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几种喷泉实验装置

几种喷泉实验装置

发布时间:2023-06-16 22:27:59

⑴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

(1)AB (2) B (3) 减小;增大
(4) ①在盛有氨气的烧瓶中出现“喷烟雾”现象②打雹陪橡开活塞c

⑵ 求一个喷泉实验,能喷出多种颜色的喷泉,颜色越多越好,谢谢 是一个化学实验

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
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⑶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实验现象(如下图),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Ⅰ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

(1)B(2) C(3)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图一圆底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小于大气版压,图二锥形瓶权内压强增大。(4)图二

⑷ 跪求喷泉实验的原理,装置,注意事项,具体操作及视频

视频就没拉,资料就有

喷泉实验
【制作方法】

取一玻璃瓶,瓶口塞入一打孔胶塞。塞孔中插入一尖嘴玻璃管,外端套一胶管
【使用方法】

用注射器从瓶内抽气若干次,然后用弹簧夹夹紧胶管。将玻璃瓶倒置于水槽中。去掉弹簧夹,则见有水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喷泉

【参考资料】

若在瓶中装满烫水(70-100℃),倒出热水后,迅速塞紧带尖嘴玻璃管的橡皮塞,并马上倒放过来,插入水槽的水中,同样可见喷泉现象。注意:过热的瓶子不能浸入冷水之中,以免瓶子炸裂。

喷泉实验是一个富有探索意义的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如图1)。这类实验的要求是:①装置气密性良好;②所用气体能大量溶于所用液体或气体与液体快速反应。能进行喷泉实验的物质通常有以下几组:

气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原理

NH3


NH3溶解度为1:700

HCl


HCl溶解度为1:500

C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O2=Na2CO3+H2O

SO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SO2=Na2SO3+H2O

Cl2
NaOH溶液
NaOH溶液
2NaOH+Cl2=NaClO+NaCl+H2O

NO2


3NO2+H2O=2HNO3+NO(不能充满)

喷泉实验能形象地说明某些气体极易溶于水(或特定溶液)。根据其原理进行拓展还可以探讨喷泉实验的多种应用。

一、根据实验装置和条件拓展

例如,2002年全国理综试题第29题给出如图2所示的装置,要求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生喷泉现象的原理,不难发现。只要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后迅速溶解,使烧瓶内压强减小。就能发生喷泉。

二、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拓展

例如,某同学用HCl气体做喷泉实验时,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烧瓶潮湿 (B)装置气密性不好 (C)水里没有加石蕊试液 (D)烧瓶内未集满HCl

喷泉实验失败的原因很多,要弄清本质进行大胆假设。很明显(A)(B)(D)都能使喷入烧瓶内的水不足烧瓶容积的1/3,所以答案为(C)。

三、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拓展

如图3所示,甲学生在烧瓶中充满O2,并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一种白色固体物质,欲做O2的喷泉实验。实验开始,用凸透镜将日光聚焦于反匙燃烧匙中的固体,燃烧匙内出现一阵火光和白烟。等一会儿,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看到有美丽的喷泉发生。请问他在反匙燃烧匙中加入了什么物质?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结合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反匙燃烧匙中加入的物质是白磷。白磷与烧瓶内的O2反应生成P2O5固体,使烧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

四、根据实验中的生成物拓展

喷泉实验是不是只能喷液体,能不能喷出别的什么物质呢?

如图4装置,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若要在该装置中产生喷烟现象,该怎样操作?若想在该装置中产生双喷泉现象,该怎样操作?

分析:挤压胶头滴管,滴管中的水溶解右瓶中的部分NH3使瓶内压强减小。打开活塞a、b,左瓶中的HCl进入右瓶生成NH4Cl固体而产生喷烟现象。若此时打开活塞c,则烧杯内的水会压向左右两个烧瓶,在左瓶中产生红色喷泉,在右瓶中产生蓝色喷泉。

五、根据实验中的反应物拓展

是不是只有无机物气体才能产生喷泉现象呢?

把充满乙烯的圆底烧瓶用带有尖嘴导管的橡皮塞塞紧,按图5安装好仪器。

松开弹簧夹A,通过导管C向盛溴水的锥形瓶中鼓入空气,使约10 mL溴水压入烧瓶,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很快褪色,有油状物生成,烧瓶内形成负压。松开弹簧夹A,溴水自动喷入。喷入约10 mL溴水后,再把弹簧夹A夹紧,振荡烧瓶,溴水又很快褪色。如此重复操作几次。当喷入的溴水颜色不能完全褪尽时,说明烧瓶中的气体已经完全反应。松开弹簧夹B,让蒸馏水喷入烧瓶也可形成喷泉。只要反应完全,液体几乎可充满整个烧瓶。

六、关于生成物浓度的计算拓展

例如,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烧瓶中分别 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经充分反应后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无法确定

分析:①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H3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mol。发生喷泉现象后,烧瓶将充满溶有NH3的溶液,即溶液的体积为V L,所以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ol/L。

②设烧瓶的体积为V L,则充满NO2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mol。发生如下反应:3NO2+2H2O=2HNO3+NO,反应后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 mol。由于剩余L气体,所以烧瓶中溶液的体积为L,因此烧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也为mol/L。所以答案选(C)。

七、根据实验原理反向思维拓展

通常的喷泉实验是设法减小烧瓶内压强形成负压,使液体喷入烧瓶。能不能增大外面的压强将液体压入烧瓶呢?请看以下两个例子。

①如图6装置,在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能产生喷泉现象的是( )

(A)碳酸钠和稀盐酸 (B)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C)铜和稀硫酸 (D)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碳酸钠和盐酸反应能产生大量的CO2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从而将反应混合物压入烧瓶。也能形成喷泉。所以答案选(A)。

