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九年级化学实验题知识点
主要是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实验
①发生装置的选告稿闷择: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不同进行选择(固固加热、固液加热、固液不加热型);
②收集装置:生成物的性质(密度和溶解性)
a. 密度与空气相比:密度比空气小,采用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采用向上排空气法;
b. 若气体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则可采用排水法。
不论排水法还是排空气法,均可采用多功能瓶来实现收集目的,首先排空气法
若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H2),则气体由短导管进长导管出;
若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如O2),则长进短出。
排水法使用多功能瓶时,不论气体密度,均采用短进长出。
③实验操作:
所有的之气体装置在使用之前均需要进行气密性检验,切记切记!
气密性检敬兆验的常规方法以及变式方法均是利用气体膨胀导致内部气压增大,使产生一些现象(如,短管末端产生气泡、U型管两端液面有高度差等等)。
除了气密性检验,同学们最容易忘记的是有害气体制备后要进行尾气处理!尾气处理根据各气体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现我们以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为例来回顾制备气体的基本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②装药品③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燃酒精灯,预热后加热试管⑤收集气体(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冒出时开始)⑥收集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面⑦熄灭酒精灯(注:防止水倒吸,击破试管)
1、基础实验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注意原理、误差分析和结论)
原理:空气中的氧气体积占空气的五分之一,且仅氧气可以进行助燃。
结论: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气体的体积比为N2占78%、氧气占21%。
误差分析:
①反应前检查气密性,若气密性不好,则测定结果小于1/5.
②反应时P足量,否则测定结果小于1/5.
③反应前关闭止水夹,反之则测定结果大于1/5.
④待反应结束,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否则会至测定结果小于1/5.
(2)粗盐提纯:(注意实验步骤、操作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
溶解(玻璃棒的作用:加快溶解速度)
过滤(一贴: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二低;三靠)
蒸发(玻璃棒不断的搅拌目的:使其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3)电解水(注意实验现象、正负极判断、产物鉴别等)
产物鉴别: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袜弯;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
并且两者的体积比为1:2。
(4)溶液的配置(注意实验步骤、操作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
(5)气体的制备及注意事项(注意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装置选择及气密性检查、检验和验满、注意事项等。)
(6)还原性物质(C\CO\H2)还原氧化铜(注意原理、装置、现象、尾气处理等)
如:CO还原氧化铜现象:黑色的粉末变红;
实验注意点:CO\H2还原氧化铜时需要等到还原产物冷却到室温后再停止通气(即酒精灯迟到早退。)
尾气处理:点燃(CO具有可燃性)。
2、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具有一定综合性和创新性,但考查的知识点还是大家学过的(或迁移类比),所以大家掌握和理解好基础知识点是根本。
(1)燃烧条件探究(注意燃烧条件及其关系,装置的比较等)
(2)混合气体成分探究(全面掌握以水蒸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混合气体的探究)
『贰』 九年级化学制取氧气三个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和注意实验步骤
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氧气,都有第一个装置
用双氧水制氧气,用第二个装置
收集氧气,可能用第三个或第四个
『叁』 化学实验中 怎样判断实验的发生装置或实验装置应选哪一套装置(初三化学,请说的简略点,通俗易懂点)
发生装置:(初中的两种类型)
1、如果题目是: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则回答:发生装置选用固固加热型。
理由: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
2、如果目是: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则回答:发生装置选用固液不加热型。
理由: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
初中就两种爱考
收集装置:(只给出气体)
1、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2、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小。
3、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略小
则回答:不能采用“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略大/略小。
4、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可/能/易溶于水
则回答:不能采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可/能/易溶于水。
5、如果题目是:该气体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则回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总结:综合回答,记住字眼:“只能”“或”
