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测定细胞膜透性能解决什么理论和实践问题
测定细胞膜透性能解决什么理论和实践问题如下:
细胞的生理活动与细胞膜的稿拦通透性息息相关,细胞膜的通透性也能反映细胞处于何种生理状态。一般来说,细胞膜的通透性的改变(增大或者减小)是细胞病变的先兆。通过研究细胞膜的通透性的各项性质,我们能更好的研究生命体的各种生理过程,研究某些疾病的致病机理,生产更好的药物来治疗疾病。
细胞膜选择透过性的一组实验
细胞膜的选择通过性是“细胞结构与功能”一节的难点内容之一,也是第2章“渗透作用原理”,“根对矿质离子选择吸收”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把学生带进实验室,使用直观手段教学,不但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二、演示红细胞的渗透反应装简高置
取3支试管,第1支试管加入2mL 0.9%的生理盐水、第2支试管加入2mL蒸馏水,第3支试管加入2mL10%的氯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哺乳动物红细胞悬浮液,震荡混匀,放在试管架上。引导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后,3支试管中将分别出现何种结果,其原因是什么?在学拦敬尺生思维活动
展开并形成一致性结论后即板画出红细胞的3种不同形态(图2),说明红细胞对水是自由渗透的,水能够借浓度梯度被动地透过细胞膜,从而引起红细胞吸水膨胀破裂(溶血)或失水皱缩。
那么正常细胞在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时,能否也遵循高浓度低浓度的扩散原理,被动地吸收各种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呢?
给学生分发实验材料、用具及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2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设想。最后教师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归纳出一个正确的设想,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来加以验证。
三、学生实验——细胞膜被动吸收的验证
1.实验原理 红细胞对水是自由渗透的,但对大多数物质具有选择透过性,在等渗条件下,稀释的红细胞悬浮液呈浑浊状且透光性差。但当红细胞溶血后,其悬浮液就变得透明且光线容易透过。本实验用稀释的红细胞悬浮液在不同溶质中是否出现溶血现象,来验证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2.材料、用具 量筒、试管和试管架、秒表、红细胞悬浮液、蒸馏水、乙二醇、甘油、10%葡萄糖、1%淀粉液。
3.方法步骤 取5支试管编号,并在试管底部背面衬1张印有印刷字体的小纸片,按下表加入下列各种物质,振动混匀后,置于试管架上。当通过试管看到其背面清晰的印刷字体时,此时间即是该溶剂或溶质分子透过红细胞膜所需的时间,用秒表记录,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透性
试管
编号
试剂(mL) 细胞悬浮液(滴) 结果及原因
1 蒸馏水2mL 2
2 乙二醇2mL 2
3 甘油2mL 2
4 10%葡萄糖2mL 2
5 1%淀粉液2mL 2
注:①取新鲜哺乳动物血液适量,按4:1加入5%的柠檬酸钠溶液,震荡混匀,静置数小时,待血液分层后,倒去血浆及部分血细胞,再按1:5的比例加入0.9%的生理盐水静置,分层后,倒去上清液即成。
②1g淀粉加0.9%的生理盐水至100mL,煮开后冷却。
4.实验结论 实验表明小分子物质(如、、甘油、乙二醇、葡萄糖)能够借助简单的扩散作用,透过细胞膜,而大分子物质(如淀粉、蛋白质)则不能通过。然后教师依据实验结论讲述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原理。
四、细胞膜生动吸收是生活细胞的特征
细胞膜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就是能选择性地透过一些物质,一些离子、小分子可以以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方式顺利通过,另一些“禁止通行”。如果细胞死亡,则细胞膜将失去选择透性,也就失去了主动吸收的功能。
1.教师演示实验 取2支试管,分别放入1朵蒲公英(或其他有色花瓣)并注入适量清水,将其中1支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2.学生实验——小麦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提供浸泡5h的小麦种子,10%的红墨水(染色剂)、刀片、培养皿、载玻片。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实验结束后,教师对比前一个煮花瓣的实验,进一步讲清主动吸收的原理。
2. a图所示装置是演示液体的扩散
A、图a所示的是演示的是液体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即扩散.故A不符合题意.
