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和我的祖国升旗故事是真的吗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开国大典之前,负责电动升旗装置的新中国第一代工程师林治远在开国大典装备审核时说出电动升旗装置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于是接到上级通知,指出之前的装置时间设计与国歌总时间长度不能完全吻合,必须要在明早六点前修改完善,做到万无一失。林志远顶着国内首次和上级的超高要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人民群众的协助之下,最后完成了阻断装置的重新制作,成功将阻断装置的材质炼成了钢。并不顾自身的恐高症,爬到高达21米的旗杆顶端亲自进行了安装焊接,并最终让国旗顺利升空。
从林志远身上,我们学到了舍弃个人利益、顾念国家荣耀的精神;从人民群众身上,我们学到了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帮助别人的精神。这部影片还讲述了第一枚原子弹的发射、香港回归祖国、抗日战争胜利等中国历史上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也都深深打动了我。作为21世纪的少年,我们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更要向无数历史先辈一样尽自己所能保卫我们的祖国,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
㈡ 《我和我的祖国》中你觉得谁的演技最好
我觉得是黄渤!!!无愧于影帝的称号。
《我和我的祖国》中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时任市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开国大典那年,马丽生还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后来,他成了原市政工程局计划处处长、市政工程总公司副总工,又成了《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志》的主编。北京市政集团的前身、原北京市市政工程总公司留下来的大量历史资料中,详细记录了这段与开国大典息息相关的故事。
黄渤饰演的“林治远”也让观众看到了黄渤另外的一面,那就是,原来黄渤不搞笑的时候,会是一位认真、较真起来让你都觉得难缠觉得害怕的主。这样努力的黄渤真是让人心生敬畏!
㈢ 林治远为什么爬旗杆
为了更贴近人物,亲自完成攀爬旗杆。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天安门广场做最后一次试验时意外发生了。负责阻断电流的装置——阻断球不稳定,升降装置不能保证自动断电。此时距开国大典仅剩六个小时。怎么办?林治远不加思索来到天安门广场,克服恐高的心理,冒死爬上二十二米高的旗杆,完成阻断装置的焊接。
经过连夜的抢修,国旗电动升降装置恢复正常。
角色介绍:
林治远演员黄渤,身为负责开国大典升旗仪式中电动升旗杆的设计者,他却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因为这同样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动升旗装置,是他自主研发设计、还没有经过足够多的实验检测。他不断的克服重重困难,向来恐高的他最终克服心理障碍。
爬上20多米高的广场旗杆,解决了技术问题。
老方演员耿乐,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备用升旗手,只有林治远电动升旗失败,他才有可能直接参与启动人工升旗的工作。作为顺利升旗的最后一道坚实保障,他把保障顺利升旗这件事看得比个人的荣誉甚至生死更重要。
㈣ 我和我的祖国第一段第一个人物是谁
我和我的祖国主要人物有林治远、高远、方敏、陈冬冬、朱涛、莲姐、张北京、沃德乐、哈扎布等。
1、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是第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开国大典设计电动升旗装置的工程师。从看见他出现在屏幕上到电影结束二十几个小时后的现在,我的眼前始终有一个戴着眼镜的胖子的身影挥之不去。
㈤ 五星红旗,是怎样诞生的呢它的设计者是谁
1949年6月15日,全国政协会议筹备会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该会所担负的筹备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国的国旗这项重要任务,并指定由筹备会的第六小组负责.这个小组的成员有16人,他们是:马叙伦,叶剑英,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张奚若,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
7月4日,第六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登报公开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和国歌词谱;设立国旗,国徽图案评选委员会和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评选工作除由小组成员分别参加外,还聘请了徐悲鸿,梁思成,艾青等专家参加.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国,向海外传开.许多人在工余时间,摊开稿纸,开始了设计工作.他们精心设计,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图案,标上详细的说明,寄到了北京.他们把设计绘制国旗图案作为一件光荣,崇高的事情,以倾注自己对新中国无限热爱的心意.
有一位当年曾冲杀在战场上的战士,在一篇文章里详尽记叙了人民解放军战士怎样在阵地,在战壕里讨论应征国旗图案的情景:"我们利用战斗空隙,就在阵地上,战壕里,在枪炮声中讨论了这三幅图样(应征国旗图样),讨论会开得非常热烈,大家不光对国旗图样各抒己见,还谈了不少激动人心的感想.""有的战士无比兴奋地说:'征求国旗图样的意见,说明新中国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国成立那天,我要握着枪戴上立功奖章,在国旗下庄严地照一张像.'不少老战士还用丰富的想像力,描绘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美好前景,憧憬着未来的共产主义幸福生活……"
在国外,千千万万爱国侨胞热切注视着祖国大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蒋家王朝的覆灭,新中国的诞生,令他们欣喜若狂.当他们知道祖国在向自己的儿女征求国旗设计图案时,抱着深切的爱国之情,倾注了中华民族子孙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设计出一幅幅国旗图案,从美洲,印尼,马来亚,朝鲜……飞向祖国北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政协筹备会国旗审查小组,就收到了应征国旗图案2992幅,其中从遥远的美洲寄来的国旗图案有23幅.