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可/能/易溶于水
则回答:只能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可/能/易溶于水。
如果题目是: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则回答:可以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理由:XX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难/不能/不易溶于水。
不懂的可以继续问
『肆』 九年级化学应用题
例析实验探究题潜在的顺序问题
随着把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首要目标的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实施,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命题趋势是在具体的实验情景中,把化学实验原理与实验设计、安全操作、思维方法结合起来,有一定的综合性,思维容量较大,在对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考查中,隐含着反应顺序的问题是有效考查思维的有序性、严密性的一个途径。现结合几例具体分析,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在实验探究中隐含着中和反应优先的顺序
例1.(2010年河北中考试题)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
【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验证】(1)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
(2)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现象是 。
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
解析:从整体上审题可知,废液中溶质含有三种成分──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剩余的硫酸铜和硫酸。(1)小明通过观察现象判断出了硫酸铜的存在,这是在考查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基础知识;(2)小红通过理论分析判断出硫酸亚铁的存在,这是在考查金属活动性知识的应用;小华的猜想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而试题中选择了两种方法进行验证,一种是用pH试纸测定废液的pH,另一种是向废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我们需要考虑到有硫酸存在的情况下,氢氧化钠若要与硫酸铜、硫酸亚铁反应生成沉淀,必须先消耗掉所有的硫酸,即在酸与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溶液时中和反应优先的顺序,具体到这个题小明的实验现象是滴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这是本题最具有区分度的地方。
答案:【交流表达】(1)溶液显蓝色(2)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或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实验验证】(1)将待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确定 pH (2)滴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
二、在实验探究中隐含着硫酸盐、盐酸盐(或氯化物)鉴别的顺序
例2.(2010年青岛中考试题)某金属制品厂清洗金属后产生一种黄色废液,小刚和小强欲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填写空格:
【查阅资料】工业上通常使用__________清洗金属表面的锈迹。
【猜想与假设】小刚认为废液中只含有硫酸铁;小强认为废液中可能还含有氯化铁。
【进行实验】小刚的实验报告如下: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①取少量澄清废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足量氢氧化钾溶液
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过一段时间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生成的红褐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
②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
产生_____________
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铁
【反思与改进】
⑴小强通过改进小刚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强的实验操作要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通过分析小刚的实验现象,简要说明他们探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黄色废液是清洗金属表面的锈迹后得到的,工业上通常使用稀盐酸或稀硫酸清洗金属表面的锈迹;由①实验结论可知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铁,取少量澄清废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足量氢氧化钾溶液,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过一段时间后产生红褐色沉淀,生成的红褐色沉淀一定是氢氧化铁,“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说明先发生酸与碱的反应,再发生盐与碱的反应,为【反思与改进】⑵中评价探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未考虑废液中含有酸埋下伏笔;实验②中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产生硫酸钡白色沉淀;