②如图7装置,在锥形瓶外放一个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冰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产生了喷泉,问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

(A)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

分析: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可使锥形瓶内的酒精部分气化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将酒精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答案为(A)。

因此,通过化学反应或某些物理方法使烧瓶外面的压强大于烧瓶里面的压强也能形成喷泉。

以上两例的原理实际上就是人造喷泉和火山爆发的原理。

八、喷泉原理的迁移拓展

如图8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滴管胶头,使液体Y滴入锥形瓶中,振荡,过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胀起来。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X
Y

A
NH3
H2O

B
SO2
NaOH溶液

C
CO2
6mol/L H2SO4溶液

D
HCl
6mol/L Na2SO4溶液

分析:当滴入的液体Y将锥形瓶中的气体X溶解或发生反应后,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大气压通过导管将空气压入小气球a使它鼓胀起来。因此,不符合条件的只有(C)。这个实验虽然没有产生喷泉现象,但它的原理跟喷泉实验原理是相同的

⑸ 喷泉实验可以有哪几种

一种气体易溶于某种溶液或能和某种溶液反应的理论上都可以做喷泉实验,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氧化钠,氯化氢和水,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等。
还有一点要注意,反应前后气体要有明显的体积变化,最好是反应后体积变为0

⑹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图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

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来气体,而胶头源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若形成喷泉,则气体极易溶于液体或气体极易与液体反应,
A.HCl极易溶于水,则可形成喷泉,故A不选;
B.氧气不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B选;
C.氨气极易溶于水,可形成喷泉,故C不选;
D.二氧化碳极易与NaOH反应,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故D不选;
故选B.

⑺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某同学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他,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现象,要保证实验成功,必须 形成明显的压力差,所以要求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即氢氧化钠量足),装置气密性良好,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所以说明溶液呈碱性,故本题答案为: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②、碱性,③、氢氧化钠浓度要大,装置气密性要良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7)根据图乙装置可知,要形成喷泉,在锥形瓶中需要形成较大的压强,把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入烧瓶,而要产生压强差,锥形瓶内可以产生气体,也可以利用放出的热量使压强增大,A.wuwl7与NaOH溶液反应不产生气体,压强不变,B.Na7wO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w.MnO7固体与KwlO常温他不反应,压强不变,o.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锥形瓶中加入酒精,要形成喷泉现象,需是酒精变为酒精蒸汽,需要大量的热,所以本题答案为:①、B o,②、产生压强差,③、Awo;
(地)比较两图可以看出,甲是烧瓶内气体被消耗,压强减小,产生压力差,乙是在锥形瓶内产生气体或有大量的热放出,使压强增大,所以本题答案为:烧瓶内压强减小,产生压力差.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产生压力差..
(4)喷泉实验利用的原理是压强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喷泉,所以本题答案为:广场喷泉.

⑻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形成压强差.(1)图Ⅰ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夹持仪

(1)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图中喷泉,A、C、D均可内形成喷泉容,而B中氧气不易溶于水,则不能形成喷泉,故答案为:B;
(2)酒精由液态变为气态,可形成喷泉,则选择的物质与冷水接触放出大量的热即可,只有A中生石灰与水混合放出大量的热,BD中热效应不明显,C中吸热,
故答案为:A;
(3)图Ⅲ所示的喷泉实验装置,利用气体的热膨胀打破压强平衡即可引发喷泉实验,则方法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出玻璃管内空气,氨气与水接触,从而引发喷泉.

⑼ 跪求喷泉实验各种装置!

参考资料1:http://ke..com/view/879352.htm;
参考资料版2:http://..com/question/101355621.html?fr=qrl&index=1。权

⑽ 喷泉实验装置图及原理

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使烧瓶内外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压强差,利用大气压将烧瓶下面烧杯中的扒茄世液体压入烧瓶内,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现象:下方烧杯内的水被迅速倒吸入倒置的烧瓶中,呈现出喷泉状,且水迅速变红,呈现出红色喷泉。随着反应的进行,红色的水最后几乎充满整个烧瓶。

实验结论或原因:氨气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L水可以溶解大约700L的氨气。假设胶头滴管春肢里的水有3mL,那么这3mL的水可以吸收超过2L的氨气。一个圆底烧瓶的体积大约100mL——500mL不等,很显然这点氨气会被胶头滴管里的水吸收完全。

然后,这个烧瓶压强变小,几乎就成了真空状态。打开弹簧止水夹,烧杯下方的水就会被猛烈地倒吸入烧瓶中形成氨水喷泉,氨水为弱碱性,故溶液变为红色。

与几种喷泉实验装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带个t的阀门叫什么意思 浏览:249
仪表盘的灯光怎么关掉 浏览:277
电力机车的轴承检修用什么设备 浏览:701
汽车液晶仪表盘表面是什么材质 浏览:78
超声波消毒机是做什么的 浏览:980
广州高展五金制品厂 浏览:138
电动工具红箭品牌 浏览:340
数控机床的自动换刀装置有哪些 浏览:230
阀门内件cn12是什么材质 浏览:304
敏感皮肤黑眼圈用什么仪器 浏览:949
钢管超声波探伤怎么判断是纵波伤 浏览:260
轴承3mm什么意思 浏览:370
正规品牌轴承价格如何计算 浏览:591
暖气管的两个阀门怎么开 浏览:134
消防机械排烟多少钱 浏览:616
数字化成像设备有哪些 浏览:40
郑州市五金机电旧货市场 浏览:914
混凝剂自动投加装置 浏览:966
机械纪元两个齿轮怎么打 浏览:39
佛山市顺德东年五金制品厂家 浏览:783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