有关;
(4)敲击右边的音叉,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会被弹起,这表明:空气能传声.
故答案为:空气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