【反思与改进】⑴中小强通过改进小刚的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又隐含了硫酸盐、盐酸盐(或氯化物)鉴别的顺序问题,由于鉴别盐酸盐(或氯化物)要用硝酸银溶液,氯化银是白色沉淀,而硫酸银微溶,能形成干扰,所以要取少量澄清废液,先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把硫酸铁反应完全后,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废液中还含有氯化铁。此题在探究中涉及到了两个反应顺序,其中先鉴别并反应完硫酸盐后鉴别盐酸盐(或氯化物)的顺序比中和反应优先的顺序隐藏地更深些,使题目的精彩度增强。
答案:稀盐酸或稀硫酸 氢氧化铁 白色沉淀 ⑴取少量澄清废液,先加入足量硝酸钡溶液,过滤,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⑵未考虑废液中含有酸
三、在实验探究中隐含着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的顺序
例3.(2010年贵港中考试题)为了回收硝酸亚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的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若溶液乙为无色溶液,则固体甲一定有的物质是________,可能有的物质是________,步骤②中肯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溶液乙为浅绿色溶液,则溶液乙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
解析:在金属单质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除了遵循“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钾、钙、钠除外)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这一规律,还有一个顺序问题,即金属元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距离越远越先反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实力差距越大越易征服。硝酸亚铁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待硝酸银反应完,锌才和硝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1)若溶液乙为无色溶液,说明硝酸亚铁已经反应完全,硝酸银更已经反应完全,固体甲一定有生成的银和铁,若锌有剩余,则固体甲中还有锌,若锌没有剩余,则固体甲中没有锌;步骤②中肯定发生的反应是铁与稀硫酸的反应;(2)若溶液乙为浅绿色溶液,说明硝酸亚铁还存在,硝酸亚铁的反应情况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硝酸亚铁根本就没有参加反应,另一种可能是硝酸亚铁有一部分参加了反应;硝酸银与锌的反应是优先发生的,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另一种可能是硝酸亚银只有一部分参加了反应。故溶液乙中溶质的组成可能是Zn(NO3)2、Fe(NO3)2或Zn(NO3)2、Fe(NO3)2、AgNO3。
答案:(1)Ag、Fe Zn Fe+H2SO4=FeSO4+H2↑
(2)Zn(NO3)2、Fe(NO3)2 Zn(NO3)2、Fe(NO3)2、AgNO3
四、在实验探究中隐含着除杂的先后顺序
例4.(2010年鞍山中考试题)氯化钠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1)粗盐除含NaCl外,还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粗盐提纯的操作流程。
提供的试剂:Na2CO3溶液、K2CO3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饱和NaCl溶液。
①欲除去溶液I中的MgCl2、CaCl2、Na2SO4,从提供的试剂中选出a所代表的试剂,按滴加顺序依次为:过量的NaOH溶液、 、 ;
②在滤液中加盐酸的作用是 ;
解析:除杂质的原则:在不引进新杂质的基础上,除去原有杂质。此题中除去多种杂质,需要选用多种试剂,而且为了将杂质全部除去,题目中选用的试剂是“过量的”,为了不引进新的杂质,就有一个试剂的滴加顺序问题。先明确各种加入的试剂的作用:NaOH溶液用于除MgCl2,BaCl2溶液用于除Na2SO4,Na2CO3溶液用于除CaCl2,生成物除了是沉淀就是氯化钠,此题隐含的顺序问题在于加入的多余的试剂怎样除,所以后加入的Na2CO3溶液不仅用于除CaCl2,还用于除多余的BaCl2,盐酸用于除多余的NaOH和Na2CO3,故滴加顺序必须是先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后加入 Na2CO3溶液。
答案:(1)①BaCl2溶液 Na2CO3溶液 ②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O3
五、在实验探究中隐含着检验气体物质的先后顺序
例5.(2010年眉山中考试题)实验表明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经查阅资料得知:
①S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
③SO2可与酸性的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2不能;
④CuSO4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胆矾。
在对该反应的产物的探究中需用下列A、B、C装置:
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C + 2H2SO4(浓) X↑+ 2SO2↑ + 2H2O 则生成物X的化学式为 。
(2)若要证明产物中有水,则要用 装置(填装置的编号)。
(3)若按B、A、C的顺序组装,不能证明产物 。
(4)若按C、B、A的顺序组装,则能证明产物 。
(5)若要证明这三种产物,正确的组装顺序是 ,装置B中的品红Ⅰ的作用是 ,品红Ⅱ的作用是 。
解析:根据已知的化学方程式,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H2O、CO2 和SO2。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隐含的三种物质的检验顺序。因为检验CO2 和SO2都要通过溶液,会带出水蒸气,对生成的H2O的检验构成干扰,所以把水的检验放在最前面;CO2 和SO2都可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要想用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实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必须在检验了二氧化硫并且用将二氧化硫除尽之后,再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故要证明这三种产物,正确的组装顺序是A、B、C。