B、图b演示版的是分子间有引权力,故B符合题意.
C、图C所示装置是演示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故C不符合题意.
D、图d所示装置是演示内能转化机械能.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初中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Ⅰ.这些装置都有其优点,其中发生装置的图1,可以控制反应速率
Ⅰ、可根据装置的特点分析解答,如:发生装置操作是否简单,能否控制反应速率,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节约药品等;
(1)图2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图3中打开活塞,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活塞,容器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漏斗,反应停止;
(3)图4的优点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试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且可以节约药品,操作方便;
(4)图5的优点是可通过将试管拿出和放入液体里,使反应发生和停止;
(5)图6的优点是打开活塞,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活塞,U型管内压强增大,U型管左侧液面上升,右边的下降,与固体分离,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Ⅱ、尾气处理处置可从是否吸收充分和是否防倒吸进行分析;
(6)图7中气体通入液体,可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被充分吸收;
(7)图8有漏斗,气体溶于液体后液面不会上升太多,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8)图9气体可充分与液体接触被充分吸收,尾气被吸收,引起装置压强减小,液体最多进入小球,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不会引起倒吸;
(9)图10气体可充分与液体接触被充分吸收,尾气被吸收,引起装置压强减小,液体最多进入长颈漏斗,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不会引起倒吸;
故答案为:Ⅰ、(1)可以控制反应速率;通过控制液滴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2)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通过活塞的开闭控制容器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3)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合理均可);通过弹簧夹的开闭控制试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4)操作简单,可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通过将试管拿出和放入液体里,随时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
(5)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通过活塞的开闭控制U型管内压强,从而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
Ⅱ、(6)使气体充分吸收;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
(7)防止液体倒吸;有漏斗,气体溶于液体后压强减小,液面不会上升太多,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8)既能使气体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且液体最多进入小球,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9)既能使气体充分吸收,又能防止倒吸;气体与液体充分接触,从而使气体充分吸收,且液体最多进入长颈漏斗,压强变化,又会流回烧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吸.
4. 甲、乙两管的口径相同,半透膜只允许葡萄糖分子通过,淀粉分子无法通过,扩散作用实验装置如下图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因为乙管葡萄糖含量高,所以渗透压大,故水分是由甲管向乙管渗透,此时B不能确定。
5. 扩散实验
德国科学家托马斯·格拉汉姆于1828~1833年间对气体扩散进行实验研究,随后1833年到年间,长期进行液体扩散现象研究。
图8—1示意格拉汉姆进行液体扩散实验时简单而有效的实验装置,大水槽水的底部放置有装满食盐水的小水杯,图8—1a~c中的水杯仅口径不同。
图8—1 格拉汉姆液体扩散实验装置
a—小口杯;b—中口杯;c—大口杯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方面的定性结论。一方面,若一次实验中小杯装的食盐水浓度相同,在相同扩散时间内食盐进入大水槽的量的顺序是图8—1 c>b>a,说明食盐的物质传递量与杯口面积成正比。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质因扩散通过扩散面积A传递的量为扩散流量,用JA表示,量纲为[M·T—1];定义单位时间内物质因扩散通过单位面积上的量为扩散通量,用符号J表示,量纲为[M·L—2·T—1]。扩散通量J是强度性质,对于确定的扩散系统J是空间坐标及时间的函数。扩散流量JA与扩散面积(A)和扩散通量的关系为JA=A·J。扩散流量与扩散通量的量纲不同,有些文献中称扩散流量JA为“扩散通量”,则“单位面积上的扩散通量J”可改称为“扩散通量密度”。
另一方面,当小杯内装的食盐水浓度不同时,对扩散流量JA有图8—1c>b>a,而对扩散通量J,图8—1 c>b>a,即食盐水浓度c大则扩散通量J 就大,J与c成正比。
扩散实验中测量的扩散流量JA和扩散通量J都与测量的时间区段有关。格拉汉姆在扩散实验研究中用通量等物理量描述扩散现象,却没有给出描述扩散过程的动力学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