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图1是教科书上探究分子性质实验的装置图,图2是我县化学老师针对图1实验的创新装置.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步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性氨气遇到的酚酞试液变红.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A、B装置版内被酚酞溶液湿润权的纱布都能变红,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2)对比创新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B装置内被酚酞溶液湿润的纱布变红所需时间要比A装置内被酚酞溶液湿润的纱布变红所需时间短,从而可证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图2的创新实验相对图1来说,除(2)中所述的优点之外,还具有“①用密闭的U型管来代替半封闭的烧杯来做实验,减少了因氨气挥发而对空气的污染,绿色环保.
②实验中所需的药品量较少,节约药品.”的优点,但无法实现“③能得出分子具有的所有性质.”故选:B;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运动越快;(3)B.
B.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小明猜感:种子D 萌发过程可能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他设计了如图的实验
| (1)除去二氧化碳(2)C中的石灰水变浑浊(3)可以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来控制空气通入的速度
C. 人造小太阳的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 继去年9月首次成功放电后,我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位于合肥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14日23时01分至15日1时连续放电四次,单次时间长约50毫秒,从而标志着第二轮物理实验的开始。专家认为,全超导核聚变装置再次成功放电,标志着我国在全超导核聚变实验装置领域进一步站在了世界前沿。“虽然稍纵即逝,但是放电的可重复性,表明我们的装置在工程上是非常可靠的。”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武松涛介绍,这轮实验是从去年12月开始对装置进行调试的,实验计划将进行到今年2月10日左右。 “这轮实验的主要目标不是追求放电时间的长短,而是旨在去年获得圆形截面等离子体的基础上获得非圆截面等离子体,这具有重要意义。”武松涛说,随着进一步调试和各系统的磨合,“人造太阳”有可能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D. 如下图所示,图1是教材中水电解实验装置,图2是我市化学老师针对图l实验自创新装置. 图2的创新实验操作
E. 一个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方案 一、实验名称:探究带电体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二、实验设计思路: 初中物理电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对于刚刚接触到电学的学生来说, 应该说是即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生 活中天天都要用到电, 陌生的是电是看不着摸不到的东西, 太抽象了。 所以这个实验的思路就是让学生能直接地感受到电的真实存在。 而书 上的实验是用的纸屑做的实验, 这个实验好是好, 但是纸屑被吸引到 带电体后,又会掉落飞散开来,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吸引”的意思。 所以我设计了的这个实验即能直观地让学生看到吸引的实验情况, 又 能用在后面的电荷间的相互关系上,一举两得。 三、实验目的:探究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四、 实验所涉及的科学道理: 摩擦过的带电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 物体。 五、实验操作步骤: 1 、将两片小纸片穿在细线上,吊在铁架台上,让其静止; 2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让玻璃棒带电; 3 、 用带电的玻璃棒靠近纸片, 让学生府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 此时不能让玻璃棒破到小纸片,以免让小纸片带电) 4 、由此得出结论:通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六、实验装置的图片:
七、实验所需器材: 铁架台一个、 丝绸一块、 玻璃棒一根, 细线一根、 小纸片、 剪刀。 八、实验效果及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实验效果: 该实验我已经在教学中运用了五六年了, 效果相当的 好,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吸引”的含义, 消除 书上纸屑乱飞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的问题, 还能够为后面的研究电荷 间的相互关系做好理论及实验准备。且该实验的实验器材简单易找, 所以我个人觉得值得推广。 F. 创新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步骤是:①检查装置的气
(1)红抄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黄光,产生大量白烟,放热;当红磷与氧气反应完全后,广口瓶内氧气耗尽,由于生成物是固体,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所以打开弹簧夹时,水倒流到广口瓶中,倒流进的水约占广口瓶体积的五分之一;由此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 G. 实验创新是中学生最为重要的科学素养.如图是某学校师生对“MnO2催化H2O2分解实验装置的创新设计”,实验
:(1)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能快速放出氧气,因为氧气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内,所以能使带到火容星的棒香立即复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