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做氯化氢喷泉实验时没有看到喷泉现象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专题:实验评价题 分析:所谓喷泉实验,重要点是在气压的瞬间版变化,权要形成喷泉,要求气体在极短时间内消失造成气压差来形成喷泉.装置的气密性要好,据此解题. A.喷泉实验与加石蕊无关,故A错误; B.装置的气密性不好会导致实验失败,故B正确;C.收集的氯化氢较多是实验成功的保证,故C错误;D.连接烧瓶与烧杯的导管较短有利于实验成功,故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主要考查喷泉实验,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㈡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如图),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1)该装置中形成喷泉的条件是烧瓶中的气压变小;
A、HCl易溶于H2O,所以能使烧瓶中的气体迅速减小,能形成喷泉,故A不选;
B、O2不易溶于H2O,所以不能使烧瓶中的气体减小,不能形成喷泉,故B选;
C、S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应,能导致烧瓶中的气体减小,所以能形成喷泉,故C不选;
D、CO2和NaOH溶液能迅速反应,能导致烧瓶中的气体减小,所以能形成喷泉,故D不选;
故答案为:B;
(2)图Ⅱ是在锥形瓶中加入的物质能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变大才能形成喷泉;
A、CaCO3与稀硫酸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生成二氧化碳比较少,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化不大,不能形成喷泉,故A错误;
B、稀盐酸与NaOH溶液反应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B错误;
C、锌与稀盐酸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所以能形成喷泉,故C正确;
D、NaCl与稀HNO3反应不生成气体,不能导致锥形瓶中的气压变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3)图Ⅰ和图Ⅱ两套装置,均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图Ⅰ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而图Ⅱ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
故答案为:图Ⅰ是减小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使其小于大气压,而图Ⅱ是增大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使其大于大气压;
(4)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图Ⅱ原理相似,故答案为:图Ⅱ.
㈢ 化学实验——喷泉实验需要注意什么(简洁明朗)
通过分析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条件,我们总结出了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回干燥答,否则甁中有液体,会使瓶口留下空气,形成的喷泉压力不大(喷泉“无力”)
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
㈣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他,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现象,要保证实验成功,必须 形成明显的压力差,所以要求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即氢氧化钠量足),装置气密性良好,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所以说明溶液呈碱性,故本题答案为: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②、碱性,③、氢氧化钠浓度要大,装置气密性要良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7)根据图乙装置可知,要形成喷泉,在锥形瓶中需要形成较大的压强,把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入烧瓶,而要产生压强差,锥形瓶内可以产生气体,也可以利用放出的热量使压强增大,A.wuwl7与NaOH溶液反应不产生气体,压强不变,B.Na7wO地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w.MnO7固体与KwlO地常温他不反应,压强不变,o.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锥形瓶中加入酒精,要形成喷泉现象,需是酒精变为酒精蒸汽,需要大量的热,所以本题答案为:①、B o,②、产生压强差,③、Awo;
(地)比较两图可以看出,甲是烧瓶内气体被消耗,压强减小,产生压力差,乙是在锥形瓶内产生气体或有大量的热放出,使压强增大,所以本题答案为:烧瓶内压强减小,产生压力差.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产生压力差..
(4)喷泉实验利用的原理是压强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喷泉,所以本题答案为:广场喷泉.
㈤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如下图),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
| (1)B(2) C(3)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图一圆底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小于大气版压,图二锥形瓶权内压强增大。(4)图二
㈥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较大压强差.(1)图1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
(1)该装置中形成喷泉的条件是烧瓶中的气压变小,所以可以是烧瓶中的气体减少或者是烧瓶中的温度减小等原因造成; ㈦ 喷泉实验装置原理是什么 根据克拉伯龙方程(也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推出P=(nRT)/V (R为常数)。 要使P变小,可改变n、T、V中的一个变量。 所以减小气压的方法有三种:①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n);②降低气体的温度(T);③增大气体的体积(V)。 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有两种方法:物理方法与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可把气体抽走或物理溶解,化学方法可通过化学反应或化学溶解;降低气体的温度,我们可以采用冷水浇注或用湿毛巾放于瓶底,也可以把装置转移入较低温的环境;而增大气体的体积,可以采取,升高温度(如:用热水浇注或热毛巾放于瓶底)或改变容器的体积的方法。 对于用化学方法来减少气体的物质的量的方法又和气体的溶解度、吸收液的种类有关。 ①气体溶解性大小会对喷泉的形成产生影响。如,易溶于水的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的气体、难溶于水的气体;由于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不一样,从而就使得压强的减少不一样,是喷泉能否产生以及喷泉大小的关键。 ②吸收液的种类也会对喷泉的形成产生影响,不同的吸收液,与气体之间能否反应、气体在其中溶解度的大小,都决定了喷泉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实验过程 实验者用滴管把少量的水挤入一个充满了氨气的干燥容器中。氨气溶解在水中,使容器内产生负压。因此更多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另一个入口处进入,产生喷泉效应。这一演示实验可用于向初学者介绍气体溶解度和气体定律等基本概念。 其他在水中具有相对较高溶解度的气体,例如氯化氢气体或二氧化硫气体,可用于替代氨气使用。 改进 改进之一是加入酚酞或紫甘蓝作为指示剂,产生彩色效果;另一种方法则是将氨气换成液体蒸汽(如水蒸气)。在这种情况下,实验者需要加热盛有少量水的容器,使之全部变为水蒸气,然后将容器快速降至室温。当其蒸汽压高于室温蒸汽压时,蒸汽会自发凝结为液态,从而产生相似的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喷泉实验 ㈧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形成压强差.(1)图Ⅰ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
(1)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图中喷泉,A、C、D均可内形成喷泉容,而B中氧气不易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答案为:B; 与喷泉实验改进装置考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steam令牌换设备了怎么办
浏览:246
新生测听力仪器怎么看结果
浏览:224
化学试验排水集气法的实验装置
浏览:156
家用水泵轴承位置漏水怎么回事
浏览:131
羊水镜设备多少钱一台
浏览:125
机械制图里型钢如何表示
浏览:19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浏览:718
超声波换能器等级怎么分
浏览:800
3万轴承是什么意思
浏览:110
鑫旺五金制品厂
浏览:861
苏州四通阀制冷配件一般加多少
浏览:153
江北全套健身器材哪里有
浏览:106
水表阀门不开怎么办
浏览:109
花冠仪表盘怎么显示时速
浏览:106
洗砂机多少钱一台18沃力机械
浏览:489
超声波碎石用什么材料
浏览:607
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的方法
浏览:165
怎么知道天然气充不了阀门关闭
浏览:902
公司卖旧设备挂什么科目
浏览:544
尚叶五金机电
浏览: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