这一切,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侨胞热烈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祖国新政权的意愿.
现在的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联松.曾联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时代曾酷爱书画,写得一手好字.
曾联松反复阅读《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征求国旗图案的通知后,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像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像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环绕大星之后的小星,应该是几颗呢 曾联松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三千多年灿烂文化,还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书中指出人民在当时包括有四个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就决定以四颗小星象征广大人民.接着,曾联松又经过反复推敲,苦苦构思,确定五颗金星恰当的位置.他曾设想把大星置于旗面的当中,小星环绕在大星的四周.这样,视若端庄,但是天地不够开阔,视觉局促,凝滞.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勾划,熬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近一个月过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顿觉视野开阔:旗面犹如千里之广,金星居高临下,光彩闪耀,仿佛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灿烂辉煌.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如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即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为了使整个图案更加突出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周围这一征,曾联松设计了每个小星的中心点都通过自己的一个星尖,跟大星的中心点联成一线,把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个历史的结论显示在旗上.
色彩以红色为主,似红霞满天.红色表达热烈的感情,像征革命;配以黄色,灿烂辉煌,一片光明.
从美学的角度来衡量,曾联松的设计也颇具特色.他自己曾总结出这样几点:
简与繁——五星的构图注意了以简胜繁,以一当十.如果把许多特征一一罗列出来,未免流于纤细,或者失之繁复,反而难以显示庄严简洁.
小与大——五星所形成的椭圆形,寓有祖国疆土之意,画面虽有限,但联想是广阔的.所谓"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宾与主——五星中的大星与小星,当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宾主关系,但具有顾盼呼应之情,协调和谐之趣.
静与动——五星的安置,如果处于旗面的中央,由于绝对均衡,则静
止呆滞,缺乏生动姿态;置于左上角,则昂然起升,静中寓动,使画面活跃,而且居高临下,带有向外伸展的气势,使视野开阔,"咫尺之内,觉千里之遥".
长与宽——这是指比例关系.《条例》中规定,"形式为长方型,长宽三与二之比".按此构图,旗面能适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长方形,五星体呈椭圆形,两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势协调.椭圆形作为一个整体,还给人团聚完整和饱满的感受.
椭圆形中,大星的一个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显得安定庄重,稳如泰山.而四颗小星因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中央,则显得错落多变,生动活泼.大星外接半径和小星外接圆半径的比例是三比一之比,使大小比例关系比较协调.大星和小星之间有一定间距,显得虚实结合,山安泉注.
椭圆形结体仅占旗面1/4左右,这样的比例关系使重点集中,旗面开朗.
整个旗面上的五角星,椭圆形和长方形相互结合,比例较为协调,构图比较紧凑,在整体中富于变化而又能取得统一.
红与黄——色彩也会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感情的反应.红色为暖色或热色,赤日,红光能表达庄严热烈,如革命的积极斗争行为.此外,红色也会引起希望,活跃和喜爱.黄色也是暖色,能表达优美,温和,珍贵,而往往与金色联系起来.我们看到黄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闪闪的联想感受.——这就是曾联松当年设计构思的基本情况.
1949年8月中旬,曾联松将设计好的五星红旗图案稿寄给了全国政协筹备会.8月中旬,政协筹备委员会在北京饭店的413号会客室,设立了国旗图案临时选阅室,将所有应征的设计稿集中陈列,请评选委员会成员和专家们选阅.参加选阅的同志,提出评选国旗应注意三点:一是要有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二是要有政权特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三是要以庄严简洁为主.经过初选,应征稿件的设计构思符合上述三点要求的,大约有四类:镰锤交叉并加五角星;嘉禾齿轮并加五角星;以二色或三色横条或竖条组成旗面,于左上角或中央置镰锤或五角星或嘉禾齿轮;旗面为红色或2/3为红色,1/3为白,蓝,黄各色,加红色或黄色五角星.在评选中,著名戏剧家田汉拿起五星红旗图案草稿说:"依我看,这个设计是不错的."多数人也觉得这个设计美丽大方,而且寓意也好.评选委员会从来稿中精选出38种国旗草图,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供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
9月25日晚,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同志拿着五星红旗的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代表听取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9月26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国徽审查组,通过了第323号设计图案(即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第32号草图)为当选图案.在这之前的五星红旗图案,大星中还有镰刀,斧头.决议通过之前,国旗,国徽审查组对这一设计图案作了局部修改,并对国旗图案的意义作了统一说明.9月27日,周恩来同志代表会议主席团,提出国旗等四个决议草案,请出席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进行表决.决议草案中,有关国旗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上述决议.