答案:(1)CO2 (2)A (3)H2O (4)SO2
(5)A、B、C 证明产物中的SO2 检验SO2是否完全反应
六、在实验探究中隐含着吸收物质的先后顺序
例6.(2010年金华地区中考试题)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 .理由是 ;
(3)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 。
解析:此题中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塑料中的碳元素的质量等于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塑料中的氢元素的质量等于燃烧生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根据化学式分别计算出塑料中C、H两种元素的质量。所以必须保证F中浓硫酸吸收的水必须只是燃烧生成的水,E中氢氧化钠溶液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必须只是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而塑料试样要在纯氧中燃烧,所以先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吸收氧气中的二氧化碳,后用浓硫酸中吸收氧气中的水。反应后,若按E、F的顺序排放装置,会从氢氧化钠溶液中带出水蒸气,使浓硫酸中吸收的水不只是燃烧生成的水,故应按F、E的顺序排放装置,G装置的作用主要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吸收装置。
答案:(1)浓硫酸 (2)对调装置E、F的位置
水蒸气的吸收应在通溶液之前(或“若按原装置,前者会把水蒸气带给后者”)
(3)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吸收装置(或“保护装置”)。 参考资料:河北省河间市第六中学张春霞
『伍』 九年级化学对比实验
一、实验条件、环境或操作过程的对比性。
实验条件、环境或实验操作过程的改变有利于知识结论的得出,便于比较,更有利于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比单一的条件限制得出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比如:在说明SO2的漂白性能时,课本中的实验是将SO2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通过红色褪色,来说明SO2具有漂白性。为了进一步说明SO2的漂白特点以及与Cl2等物质漂白性能的差异,书本上继续将实验延伸,注重了环境、条件及操作过程的对比性,对已经变红的试管又重新加热,结果溶液又恢复至原来的红色(见图1)。通过这一操作现象的产生,可以让学生清楚认识SO2的漂白具有不稳定性,它的漂白可恢复至原状,从而与Cl2等物质的永久漂白作鲜明的对比。这样操作对比,更有利于将相似而又不同的知识进行区分,使学生在今后的练习生活应用中会更加自如。诸如上述实验的对比性,课本上还有象鉴定Na、K元素存在时,考虑使用蓝色钴玻璃的特定作用,以及证明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Cl2>Br2>I2)实验时,充分利用CCl4萃取分层分层得出结论,都是此类对比性实验的妙用。
二、实验现象的对比性。
化学实验教学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得出准确的现象问题,只有现象准确,结论方可正确,它是关系到我们学生在学习化学学科中是否得心应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实验对比,通过现象的不同(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有利于形成准确的化学概念,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点,搞清物质性质的实质,达到全面掌握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例如:为说明Cl2能够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且生成的HClO具有很强的漂白性能时,课本上安排了一套对比性实验装置(见下图2)。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不同,(即a装置干燥有色布条不褪色,b装置湿润有色布条褪色)稍作分析,就不难得出:Cl2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真正原因在于 Cl2与水反应生成了HClO,它的氧化漂白使之褪色,而不是Cl2本身的氧化漂白褪色。这样做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Cl2能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性质(Cl2+H2O=HCl+HClO)。通过上述实验现象的对比,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物质的化学性质有了更准确的掌握和深层次的理解,完全起到了意料之中的双重效果。诸如上述现象不同的对比实验,在高中教材中还有不少:如为凳桐说明NaHCO3与Na2CO3不仅都能与HCl反应,而且同质量的NaHCO3产生的CO2量多且快的实验结论,课本上安排了如下图所示(图3)装置,通过观察到两气吵袜球膨大的快慢及体积的大小,就很快会得出相应的结论。象这样的现象对比,非常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从而理清知识实质、原因,最终找出问题根本之所在,把NaHCO3、Na2CO3的性质差别分清并落到实处,以备知识的灵活运用。
三、实验装置的对比性
初中阶段对O2、H2、CO2三种常见气体的制取,课本上都作了详细的讲述,让学生明确了实验装置在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内容中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教师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采取了多种手段和有效办法:如学生分组组装展示、试题选择搭配对比、多媒体投影展示、实验能手竞赛等。教师有意识的通过上述系列活动,把三种气体制法装置有意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观察、展示、区别,达到了学生熟练应用三种气体的装置目的。如果在高中阶段同样采取类似的对比方法,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CH4的制备与O2对比,H2S的制备与H2、CO2的类比,Cl2的制备与上述两类装置对比,教师若在此方面恰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便不难得出气体制取的实验装置,要从①试剂反应物状态特点②反应进行的条件③气体产物的性质三方面综合考虑,这样的实验教学定会带来比较大的教学价值。象上述实验装置的对比实际非常有利于关键知识,易混升粗激知识的区分,如电解池与原电池装置的有效对比,会使学生运用此类知识显得并常轻松,得心应手。
