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两种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甲图中玻璃管内装的是细铜丝,。已图中燃烧池里装的是红磷
(1)两图中装置差异较大,但为什么都能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请你写出这两套装置设计思路的共同之处:铜丝、红磷在加热或加热的条件下能消耗空气中的氧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导致密闭体系压强减小,从而使体积减小,减小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2)若加热前,甲装置中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有30ml空气。加热时,需要交替缓慢的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其目的是使细铜丝与O2充分接触完全反应。停止加热,冷却至室温后,理论上密闭系统中剩余气体的体积约为24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同学们在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某同学的实验最后剩余气体约26ml,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a.铜丝量较少,氧气未耗尽b.装置漏气c.加热时间太短,反应不充分d.反应完毕后,没有冷却至室温便观察读数。
(3)乙装置实验过程中将看到的现象是:①红磷在瓶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看到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迅速倒流入广口瓶内,约占其体积的1/5。
通过该实验现象,还能判断出剩余气体具有哪些性质?a.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b.难溶于水。
(4)若将乙装置燃烧匙中的红磷改为木炭粉,该实验能否成功?否(填“能”或“否”),理由是木炭燃烧在消耗氧气的同时又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且消耗掉1体积的氧气同时能生成1体积的二氧化碳。由此你认为做此实验选择的物质应满足的条件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而又不产生其他气体。
网络专家组为您解答,请按一下手机右上角的采纳!谢谢!
4. 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两套装置图,结合图示探究有关问题.(1)用铜粉而不用碳粉的原因是______.
(1)铜粉加热消耗氧气生成的是固体,炭粉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影响测量消耗氧气的体积,因此用铜粉而不用碳粉;故答案为:炭粉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影响测量消耗氧气的体积;
(2)向硬质玻璃管其中注满水,两端用橡皮塞封住,然后打开一端橡皮塞将水倒入量筒中测量水的体积,就是硬质玻璃管中空气的体积;故答案为:向硬质玻璃管其中注满水,两端用橡皮塞封住,然后打开一端橡皮塞将水倒入量筒中测量水的体积;
(3)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为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应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故答案为:使空气中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4)注射器内气体减少的量就是氧气的体积,则实验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100%=20%;故答案为:20%;
(5)装置二与装置一装置比较,装置二中的气球在玻璃管的后部,更易让空气流通,氧气与铜能充分反应;故答案为:装置二;能让空气更易流通,全部通过铜粉,使氧气与铜粉充分反应;
(6)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实验后发现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五分之一,可能的原因有:①铜粉的量可能不足,没有将氧气消耗尽;②装置可能漏气,;③实验中可能未冷却至室温就读数等.故答案为:铜粉的量不足;未待装置完全冷却至室温就读数(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5. 铜粉测定氧气含量气球作用
1、在推拉注射器时,能使具支试管中的气体充分地活动起来,并且与铜粉充分反应。
2、防止加热时气体膨胀将橡皮塞冲出。
在实验加热过程中,为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反应,应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反应停止试管冷却后,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入注射器内。

实验步骤:
(1)测量实验需要的具支试管的容积。
(2)在干燥的具支试管中装入铜粉,塞上橡皮塞.用瘪气球密封试管的支管口.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有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体积后插入橡皮塞中,根据酒精灯高度,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
(4)停止加热后,待试管冷却至室温,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6.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玻璃管中装的是细铜丝.已知:铜+氧气加热氧化铜(氧化铜是
(1)30mL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为:30mL×
=6mL,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30mL-6mL=24mL;
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24;五分之一.
(2)如果装置漏气,铜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观察,都能够导致最后剩余气体体积偏高.
故填:装置漏气;铜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观察.
(3)如果把铜换成木炭,木炭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会占据氧气的空间,不能测定氧气的含量.
故填:不能;因为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