关于国旗图案意义的说明,新华社以答读者问的形式于11月15日公开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㈥ 开国大典的电动国旗是谁做的
开国大典电动旗杆设计师林治远做的。
林治远,号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于天津,广内东潮容阳人。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天安门广场开国大典旗杆设计者。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所用的旗杆,由林治远亲手设计施工完成。
(6)开国大典升旗装置设计人扩展阅读
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对旗杆制作进行了具体分工,自动升旗方案由林治远来具体落实。
林治远接到任务后,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他们首先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国旗自动升降,升降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
根据这个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来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断电。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林治远
㈦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个故事《前夜》,是在开国大典前夕,作为升旗设计师的林治远(黄渤),如何克服困难,最终保障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顺利升起的故事。黄渤演技确实一流,把那种作为普通技术人员的使命感,演得很到位。当他在旗杆顶上,把阻断球焊好时,观众都长舒了一口气。代入感真的挺强的。
第二个故事《相遇》,是以我国每一颗原子弹研究为背景的,讲了一个叫高远(张译)的科研人员,为完成保密任务,突然从女友面前消失,最终为国捐躯的故事。多年之后,当已结婚的女友在电视上看到高远的照片时,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想必,那一刻,她也终究原谅了他的不辞而别吧。
第三个故事《夺冠》,讲的是中国女排奥运会夺冠并首获世界大赛三连冠的背景,而最动人的是两个小学生的友谊。男生冬冬热爱打乒乓,女生要出国了。
可是电视正在直播女排的比赛,为了保证邻居们看电视,男生错过了跟女生最后的告别。女生把乒乓球留在窗台上。多年之后,冬冬成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女生成了归国物理学家,他们在女排再次夺冠时相逢……
第四个故事《回归》,讲的是香港回归前夕,外交官为准时升起国旗与英方不屈不挠的谈判,而升旗手也为此反复练习,警队也为此校正时间换帽徽……汇集到一起,就是要在那一刻,让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晚一秒都不行。
第五个故事《北京你好》,讲的是2008年的奥运。一个贫嘴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葛优),婚姻破裂,跟儿子关系也不好。但运气好抽到一张开幕式的门票,原本想送给儿子作为生日礼物,没想到半道被一个从四川汶川来的孩子“强买”了。
原来那孩子的父母曾是参与修建鸟巢的农民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难,孩子想看看爸爸安装的栏杆。张北京最终把票送给他……
第六个故事《白昼流星》,就是讲的是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事。草原的两个孩子,没了父母,成天游手好闲,老支书决定带着他们走上正轨。在飞船着陆的时候,两个孩子看到了传说中的《白昼流星》,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第七个故事《护航》,讲的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中的女飞行员。飞行员吕潇然(宋佳),因素质过硬,为了保证阅兵的万无一失,被安排能处理各种应急突发情况的“备份”成员。据说吕潇然的原型,就是女飞行员陶佳莉……
角色介绍
1、林治远演员黄渤
身为负责开国大典升旗仪式中电动升旗杆的设计者,他却无法保证“万无一失”,因为这同样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动升旗装置,是他自主研发设计、还没有经过足够多的实验检测。他不断的克服重重困难,向来恐高的他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爬上20多米高的广场旗杆,解决了技术问题。
2、老方演员耿乐
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备用升旗手,只有林治远电动升旗失败,他才有可能直接参与启动人工升旗的工作。作为顺利升旗的最后一道坚实保障,他把保障顺利升旗这件事看得比个人的荣誉甚至生死更重要。
㈧ 《前夜》对应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前夜》对应历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广场旗杆的设计师林治远(黄渤饰),要保证五星红旗电动升旗万无一失。
为了完美地达到这一标准,林治远争分夺秒进行实验。然而,当一切准备就绪时,旗杆顶端的阻断球,却因常年锈蚀而爆裂!
最后,一位老教授献出实验室的最后一块镍,解决了开国大典升旗仪式的燃眉之急。
简评:
以开国大典为背景的《前夜》,是最富有历史感的一个。
《前夜》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描绘了开国大典前夜设计师林致远紧张检查调整电动升旗装置,确保万无一失的场景。片中有关旗杆装置原理的讲述,运用了快速的场景切换,使得整个风格变得明快活泼,颇有些趣味。
开头采用了小的插叙,将林致远被训斥和他调试模拟旗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大典前夜装置仍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的情形,渲染出时间紧任务重的氛围,为后面的紧张情绪做铺垫。
㈨ 升国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开国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电局工人陈红年担任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任务。因为开国大典时升旗用的电动升旗装置,是由当时冀北电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设计的,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电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电力公司一位领导把胡其俊叫到一边,说组织上决定交给他一个光荣任务,从明天起接替陈红年在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
胡其俊听后又是高兴,又是激动,又是担心。高兴、激动的是自己这个在旧社会吃不饱饭的穷苦人,成了新中国国旗的升旗手;担心的是这是由毛主席亲自升起过的五星红旗,由自己来担负升旗任务,怕不能胜任。
第一次升国旗恰逢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二个国庆日,天安门广场将举行开国大典以来每年一次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头天傍晚,胡其俊从天安门广场管理处领来国旗,晚上根本无法入睡,不时地起身看看闹钟,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刚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气儿跑到广场的旗杆底下,仔仔细细地将国旗系好、展平,然后遥望天边,等着太阳出来。当第一次顺利完成任务时,胡其俊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比喝了半斤二锅头还带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