四、正误操作的对比性
在化学教学中,一般来讲,一个错误的操作导致得不出应得的结论,有时甚至得出一个完全错误的结论。所以教师通常要求学生尽量按照实验规定的要求正确操作,追求完美的实验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出现操作出错或失误,导致一个错误的实验结果产生。但是我个人认为少量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错误操作会给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其真正原因分析,实际上是正反对照,从语文的角度来分析,实际上是“吃一堑长一智”的经验所得。在此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初中H2还原CuO的实验,正确操作是“先通氢,再点灯”,结束时“先熄灯,再停氢”。如果在实验结束时,某学生选熄灯而未等试管冷却就很快停止通H2,则会出现红色固体又重新变成黑色。如果出现上述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分析失败的原因并据此而大做文章,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出问题的实质,象这样的错误操作,有时甚至比正确操作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诸如初中的类似实验操作在高中教材的教师演示、学生实验中更是容易发生,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实验,包括实验误差的有效分析,都有正误操作的典型反映,在此类实验中出现了类似情况,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正误两面对照分析,对知识进行矫正理解、深化,定会收到潜移默化实验教学效果。至此,我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学生都不要怕实验失败,只要我们善于总结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及错误现象、结论产生的本质,其收效是不可低估的
『陆』 初三化学实验题 图中反应装置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长颈漏斗中的"稀硫酸"流到U型试管中,,与隔板上的“锌粒”反应生成“回氢气”。也可以用于稀盐酸答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有孔隔板可以将块状反应物与液体隔离。
关闭弹簧夹后,反应产生的气体不能排出,使管内右侧气压增加,将酸液压回长颈漏斗,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柒』 如图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1)A实验检验玻璃管①中产生气体的方法是___
(1)玻璃管①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装置漏气、铜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等都可以导致实验数据小于21%.
(3)C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蜡烛册亩由下至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4)用D装置可以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中的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5)①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州纳森反应,所以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通入混合气体,可收集到氢气;
②二氧化碳与氢氧茄裤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在完成①之后,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这时B中的稀硫酸与步骤①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此时可收集到二氧化碳;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故填:(1)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2)装置漏气.
(3)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4)CaCO3+2HCl=CaCl2+H2O+CO2↑.
(5)①H2;②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Na2CO3+H2SO4═Na2SO4+H2O+CO2↑.
『捌』 下面是九年级化学实验常见的仪器,回答有关问题.(1)仪器①~⑨中能直接加热的有______(填名称).(2
(1)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的仪器有:试管、坩埚、燃烧匙、蒸发皿.
(裤和2)溶液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是溶质的质量,则需用硝酸钾的质量为让悔;50g×6%=3g;因为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与溶剂的质量之和,则需水的质量=200g-20g=180g.配制溶液时所需的仪器:托盘天平(砝码)、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药匙等仪器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常温反应,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都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胡滑盯生装置Ⅱ;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4)装置Ⅲ中发生装置是固体加热型,可见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药品的状态是固体,反应的条件是加热,又由于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氨气会污染空气,可用水或硫酸吸收氨气.
故答案为:(1)试管、燃烧匙(2)3;47;①③⑥(3)Ⅱ;CaCO3+2HCl=CaCl2+H2O+CO2↑(4)固体;加热;<;水或硫酸