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图所示,是小松同学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1)小松同学实验中测量的有关数据如下表,请你根据
(1)62.5%;2.0N; |
|
(2)变大; (3)匀速; |
Ⅱ 在如图所示是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1)实验器材有滑轮组、重物、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长约2m的细
(1)实验时需要测出重物与测力计移动的距离,除了所给实验器材回,实验还需要刻度尺.答
(2)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时,应该使重物匀速上升一段距离.
(3)有用功:W有用=Gh=30N×0.20m=6J,总功:W总=10N×0.80m=8J,
滑轮组效率:η=
×100%=
×100%=75%;
(4)由题意知,重物上升的距离:h=20cm,细绳移动距离:s=80cm,
滑轮组承重绳子的股数:n=
=
=4,滑轮组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1)刻度尺;(2)匀速;(3)6;8;75%;(4)如图所示.
Ⅲ 回顾探究和实验:(1)如图所示,是小云同学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①小云同学实验中测量的有关数据

3.0N |
2×0.75 |
=2N.如下表:
次数 | 钩码重G/N |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 拉力F/N | 细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 | 机械效率η/% |
1 | 1.0 | 0.2 | 0.8 | 0.4 | 62.5 |
2 | 3.0 | 0.3 | 2.0 | 0.6 | 75 |
②A、从实验结果来看,滑轮组提升重物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A错误;
B、从实验结果来看,同一滑轮组得升重物越多,其机械效率越高,故B错误;
C、绳子的绕法不会影响有用功的多少,也不会影响额外功的多少,当然也就不会影响机械效率的大小,故C正确;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表明有用功所占总功的比例越大,而不一定是有用功做得多,故D错误.
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2)①杠杆两端的螺母是用来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杠杆标尺上直接读出力臂的长了;当杠杆右低左高时,应将螺母向高的一端调节,即向左旋,在实验进行当中,则不能再旋动平衡螺母;
②实验中的这一种数据只是一种巧合,据此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因为在物理实验中,仅凭一次测量的数据总结结论不具普遍性,也是不科学的,应探究多组数据,最后归纳出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故答案为:(1)①如图所示;见表格;②C;
(2)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便于从杠杆尺上直接读出力臂;左,否;
②不对.由一组数据总结结论不具有普遍性和科学性.
Ⅳ 如图是小明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做了2.4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不计绳重及滑轮
从图可知,动滑轮由3段承担;
(1)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5N,指针指内在20N到容30N之间,所以小明所用的拉力F=25N,
则拉力移动的距离为:s=3h=3×0.4m=1.2m,
拉力做的总功为:W总=Fs=25N×1.2m=5J;
(2)额外功W额=W总-W有用=5J-2.4J=2.6J;
(3)滑轮组机械效率为:η=
=
=48%.
答:(1)小明所用拉力做的功是5J;
(2)小明需要做的额外功是2.6J;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48%.
Ⅳ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在2s内做了2.4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在2s内做了2.4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不计绳重及摩擦.请你回答:
(1)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运动的速度?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在不考虑滑轮的摩擦时,该滑轮组有机械效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根据题目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还可以求出其它一些物理量.请从中任选两个并加以解答
(1)解析:要求出弹簧测力计向上的速度,就必须求出物体上升的速度。
由题意,n=3,物体在2s内运动了0.4m。
所以V物=s/t=0.4m/2s=0.2m/s。
则 V绳=nv=3*0.2m/s=0.6m/s
(2)解析:要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以可以用公式η=W有用/W总
由题意,F=2.5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nh=3*0.4m=1.2m
η=W有用/W总=2..4J/2.5N*1.2m=80%
当钩码个数增多,则有用功增大,所以机械效率η也增大
(3)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比如:1.此时,滑轮组的额外功为多少?
W额外=W总-W有用=3J-2.4J=0.6J
2.此钩码的重力为多少?
因为不计绳重及摩擦,
所以G物/G物+G动=80% G物+G动=3F
所以G物/3F=80% 则G物=3F*80% =3*2.5N*80% =6N
Ⅵ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在2s内做了2.4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不计绳
(1)解析:要求出弹簧测力计向上的速度,就必须求出物体上升的速度。
由题意专,n=3,物体属在2s内运动了0.4m。
所以V物=s/t=0.4m/2s=0.2m/s。
则 V绳=nv=3*0.2m/s=0.6m/s
(2)解析:要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以可以用公式η=W有用/W总
由题意,F=2.5N,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nh=3*0.4m=1.2m
η=W有用/W总=2..4J/2.5N*1.2m=80%
当钩码个数增多,则有用功增大,所以机械效率η也增大
(3)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
比如:1.此时,滑轮组的额外功为多少?
W额外=W总-W有用=3J-2.4J=0.6J
2.此钩码的重力为多少?
因为不计绳重及摩擦,
所以G物/G物+G动=80% G物+G动=3F
所以G物/3F=80% 则G物=3F*80% =3*2.5N*80% =6N
还有一些物理量,楼上已经求出,便不必再求。
如果楼主还没有弄懂,可以追问我,我帮您解答。望楼主采纳我。
Ⅶ 如图所示是小刚同学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和得到的数据记录表格,关于小刚的实
根据图示可知,n甲=3,n乙=5;
A、由第一次实验数据和s=nh可知专,n=
=
=3,因此第一次实验是使用甲图做属的实验,故A正确;
B、根据1、2次实验数据可知,动滑轮重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同,因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有关,故B正确;
C、根据1、3次实验数据可知,提升物体的条数相同,因此使用了相同的装置,而提升的钩码重不同,机械效率不同,因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的钩码的重力有关,故C正确;
D、进行实验时,需在物体沿竖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进行读数,故D错误.
故选D.
Ⅷ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图.他用2秒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米,做了2.4J的有用功.
(1)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5N,指针指在2N到3N之间,所以小明所用的拉力专F=2.5N;
(属2)由(1)知F=2.5N;则W总=Fs=2.5N×1.2m=3J;
拉力的功率P=
=
=1.5W;
答:拉力的功率是1.5W;
(3)又W
有用=2.4J;
所以滑轮组机械效率用η=
=
=80%;
答: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
(4)因不计绳重及摩擦.由做了2.4J的有用功使重物匀速上升了0.4m可求:
物体的重力:G
物=
=
=6N;
答:物体的重力为6N.
由图可知:动滑轮由3段绳子承担,则滑轮组的绳子段数n=3.
则可求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运动的距离:S=nh=3×0.4m=1.2m;
答:弹簧测力计匀速向上运动的距离是1.2m.
Ⅸ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拉力F/N 细线自
(1)由数据知,绳端移动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2倍,所以此滑轮组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
第一次的机械效率:η1=
×100%=
=62.5%;
η
2=
,代入数据得75%=
,
解得:F
2=2N;
故答案为:

;62.5;2.
(2)分析1、2两次实验结论,可以看出被提升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故答案为:变大.
(3)为了准确测出绳端的拉力,应匀速拉动测力计.
故答案为:匀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