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装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甲中装的药品是(写名称)______;(2)若装置乙
(1)考查的是实验室制二氧化碳药品的名称,因此可以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专石和稀盐酸.
故答案为:属石灰石和稀盐酸.
(2)验证的是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只要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一定是二氧化碳,有时也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故答案为:白色浑浊.
(3)考查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经常用紫色石蕊试液,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有一个性质就是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故答案为:变红;CO2+H2O=H2CO3
(4)本小题既验证了二氧化碳的一个化学性质又验证了一个物理性质,二氧化碳能灭火因此蜡烛熄灭,下层的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答案为: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不支持燃烧
2.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请回答: (1)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
(1)发生 (2)不能 (3)硫酸铜溶液和氧氧化钠溶液或铁和硫酸铜溶等;使用气球或注射器等作为缓冲装置的密闭容器或其它合理表述或画图 |
3.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在集气瓶
(1)P+O 2  P 2 O 5 生成大量白烟,放热 ; 水进入集气瓶内,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2)木炭燃烧会生成气体; (3)镁不但能和氧气反应,还能和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 (4)选择的药品只能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能是气体;(5)③①②④, 1。
4. 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各种药品组合中,他们应选用()A
A、稀盐酸和镁条反应要生成氢气,而氢气要逸散到空气中,难以称量,故A错; B、碳酸钠要和稀硫内酸反应容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同样难以称得其质量,故B错; C、稀盐酸和铜粉不反应,也就谈不上质量守恒了,故C错; D、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没有气体产生,所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得到正确的结论,故D对. 故选:D.
5.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1)如图1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待红磷燃
(1)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引起装置内压强的减小,等泠却后打开止水夹,从而使烧杯中的水倒流进装置内. (2)木炭燃烧对应产物是二氧化碳,瓶内气压基本不变,水不会倒流,所以用木炭代替红磷是不会得到对应的结果的.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二氧化碳被消耗,再重新实验,得到了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结论. (3)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在氧气中燃烧; (4)镁条不仅仅能够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和氮气反应,这样就造成进入液体的体积远远超过 ; (5)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选择上要考虑物质在空气中能否燃烧以及燃烧后生成物的状态等. (6)而对应用注射器进行的实验改进,相对先前的实验,数据更容易获取,因为注射器有精确的刻度.计算部分要注意反应消耗掉的是试管内的氧气,不包含注射器内的部分,所以消耗氧气是35mL× =7mL,所以注射器活塞应该向左滑动到“3”,若操作③中没有用弹簧夹夹橡皮管,其他操作步骤相同,则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有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消耗氧气是(35mL+10mL)× =9mL,所以注射器活塞应该向左滑动到“1”. 答案: (1)烧杯中的水倒流进集气瓶,且上升到刻度“1”处 (2)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基本不变,水不会倒流 氢氧化钠溶液 (3)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4)D (5)反应物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不是气体 (6)③①②④3试管内产生大量白烟,注射器活塞先向右移动,再向左移动1
6. (6分)某同学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请回答: (1)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
(1)发生 (2)不能 (3)硫酸铜溶液和氧氧化钠溶液或铁和硫酸铜溶等使用气球或注射器等作为缓冲装置的密闭容器或其它合理表述或画图。(每小问2分,共6分)
7.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进行探究.(1)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实验,在集气瓶
(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大约占广口瓶容积的五分之一,该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其符号表达式为:4P+5O2 点燃 | .
8.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图中a、b、c表示止水夹).请按要求填空:(1)利
(1)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药品一般是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能反应,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Zn+H2SO4=ZnSO4+H2↑,锌难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当将装置中的导气管关闭后,生成的H2使装置中的气压增大,从而使固体和液体分离,使反应停止,所以能用图中的装置制取氢气;金属铜能稀硝酸在常温下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铜、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属于固体和液体混合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所以能用图中的装置制备, 故答案为:H2、NO; (2)浓盐酸有挥发性,所以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极易溶于水生成盐酸,盐酸和品红溶液不反应,但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将氯气滴入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实验Ⅰ结论合理;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气和水反应也生成盐酸,所以实验Ⅱ无法判断是哪部分的盐酸,所以不合理, 故答案为:实验Ⅰ结论合理,实验Ⅱ结论不合理,因为制取的氯气中含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后能与碳酸氢钠粉末反应产生气泡,不能说明酸性是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的产物造成的; (3)①铜和浓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二氧化氮和水,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故答案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二氧化氮能和水反应,则烧杯内气体的压强会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溶液会倒流于试管丁,所以先关闭止水夹 ab,再打开止水夹 c,使烧杯中的水进入试管丁, 故答案为:ab;c;双手紧握(或微热)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二氧化氮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到试管丁中.
9. 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分别进行探究实验(夹持装置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实验药品制取气体量气管中
(1)分液漏斗用于气体发生器中控制加液,也常用于互不相溶的几种液体的分离,加液时要注意内外空气相通,压强相等,液体才能顺利流下,具体操作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故答案为: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或将活塞上的凹槽与瓶口上的小孔对齐),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缓慢滴加; (2)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可与水反应生成一氧化氮和硝酸;装置Ⅰ中有空气,一氧化氮会与装置中的空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使测得的一氧化氮体积不准,所以不可以通过实验I收集并测量NO气体的体积来探究铜样品的纯度; 故答案为:不可行NO会与装置中空气反应,生成NO2溶于水,使测得的NO气体体积不准; (3)氨气为碱性气体,极易溶于水,量气管中的液体应该不含水且不与氨气反应,浓NaOH溶液、氨水、氯化铵溶液中含有水,氨气被水吸收,而氨气不溶于煤油,所以量气管中液体最好是煤油; A、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外联双球状导管内伸入到液体中,液体进入双球内,防止进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A正确; B、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下联漏斗,漏斗口伸入液面以下,易吸收易溶性气体,不能防止倒吸;故B不正确; C、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吸收装置中的导管与干燥管连接,当水进入干燥管内,烧杯内液面下降低于导管口,液体又流落到烧杯中,能防止倒吸,故C正确. D、氨气极易溶于水,不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导管通入四氯化碳中,气泡向上到水层溶解,能防止倒吸,故D正确; E、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口,液体经进气管倒流入前端装置,产生倒吸,故E错误; F、氨气极易溶于水,导管插入溶液中形成喷泉,进气管在烧瓶底部,液体不能流入前端装置,能防止倒吸,故F正确; 所以能防倒吸的吸收装置有ACDF,不能防倒吸的是BE; 故答案为:C;BE; (4)根据PV=nRT,为保证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在读数时应注意:①将实验装置恢复到室温,②使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因为相平说明两边液面上的压强是一样的,这样测出来的气体体积才是当时大气压下的体积,③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误差; 故答案为:使量气管与干燥管两端液面相平; (5)镁铝合金中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 故答案为:2Al+2H2O+2OH-=2AlO2-+3H2↑; (6)第2次测量数据误差较大,可不用,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气的体积= =336.0mL=0.336L 设生成0.3323L氢气,需铝的质量为x 2Al+2NaOH+2H 2O═2NaAlO 2+3H 2↑ 54g 3×22.4L x 0.336L = ,解之得:x=0.27g 铝的质量分数= ×100%=27.0%. 故答案为:27%.
与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和药相关的资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