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同学想通过如图装置实验、探究SO2与Na2O2反应的产物.(夹持装置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良好)Ⅰ.装置B
Ⅰ水能和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碱石灰是干燥剂,所以能吸收水分,防止水蒸气的干扰;碱石灰能和二氧化碳反应,防止二氧化碳的干扰,所以装置D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与Na2O2反应.
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4OH-+O2↑;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与Na2O2反应.
Ⅱ、①要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必须先使分液漏斗中的硫酸进入锥形瓶参加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所以先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瓶塞和下口旋塞,使溶液进入锥形瓶.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瓶塞和下口旋塞.
Ⅲ、假设1:只有Na2SO3;假设2:只有Na2SO4;所以假设3为有Na2SO3和Na2SO4.
故答案为:有Na2SO3和Na2SO4.
(1)二氧化硫有还原性,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所以二氧化硫能被过氧化钠氧化,二氧化硫和过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Na2O2+SO2=Na2SO4 .
故答案为:Na2O2+SO2=Na2SO4 .
(2)硝酸有强氧化性,能把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所以该方案不合理.
故答案为:否.
(3)要做验证假设3的实验先溶解固体,故先选③;亚硫酸钠和硫酸钠都和氯化钡发生生成白色沉淀,导致所以无法确定假设3是否正确;先加稀盐酸,亚硫酸钠和稀盐酸发生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而去除亚硫酸钠,硫酸钠和稀盐酸不反应,所以就排除了亚硫酸钠的干扰,再向该溶液中加氯化钡溶液,如果生成白色沉淀,就证明该固体中含有硫酸钠,所以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③①②.
故答案为:③①②.
❷ 这个装置测量二氧化碳的体积,在水上面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
防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测量的体积偏小
❸ 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为什么装置要密闭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光合速率有很大的影响,而对二氧化碳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进行密闭,一定程度上既能保障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此使植物的光合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加快实验进行或是反应的速度,又能尽量减少空气中其他杂质对实验的干扰,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❹ 一道高三化学实验题
(1)D装置的作用: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这是一个定量分析的实验,通过A中Na2CO3产生的CO2被C中的碱石灰吸收,测得这里的质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质量,然后计算Na2CO3的纯度。所以空气中含有的少量CO2和H2O蒸汽若也被吸收,会造成测得的CO2质量偏大,即计算的Na2CO3的含量偏大。所以再加装一个碱石灰,可以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的影响。
分液漏斗中“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盐酸HCl有挥发性,会使得生成的CO2中混有HCl,但是又很难除去,一般会用饱和NaHCO3溶液除去,但是会生成CO2,而导致测得的CO2质量偏大。若不除去,到了C中,HCl也会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得的CO2质量偏大。
(2)实验前称取17.90g样品,实验后测得C装置增重 8.80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9.6%
C的质量增加就是生成的CO2的质量,而CO2都来自Na2CO3,关系是
Na2CO3 ------ CO2
106g------------44g
17.90x-----------8.80g
解得,x=
此处的数据有问题,建议再查查,可能是你没把题目打清楚
1、如果只有Na2CO3和其它不生成CO2的杂质混合,是不是CO2的增重,或者原固体样品的质量错了。
2、还可能是Na2CO3与NaHCO3的混合物
这样,解法略改,设NaHCO3质量为x,Na2CO3质量y
则,它们生成的CO2的总和为8.8g
x+y=17.9
x/84+y/106=8.8/44
解得,x=12.6g,y=5.3g
Na2CO3的质量分数=5.3/17.9=29.6%
(3)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是:缺少一个驱赶残留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这个实验是定量实验,所以对数据的测量要求较高,这里有2个缺陷
1是生成的CO2会残留在装置中,而没有被C中的碱石灰完全吸收,会导致C中增重偏少,即测得的CO2偏少。
2是装置中原来存在的空气中的CO2也会对测量的质量带来影响
所以,这个实验一般会在整个装置的前面再加装一个鼓气的装置,而鼓入的空气则要先经过碱石灰,就是将装置中原有的空气中的CO2先排尽,再反应,最后再鼓气,将装置中残留的CO2都赶入C中被吸收,再测量C的增重就是较准确的CO2的质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